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pdf
2024-05-12 | 阅:  转:  |  分享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 革
作者: 曹明 海
当代文 本解 读理 论的 发展 ,主要 是以 本体 论阐 释学 理论为 基点 ,由 过去 只注 重解读 作
家 —— 作品 转向 文本 —— 读者的 探究 。 这 一重 大转 移开辟 了文 本解 读的 新时 代, 促 进了 文本
解读观 的多 层面 变革:即 解 读本质 观 , 将 文本 解读 作为 寻求理 解和 自我 理解 的活 动;解 读对 话
观,把 文本 解读 作为 文本 与读者 “主 体间 性” 的对 话;解 读建 构观 ,把 文本 解 读视为 对意 义
的开放 的理 解创 造, 文本 对读者 是不 断敞 开的;解 读 体验观 ,认 为解 读即 体验 ,体验 即意 义
的生成 ,解 读是 通过 读者 的体验 显现 文本 意义 。
随着本 体论 阐释 学、 接受 美学、 文本 学和 读者 反应 理论的 兴起 与发 展, 当代 文本解 读
观正在 发生 变革 , 即 摒弃 过去只 注重 “作 家 — 作品 ” 的解 读模 式, 把文 本解 读的重 心转 向文
本 —— 读者 , 视 读者 的解 读为文 本的 本体 存在 , 把 解读活 动作 为文 本构 成不 可或缺 的本 体层
次。这 种变 革建 立在 本体 论阐释 学和 读者 反应 理论 的基础 上, 主要 从三 个方 面切入:第 一,
文本解 读不 是单 方面 的对 象性阐 释, 而是 文本 与读 者的反 应交 流过 程; 第二 , 文本解 读不 是
复制文 本 , 而 是对文 本的 建构 , 它 造成 文本的 开放 性, 将文 本从 静态的 物质 符号中 解放 出 来
而还原 为鲜 活的 生命;第 三 ,文本 解读 是通 过读 者的 体验、 理解 和建 构显 现文 本意义 ,在 文
本意义 和情 感的 领悟 中人 与世界 融为 一体 。 它 既是 文本的 存在 方式 , 也 是解 读主体 的存 在方
式。 这 种文 本解 读观 的变 革, 主 要体 现为 对解 读本 质观、 解读 对话 观、 解读 建构观 和解 读体
验观的 重建 。
一、解 读本 质观:寻 求理 解 与自我 理解
当代文 本解 读理 论的 发展 ,最为 明显 的趋 势是 改变 过去认 识论 解读 观的 视点 ,普遍 由
主题学 分析 而转 向对 文本 的极度 关注 。 这 种关 注的 显在目 标, 就是 注重 作品 本体和 读者 本体
的探究 , 将目 光投注 于文 本的肌 体 , 通 过自己 的解 读体验 , 深入 到作家 所构 筑的文 本世 界 中
去, 像 作家 一样 “全 面地 融入事 物” ①, 以理 解和 建构文 本意 义。 这种 文本 解读 不 是居 高临
下的裁 断 , 而 是一种 参与 , 即 “力 图亲 身再 次地 体 验和思 考别 人已 经体 验过 的经验 和思 考过
的观念 ” ②。 人通过 对 “ 文本” 的 解读 和体 验而 理 解世界, 同时 也理 解自 己 , 在建构 文本 意
义的同 时自 己也 得到 同样 的建构 。 所以 , 文 本解 读 是一种 寻求 理解 和自 我理 解的活 动 , 是 建
构文本 和自 我建 构的 过程 。
具体来 说, 所 谓 “寻 求理 解” , 就是 读者 感知 、 体 验文本 构筑 的世 界( 包括 文 本的形 象
世界, 情感 世界 和意 义世 界), 探寻 文本 世界 的意 义 。 这 是 一种 “自 我的 文本 化” 。 所谓 “自
我的理 解” , 就 是在 寻求 理解的 基础 上, 使自 身体 验与文 本的 意义 同化 , 参 与文 本 意义 的建
构,从 而化 文本 的意 义为 自我的 意义 ,化 文本 的世 界为自 我的 世界 ,从 “他 人的世 界”(文
本)中 发现 “自 己的 世界 ” ,在“ 你” 之中 发现 “我 ”。这 就是 古人 所说 的“ 我与文 化、 文
与我化 ”的 境界 。如 果说 “寻求 理解 ”是 感悟 、体 验“他 人的 世界 ”, 那么 ,“自 我理 解 ”
