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月7日 胆经-胆囊炎胆结石 胁肋腰胯痛调理.pdf
2024-05-10 | 阅:  转:  |  分享 
  

足少阳胆经自上而下疏通调理
分为三个部分
头部:偏头疼、视物模糊、眼睛肿
痛、飞蚊症、耳鸣、内风头痛、感
冒等
躯干:肩颈疼痛、肩部关节炎、消
化不良、口苦口干、腹胀返酸、胆
囊炎、胆结石、胸肋胀满、两肋胀
痛、头晕、脑供血不足等
下肢:腿疼腿麻、小腿麻木、身上
瘙痒、腰背疼痛、腰肌劳勋、浮肿
起始于瞳子髎,终止于足窍阴
经脉循行:
足少阳胆经:
1、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
容),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2、其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
3、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
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肋
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髂关节部。
直行脉:
4、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腋、辄筋),沿胸侧,过季肋(日月、京门),
向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
骨下段(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
侠溪、足窍阴)。
支脉:
5、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
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风池: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主治:1、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鼻塞 。
2、头痛、眩晕、中风、癫狂痫。
3、发热。
4、颈项强痛。
配大椎、后溪主治颈项强痛;
配睛明、太阳、太冲主治目赤肿痛;
配阳白、颧髎、颊车主治口眼歪斜。
肩井穴: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
胃经、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操作:直刺0.3-0.5寸,切忌深刺、孕妇禁用
主治:1、头痛、眩晕。
2、乳痈、乳汁少、滞产。
3、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配肩髃、天宗主治肩背痹痛;
配乳根、少泽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渊腋穴: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定位:举臂取穴,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
4肋间隙中。
主治:胸部疾病,如胸闷、胸痛、肋痛、胸
膜炎等。
辄筋穴: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
4肋间隙。
主治:1、胸满、气喘 2、呕吐、吞酸 3、
肋痛、腋肿、肩背痛。

日月穴:胆经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
阳胆经的交会穴。日即太阳、月即月亮,
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穴为治
疗肝胆之要穴,故名日月
定位: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
7肋间隙中。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主治:疏肝利胆、胆囊炎、急慢性肝炎、
胃腕疼痛及十二指肠溃疡、黄疸、胁肋
胀痛。
配大椎、至阳、肝俞、阳陵泉主治黄疸、疏肝;
配丘墟、阳陵泉、支沟主治胁肋疼痛。

