配色: 字号:
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word教参)-+【勤径学升·同步练测】2022-2023学年高二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
2024-05-03 | 阅:  转:  |  分享 
  
[对应学生用书第111页]任务一 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任务导引]自然科学论著专业性很强,涉及一些专业知识,行文中常常使用科学术语和概念,在
阅读方法上应该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围绕“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设计]1.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其实是有“窍门”的,比如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等。小组合作,
分别梳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概念、基本观点,看看作者是运用了哪些现象或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的。可以列出一个表格,以便清晰地呈现文本的内容
和思路。然后再总结一下,想一想,阅读这一类论著,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与同学讨论,交流心得。答: [参考示例]课文主要概念基本观
点现象或事实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浑盖之争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宇宙结构,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 “天圆地方”说不是一种真正的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这种认识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孔子师徒的说法固然可以弥补它在形式上的缺陷,但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
了。 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 宣夜说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给
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不利于科学发展。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
宙结构学说。 它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
。续表课文主要概念基本观点现象或事实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天圆地方”说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浑盖之争 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的关注程
度高。 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 古人在浑盖之争中注重学
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
符合观测结果。 浑盖之争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争论。 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但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
不相信盖天说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 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
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
问题,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
形成的;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应掌握的基本方法: 自然科学论著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
论性,可以带着不同的任务反复阅读。初读,可以大致了解作者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什么问题,依据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不妨逐段或者逐章进行
概括,整体了解论著内容。再读,则是对重点内容的精读。第一,把握核心概念。自然科学论著中有不少专属词汇,表示了某一领域的基本概念。要
充分调动理科的知识积累或者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内涵。更要注意作者用来表达自己主要观点而选择或者提炼出来的核心概念。比如,课文《自然选
择的证明》中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等,这些概念中蕴含着作者的基本主张和观点,要圈画出来,结合关键句及作者的论证过程进行理解。第
二,把握表达主旨或阐述观点的句子,注意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说、判断。比如,《自然选择的证明》中“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
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
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一句,作者的判断是:遗传变异学说可以解释生物分布的重要事实。这就是一个关键句,
随后的文段中给出了具体解释和事实依据。第三,梳理作者列出的现象、事实等依据,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理解作者的逻辑。比如,《自然选择的
证明》中有大量现象和事实,作者或以之作为理论解释的对象,或以之作为证明观点的依据,或在分析之后作为补充的例子,要准确把握这些现象、
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在精读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进行研究性阅读。针对自己的疑惑或者感兴趣之处,查阅相关文献,就某个概念、观点进行深入
辨析,判断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严密,还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等。2.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子来
表述。阅读长句子,要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结构层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进而掌握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自然选择的证明》等课文中找出
一些比较“难懂”的长句子,想一想,自己是怎么读懂它们的?答: [参考示例](1)[原文]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
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
。[解析]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为转折关系,第二层为假设关系,第三层为因果关系。这个多重复句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
它们之间的生物会存在极大的差异。(2)[原文]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
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论点。[解析]这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主干分别是“我……加以……综述”“我……谈谈……事实和论点”。“
尽可能忠实地”表明了自己的研究态度,“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作状语,指出“自然选择”这一学说面临的问题和质疑;“支持
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论点”表明下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这句话告诉读者,“我”列举很多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疑难问题和意见,是符
合事实的,下面“我”将用各种事实和论点来支持“自然选择”这一学说。(3)[原文]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
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解析] 这个句子很长,主干是“用特创论的观点……解释……事实”,“特创论”作“观点”的
定语,“完全不能”作解释的状语,“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是“事实”的内容。这句话指出了特创论的缺陷