就是在 感悟 、 体 验 “ 他人 的世界 ” 的 基础 上建 构 “ 自己的 世界 ” 。 “寻 求理 解” 重 在对 文本
意义的 感悟 和体 验; 而“ 自 我理解 ”则 重在 对文 本意 义的建 构和 自我 建构 。例 如,孔 孚的 山
水诗 《崂 山的 云 》 , 把 一朵 “海 天白 云 ” 化 成一 个 “美 人的发 髻 ” , 但 没有 画出 美人的 面目 ,
只画了 一个 发髻 。 在 文 本 解读的 过程 中, 读者 通过 这个 “ 美人 的发 髻” , 以 自身体 验和 想象
绘出了 美人 眉清 目秀 的神 韵, 纯 净多 姿的 容貌 , 感 悟到她 富有 一种 清纯 的美 、 天然 的美 、 圣
洁的美 , 看见 了一 个纯 净 质丽的 天然 美的 形象。 应 该说, 这即是 “寻求 理解 ” 之境, 即对 文
本形象 世界 、 情 感世 界和 意义世 界的 具体 化。 在这 个 “美 的世 界” 的体 验中 , 读者 神思 高飞
远举, 恍然 发现 自然 界的 美, 是 天然 清纯 的美 , 人 世间的 美, 也是 天然 清纯 的美—— 天 然清
纯的生 活, 天然 清纯 的品 格, 天 然清 纯的 人生 , 才 是真正 意义 上的 生活 之美 、 生命 之美 、 人
1

生之美 。 这种 自我 的体 验 、 心灵 的感悟 、 生命 的觉 悟、 人生 的觉 醒, 无 疑是 读者对 情感、 心
灵、 人格 、 精神 的一 种自 我建构 , 这即 是 “自 我理 解” 之境 。 所以 说, “ 寻 求理解 ” 是对 文
本世界 的具 体化 , 自 我理 解是对 文本 世界 的自 我化 。 文 本解 读的 过程 , 就 是 寻求理 解和 自我
理解的 活动 ,就 是在 建构 文本的 同时 也建 构自 我的 过程。
乔治? 布莱 曾指 出, 文 本解 读是读 者向 文本 的敞 开, 读者把 自身 体验 融注 到文 本的生 活
表达中 。 解 读者 希望 在对 这种 “ 他人 的世 界” 的感 悟和体 验过 程中 , 扩 展自 己的世 界, 获得
对自己 有益 的意 义。 按照 乔治? 布莱 的说 法, 文 本解 读其实 就是 理解 和探 寻文 本的 “ 我思 ” ,
解读的 全过 程 “ 应是 一个 主体经 由客 体( 作品) 达至 另一个 主体 ” ③ 。 始 则泯 灭自我 , 澄 怀静
滤,终 则主 客相 融, 浑然 一体。 而贯 穿始 终的 则是 解读主 体和 文本 主体 的“ 意识的 遇合 ” 。
乔治? 布莱 还指 出, 文本 解 读作为 一种 理解 行为 ,就 是从文 本中 重新 发现 作家 的感觉 和思 维
的方式 , 看 一看 这种 方式 如何产 生, 如何 形成 , 碰 到何种 障碍 , 就 是重 新探 寻一个 人从 自我
意识开 始组 织起 来的 生命 所具有 的意 义④ 。 这就 是说 , 解 读不 是对 文本 呈现 出的 世界的 评论 ,
也不是 对文 本创 造的 审美 现实的 裁判 , 而 是作 为一 种媒介 , 借 此寻 求作 者先 于文本 的原 始经
验, 即 他对 于基 本存 在方 式(如 空间 、 时间 等) 的感 知方式 。 在 文本 解 读 中, 这种寻 求理 解和
自我理 解的 过程 ,显 然就 是读者 理解 文本 意义 、发 现世界 、也 认识 自我 和建 构自我 的过 程 。
这是一 个从 主体 经由 客体 到主体 的过 程 。 在这 个过 程中解 读者 的任 务, 就是 “使 自己 从一 个
与客体 有关 系的 主体 转移 到在其 自身 上被 把握 、 摆 脱了任 何客 观现 实的 同一 个主体 ” ⑤。 实
际上 , 一 切文 本解 读的 目的 都是要 克服 文本 所属 的过 去的文 化以 及历 史与 解读 者本人 之间 的
陌生和 距离 ,使 自己 和文 本交融 ,从 而同 化文 本意 义,即 使它 成为 自己 的意 义。所 谓同 化 ,
也就是 使最 初异 己的 东西 成为自 己的 东西 。 同 化只 有通过 解读 文本 方能 实现 , 文本 解读 的目
的在于 同化 , 同化是 文本 解读的 完成 。 因此 , 文 本 解读不 是要 把有 限的 理解 力凌驾 在文 本之
上, 而是 向文 本敞开 自己 , 从 中接 受和 创造一 个扩 大了的 自我 , 在建构 文本 的同时 也建 构 自
