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6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2024-05-15 | 阅:  转:  |  分享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导言
编者与编者的话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展望(吴咸中)
一、中西医结合的回顾
二、中西医结合在国外的影响
三、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内科
一、内科急症
( 一) 高热
( 二)休克
( 三)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消化系统疾病
( 一)消化性溃疡
( 二)病毒性肝炎
三、呼吸系统疾病
(―)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 二)支气管哮喘
( 三)肺脓肿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一)冠心病(心绞痛)
( 二)高血压病
五、泌尿系统疾病
( 一) 肾小球肾炎
( 二)肾盂肾炎
六、血液系统疾病
( 一)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二)白血病
(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七、内分泌代谢疾病
( 一)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
( 二)糖尿病
八、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 一) 精神分裂症
(二)急性脑血管病
第三章外 科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 一) 急性阐尾炎
(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 三)急性肠梗阻
(四)急性胆道感染
( 五)胆石病
( 六)急性胰腺炎
( 七)泌尿系结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关节损伤
( 一) 骨折的治疗原则
( 二)关节损伤
( 三)骨、关节损伤的中草药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
(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治疗学研究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湿性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
( 一) 内痔
( 二)肛门周围脓肿
( 三) 肛瘘
第四章妇产科
2一、 痛经
二、 闭经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 不孕症
五、 先兆流产与习惯性流产
六、 宫外孕
七、 更年期综合征
八、多嚢卵巢综合征
九、子宫肌瘤
十、外阴白色病损
十一、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妇产科的应用
第五章儿 科
一、婴幼儿腹泻
二、小儿肺炎
三、小儿急性肾炎
第六章皮肤科
一、红斑性狼疮
二、银屑病
三、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四、慢性感染性皮肤病
第七章五官科
一、耳鼻咽喉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成果
( 一) 变态反应性鼻炎
( 二)突发性耳聋
( 三)药物中毒性耳聋
( 四)美尼尔氏病
( 五)恶性肉芽肿
3二,口腔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一)复发性口疮
( 二)口腔扁平苔癣
( 三) 干燥综合征
三、眼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
( 一) 老年性白内障
( 二) 角膜瘢痕
( 三)视网膜静脉阻塞
( 四)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第八章针灸与针麻
一、针灸临床中西医结合成就
( 一) 传染、感染性疾病
( 二)消化系统疾病
( 三)呼吸系统疾病
( 四) 循环系统疾病
( 五) 代谢、内分泌疾病
( 六)神经系统疾病
( 七)其它病症及危、急、重症
二、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 一) 针麻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
( 二)手术针麻处方
( 三)针刺复合麻醉
( 四)术后处理及效果
第九章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二、胃癌
三、食管癌
四、原发性肝癌
五、大肠癌
4六、鼻咽癌
七、乳癌
八、宫颈癌
第十章老年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成就
一、老年性肺炎
二、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
主要参考文献
电子版录入与校对
光明教材电子化公益项目
5言导
中医教育学,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中医教育的历史,若从师徒授受和
医籍编纂算起,已有两千余年。近代史上的中医教育,首推一八八五年浙江
陈虬创立的利济医学堂。新中国诞生不久,创办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
四所中医学院,从而揭开了当代中医教育的序幕,至现在,全国已发展到二
十三所。但是,如果把我国中医教育的实践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和提
炼,升华,揭示它的规律,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中医教育学的话,
那么,它还处在再创阶段。这就是说,中医教育及其规律存在的历史是悠久
的,但论述中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却是崭新的。因此,中医教育工作需要
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探索和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植根于我们民族文
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充分重视中医典籍在培育和造就历代医家中的伟大作
用。事实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药
理论体系,它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学家就是把
这些道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其中部分人经过刻苦自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医
术高超的医学家,这是我国历代医学家成才之路,亦是中医教育史上培养人
才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我们民族中医教育事业的光辉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医教育工作来说,既要给学生打好传统医学的基本
功,又要使他们掌握一些新兴的科学知识,使继承与发展得到统一。根据这
种认识,我们十分认真地研究和设计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教学计划、教材
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归结起来即是:注重打好中医基本功,注意提
高中医基本理论水平和培养临床诊治技能,着力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竭诚发挥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特长。并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学员知识面。我
们把这些要求与思想,全面体现在本校的教材建设中。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
