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因“泄氛”﹝放屁﹞而被貶官之邵篪及相關對聯
2024-05-15 | 阅:  转:  |  分享 
  
因“泄氛”﹝放屁﹞而被貶官之邵篪及相關對聯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堅瓠集》三集卷之三引述一“豬嘴關”之結社及“泄氛獅子”之故事,其來源可能自南宋之《桐江詩話》。本文主要談及邵篪因在朝會上氣泄﹝或作“泄氛”,即放屁﹞,貶官主理東平,又被“豬嘴關”諸人冠以綽號“湊氛獅子”。

關鍵詞:王景亮 豬嘴關 桐江詩話 泄氛獅子 邵篪





《堅瓠集》三集卷之三引述一“豬嘴關”之結社及“泄氛獅子”﹝或作“湊氛獅子”﹞之故事,其來源可能自南宋之《桐江詩話》。《桐江詩話》乃宋人所著,撰作人姓名不詳,原書已佚。

《苕溪漁隱叢話》、《詩話總龜》、《竹莊詩話》、《詩人玉屑》、《詩林廣記》、《巧對錄》、《樂善錄》等均有輯錄《桐江詩話》部分條文,後人共輯得二十二條不同之條目。又據近人之研究及蒐集所得之佚文,可知該書作者為南宋人,書成於紹興元年 (公元 1130 年) 及紹興十八年 (公元 1148 年) 之間。

本文主要談及北宋?邵篪因在朝會上“泄氛”﹝即放屁﹞,貶官主理東平,又被冠以綽號“泄氛獅子”。

以下為《堅瓠集》之〈豬嘴關〉條:

元祐間,王景亮與仕族無名子結為一社,紀事嘲謔,士大夫無問賢愚,一經品題,即為不雅號,曰“豬嘴關”。呂惠卿察訪京東,氣質清瘦,語言之際,喜以雙手指畫,社人呼為“說法猴猻”,又湊為七字曰:“說法猴猻為察訪”,久不能對。

一日邵篪因上殿氣泄,出知東平。邵高鼻卷髯,社人名為“湊氛獅子”。仍作對曰:“湊氛獅子作知州”。

《苕溪漁隱叢話?卷第五十五》引《桐江詩話》云:

元祐間,東平王景亮與諸仕族無成子結為一社,純事嘲誚,士大夫無間賢愚,一經諸人之目,即被不雅之名,當時人號曰“豬嘴關”。呂惠卿察訪京東。呂天資清瘦,語話之際,喜以雙手指畫。社人目之曰“說法馬留”。又湊為七字曰:“說法馬留為察訪。”社中彌歲不能對。一日,邵篪因上殿氛泄,出知東平,邵高鼻鬈髯,社人目之曰“湊氛獅子”,仍對曰:“說法馬留為察訪,湊氛獅子作知州。”惠卿銜之,諷部使者發以他事,舉社遂為齏粉。

《桐江詩話》另一版本有小標題:〈說法馬留對湊氛獅子〉。

又《桐江詩話》另一版本有以下之結語:

蓋口之為業,非獨發人陰私,敗人成事,賈憎斂怨,禍亦及之。

以上引文之‘仍對曰:“說法馬留為察訪,湊氛獅子作知州。”’《桐江詩話》另一版本作‘王景亮又從而湊為七字對曰:“說法馬留為察訪,湊氛獅子作知州。”’

以下為《堅瓠集》三集卷之三原文:



《巧對錄?卷之三》有類似之條曰:

《桐江詩話》云:元祐東平王景亮與諸仕族無成者,結為一社,純事嘲笑。士大夫無問賢愚,一經諸人之目,即披不雅之名,當時號曰“豬嘴關”。呂惠卿察訪京東,呂天資清瘦,語以雙手指畫。社人目之曰:“說法馬留。”又湊為七字曰:“說法馬留為察訪”,彌歲不能對。一日,邵篪因上殿洩氣,出知東平。邵高鼻卷髯,社人目之曰:“湊氛獅子”。乃對云:“湊氛獅子作知州”。惠卿銜之,諷部使者發以他事,舉社遂為齏粉矣。

宋?李昌齡《樂善錄》卷五有相類之記載:

王景亮典隣里仕族浮薄子數人結為一社,純事嘲誚。士大夫無問賢否,一經諸人之目,無有不被不雅之名者,當時號其里為“豬觜關”。元祐間,呂惠卿察訪東京。呂天資清瘦,每說話輒以雙手指劃。社人目為“說法馬留”。時邵篪以上殿“泄氛”,出知東平。邵高鼻鬈髯,社人目為“泄氛師子”。王景亮又從而湊為七字對曰“說法馬留為察訪,泄氛師子作知州”。惠卿大銜之,因諷部使者發以他事,舉社皆齏粉矣。蓋口之為業,非獨發人陰私,敗人成事,賈憎斂怨,禍亦及之。

以上文意指元祐(公元 1086 年至 1094年)年間﹝宋哲宗趙煦之首年號﹞,王景亮與諸無功名之士人共同成立一社,名為“豬嘴關”,其目的為胡鬧嘲笑,給予他人綽號,此等綽號多為不雅或諧謔,極盡嘲諷之能事。不論任何人等,一經諸社人過目其名並經商議後,即給予該人一不雅之綽號以作笑柄。