己。 从 这个 意义 上说 , “ 同化” 其实 就是 对文 本和 自我的 建构 , 这 种建 构才 是当代 文本 解读
观的本 质内 涵。
二、解 读对 话观:主 体能 动 的参与 行为
我们知 道, 胡塞 尔现 象学 后期所 大力 倡导 的“ 主体 间性” 理论 ,认 为人 是主 体,而 人
所构成 的文 本, 即人 的语 言在历 史传 统中 形成 的种 种文化 也是 主体 。 人 与文 本是一 种互 为主
体、 互 相解 释、 互相 沟通 的关系 。 文 本解 读是 以理 解、 解 释和 建构 文本 的意 义为指 归, 在 解
读过程 中读 者总 是通 过文 本与潜 在地 存在 于文 本中 的作者 见面 , 这就 必然 沟通 了解读 主体 和
创造主 体这 两个 主体 世界 ,使读 者与 作者 以文 本为 媒介发 生心 灵碰 撞和 灵魂 的问答 。因 而 ,
从其本 质属 性上 说, 文本 解读是 主体 间性 的对 话, 是主体 间性 的一 种寻 求心 灵交流 的活 动 ,
是读者 与文 本双 向运 动的 一种解 读反 应过 程。 这种 文本解 读对 话观 , 确 定了 读者在 解读 活动
中的主 体地 位, 说明 读者 对文本 的解 读并 非是 单方 面的对 象性 解释 , 而 是读 者与文 本的 沟通
与遇合 , 是读 者经验 与文 本结构 互为 揭示 、 相 互生 成的探 究与 创生 , 它 标明 解读是 一种 主 体
能动的 参与 行为 。所 谓“ 能动的 参 与 行为 ”, 就是 说文本 解读 作为 一种 “对 话”交 流活 动 ,
它必然 要求 读者 充分 调动 主体能 动机 制 , 积 极地 参与 对文本 的解 释和 建构 —— 激活自 己的 想
象力 、 直 观力 和感悟 力 , 通过对 文本 符号 的解 码, 不仅要 把创 造主 体所 创造 的文本 形象 中所
包含的 丰富 内容 复现 出来 , 加以 充分 地理 解和 体悟 , 而且 还要 渗入 自己 的人 格、 气 质、 生命
意识 , 重 新创 造出各 具特 色的文 本形 象 , 甚至 开拓 、 再 构出 作者 在创造 这个 文本形 象或 艺 术
意境时 所不 曾想 到的 东西 , 从 而使 文本 的意义 更为 丰富而 具厚 度 、 深度 和力 度。 文本 解读 只
有主体 能动 地参 与, 文本 才会有 意义 。 但 这种 能动 性参与 行为 , 不 是对 文本 “原意 ” 的 追索
或还原 , 而是 主体的 理解 、 解 释和 建构 过程 , 是 解 读主体 以自 己的 血肉 之躯 的各种 感官 去触
摸、 去 品味、 去探 究, 是 调动全 部生 命力 和融 注全 部人格 的 “ 整体 震颤” 。 在这里 , 主 体与
客体、 感性 与理 性、 具 体 与抽象 、 形 象与 思想、 有 限与无 限达 到一 种 “ 整合 ” 状态, 消解 了
2

其间的 对峙 和鸿 沟, 是一 种所有 心理 因素 都完 全激 活、 都参 与其 中的总 体生 命投入 活动 。 因
而解读 主体 的能 动性 参与 行为 , 实 质上 是解 读者 作为 主体对 解读 对象 的一 种全 面的精 神把 握
和特殊 占有 , 解 读者 的各 种特殊 心理 活动 、 独 特的 情感意 志都 将在 解读 对象 上打上 鲜明 个性
的印痕 。 解 读者 在文 本中 感 悟到的 是他 自己 才能 感悟 到的东 西。 他通 过文 本与 作 者的 “ 对话”
是富于 个性 化的 ,以 其独 特的感 性和 经验 模式 参与 着对文 本的 把握 和建 构; 他 对文本 的理 解
和解释 , 是 自我 灵魂 的写 照, 对 世界 、 对 人生 存在 方式的 一种 观照 和透 视, 是主体 生命 意义
的一种 投射 和昭 示 。 凡 是真 正优秀 的解 读者 , 在解 读过 程中都 无不 具有 这种 能动 性参与 行为 ,
都无不 能够 通过 表层 的文 本结构 , 以 自己 的心 灵世 界去和 作者 对话 , 以 自身 固有的 心理 图式
及情感 需求 去参 与对 象世 界的建 构, 以至 在文 本构 出的宇 宙世 界里 忘却 自我 , 从而 对文 本的
意义世 界作 深层 性的 开拓 、补充 和创 构, 见人 之 所 不能见 ,感 人之 所不 能感 。