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以便能担负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的光荣
任务。
6在回顾中华医学教育历史,展望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总结三十多年
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培养出适合四化需要的合格中医人
才,对中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就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起为新
形势所需要的中医教材。我们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在认真研究高等中医院
校教材和广泛征询中医专家、学者和医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新编了这套较
为完整的中医教材,定名为《高等中医函授教材》(包括了二十八门课程)
教材的编写人员,由本校选聘知名教授、学者和学有专长者担任,编写时,
我们力求各门教材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内容上富有实用性,在文字表达上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以利便于自学或函授,此外,我们还将根据需要,选
编一些辅导材料,以帮助学员(读者)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学取中医知
识。
由于教材编写时间仓促,又竭力于继承与创新,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学
员和广大读者惠赐宝贵意见,以便在再版时修订。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育研究室
一九八五年十月四日
7编的编者编与者编者者话的话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主编
吴咸中 主编
王希哲 副主编
吴咸中 王希哲 崔乃强 张丽蓉 龚瑾 丁素先 林文森 王维泽 编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是“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之一,是受光明中医函授大
学的委托,由八位编者共同编写的。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历史条件下,在两种医学不断进
步、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也是我国医学的特点与优势之一。随着中西医
结合经验的积累、中西医结合成果的不断涌现,已经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
注。做为初窥中医门墙的广大中医学员及青年中医,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过程,熟悉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进而深入学习和主动运用某些中西医
结合成果,不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编者们本着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概括地介绍了30 年来在临床各科所
取得的中西医结合成果,对每一系统有代表性的疾病的诊治方法则作了较为
具体的介绍,以便读者在医疗实践中加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可用中西医结
合方法进行治疗的病种很多,具体的治疗方法又多种多样,不可能在本书内
进行——介绍,读者可参阅有关的专著文章。
在开始编写本书前不久,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出版了1988 年特II 集,比较全
面、概括地介绍了中西医结合30 年来的临床成果,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
的参考依据,其中不少内容被纳入本书之中。另外,编者们还广泛地参阅了
8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专著及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尽可能地把有较高水平和实
用价值的诊治方法介绐给读者。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关于理论研究与实验
研究的成果均未列入。因此,本书仅仅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还不能反
映出中西医结合的全貌。
由于编写的时间仓浞,加上编者的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疏漏或错误,尚希
读者批评指正。
吴咸中
1989 年3 月于天津
53000 字
9望回合第与一吴章咸中顾中展西(医)结的

10合医顾回结、的中一西
( 一)历史背景
中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一直是广大人民防治疾病的主要方
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西周开始(公元前1065
年)中国医药学已有正式文字记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约
成书于公元前2 世纪。此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中国医药学也
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种有效
的治疗方法。到新中国建立时为止,中医从业人数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西方医学从明代后期传入中国,16 世纪末意大利的传教士首先把西方医学传
到中国,随后其他欧洲国家的传教士也接踵而至。在18 世纪以后,英美帝国
主义取代了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以东印度为大本营,对中国进行
了一系列的掠夺。传教行医亦属他们进行掠夺扩张的一种辅助手段。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更是畅通无阻地、大规模地输入中国,英美等帝
国主义者假传教为名,到处设立教会医院,附办医塾,并在北京、上海、广
州等地创办学校,广招学生。中国官办的西医学堂也在此时诞生,中国人亦
开始去外国学医。北洋政府时期,除英美外,德、日、法等国也争先在我国
各地设立医院及开办医学院校,从而使西医人数不断増加。
面临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及西医力量的不断增强,很自然地产生了如何对待
西医和中医的问题。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主张废除中医中药,
1912 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 扬西抑中” ,企图通过法令废弃中医中
药;1929 年国民党政府曾在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了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
“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 ,并提出消灭中医的六项措施;1933 年汪
精卫再次提出废止中医中药的主张。上述错误主张由于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
对而未能实现。第二种态度则是全盘否定西医的科学性,抵制西医的传入,
以致在某一时间曾展开了尖锐的中西论战,相互攻击。很显然,这是不符合
科学规律的。第三种态度是同意中西医同时存在,但也认识到中医学术必须
不断发展。这些医家的观点可分为两派:一是以唐宗海、张锡纯、章炳麟及
1 1吴瑞甫等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派。他们主张吸取西医学术之长,摒弃中医学术
之短,努力探索以西医的学术见解来沟通和发展中医学术。另一派是以恽铁
樵、杨则民等为代表的中医革新派。他们强调应站在维护中医的立场上,以
《内经》、《伤寒论》为立论基础,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而扬长弃短。长期
