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师傅的“小绿车”
2024-05-14 | 阅:  转:  |  分享 
  
在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制丝车间,有一辆独一无二的绿色工具车,它同属于3个修理工,一个经验丰富、一个技术精湛、一个活力满满。岁数相差近20岁的3
人,推着这台“小绿车”,在日常维护和检修中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梦想启航:老一辈的坚守与传承“贵师”:杨贵兴师傅作为老一代修理工的代
表,是车间的瑰宝。有着将近40年工龄的他凭借丰富的维修经验和巧妙的“鬼点子”,无数次解决了车间生产线上的棘手问题。全车间唯一的那辆
绿色工具车就是他的“大宝贝”,那是他亲手焊接组装完成的,跟随了他整整20年。没有新款工具车美观,也没有新款工具车好推,但总能找到急
需的各种维修工具,甚至一些罕见的小零件和各种型号的螺丝。算得上修理工们的“百宝箱”。在外人看来他总是很清闲的那一个,每日在车间“游
手好闲”,但实际上了解杨贵兴师傅的人都知道,看似漫不经心的闲逛其实是在巡检设备。只见他这里看一下,那里聊两句,就大摇大摆地走出了车
间,其实这时的他已经对设备运行状态了然于胸。进了修理室后的杨贵兴师傅马上就换了一副模样,瞬间一本正经起来,向大家通报刚刚发现的问题
,并逐一提出解决方法、注意事项,最后再亲自督促徒弟们去解决,保证整个修理环节万无一失。杨贵兴师傅(左)在指导罗淦(右)如何正确使用
锉刀修整工件有一次,修理组接到烘丝机悬吊装置的优化改进任务,由于采用了新式的悬吊结构以及各厂设备存在一定差异,行业内几乎没有相应的
安装经验可供借鉴。面对安装难度大、维修时间紧的双重压力,杨贵兴师傅依旧不慌不忙,在商定好解决方案和安装细节之后,杨贵兴师傅推出“小
绿车”开始“发号施令”一一清点需要用到的工具,大家记好之后各自准备,还将自制的特殊工装拿出来教大家如何使用。大家分工明确、齐心协力
,仿佛只要杨贵兴师傅和他的“小绿车”在,就没有找不到的工具,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整个维修过程行云流水,丝毫不拖沓,从而顺利完成了
优化改进任务。创新接力:中年一代的精益求精“候哥”:候劲身为厂里的中坚力量,也是车间的“顶梁柱”。身为修理高级技师的他,有着丰富的
专业理论知识,还有一身过硬的维修技能。候哥和杨贵兴师傅看起来截然不同,他一脸严肃和认真,又顶着车间一级维修师的“名头”,给人一种十
分“高大上”的感觉,与那台“破旧”的“小绿车”显得格格不入。提到候哥就不得不提切丝机,以往的“小绿车”里大号工具和自制工装比较多,
这在兼任切丝机专业维修员的候哥手中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由于切丝机结构精密,小型零部件较多,所以一些专用的精密工具就在候哥的“带领
”下加入了“小绿车”。修理切丝机是个精细活,主打一个精益求精,精度越高切出来的烟丝质量也越高,所以候哥时常会抱着切丝机维修手册研究
,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手柄摇一圈刀片大概进给0.08mm,如何将刀片快速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就需要维修人员不断地观察和测量,所以候
哥每次维修时都会全神贯注。但时不时会有徒弟在旁边问“刀门间隙要怎么调?这里的允差是多少?”之类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候哥一开始也是哭
笑不得,一边要集中精力来维修,另一边还要来解答徒弟的问题,很容易打断自己的思绪。后来候哥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将那本时常翻看的切丝机
维修手册用一个布袋挂到了“小绿车”的门上,每当有人向候哥请教,他就会指指“小绿车”,让他们自己去维修手册里寻找答案。候劲师傅(右)
在指导罗淦(左)进行钻孔随时更新的精密工具、一本烂熟于心的维修手册代表着候哥踏实而又精益求精的维修理念,在他眼里,想要将“小绿车”
在车间里面真正“推起来”,就得理论和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青春飞扬:新生代的力量与未来罗淦作为新一代修理工,是车间修理组的新
鲜血液。刚刚从操作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他,对维修工具缺少系统的认知,那辆绿色工具车就成了带领小罗熟悉修理的第一班车。“常用的扳手是几号
?这颗螺丝是多大?那个是用来干嘛的?”……这是小罗经常问的问题,也是他向修理岗位迈出的第一步。有一次,需要制作电焊机移动底座,杨贵
兴师傅和候哥都有各自的设计想法,身为维修“小白”的小罗也在开动脑筋。下班后他悄悄用三维绘图软件画出了三人各自的设计想法,当看到三维
立体的设计成果时,两位师傅开心地笑了,各自也看出对方设计的优点,最后三人一起对3个方案进行综合优化,重新设计出了更方便电焊机收纳、
使用的移动底座。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小绿车”里装的不再只是老一辈传统的五金工具,还增添了小一辈新式的电脑工具。薪火传承
:三代匠人的接续奋斗在制丝修理班组这个大家庭中,总有很多平凡而非凡的故事在上演。“这样简化安装,可以省略一些不必要的误差检测,在保
证安装要求的同时还可以缩短维修时间。”有一次,在更换设备的安装支座时,执拗的小罗提出自己的看法。“安装的顺序应该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
。”候哥坚决地说。杨贵兴师傅见状却是会心一笑,说:“老的在时小的干,小的干坏老的补。”就将候哥拉到了一边。接着,他让小罗从“小绿车
”中取出工具,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安装。刚开始支座的安装还算顺利,但到最后一步却出现了难题:有4个孔死活也对不上!小罗无奈地望着设备
束手无策。这时,杨贵兴师傅一脸严肃地走到小罗身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修理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你要考虑到各个环节,热胀冷缩、装配
顺序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原来,小罗没有考虑到最后的部件安装,只是着眼于前面几个步骤,导致最后出现了难题。这时候哥也明白了杨贵兴
师傅的用意,“与其口说千百遍,不如让他错一遍”,这样的教训更有效。最后,心悦诚服的小罗在候哥的耐心指导下将支座拆除重装。正是这种“
老带新、新助老”的传承精神,让这个维修团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持续提升维修工作质效。20多年时光流转,如今的“小绿车”显得有些陈
旧了,油漆变得斑驳,边角也有些磨损,然而,“小绿车”上的每一道痕迹都记载着修理工师傅的辛勤付出,讲述着一代代修理人匠心传承的故事。3吨制丝生产线上的三代人和他们的“小绿车”新的征途上,“小绿车”的故事还在继续!内容来源:大理卷烟厂文/张华艳、罗淦图/李亚斌
献花(0)
+1
(本文系生活观察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