从其生 成的 条件 来看 ,文 本解读 活动 中的 这种 主体 能动性 参与 行为 ,实 际上 是读者 的
解读经 验对 文本 的 “ 空白 ” 结构 加以 想象 性充 实、 补充和 建构 的过 程, 是一 种融注 了解 读者
感知 、 想 象 、 理 解 、 感 悟等 多种心 理因 素的 发现 性活 动。 这是 因为 任何 文本 都存 在 “ 未定 点 ” ,
是一种 多层 面的 未完 成的 图式框 架, 其本 身具 有一 种“召 唤结 构” ,具 有许 多“空 白点 ” 。
当读者 将自 己的 生活 体验 置于文 本, 对文 本进 行 “ 具体化 ” , 把文 本中 的空 白补充 起来 , 这
时, 文 本就 不是 独立 的, 而是相 对的 , 为 我的 。 文 本中的 意义 世界 成为 我的 世界, 成为 我的
生命意 义的 投射 与揭 示。 在文本 解读 “对 话” 活动 中, 正 由于 解读 主体 具有 这样的 能动 性参
与行为 , 将 自己 的生 活感 情、 人 生体 验、 生命 意识 投入文 本, 文本 中的 未定 性得以 确定 , 空
白处得 以填 充, 文本 的意 义和价 值才 获得 真正 的实 现。 所 以, 文本 解读 作为 一种 “ 对话 ” 交
流活动 , 其 本质 是一 种解 读主体 的能 动性 参与 行为 , 如果 没有 这种 能动 的参 与行为 , “ 主体
间性” 的对 话交 流也 就不 存在可 能性 。
从其构 成的 本质 来看 ,文 本解读 活动 中的 这种 主体 能动性 参与 行为 ,实 际上 是对文 本
的具体 化和 自身 情思 的对 象化 , 是 在理 解文本 的基 础上对 自我 本性 的深 化和 升华 。 所 以, 这
种参与 行 为 要求 读者 在文 本意义 的解 读和 探寻 中, 要有具 体化 的生 命情 感的 投注。 高层 次的
文本解 读 , 绝 非是仅 仅探 寻和领 悟作 品的 思想 主题 , 表 层性 地解 释文本 的结 构, 或是 解析 文
本的技 巧, 而是 要切 入文 本的深 层感 情领 域和 内层 境界里 , 与 作者 的灵 魂在 生生不 息的 生命
律动中 对话 ,在 能动 性参 与的“ 忘我 ”与 “同 化” 之境中 达到 心灵 的默 契。
我们可 以这 样说 , 在文 本 解读 “对 话 ” 活 动中 , 解 读者的 能动 性参 与行 为本 身的价 值,
取决于 两种 解读 深度 的相 互作用:一 是解 读对 象即 文 本所显 示的 形式 和内 容的 客观的 深度 ,
一是解 读主 体所 具有 的感 悟、 理 解和 情感 体验 等主 观的深 度。 这 两 种解 读深 度不同 程度 的化
合决定 着读 者参 与行 为价 值的高 低层 次。 我国 古典 美学理 论中 的 “ 诗有 三境 ” 之说 , 即 “ 物
境” 、 “情 境” 和 “意 境” , 不仅 表明 了艺 术作 品客 观审美 属性 的高 低层 次, 其实也 表现 了
解读者 主观 解读 心理 和参 与行为 的高 低层 次。 “物 境”如 镜中 之像 ,仅 得形 似;“ 情境 ”指
解读主 体的 参与 进入 情感 体验阶 段, 比“ 物境 ”高 出一层;“ 意境 ”则 是解 读 主体参 与超 越
形象的 外在 形式 和一 般性 的情感 体验 , “ 张之 于意 而思之 于心 ” , 达到 解读 的高层 境界 。 所
以, 这 “三 境界” 之说 , 实 际上也 是对 文本 解读 主体 参与行 为在 深层 性方 面提 出的标 准要 求
——说明 文 本解 读过 程中 的主体 参与 行为 不能 被 “ 物象 ” 的 外表 所限制 , 而 必须跨 越审 美形
式而深 入生 命节 奏的 核心 领域, 体味 万物 的神 韵, 带 着深刻 的生 命体 验而 探入 文本构 筑的 内
在情感 世界 , 将自 我融 入文 本的艺 术形 象之 中 , 将 心灵 升华到 对人 生和 宇宙 的整 体体验 的真 、
善、美 相统 一的 境界 。
综上所 述, 文本 解读 作为 读者与 文本 “对 话” 的一 种交流 活动 ,其 本质 表现 是解读 主
体的能 动性 参与 行为 。 这 种参与 行为 , 需要读 者调 动深度 情感 体验 , 对 文本 进行生 命情 感 和
心灵的 投注 。 当 我们 以强 有力的 参与 行为 进入 文本 的意义 世界 和感 情领 域, 便会蓦 然发 现作