的中西医学术争鸣,不同观点的反复商榷,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西医
学术的进步,但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正确对待中西医的问题才逐渐
得到妥善的解决。
(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过程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就把“ 团结中西医” 作为卫生工作四大
指导方针之一,随后又具体制定了明确的中医政策及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妥
善地处理了中西医两个队伍和中西医两种学术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可以
概括为:①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②要
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保持中医学术的特色,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系
统研究,不断提高其科学水平;③中西医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中西医之间
互相渗透、逐步结合,以便在若干医学领域内突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特
色;④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有条件的中青年中 医亦应学习一些西医,吸收
基础医学工作者参加中医研究工作,拓宽中西医结合领域,扩大中西医结合
队伍。
1958 年10 月11 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卫生部党组“ 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学习班的报吿” ,遂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三十年
来,不论在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方面,还是在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面,都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但道路不是平坦的,其经历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58 年到1966 年“ 文革” 以前,是中西医结合播种、育苗及茁壮
成长的良好发育阶段。在毛主席批示发表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办起
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此期间培养了几千名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在
临床各科普遍地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出现了一批好的苗头。针灸治疗范
围不断扩大,由于它简便有效,很受群众欢迎。在针刺止痛的基础上出现了
针刺麻醉,并在较多的病种及手术中得到推广。在中医基础理论、诊法、方
12剂与单味药等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打开了局面, 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尽管当
时由于对中西医结合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并受到社会上“ 急欲求成”
的思想影响,在中西医结合的提法与对中西医结合成果的评价上出现过某些
偏差,但毕竟不是主流。
第二阶段:1966 至1976 年秋“ 文革” 动乱的十年,也是中西医结合的灾难时
期。几乎所有的老中医和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都遭受迫害,因而使中医
与中西医结合工作停顿下来。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欲罢不忍,欲干不
能” 。在这极端困难时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仍关怀中西医结合工作,于
1970 年底到1971 年初,召开了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对如何正确开展中西
医结合作了许多要指示,并指示卫生部对几个有苗头的成果开办学习班进行
推广,使频临绝境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得到生机。
第三阶段:从1976 年粉碎“ 四人帮” ,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
中西医结合工作得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1978 年中央专门发布了56 号文
件,1980 年卫生部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进行了大量的
恢复、重建和整顿工作。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下发的(80 )卫中字第9
号文件,提出了当前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
“ 中医、 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共存,团结依靠,
这三支力量,推进医学科学现代化,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为保护
人民健康,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这个文件还进一步重申和
明确了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 提出了一些实现这个指号方针的
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健康发展。几年来,在全国范围
内出现了大批通过同行评议、专家鉴定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成果。如针灸、
针麻及其原理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儿科疾
病、妇产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肛肠 科、皮肤科、口腔科等
疾病的研究,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新
药的研制上,也出现了象青蒿素、川芎嗪、靛玉红、猪苓多糖、冠心Ⅱ 号等
新的成果。
131981 年建立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发展很快,已建立了20 多个专业委员
会(组),出版了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出版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丛
书,每年举办多种规模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还不断参加国际性的学
术交流,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是正确的,中西医结
合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在现有的
基础上,开拓进取,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
( 三)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长期实践对于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
途径可概括地分为以下七类。
1.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在各级医疗单位都能进行的一种结合途径。可从疾病的
诊治入手,以提高疗效为目标,研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进而深入到理论机
制的研究。也可以从中医“ 证” 的研究入手,探讨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的规