,这也正是“自然选择”学说的长处。(4)[原文]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
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解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物种……扩大……数目”“自然选择……要求后代……适应……地盘”。这句
话意思是个体数目的扩大是自然选择的要求。任务二 学习写阅读提要和阅读心得[任务导引] 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
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 在文字叙述的基础上,穿插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能够使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直观明了,易
于理解。[任务设计] 在阅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3.搜集并阅读一些论文提要,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选
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为其写一段提要,200字左右。答:4.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向同学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你的阅
读所得。答:[参考示例]3.内容提要,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论著的梗概和要点。 内容提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简要说明作者想要解决什
么问题,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是什么。重点是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撰写内容提要,要注意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纲挈领,提炼出
作者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回避常识性内容、引用性内容、与题目重复的信息。写作提要,要注意思路清晰,表意明确,语言简练,术语规范。[
示例] 《宇宙的边疆》内容提要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课文采用空间顺序,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
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文章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收到画
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含义。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星系;第三部分介绍恒星;第四部分
介绍行星和太阳系;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地球。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宇宙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
介绍它的空间概况。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也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之处,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
惯。同时,由宇宙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
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思想相契合。4.介绍文
章的主要内容,建议选择《自然选择的证明》或《宇宙的边疆》,有利于展示多种介绍方式。比如,介绍《自然选择的证明》,对物种的进化、环境
对生物物种的影响等可借助图片或视频,对地质年代的划分或生物的地理分布可借助图表等。介绍《宇宙的边疆》可多借助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对
宇宙的广大或恒星、行星数量的众多可用数字说明,对宇宙的浩瀚、各种天体的轨道、地球的美丽等可借助图片说明等。介绍你的阅读所得,则根据
个人阅读心得的内容确定运用哪些介绍形式。任务三 学写读书报告[任务导引]学习本单元,你也许会受到科学精神的触动,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选择—个有兴趣的课题(如理科课程学习中生成的小发现、质疑或者科学假说,也可以从“进化论的历史”“人类宇宙观的
发展”“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等课题中选择其一),作拓展阅读和研习。[任务设计]5.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帮助下,选择与你的研习课题有关的一
本自然科学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论文,认真读完,然后撰写—份读书报告。写作时要尽可能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学到的方法。答:6.文章完成后,最好
能回顾反思,再进行修改。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做法,一是“吟于口”,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
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尝试借鉴这些做法,先自行修改,觉得满意后,与同学交流。答: 5.[思路
点拨]读书报告是一种积累资料和整理心得的方法。可以深化自己对所读论著的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做好准备,打下基础。撰写读书报
告,一般先要简介论著的内容和作者情况,如果是图书,还要记录书的出版时间、出版社等基本信息以备以后查考。评论是读书报告的核心内容,指
对论著的理解、评价和提问,包括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对作者论述依据的分析,对论著的突出特点的梳理,对论著在所处领域的价值的评估等。 国
外学术界通行的“书评”范例,常常包含四个要素,写作读书报告时可以参考。 吸引注意——应当有一个能够充分引起专业性注意的开始,这取决
于该书的问题是否重要,所以应当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取决于你是否抓住了那些问题,所以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当聚焦在特定的主题
上。 真实再现——平实叙述书中想说的东西,而不是报告你自己想说的,或你认为应当说的东西。不要将文献的实际内容(作者观点)和你的评估
(你的观点)混淆在一起。两者虽然相关,但是不同。 总结提炼——讨论该作品提供了什么信息和贡献。 评估判断——说明自己的看法:文献作
者的意图是什么?在你看来是否达到目标,它是否进行了成功的论证?(参见张静《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 要写好读书报告,阅读时就要注意做
好读书笔记,随时摘抄,评注,记录心得,这些都是写读书报告的重要素材。最好再进行扩展阅读,了解作者思想的发展,写作时的背景,别人对这
一论著的研究等。写作时,文字表达要求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引用资料时要注明出处,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信息。 读书报告写完之后,可以
参考以下标准进行修改:抓住中心问题,切入口小,挖掘深,而非面面俱到;明确区分叙述和评价,叙述真实、客观,概括准确、清楚;在叙述的基
础上,有自己的回应、评价和思考,而不是只有内容摘录;评价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而不是空谈自己的印象;引用他人的评论要准确、适度。[参考
示例] 《中国科技小史》读书报告书目信息书名:《中国科技小史》作者:王鸿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次:2004年10月第1版第
1次印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鸿生的《中国科技小史》,以流畅的笔调叙述了中国社会从远古到今天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考察了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
社会条件,分析了许多科技成果的历史作用。细心通读之后可以发现,该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经,以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
哲学和中外关系等复杂因素为纬,以历史坐标为序,以作者的叙述和思考为梭,织成的一幅结构精致、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史图像。 第一章名为“
古华夏文明”,从考古学和传说中的远古历史说起,讲到了黄帝时代的发明和炎黄文化、禹夏文明、铜器和甲骨文明,讲到了革命、天命和天文学,
讲到了西周的社会、科技和历史,讲到了铁器时代的技术革命等。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介绍的黄帝时代中国先民完成的一项伟大发明——黄钟。