家正在 向我 们走 来, 和我 们 直面对 话, 倾心 相谈, 与他 一起走 在生 命高 度亢 奋的 意识刀 锋上 ,
3

从而目 睹生 命的 本相 ,听 见真理 的告 诫, 感到 有一 种心智 为之 洞开 ,灵 魂得 以抚慰 的惬 意 ,
这便是 触摸 到了 文本 解读 的本质 境界 。
三、解 读建 构观:开 放的 理 解创造 活动

文本解 读活 动是 一种 对文 本意义 的建 构和 敞开 活动 ,建构 性是 它的 一个 重要 特征。 读
者反应 理论 认为 , 文 本的 意义只 有通 过读 者的 解读 才得以 建构 , 它 的生 成与 存在离 不开 读者
的解读 创造 , “ 必须 由读 者来实 现” ⑥。 只有 重视 读者解 读过 程对 文本 意义 的建构 与创 造作
用, 才 能赋 予文 本以 生命 和活力 , 揭 示文 本全 新的 潜在意 义。 对这 种文 本解 读建构 观, 我们
可从以 下两 个方 面来 分析:

第一, 文本 解读 的建 构性 ,首先 是由 文本 的开 放性 所构成 的。 文本 具有 共时 性结构 ,
但它只 在解 读活 动中 存在 , 因 此它 不过 是解读 活动 的产物 。 对读 者来说 , 每 个文本 都是 一种
开放性 的召 唤式 结构 ,都 是一种 吁求 ,对 文本 的理 解也是 一个 不断 开放 和不 断生成 的过 程 。
伽达默 尔曾 说: “对 一个 文 本或艺 术品 真正 意义 的发 现是没 有止 境的 ,这 实际 上是一 个无 限
的过程 , 不仅 新的误 解被 不断克 服 , 而 使真义 得以 从遮蔽 它的 那些 事件 中敞 亮, 而且 新的 理
解也不 断涌 现, 并揭 示出 全新的 意义 。 ” ⑦正 由于 文本意 义的 可能 性是 无限 的, 文 本的 真正
意义是 和读 者一 起处 于不 断生成 之中 , 所以 , 有 些 论者强 调读 者的 创造 性理 解, 认为 文本 意
义依赖 于读 者的 创造 性理 解, 把 读者 的创 造性 理解 视为对 文本 真正 意义 的揭 示。 还 有些 论者
认为, 文本 是一 种 “图 式化 的外观 ” ⑧, 有待 于读 者通 过解读 活动 将其 意义 现实 化和具 体化 。
因此, “作 品的 意义 生成 , 既不 是文 本对 象的 客观 反映, 亦非 接受 主体 的主 观引申 , 而 是分
布在两 极之 间相 互作 用形 成的张 力场 , 应以开 放的 动态建 构去 把握 它” ⑨ 。 文本的 开放 性使
其有可 能承 受解 读的 主体 性, 真 正的 艺术 是不 断发 展和被 理解 接受 的艺 术。 任何一 个文 本只
有在解 读中 被理 解和 接受 , 其 意义 和价 值才能 得到 实现 , 如 果离 开了解 读主 体的理 解 , 或 者
不被读 者接 受 , 那么 文本 的意义 和价 值也 就无 从说 起。 当然 , 这 并不 是说 读 者可以 完全 游离
于文本 作随 意的 解释 , 或 者无视 文本 的规 范以 主观 臆测代 替艺 术分 析, 而是 说在文 本的 规范
制约和 作品 的感 性形 象的 诱导下 进行 创造 性理 解, 以开放 的动 态建 构去 把握 它, 使 文本 的意
义和价 值通 过解 读得 到实 现 ,并 在解 读的 嬗变 过程 中使之 得到 确证 。

第二, 文本 解读 的建 构性 ,也是 由解 读时 主体 性所 决定的 。由 于对 文本 的理 解涉及 到
读者、 时代、 心境、 情绪 等多种 因素 , 所 以, 作 者 的原意 、 文 本的 意义、 读 者的理 解这 三者
之间的 差距 因不 同个 体的 解读而 加大 。 如 何创 造性 地把握 文本 的意 义, 就成 了文本 解读 中的
一个重 要问 题 。 对此 , 有 的人强 调读 者与 作者 心理 上的同 质性 , 认为应 该通 过文本 的整 体感
知, 跨越 时代 的鸿 沟和 隔阂 去作理 解和 解释;有 的人 则 强调要 批判 压制 自由 理解 的社会 传统 ,
认为应 当通 过反 思进 行独 立不倚 的意 义寻 求; 也有 人 认为, 文本 展现 的是 一个 不同于 现实世
界的想 象世 界, 这个 想象 世界随 时代 的变 化而 变化 , 其意 义既 是自 律的 , 又 是开放 的, 能让