律,提高疗效,研究理论机制。
2. 中医基础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扶正固本等。目前已经取
得一批成果,对某些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质给予了较为科学的阐述。
3. 中医诊治的研究
对舌诊及脉象的研究进展较快。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专家的辨证论治取得
了成功,不少程序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4. 中医治则的研究
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补肾阳、健脾和胃、通里攻下等治则,已进入到
较为深入的研究阶段。
145. 方剂与单味中药的研究
包括药理作用及剂型改革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6. 针灸及针麻的临床与机理的研究
除传统的针灸外,还有水针、电针、光针、耳针、头针等。针麻原理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这是在国外引起“ 针灸热” 的一个重要原因。
7. 其他中医治法的研究
如" 气功、按摩……等” 。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除吸收中西医固有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外,在临床研究
的方法与程序上,应注意以下五点:
1. 辨病与辨证 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而且把辨病与辨证都建立在主要症
状,体征及实验指标的基础上。使辨病与辨证有 “ 征” 可查。
2. 疗效判定 把疗效的判定建立在症状、体征及实验指标的动态观察上。使
疗效的判定有“ 据” 可依。
3. 疗愈机理 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研究疗愈机理,从整体水平 → 器官水
平 → 组织水平 → 细胞、亚细胞水平 → 分子水平,不断深入。取西医
详于微观之长,补中医略于细节之短;取中医整体观念之长,补西医重
视局部而略于整体之不足。
4. 方药筛选 研究有效方剂的整体效应、单位药物的个别作用及更加合理的
组合,阐明作用机理,筛选出疗效更佳的方剂与药物。
5. 实验研究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再辅以必要的实验研究,形成
新的理论学说,或补充修正原来的理论学说,使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15在影外、二中国西的医响结合
自本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上出观了一种重视中医中药、针灸针麻的热潮,
有人称之为“ 中医热” 。主要表现如下:
( 一) 中医药在欧美颇受欢迎
许多西医十分发达的欧美国家建立了中医学或针灸的国际学术组织,定期举
行学术活动,邀请我国学者参加。从事传统医学或自然疗法业务的医生都以
针灸及中成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这些医疗方法很受病人的欢迎。
( 二) 汉方医学在曰本又得重视
受我国中医学影响极深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汉方医学” 遭受到毁灭性的
摧残,但近十几年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曰本医生在治病中使用“ 汉方药” 成
方新剂型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病人也希望用中药治疗” 。在部分医药院校建
立了汉方医学教研室、研究室或研究所,提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北里大
学、近畿大学、富山医药科大学等。许多日本专科学会在每次年会活动中,
开设“ 东洋医学专题讨论” ,多邀请我国中西医结合专家参加。曰本东洋医学
会的会员人数逐年增加,该学会的学术地位也不断提高。
( 三) 中医书刊在欧美日本供不应求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缮本书籍,以及中国新近出版的知名书刊论著,被许多
欧美国家编译出版,供不应求。在日本出版的中医药书籍和论文更是不断增
多。
( 四)苏联与东欧关注针灸
苏联及某些东欧国家对针灸的研究十分重视。苏联不少加盟共和国建立了针
灸研究所,开展针灸治疗及机理研究。进行这些工作的人员都属于“ 西学中
“ ,对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十分关注。
( 五) 不少亚洲国家学习中医
16日本以外的许多亚洲国家始终重视中医(或称东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的绝大多数医科大学皆设有“ 东医系” ,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东医人才。
为什么在西医迅猛发展的今天反而出现“ 中医热” 和对中西医结合如此关注
呢?专家们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我国的中医政策及中西医结合方针,中西医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
国际上普遍的重视。
2. 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疾病结构的改变,功能性疾病、老年退化性疾病
的比例在升高,现有的西医疗法疗效不高。还有许多难治性疾病目前尚
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少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中西医结合。
3. 许多合成药物多伴有不同的副作用,使社会上产生不信任和恐惧感,因
此又使不少人重新向往自然疗法,故对草药、针灸、气功、按摩等疗法
抱有浓厚的兴趣。
4.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相当重视中医医疗卫生工
作的经验。世界卫生组织自1977 年以来,在“ 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 的口
号下,特别重视中医药和针灸,也认真探讨了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
的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了推广我国经验的建议。
17望的来、展对三未
通过对三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回顾,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
科学的发展规律,顺应医学历史的发展潮流,适合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且已
经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和重大成果,因此,对未来的展望可用一句话加以概
括,即 “ 前途远大光明而任重道远“ 。为了使中西医结合不断前迸,还应当注
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中西医团结,坚持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共同的事业,因此必须加强中西医之间的团结合作。
“ 西学中” 应当作为团结的纽带,在沟通两个学术、团结两个队伍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
( 二) 在继承中发扬,往结合中创新
没有认真的继承就谈不到发扬,而继承的根本目的又在于发扬和创新。因
此,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中医搞好继承, 另一方面又要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
整理提高,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 三) 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我国的医疗单位很多,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临床治疗中的中西医结合可广