呂惠卿體型清瘦如猴,當其察訪京東與他人言語時,常以雙手指畫,頗多動作,作風似猴。社人目之,遂給予呂惠卿綽號為“說法猴猻”﹝《巧對錄?卷之三》作“說法馬留”﹞,即一隻能宣揚佛法之猴猻,又湊為七字曰“說法猴猻為察訪”或“說法馬留為察訪”,久不能對。此處之“察訪”指“察訪使”。

上聯“說法猴猻為察訪”或作“說法馬留為察訪”,二句比較以前句為佳,蓋前之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合律詩之兩聯格律;後句之平仄為“仄仄仄平平仄仄”,雖第三字之平仄可不論,但全句只有二字為平聲,欠佳。

王景亮生平不詳,應為宋元祐年間人。

呂惠卿(公元 1032 年至 11111094年),知蘇州,改江寧。徽宗時,又受到蔡京等排擠。崇寧五年(1106年)知揚州,移青州,又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政和元年(1111年),以觀文殿學士、光祿大夫辭官歸里,該年病卒。呂惠卿著述甚豐,著有《文集》、《孝經傳》、《道德經注》、《論語義》、《莊子解》等。

有關“馬留”之說,宋?邵博撰《聞見後錄》曰:

《新唐史?南詔》語中海島、溪峒間蠻人,馬援南征留之不誅者,謂“馬留人”。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同耳。

“馬留人”者,即“馬援所留下之人”也。其後猴可能與“馬留人”相似,故有此名。今多書作“馬騮”,“騮”粵音“留”lau4,陽平聲;但粵人多唸作lau1,陰平聲。此處之“騮”與馬無關。

文中有另一人邵篪,又作邵?(生卒年月不詳),《至順鎮江志》及本文記作邵篪,字仲恭,丹陽人,為北宋書法家和造紙匠。邵篪相傳於朝會時在大殿“洩氣”﹝或作“洩氛”,即放屁﹞,令上﹝可能為宋哲宗﹞非常不悅,因此被貶官而出知東平。

邵篪有卷髯,即其頰之鬚卷曲也,其形狀似獅。“豬嘴關”社人視之,遂給予邵篪綽號為“獅子”。其在朝中“洩氣”一事,竟為當時大眾所知,而事實邵篪能名留後世,與其在朝中因“洩氣”而被貶官一事有關。

其實邵篪之“洩氛”並非罪,只能云“失禮”,因此而遭貶官,宋哲宗小題大作也。

《堅瓠集》云“豬嘴關”社人遂名邵篪為“湊氛獅子”。注意“湊氛”二字未知何義,可能“湊”之諧音為“臭”,“臭”並非解作氣味,而是指難聞之氣味,與“香”相對。“氛”,氣也。“湊氛”即“臭氣”也,不妨直言之為“臭屁”。此綽號亦諧亦謔。

以下為《樂善錄》卷五之原文:



因邵篪貶官而“出知東平”,遂成七言“湊氛獅子作知州”之語。

《樂善錄》作“泄氛師子作知州”,“泄氛”比“湊氛”佳,因“泄氛”有解,又依詞性而言,“泄氛”可對“說法”,故此七字對以“說法猴猻為察訪,泄氛師子作知州”為最佳之聯語也。

注意“泄氛”不可作“泄氣”,因為“氣”為仄聲,與上聯之“法”字失粘,

《巧對錄》尚有餘音,談及呂惠卿對“豬嘴關”社人含恨在心,遂向有關部門舉報該社干犯他罪,舉社之社員遂為“齏粉”,即粉身碎骨,此處指“豬嘴關”社覆沒。

有版本附加以下之警世箴言:

蓋口之為業,非獨發人陰私,敗人成事,賈憎斂怨,禍亦及之。

以上文義指為人不宜作口孽,以積“口德”為是,亦不宜揭發他人之陰私,破壞他人已成之事,此等惡行只會招惹憎恨及積聚怨恨,犯口孽之人難免種下禍根,言下之意,“豬嘴關”諸社人皆犯口孽也,其覆滅屬意料中事。

筆者以“催耕布穀作農官”對“說法猴猻為察訪”。筆者難製一下聯以嘲笑古人者也。



















-1-





粵音“持” ci4,陽平聲。

元祐(公元 1086 年至 1094年)乃宋哲宗趙煦之首年號,此年號共九年。

無功名之士人。

品評也。

察訪,考察探訪,查訪也。

開封之東部。

即宣說佛法,以度眾生。

人體宗氣外泄也。此處指放屁。

頰之鬚曰髯,卷髯,指頰之鬚卷曲也。

氣從人體外泄。此處指放屁。與8相同。

“鬈髯”“即卷髯”。

碎成粉屑。指粉身碎骨。《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而一朝齏粉,孩稚無遺。”

孽也。

揭發也。

即“馬騮”,猴也。“騮”,粵音“留”lau4,陽平聲。

“彌年”之“彌”,滿也。“彌年”,滿一年也。

含恨也。

輕浮淺薄之人。

嘲諷譏誚也。

“師子”即“獅子”。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