读者在 解读 中拓 展理 解域 , 并使 自我 的处 境和 无声 的文本 世界 内在 地联 结于 一起, 有助 于挖
掘和生 发出 文本 的新 的意 义。 这 就是 说, 文 本解 读作 为一种 意义 再创 和开 放性 的动态 建构 活
动, 永 远不 会静 止和 终结 , 总要 因历 史、 时代 和主 观局限 性而 需要 不断 开拓 和深化 , 对 文本
的意义 的理 解和 解释 会随 时空的 推移 、 时代 情境 的变 化而发 展 , 永 远不 可能 停滞 在某一 点上 。
因此, 文本 解读 的本 质不 在于只 去复 制历 史和 文本 的原意 , 任 何读 者的 理解 和解释 都要 站在
自己所 处的 特定 立场 , 以 特定 的 观点 和视 界去 理解 并解释 历史 事件 与文 本意 义。 对 同一 个文
本,每 一个 时代 的理 解和 解释都 不会 绝然 相同 ,都 会蕴含 着读 者特 定的 局限 和偏见 。因 而 ,
文本的 原意 只是 相对 的, 随着时 代和 历史 的发 展人 们对它 会不 断地 做出 创造 性解释 。 文 本解
读的这 种动 态化 特征 表明 , 对 文本 意义 的生成 与构 成没有 超时 代的 、 永 恒的 解释 , 而 创造 性
4

理解就 是解 读过 程中 对文 本意义 不断 进行 新的 探索 和新的 发现 的重 要途 径 。 这 种不断 地探 索
和发现 ,就 是文 本解 读的 开放性 动态 建构 。

另外, 需要 强调 指出 ,在 文本解 读过 程中 解读 主体 在充分 调动 自己 的创 造性 对文本 进
行再创 和建 构的 同时 , 也 应当受 解读 对象 即文 本的 制约。 解读 的建 构性 和文 本的规 定性 是辩
证统一 的 , 读 者的解 读创 造的翅 膀不 可任 意飞 越文 本所不 能及 的界 域, 否则 , 将 导致 解读 的
谬误, 使其 解读 误入 歧途。 这就是 说, 解读 的建 构性 无疑是 重要 的, 但正 如伊 塞尔所 说: “文
本的规 定性 也严 格制 约着 接受活 动, 以使 其不 至于 脱离文 本的 意向 和文 本的 结构, 而对 文本
的意义 作随 意的 理解 和解 释。” ⑩
四、解 读体 验观:意 义在 体 验中生 成
西方体 验美 学理 论认 为, 一个文 本是 作家 的一 种体 验,解 读一 个文 本就 是体 验作家 的
体验, 体验 作家 体验 过的 世界, 是一 种体 验的 体验 。 而且 , 读 者的 解读 体验 对文本 意义 有着
建构作 用, 文本 的意 义只 有在读 者的 解读 体验 中才 能生成 。 所 以, 解 读即 体验 , 体验 即意 义,
体验是 读者 与文 本产 生情 感交流 、 心 灵沟 通而 进行 对话的 基本 方式 , 是 将文 本从静 态的 物质
符号中 解放 出来 而还 原为 鲜活生 命的 唯一 可能 的途 径。
那么, 何 为 “体 验”? 狄尔 泰认为, 体验 不同 于一 般 认识论 意义 上的 “ 经验 ” , 或 者普
通心理 学可 以证 明的 “意 识” , 而是 具有 本体 论意 义的、 源于 人的 个体 生命 深层的 对人 生重
大事件 的深 切感 悟 。 在 狄 尔泰看 来 , “体 验 ” 特 指 “ 生命体 验 ” , 相 对一 般经 验、 认识 而言 ,
它必然 是更 为深 刻的 、 热 烈的、 神秘 的、 活跃 的。 用 我们的 汉 语 言释 义, “体 验 ” 也带 有 “ 以
身体之 , 以 心验 之” 的亲 身体验 含义 , 它 与通 常所 谓 “经 验” 概念 是不 同的 。 “经 验” 指一
切心理 形成 物, 如认 识、 感觉、 印象 等; “体 验” 则 专指与 艺术 和审 美相 关的 更为深 层的 、
更具活 力的 生命 感悟 和存 在状态lv 。
我们这 里所 说的 “体 验” ,是指 文本 解读 中读 者对 文本世 界超 越于 一般 经验 、认识 之
上的那 种独 特的 深层 领悟 和活生 生的 感应 境界 , 那 种沉醉 痴迷 、 心神震 撼的 同构状 态 , 只 有
切入这 种解 读体 验才 可能 有文本 解读 的建 构性 。 在文 本解读 过程 中 , 深 层的 体验 意味着 消解 ,
消解 “ 此在” 与 “彼 在” 的鸿沟, 把两 个彼 此隔 绝 的世界 豁然 贯通 起来, 使 读者从 现实 世界