泛地在基层单位开展,但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则只能在有条件的教学医院或研
究机构中进行。因此,应通过各种协调 手段沟通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在
基层医院得到的临床成果应认真加以总结与推广,有开展高层次研究条件的
单位除搞好自己的研究外,还应注意基层的经验,加以研究,使之向更高层
次上发展。
( 四) 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歩解决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问题
坚持中西医结合除了不断提高认识与明确方向外,还要善于解决实际工作中
所遇到的问题。从当前遇到的问题来看不外两大类:一是如何培养人才、逐
18步扩大队伍及改善条件、建立基地; 二是关于研究途径及探索方法的问
题。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各地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可供参考。
( 五) 认清中西医结合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无成章可循,无定法可守,只能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中医在发展,西医也在发展,中西医结合只能在中西医
的发展中求得自己的发展。发扬祖国医学,丰富现代医学,在若干领域内突
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这将是我们几代人共同
肩负的历史使命。
( 吴咸中)
19内二科第章

20科症急、一内
内科急症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总的情况是:有效病种逐步扩大;重症
病例疗效,逐步转向提高成批病例的急救效果;辨证及治疗处理,开始考虑
规范化;急救手段和投药途径,正在改进和更新;速效高效的中药急救新制
剂,开始问世。如北京、上海、南京、长沙、重庆等地已先后研制成多种速
效、高速的口服和注射的退热的新制剂,这把高热急症的疗效,大大的提高
了一步。又如天津研制的四逆针,抢救各类休克显效率为90% ;重庆的参麦
针、北京的参附针、长沙的枳实针、上海的参附青注射液等对抗休克都有明
显的效果。天津、北京对急性呼吸窘迫症 (ARDS) 的治疗,分别用通腑泻热
和清热解毒泄肺,配合其它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 乙脑”
并发呼吸衰竭,有人用苏合香丸鼻饲,或用六神丸含服;有真阳暴脱者用黑
锡丹配生脉散注射液治疗;还有用石菖蒲注射液及升麻注射液静脉滴注,均
收到较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选用通下排毒法和解毒
化瘀法,用生大黄粉60 克冲服,可起到排 水、排鉀、排毒的作用;或以大
黄加活血化瘀药,制成复方大黄注射浪,以静脉给药;或用复方大黄配制成
灌肠剂(大黄、黄芪、丹参、红花) 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天津治疗急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用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疗效优异。也有
的以丹参注射液,加口服血府逐瘀汤治疗DIC 并发休克者加生脉针静脉点
滴,治疗30 例,有28 例收到显效。重庆用冠心,Ⅱ 号(川芎、丹参、红花、
赤芍、降香) 配成注射液静脉点滴, 或口服心痛丸( 苏合香丸改制) ,或用宽
胸气雾剂口腔喷射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疗效很好。另外针灸止痛,用中药
益气活血等 ,方药治疔,也有一定的疗效,参麦针静脉点滴治疗心源性休
克,提高心脏泵血功能、调节血压、改善周围环境和心肌代谢,增强耐缺氧
能力,缩小梗塞范围,以及抗心律紊乱等方面都比较理想。
再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中,尤其对抗感染的治法进行了横的联用的
系列化探讨,如清下两法治疔感染性高热、急腹 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急性DIC 、感染性休克等急症,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血与清
解治法的联用、清解与救阴治法的联用,以至中西药物的联用,对抢救一些
21难治的感染性急症如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破伤风等,也都显示出较髙
的疗效。
22高一热
( )
高热(指发热在39°C 左右或更高)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强烈反应,其
病因一般为感染性,但也有非感染性的。多数诊断不难,少数病例不典型,
高热1 ?2 周,诊断不明者,暂称原因不明的高热。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引起高热的原因:
1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结核病、败血症、伤寒、疟疾、血吸虫病、丝虫
病、波状热、霉菌病等。
2 )各系统炎症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脓胸、肝脓疡、胆石症、胆道感
染、尿路感染、卵巢或盆腔脓肿、化脓性中耳炎、耳原性脑脓肿等。
3 )胶原性疾病:风湿热、全身性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
炎、硬皮病等。
4 )恶性肿瘤、淋巴瘤。
5 )周期热: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
6 )药物热,及一些少见的疾病,如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结节病,
脂膜炎等。
(2 )中医辨证
1) 辨证论治:邪热在表,宜辛凉或辛温解表,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治疗;热
盛阳明,宜清热泻火或清热通腑,用白虎汤或三个承气汤加减;邪郁少阳,
宜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邪伏膜原,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用达原饮加减;阴虚火旺,宜滋阴清热,用清骨散或大补阴丸方加减;脾胃
23气虛,宜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或升阳益气汤加减;气郁血瘀,宜疏肝清
热、凉血活血,用丹栀逍遥散加赤芍、生地、大黄等。
2) 应急处理
① 针灸:刺大椎、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大抒等穴,用泻法,留针15
?20 分钟,适用外感发热;或十宣放血,也适用于外感发热。
② 中药擦拭法,风寒表证可用紫苏30 克、荆芥30 克煎水,用毛巾擦拭全
身,使微汗出;风热表证用银花15 克、薄荷15 克,酒精浸泡,以纱布沾液
擦拭全身。
③ 刮痧法:用瓷匙或铜钱蘸油刮擦患者皮肤的一定部位,至局部皮肤充
血,以达退热。
④ 中成药:紫雪散0.5 ?1 克,或安宫牛黄丸1 丸,或水牛角粉6 克,每次口
服或鼻饲,用于高热神昏,或有斑疹者。表热证禁用。
⑤ 中药灌肠法:生大黄15 ?30 克,煎水150 毫升,保留灌胲30 分钟,用于
高热神昏便结,或用猪胆汁保留灌肠。
⑥ 中药注射剂:荆防针剂、清瘟针剂、柴胡注射液、清气解毒针剂、鸭跖
草注射液、鹿蹄草素注射液,均可酌情选用。
3) 危症抢救
①热陷心包:高热灼手、神昏谵语、痰壅气粗、网肢厥逆、手足瘈疭、舌红
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细数。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 毫升,加入5% 葡萄糖盐
水500 毫升,静脉滴注;或用牛黄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1 丸,或紫雪散0,5 ?1 克;或犀角粉0.3 克(水牛角60 克代替)、玄参15 克、
竹叶卷心10 克、莲子 芯6 克、黄连6 克、麦冬10 克,水煎口服或鼻饲。
②热盛动风:壮热不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口噤不开、四肢
厥冷。清开灵注射液40 毫升,加入增液剂或养阴针剂500 ?1000 毫升,静脉
滴注;或用牛黄醒脑静注射液;或羚羊钩藤汤加减送服紫雪散0.5 ?1 克。
24③热盛动血:身热不退、夜间为甚、躁扰昏狂、斑疹透露,吐血、衄血、便
血、溲血、舌绛紫,脉弦数。以大黄注射液100 毫升,加入增液针剂500 ?