根据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意见,黄钟的发明把古代中国的音乐、天文、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单位初步统一于一体,它对中
国几千年中的计量、数学、天文、器乐乃至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黄钟制最初采用的九和十二成了中国文化中相当重要的数
字;从计量学角度看,它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此举开创了以自然界不变常数为基准确定单位制的先例。 第二章讲的是“强秦雄汉”,
主要是围绕秦汉两代的科技发展来讲的。春秋战国时的铁矛和铁犁把一个时代送走,迎来了统一华夏地区的秦皇汉武,在这个政治的新纪元,科技也
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冶铁方面,西汉中期出现了“炒钢”技术,促进了整个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这项技术欧洲人直到公元1750年左右才开始使用
;同一时期的水法炼铜也是一个重大工艺发明。在农业方面,武帝末年已经在全国推广了新式畜力工具——耦犁和耧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西汉晚
期出现了利用杠杆把杵臼改成的水硾,在机械设计中有效地利用风和水作动力,使谷物加工效率提高了100倍。在纺织机械方面,手摇纺车、织布
机和提花机的性能都有了改进,它们使汉代中国的纺织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以及罗马地区。天文学方面,天文仪器得到了
重大改进,落下闳创制了浑仪,并用它重测了28星宿的距度,认为天球是圆形的。当然也有让世人惊叹的张衡的浑天说及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他
的地动仪比欧洲最早的要早1700年。 值得一提的是造纸术的发明,由于汉王朝要利用知识分子对社会进行教化,办太学,以及经学家们的讲古
学风,春秋以来的竹简、木牍和丝帛已经远远供不应求了。受养蚕制丝过程中的漂絮这一过程的启发,当地中海沿岸罗马帝国的学者们用埃及产的草
纸和羊皮纸书写的时候,中国人在西汉前期就发明了植物纤维造成的麻纸。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麻类、绳头、渔网、破丝旧绸和树皮等
造出了质量优良的蔡侯纸。这项发明注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引起了人类书写材料的革命,通过促进社会信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广泛传播,而成为人
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杠杆。 此外,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
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它一直被后代中医称为经典;华佗最早采用
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手术。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尽管这一时期是战乱时期,科学技术在夹缝中也取得了发展
,而且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三国时期曹魏的马钧发明了能把砖石抛射几百米远的发石车,他还改进了东汉人毕岚发明的翻车,制成了农田灌
溉抽水的龙骨水车。反映这一时代特色的是攻防武器的发明和改造,如钩车、撞城车、云梯、火攻车等。 这个时期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成就在数学领
域,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二次方程的解法等。成就最大的要数刘徽,他的《九章算术注》对大部分算法做了理论性的论证,首次用割圆
术求得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π值。 第四章主要讲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迅速发展:(1)兴盛的建筑业。
唐都长安,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不仅布局合理,而且拥有完备的给排水及供热系统,对此后周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李春修
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早于西方700多年。(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868年由王玠为父母敬造普施印
刷的《金刚经》已达到了相当精美纯熟的程度。(3)唐朝的医学成就。唐贞观年间政府办分科医学校,早于西方200年;唐高宗时政府编订药典
《唐本草》早于欧洲800多年;孙思邈编《千金方》,被尊称为“药王”。 第五章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对抗的宋辽夏金。宋朝是中国天文学的巅峰
期,仪器方面有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历法制定方面,杨忠辅制作《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的长度,跟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完全相同。指南针应用于北宋航海,南宋时将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形成“罗盘”,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后来传入西方,于是有了麦哲伦
与哥伦布的大探险。火药的应用直接促进了兵器工匠事业的发展。火箭、火球、突火枪,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管状金属火枪”,借火药爆炸力发
射弹丸,是现代大炮的前身。在中国,火药并没有使社会生活和历史发生真正的改变,反倒是传入欧洲之后,引起了世界的变化。此外由毕昇发明的
“活字印刷”,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六章单独介绍了大一统的元朝。虽然元朝被单列出来,但是科技成就并不如前
几代突出,主要有郭守敬、王恂等编订《授时历》,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10余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农学方面,《农桑辑要》总结了中
国13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 第七章讲述了踯躅前行的明朝。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传统科学在这时期开
始衰退,传统技术则走向顶峰,农学和医药学也有长足的发展,而西方科技的传入揭开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总结性的巨
著,但比起前代,发明创造大大减少。 第八章讲述的是在发展中落后的清朝。其实清朝就是一个衰落期,和这个时期欧洲技术进步的节奏相比,清
朝始终没有产生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当欧洲人进入蒸汽时代的时候,闭关自守的清朝已经落后很多了。 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谈的是从大清
帝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东渐”到“中华民国”的艰难探索,再到新中国的逐渐发展强大,作者介
绍了中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程,最后道出了对中国未来科技繁荣的展望。 纵观全书,我有以下感受和思考: 再次游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深
感自豪。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中,中国农业文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从产生之后就连续地贯穿了人类的全部历史,而另几支古文明都先后在不同人
种的生存交汇中分化或发展,与原来的面貌大不相同。由于这种独一无二的相对连续性,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技术、
文化和科技成果,这片土地成了古代世界重要发明和发现的故乡。在人类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这里的发明和发现曾穿过西北的戈壁沙漠
,经过喜马拉雅,向西传播,为亚欧大陆历史推进提供了众多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 然而,当近代文明首先在西方崛起之后,世界上最绵长的东方古中国文明却徘徊不前。为什么在明朝之后走向衰落了呢?结合学过的历史和本书内容,分析其原因如下: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都与农业相关,即使是天文历法大多也是出于农业的需要。 (2)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等等,这些因素,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例如前面讲的,我们发明了火药,然而在应用方面却没有形成理论性的指导,不如欧洲人能够对其加以更广泛和充分的应用。6.示例略。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啦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