飘然跨 入超 然的 艺术 世界 , 体 验更 意味 着生成 , 它 将此在 与彼 两个 世界 融合 , 构 成一 个新 世
界的诞 生 , 使 读者在 沉迷 的瞬间 感悟 到文 本世 界的 真义 , 发 现生 命世界 的奥 秘。 对这 种文 本
解读体 验观 ,可 从两 个方 面来进 行考 察和 分析:从 现 象学美 学的 角度 来看 ,文 本的意 义只 有
依赖作 者的 体验 和读 者的 体验才 能生 成, 没有 读者 的体验 就不 存在 真正 的艺 术。 法 国现 象学
美学家 杜弗 莱纳 就曾 指出 , 艺术 作品 只有 当它 被读 者体验 时才 能变 成审 美对 象, 艺 术的 审美
性质只 存在 于读 者对 艺术 作品的 体验 之中 。杜 弗莱 纳说: “审 美对 象和 艺术 作 品的区 别表 现
在 这里:必 须在 艺术 作品 上 面增加 审美 知觉 ,才 能出 现审美 对象 。”lw 在这 里的“ 艺术 作
品” 这个 概念 实际 上同 俄 国形式 主义 、 新批 评 、 结 构 主义理 论不 一样 , 它不 是 独立自 足的 “ 作
品” , 它 只有 加上 “ 审美 知觉” 即解 读体 验时, 才 能真正 成为 艺术 作品 。 很 显然, 杜弗 莱纳
使用这 个概 念的 用意 在于 强调艺 术的 审美 性质 只存 在于读 者对 艺术 作品 的体 验之中 , 没有 读
者的解 读体 验, 艺术 作品 就构不 成审 美对 象。 真正 的审美 对象 是被 感知 的艺 术作品 ,即:审
美对象=艺 术作 品+审 美知 觉。 这 足以 说明 读者 的解 读体验 是艺 术作 品的 生命 , 艺术 作品 只有
在读者 的解 读体 验中 才能 够生成 , 也 许杜 弗莱 纳的 这种理 论存 有偏 颇, 但它 揭示了 解读 体验
的意义 所在 。
从接受 美学 的角 度来 看, 读者在 文本 解读 中的 作用 更是第 一位 的, 尤其 伊塞 尔等人 的
“接受 ” 理 论探 讨的 焦点 就是 “ 读者 体验 ” , 突 出强 调文本 解读 和接 受中 读者 体验对 文本 意
义的 “ 建构” 作用。 在伊 塞 尔看来 , 读 者作 为文 本解 读的能 动力 量, 包含 着两 个方面 的内 容:
一是“ 现实 的读 者” ,即 从事解 读活 动的 具体 的读 者;二 是“ 观念 的读 者” , 这是从 现实 的
5

读者中 抽取 出来 的抽 象的 读者。 观念 的读 者又 分为 不同的 两类 ,即 “作 为意 向对象 的读 者 ”
和 “隐 含的 读者 ” 。 前 者 指 “作 家在 创作 构思 时观 念里存 在的 , 为 了作 品的 理解和 创作 意向
的现实 化所 必需 的读 者” ,而后 者则 指“ 作者 在作 品的本 文中 预先 被规 定的 解读的 行动 性 ,
而不是 指可 能存 在的 读者 的类型 ”lx 。 按伊 塞尔 “ 隐含的 读者 ”这 个概 念来 说,不 仅读 者
可以在 解读 过程 中发 挥体 验的建 构作 用 , 而 且作 品本 身在其 结构 中就 暗含 着读 者可能 实现 的
种种体 验和 理解 的契 机, 隐藏着 读者 的可 能性 。 这 就是说 , 对 于文 本来 说, 读者已 不是 外加
的了, 而是 本来 就隐 含着 , 是文 本的 形式 、 结 构中 原来就 有的 。 这 种读 者虽 然不是 “真 实的
读者” , 但 却是 它的 潜能 。 这样 , 伊 塞尔 就把 读者 文本化 了, 在文 本中 为读 者找到 了存 在的
位置。 在这 种理 论基 础上 推出的 “读 者反 应理 论” , 又进一 步强 调应 该从 读者 的角度 重新 看
待文本 、意 义、 文学 ,认 为文本 并非 独立 存在 的客 观结构 ,而 是为 读者 而存 在的; 意义 仅仅
是读者 对文 本的 体验 ,并 且随着 读者 体验 的差 异波 动;而 文学 也是 读者 在解 读 过程中 体验 的
文学, 是读 者心 中的 文学 。读者 体验 不仅 包括 感情 活动, 而且 更主 要的 是指 全部交 流行 为 。
也就是 说 , 读 者体验 不是 那种可 以由 心理 学、 认识 论把握 的体 验 , 而是 属于 读者的 全部 存 在