1000 毫升,静脉滴注;或犀角地黄汤加减,送服紫雪散0.5 ?1 克。
④虚阳外脱: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气息微弱,面色潮红或晦暗,自汗不
止、四肢厥冷、躁动不安、脉微细欲绝。用复方生脉注射液4 ?6 毫升,加入
25% 葡萄糖60 毫升,静脉注射;或用参附注射液,剂量同上;或复方生脉注
射液10 毫升,加入10% 葡萄糖500 毫升静脉滴注;或参附汤(人参30 克、附
子9 克)水煎濒频灌服或鼻饲。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放头、冰水灌肠。
(2) 口服或注射解热药:如复方乙酰水杨酸或安乃近等药。
(3) 对因治疗:如感染性的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 激素治疗: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适当选择病证
使用以退热。
(5) 中药的辨证使用和急者治标、应急退热抢救措施的应用。
这样中西医结合治疗,退热效果显著。尤其治疗感染性高热,一般无菌群失
调,无二重感染和产生耐药性之虞,且对细菌病毒感染均有效,又较少出现
不良毒副反应,而且效果迅速,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对其它因素引起的高
热,也有一定的效果。
25)休二克
(
休克是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功能不全、过敏等原因引起的综合征。其
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
丢失及器官代谢机能的障碍。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肢端厥冷、口唇发绀发紫,尿少,表情淡漠或
定向障碍,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成人的收缩压低于80 毫米汞柱,或较
基础血压降低25% 以上),静脉充盈不 佳等。
2) 休克在临床上又分为感染性、心原性、出血性、过敏性、创伤性五
类。
① 感染性休克:多数有感染病灶,恶寒、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
胞增多。早期轻度休克:体温突然从39 ?40°C 骤降至36°C 以下,或寒
战,继而出现面色苍白、轻度烦躁不安;中度休克:神志尚清晰,但软
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呼吸表浅,皮肤湿冷,肢端
紫绀,脉搏细弱,收缩压在80 毫米汞柱以下,脉压小,口渴、尿量少;
重度休克:呼吸急迫,昏迷,收缩压在60 毫米汞柱以下,无尿。
② 心原性休克:有明确的心脏病史,早期心率增快,脉压差小,面色苍
白,呼吸加快,轻度烦躁不安。中、晚期,神态淡漠,收缩压在80 毫米
汞柱以下,四肢厥冷,面色发钳,尿少或尿闭,以至昏迷。
③ 出血性休克:血容量丧失超过总血量的15% 左右时,血压开始下降,
脉搏变快;血容量丧失20 ?25% 左右时,可出现烦躁不安,口渴,血压
明显下降和脉压差小,尿量减少;血容量丧失30 ?40% 左右时,患者面
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紫绀,脉搏快而无力,常在100 ?120 次/
26分,收缩压常在60~70 毫米汞柱;血容量丧失50% 时,患者意识淡漠,
呼吸困难,甚至昏迷,血压下降以至测不到。
④ 过敏性休克:如药物、异型血、抗毒血清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来势迅
速,病因清楚。
⑤ 创伤性休克:因骨折、挤压伤、火器伤、穿透伤等引起的休克,来势
突然。
(2) 中医辨证
1) 辨证施治:休克相当中医的厥证和脱证,厥证分为热厥、寒厥;脱证
又分为阳脱(亡阳)、阴脱(亡阴)和阴阳俱脱。一般厥证较轻,脱证
较重。以下着重介绍感染性休克的辨证。
① 热伤气阴:神志淡漠或不安,气短,自汗、发绀、肢冷,口干喜饮,
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以生脉散加减。
② 阴竭阳脱:证见失神,气促,肢冷、冷汗,舌卷绛红苔燥,脉微欲
绝。治宜回阳救逆固脱,以参附汤、回逆汤等加减。
③ 热盛腑实:证见发热、面赤,腹满、便结,口干喜饮,尿短赤,舌苔
黄燥,脉细数或浮大。治宜通腑泻热破结,以三个承气汤加减。
④ 热伤营血:证见神志淡漠,紫绀、四末不温、发斑出血,舌紫暗或瘀
斑,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活血,以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2) 应急处理
① 针灸:厥者用针刺人中、百会、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承山、
涌泉,留针15 ?30 分钟;脱症用重灸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祌阙
等穴。
② 中成药:厥证凉开,选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温开选
用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脱症可用生脉散口服液、活心丹等。
27③ 中药注射液:适当选用四逆针、参附针、参附青注射液,枳实针,生
脉注射液等。神昏者还可用清开灵注射液,或用牛黄醒脑静注射液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休克:①针对性治疗原发病灶,如感染引起的即需抗感
染,出血引起的要止血、补血。②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
乱。③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扩张药和血管收缩药)的使用。要根据病情
适当使用,如654-2( 血管扩张药),多巴胺、间羟胺(血管收缩药)。
④抗凝、抗生素、激素的选用,也是治疗休克不可忽略的问题。⑤中医
药辨证的运用。这样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治原发病灶,又可迅速纠