胆结石、胆囊炎:
原因:
1、胆热:湿热瘀结胆囊--胆囊炎
2、阴液耗伤、炼液成石--胆结石
3、肝胆气郁、无法疏通--胆结石、胆囊炎
胆囊炎中医辨证:
一、饮食积滞型:主要表现胁肋胀痛、胃脘胀满、恶心欲吐、大
便不畅,跟情绪有明显关系
二、肝气犯胃型:主要变现胁肋胀痛,胃脘胀满,疼痛向两肋放
散,有的人左边有的人右边,往往打嗝比较多,大便不通畅,苔
薄白,脉弦
三、肝胃郁热型: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胃脘胀满,有灼痛感,
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苔薄黄。
四、血瘀停滞型:主要表现为内邪疼痛,痛处固定不移,胃脘疼
痛,舌比较紫暗
胆结石、胆囊炎饮食禁忌和保养方法:
一、饮食禁忌: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比如肥肉、炸
鸡、蛋黄等,多食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香蕉等。避免
暴饮暴食而加重肠道负担。
二、良好作息:养成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避免睡前做剧烈
运动,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出现失眠。
三、适当运动:如散步、游泳、药浴等,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
结石排出。
四、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内分泌失
调,可以适当听歌、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
脂肪肝中医辨证:
中医将脂肪肝称为积聚、积症、痰浊、肥气等,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一、肝郁气滞:
辨证:肝区胀痛、胸闷不舒、胃口欠佳、善叹息、恶心、口苦等。
原因: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痰湿内停造成。
二、肝胆湿热:
辨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脾气暴躁、小便赤黄、大便不爽、舌苔厚腻。
原因:长期嗜食甘肥厚味之品,积蕴湿热或加之外感湿热导致肝胆湿热蕴结,湿热阻于
肝络而成脂肪肝。
三、脾虚湿盛:
辨证:症见乏力、胃口欠佳,餐后伴胸闷、嗳气恶心、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边齿痕。
原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身体不适导致脾虚失于运化,湿浊结聚成痰,肝失疏泄。
四、痰瘀阻络:
辨证:体胖、胁肋胀满或刺痛,按之加重、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无心烦热、口干咽燥、
失眠多梦等。
原因:此型一般病情重,病因杂,常伴肝肾亏虚,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痰瘀痹阻于肝,
造成脂肪肝。
脂肪肝日常保养:
一、低胆固醇食物:如小米、胡萝卜、冬瓜等食物。禁吃鸡皮、
动物内脏、五花肉等高脂肪食物。
二、高纤维食物:如高粱、燕麦、糙米、薏米等,可减少肠道对
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脂肪的浓度。
三、优质蛋白质食物:植物蛋白包括青豆、黑豆、黄豆等,动物
蛋白包括奶、虾肉、鱼肉等。
四、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保肝中药比如:陈皮、山楂、枸杞、荷叶、茯苓、决明子等
胆结石、胆囊炎取穴:
胆囊穴(经外奇穴):位于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下两寸
的位置
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关节肿痛等
穴位疗法:按摩、针刺、艾灸、刮痧等
阳陵泉穴:胆经,位于人体下肢腓骨小头的前下方、膝盖
外侧前下方的凹陷中
功效:疏肝利胆、胆囊炎、膝关节炎等
日月穴: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取穴二:点按阳陵泉、丘墟、太冲、期门
阳陵泉:胆经,膝关节弯曲成直角时,小腿外侧
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丘墟穴:胆经,位于外脚踝前下方的凹陷处
太冲穴:肝经,位在足背部,用手指沿脚大趾、
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可感动血管波动处既是
期门穴:肝经,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两肋处,即
第6肋、第7肋的间隙中
京门穴:肾之募穴
定位:第12肋骨游离端下际。
操作:直刺0.5-1寸。
主治:1、小便不利、水肿。
2、腹胀、泄泻、肠鸣。
3、胁痛、腰痛、胯痛。
配肾俞、三阴交主治肾虚腰痛。
配天枢、中脘、支沟主治腹胀。
带脉:足少阳经、带脉交会穴
定位: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
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操作:直刺0.8-1寸。
主治:1、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
2、小腹疼痛、腰胁痛。
七年陈皮功效:
主要功能: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
脾、燥湿化痰
一、脾虚、气滞、肚子胀,舌边齿痕、大便不
成型
二、脾虚气滞、食欲减退者
三、呕吐、呃逆,可下气止呕,脾虚、虚寒、
气滞
四、脾虚有寒,痰湿导致的腹泻、便溏者
五、燥湿化痰、咳嗽痰多、白痰、白稀痰者
六、胸痹、痰湿气阻至心胸、胸闷气短者
西洋参:味甘、微苦、偏凉,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功效
适用于哪类人群:
1、发高烧后感觉身体疲乏劳累者
2、有出血性疾病,比如: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咯血,表现
为疲乏无力
3、糖尿病患者,身体偏瘦、口渴 乏力、属于气津两伤者(西洋
参有降糖作用)
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心律不齐等,因为西洋参有
抗心率失常的作用、降血脂、镇静作用
5、肿瘤疾病患者,手术放化疗后白细胞低,机体免疫力低可常
服,西洋参可以提高人体的白细胞、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西洋参
本身具有抗肿瘤作用
6、亚健康成年人作为日常保健作用
一般保健口服:3--6克
发热类、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疾病患者一天6--10克
羊奶养胃的优势:
本草纲目中提及羊乳:味甘、性温,入胃、心、
肾经,有滋阴养胃、补益肾脏、润肠通便、解毒的作
用,对于胃肠炎、胃病、肾病、肝病等有治疗和促进
康复作用
降低血压:羊奶中含有丰富的钙,从膳食中摄取一定
钙质是可以有助于降低血压,可以改善心肌营养、软
化血管,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益生菌:促进消化、改善便秘、增强免疫力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调节肠胃功能、保肝、抗肿
瘤、宁心安神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能抑制胃排空及肠胃推
动作用,山药多糖能降血糖
富硒:抗自由基、抗肿瘤、保护视力、辅助蛋白质合
成、抗衰老、提高抵抗力,缓解桥本甲状腺炎、预防
产后甲状腺炎,甲亢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降血脂、血压、血糖
献花(0)
+1
(本文系赵纬宏大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