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亭、台、楼、阁;寺、庙、祠、塔
2024-05-14 | 阅:  转:  |  分享 
  
到底什么是“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一、亭。说文中曰:“亭者,停也”,通常是指在地面直接平起的一种最常见的小建筑,大多建于路旁或水旁
,目的是供往来的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的。在建筑形态上,亭子的特征是“有顶无墙”;从亭子所拥有的角的数量上来看,最常见的是四角亭,
也有三角、五角、六角、八角、九角、十角的,这个没有定规;从层数上来看,基本是一层,也有二层和三层的。我国最有名的亭子五座,它们分别
是:1.长沙的爱晚亭;2.滁州的醉翁亭;3.杭州的湖心亭;4.北京的陶然亭;5.江西的牡丹亭。江西赣州的牡丹亭中的那句“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
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3年】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从古到今天感动了多少的多情
男女!二、台。台本来是指高地,后来是指一种建筑在高而平的地上的建筑,一般都筑成方形。台与亭一样,都是园林建筑里最古老、最常见的形式
之一。台的上面,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如果台子是用来看戏的,于是就成了私家园林中的戏台。中国最有名的八大名台:1.北京钓鱼台
;2.北京平谷城轩辕台;3.陕西武功后稷教稼台;4.湖北武汉古琴台;5.河北临漳铜雀台;6.浙江绍兴越王台;7.江苏沛县歌风台;8
.湖南桃江问天台。徐州歌风台:“大风起坐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汉·刘邦三、楼。楼是指两层以上
的大型建筑物,《说文》中楼的解释为:“重屋曰楼”。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有门、有窗、有顶的日常居住的建筑为屋,两座屋子叠起来,就是二层
楼......中国最有名的三座楼:1.湖南岳阳岳阳楼;2.湖北武汉黄鹤楼;3.山西运城鹳雀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四、阁阁与楼经常是联在一起用的,曰“楼阁”。所以阁与楼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两者极为近似。区别是,阁的建筑体量比较小
巧,可以看做架空的小楼层。古代女子住的地方叫绣楼,也多叫阁,女子嫁人要离开在娘家自己住的小楼了,那就叫“出阁”,出嫁就是出阁。阁的
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中国古代三大名阁:1.南昌滕王阁;2.烟台蓬莱阁;3.杭州城隍
阁。南昌滕王阁夜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五、榭。榭又叫“水榭”,一般都是临水而建,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
休憩建筑,也意为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并多有平台伸入水面。其平台四周设低矮栏杆,建筑开敞通透,体形扁平(长方形)。有
意思的是,榭不但多建筑在水边,而且绝大多数设于水之南岸,视线向北而观景。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榭因为地域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北方黄河型
、江南扬子江型和珠江型。这其中最为艺术代表性的就是江南水榭了,例如:1.苏州拙政园(尽心尽力政务,方为拙者”)的“芙蓉榭”;2.网
师园的“灌缨水阁”;3.耦园的“山水间”;4.上海南翔古漪园的“浮筠阁”。六、轩。轩的古意为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体
量不大,形状各异,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可以看作是“引景”之物。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有意境的轩,就是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了。去苏
州游园时,一定不要忘记带上你最心爱的那个人,一起在这座小轩中一坐。如果当天天上再下点小雨或者落点雪,那意境,让你终生难忘不要不要的
。寻,一个可以与你同坐的人,用,一生。七、廊。所谓廊,就是指连接两个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它本来是一种辅助建筑形式。但后来也发展成
为一种独立的建筑。一般而言,廊上有顶棚,两边以柱支撑,用以遮阳、挡雨,便于人们游走。八、舫。“舫”形似船而不能划动,故而又称之为“
不系舟”。简单地说,“舫”就是假船,是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种临水建筑,大多是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石舫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
、南京总统府西花园石舫、苏州狮子林的石舫,号称中国最有名的三大石舫。到底什么是寺、庙、祠、塔、观、庵?一,寺。寺,在古代本来是一种
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等。在东汉明帝时期,皇帝邀请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
中国弘法布教。因为他们最初住在洛阳的鸿胪寺,又是用白马驮经而来,所以就将改建后的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白马寺也成为中
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从此以后,“寺”就成了僧人居住弘法场所的通称,代表皇帝亲自管辖的教育机构。二,庙。庙本来是祭祀祖宗先人的建
筑场所,古代上至帝王,下至官员士大夫,一般都有家庙,帝王的祖庙则叫“太庙”。《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对庙的规模和等级,还是有很严格的限制,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才可以建庙,普通老百姓家是不可以建庙的。汉朝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
混在一起,诸如土地庙、城隍庙等。庙后来又被用作赐封、追谥文人武士的场所,比如孔子庙、张飞庙等等。三,祠。祠是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场
所,相当于现在的“纪念堂”,比如武侯祠、升庵祠。祠的意思很广,在祭祀祖先方面和庙的意思大致相同。一般我们常讲的“祠堂”、“宗祠”,
就是同一个家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在东汉末年,社会上开始流行建祠抬高门第之风,甚至活人给自己都建了“生祠”。祠堂除了祭祀祖先以
外,还有多种用途,平日族人有婚、丧、寿、喜等事,这些祠堂都可以作为活动之用。祠堂和家庙的区别是:家庙是有级别限制的,一般都是帝王和
王公贵族家才有;而祠堂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只要家族经济条件允许,就可以建造。四,塔(简单理解就是坟)。塔最初是供奉佛舍利、佛经、佛
像、僧人舍利的建筑场所,在我们中国,塔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设一座印度样式的塔,
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佛塔。后来这种佛塔逐渐与我们中国的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我们中国现存两千多座佛塔,种
类、形式多种多样,非常丰富。五,观。“观”作为一种建筑,本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建造“延
寿观”,在这之后,建“观”之风就开始在全国流行。传说汉朝的道士汪仲都,因治好了汉元帝的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成为第一个
进入皇家“观”中的道士。从此以后,道教徒感念皇恩,就把道教建筑场所称为“观”。六,庵。庵是指圆形的草屋。古时修行人都喜欢住山里,在
山上搭个茅草屋,就叫庵,庵的本意是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是修行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欢把自己的书房称作“庵”,意思是把自己的书房当成修行场所,比如老学庵、影梅庵等等。汉代以后,专门建了一些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所以“庵”也就逐渐成为佛教比丘尼居住修行场所的专门名词了。①比丘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尼姑。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春华家庭教育郭坤
献花(0)
+1
(本文系春华家庭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