正休克,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纠正休克的有效率大大提高。
28(凝管三性)血急内性血弥漫
( DIC)
急性DIC 多并发于各种病因的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外科大手术
后、输血反应,以及病理产科的子癫、宮内死胎、胎盘滞留、羊水置换引产
术后等。急性DIC 是内科、外科、产科等多种急性危重病的常见并发症。如
果能及时去除病因,部分病人对症治疗可能自愈;在不能自愈或不能及时去
除病因的情况下,单纯使用肝素或6- 氨基己酸治疗的病死率很高。目前中西
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较好。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凝血机能障碍:皮肤粘膜紫斑、伤口渗血、呕血、便血、尿
血、阴道出血,以及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等。脑、肺、肾功能障碍(由于血流
灌注不足所致):神志昏迷、恍惚,呼吸急促或困难,无尿或尿量少于20 毫
升/ 小时。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2) 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如休克、感染、创伤、烧伤、大手术后、病理性产科
等。
3) 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凝固时
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六项检查结果,可有三项
异常。
(2 )中医辨证
1) 热盛瘀血:壮热,口渴喜冷饮,尿短赤,大便秘结或有神昏谵语,脉弦
数,舌质红或有瘀斑,苔干黄或有芒刺。治宜清热化淤,以清瘟败毒饮和血
府逐瘀汤加减。
2) 血虚瘀血:曾有较大量失血或贫血,面色无华、?白萎黄,心悸气短,头
晕眼花,脉细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补血化瘀,用当归补血汤和血
府逐瘀汤加减。
293) 气虚瘀血:休克或休克后的虚弱阶段,证见神疲懒言、双目无神,气短自
汗,语言低微,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舌质淡而胖、苔薄。治宜益气化瘀,
用独参汤或升压汤(党参30 克、黄精30 克、甘草15 克)和血府逐瘀汤加
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急性DIC 的神志不清或休克病人一律经胃管灌服上述处方的水煎服。如肠蠕
动音清晰,抽空胃内容物后灌药。如无肠蠕动音,可先用大承气汤等通里攻
下,或在足三里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待肠蠕动音出现后,再抽空胃内容物
灌药。如有呕吐,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或肌肉注射灭吐灵
等,待止吐后药。剂量依病情而定,每6 小时或每12 小时或每日一剂。近年
来,对灌服中药困难者,可改用静脉注射针剂,如血府逐淤汤针剂、犀角地
黄汤针剂等,剂量随病情而定増减。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急性三衰抢救组,治
疗急性DIC 通过中西医结合,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33 例病人治愈存活24 例(72.7%) 、好转存活5 例(3%) 、无效死亡5 例
(15.2%) 。余3 例急性DIC 治愈,但其中1 例因冠心病心跳骤停死亡,另2 例
因严重感染死亡(9.1%) 。33 例中有10 例重型的,这10 例中有6 例是在病因
不能及时去除或在病因继续进展恶化的情况下治愈的,这更说明中西医结合
运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DIC 有明显疗效。
30病系、疾化统二消
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均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疗效比单用一法为好。本节
以消化性溃疡及病毒性肝炎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31溃性化一消)疡
(
消化性溃疡,主要病理改变多见于胃、十二指肠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所
以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以青壮年患者为多,男性
患者多于女性。
1 .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特有的症状。一般病程较长,时发时
愈。疼痛的性质多为膨胀感以至钝痛、灼痛、锥痛或剧痛。进食或服抗酸剂
可使疼痛暂时缓解。疼痛局限于脐与剑突之间3 ?4 厘米直径的范围。多数患
者具有典型节律性疼痛,贲门部或小弯部溃疡常在食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发
作,幽门部或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食后2 ?4 小时发作。多具有周期性发作病
史,每年深秋至次年春末发作比较频繁。除上腹部疼痛外,还有其它消化系
症状,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本病体征不甚明显,可
在发作期间有上腹部压痛,胃溃疡的压痛部位常在中上腹或左上腹,十二指
肠溃疡的压痛点则多位于脐旁右上方,幽门部溃疡多在脐上正中线或稍偏右
方。
2) 实验室检查
胃液检查:胃溃疡病人的胃液分泌多无明显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液
分泌多较旺盛,胃酸浓度较高,尤其在空腹或夜间更为显著。
粪便检查:经三天素食后,粪便隐血仍呈阳性结果,则提示溃疡有活动性的
表现。
3)X 线检查:溃疡因钡剂的充填而呈现阴影,称为壁龛。十二指肠溃疡,多
数只能见到十二指肠球部的变形,不易发现龛影。