方式 , 因 而它 需要 由本 体 论来解 析 。 读 者体 验一 部 作品 , 就 是在 构成 一个 “世 界” , 一 种 “ 存
在” 。 总之, 读者 反应 理 论强调 读 者 体验 的本 体地 位, 重 视读 者体 验的 本体 作用, 把艺 术视
为一种 体验 , 而读者 的解 读更是 一种 体验 , 是 体验 的体验 。 这种 理论或 许过 分夸大 了读 者 体
验的作 用 , 但 是应当 看到 , 任 何艺 术形 式都并 非如 结构主 义理 论所 说是 纯客 观的 、 冰 冷的 东
西, 而是 人所 创造的 绝对 与人的 体验 内在 地关 联, 为着激 活人 的体 验而 存在 的东西 。 文本 解
读的过 程 , 就 是体验 的过 程, 在这 个过 程中 , 那 种 滚动奔 涌的 富有 冲击 力的 体验流 是不 可抵
挡的。
深度的 解读 体验 ,不 但是 情感的 宣泄 ,而 且是 灵魂 的唤醒 ,是 生命 的超 越。 因为当 读
者在文 本解 读中 体验 到作 家的生 命意 识和 情感 激流 而心醉 神迷 之时 , 就会 顿然 形成一 个生 命
进入另 一个 生命 的主 体情 感传导 活动 , 使 文本 成为 一种活 感性 的创 生和 传达 , 造成 解读 主体
的灵魂 的内 在震 荡和 剧烈 的感情 冲击 , 或 给读 者带 来生命 价值 信念 的苏 醒, 使震颤 的心 灵连
带着整 个生 命获 得更 新和 再生; 或造 就读 者的 新的 思 维秩序 和感 知方 式, 从而 以一种 新的 方
式去观 照世 界 , 获得 一种 新的认 识与 评价 世界 人生 意义的 标准 。 毋庸置 疑 , 这就是 一种 通过
体验而 达到 心灵 和人 格启 迪效应 的文 本解 读过 程。 这种文 本解 读体 验过 程的 本体性 质在 于:
“艺术 能在 微缩 世界 的反 思之中 , 赐 予我 们在 现实 生活中 不可 能得 到的 东西 , 即对 形而 上学
性质的 沉思 默想”ly 。 不 错,文 本解 读作 为一 种二 度体验 形式 ,充 满着 反省 和反思 ,因 而
它能够 透过 作品 的感 性形 式而抵 达“ 家园 ”哲 学之 门。正 如卡 勒所 说: “对 某 一哲学 作品 的
最真实 的哲 学解 读, 就是 把该作 品当 作文 学, 当作 一种虚 构的 修辞 学构 造物 , 其 成分 和秩 序
是由种 种文 本的 强烈 要求 所决定 的 。 反 之, 对文 学 作品的 最有 力的 适宜 的解 读, 或许 是把 作
品看成 是多 种哲 学姿 态, 从 作品对 待支 持着 它们 的各 种哲学 对立 的方 式抽 取出 涵义来 。 ”lz
凡是优 秀的 文学 作品 , 无 不充盈 着一 种人 生的 诗化 哲学意 蕴, 使读 者在 沉迷 的深度 体验 中反
思自省 而恍 然获 得灵 魂的 唤醒 — —— 意义 生 成 的瞬 间。
①②③ ④⑤ 乔治?布 莱《 批 评意识 》, 百花 洲文 艺出 版社1993 年版 ,第2、4 、5、16
页。
⑥⑩伊 塞尔 《 阅读 活动:审 美反应 理论 》 , 中国 人民 大学出 版 社1988 年 版 , 第236 页,
第195 页。
⑦伽达 默尔 《真 理与 方法 》,辽 宁人 民出 版 社 1987 年版, 第265 、266 页。
⑧ly 罗曼?英 加登 《对 文 学的艺 术作 品的 认识 》, 中国文 联出 版公 司 1988 年 版,第
55 页 ,第 49 页。
⑨龙协 涛《 中西 读解 理论 的历史 嬗变 与特 点》 ,见 《文学 评论 》1993 年第2 期。
6

lv 马 克莱 尔《 狄尔 泰 — —— 人 文研 究的 哲学 家》 ,普林 斯大 学出 版 社 1975 年版, 第
141 页。
lw 杜 弗莱 纳《 审美 经验 现象学 》, 见《 美学 文艺 学方法 论》(上) ,文 化艺 术出版 社
1985 年版 ,第618 页。
lx 伊 塞尔 《隐 含的 读者 》,幕 尼黑?威廉?芬 克出 版社1979 年版 ,第9 页。
lz 卡 勒《 论解 构主 义以 后的文 学理 论和 批评 》, 伊萨 卡 1982 年 版, 第 149 、150 页。

7
献花(0)
+1
(本文系Lushishe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