4)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对溃疡病究属良性或恶性的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325)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出血。消化性溃疡在活动阶段,其病变处有微量
出血,仅在粪便内有隐血存在,不足称为本 病的并发症。所谓出血是指大
量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伴面色苍白、眩晕、心慌、厥冷、血压下降等一
系列严重失血症象。穿孔。是侵蚀至浆膜层致坏死溃破,即形成急性穿孔。
此时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上腹部剧烈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
白、血压下降、体温升高、腹肌强直板硬。X 线检查可见游离气腹症,为急
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幽门狭窄或梗阻。由于活动性溃疡引起幽门
充血、水肿与痉挛,或溃疬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缩小了幽门管。幽
门梗阻发生后,多表现为胀痛,甚至呕吐、嗳气。上腹部可有胃蠕动波和振
水声。X 线检查可见胃影扩大,蠕动加强,胃排空时间延长,钡餐在胃内滞
留达六小时以上。
(2) 中医辨证
1 ) 肝脾不和型:(溃疡病初期或形成前期)有肝气不舒的病史,胃脘胀痛,
疼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呃逆,呕吐,气恼时则疼痛加重,舌苔白,脉弦
滑。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 肝气郁滞型,(溃疡病初期)胸闷心烦,易怒,善太息,少寐多梦,胁胀
痛,胃脘胀痛,痛势走窜,嗳气频繁,舌边多红,脉沉弦。治以疏肝理气,
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
3) 火郁犯胃型:(溃疡急性发作期)胃脘部有灼热感,进食后易痛,喜凉
饮,口苦咽干,吞酸嘈杂,便秘溲赤,舌尖红,苔黄腻,脉多弦数。治以清
热和胃,用凉膈散、清胃散、丹栀逍遥散等方加减。
4 )脾胃虚寒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有贪食生冷或受凉病史,病程较
长,反复发作,上腹部绵绵作痛,痛时喜温喜按而畏寒,呕吐清涎,四肢不
温,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腹胀嗳气,活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
中散寒,用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加减。
5) 瘀血犯胃型:( 溃疡活动期或并发穿孔)胃脘痛经久屡发,疼痛持续,或
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重,反复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33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和胃,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等
方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施治用药。
(2) 西药配伍用:制酸剂的胃舒平,每次2 ?4 片,每日3 ?4 次口服,或10%
氢氧化铝凝胶,每次10 毫升,每日3 ?4 次口服;抗胆硷能药物的阿托品,
每次0.3 毫克,疼痛剧烈时可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5 毫克,必要时4 ?6 小时
后重复注射一次,或6% 巅茄酊,每次10 毫升,每日3 ?4 次;甲氰眯胍,每
日四次,每次200 毫克,最后一次可再加上200 毫克;还可用选用适当的镇
静药,如安定、利眠宁等;维生素U ,每次50 毫克,毎日三次口服。
(3) 并发症:出血时,凡收缩压低于90 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达120 次以上,
或呈休克征象者,必须即刻输血,或先给予右旋糖酐。经8 小时内输血400
?800 毫升,血压仍不稳定,或情况 仍无好转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急性穿
孔轻者可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等非手术疗法,严重者6 ?12 小时内施
行紧急手术;幽门梗阻,瘢痕性的必须做手术治疗,如因水肿、充血、痉挛
等病变引起的,可采用内科治疗。
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病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新的方法和
新的进展,如锡类散、如意金黄散、甘草提取的甘草次酸衍生物——生胃
酮,珍珠层粉、积雪草、肿节风、斑蝥、溃疡散(鸡蛋壳50 个、鸡内金20
克、荔枝核10 克、毕拔 10 克、良姜10 克、佛手10 克、乌贼骨25 克、白芨10
克、甘草10 克,每日三次5 每次1 ?2 克,如水煎分两次温服)、生胃宁素片
(生胃酮0.1 克、痢特灵0.2 克、乌贼骨3 克、洋金花0.15 克、黄芪9 克、白芨
9 克、川芎9 克,前三味研成粉末焙干,后四味浓煎,并用酒精提取以减少容
量,干燥后混合,制成片剂为一日量,一日四次,每次五片),以及黄芪建
中汤加用痢特灵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好的效果。
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除必需手术者外,常用冰水
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局部喷洒孟氏液止血,还可用中药止血I 号(大黄、
34白芨)止血,或五倍子液止血,单味 大黄口服止血,大黄、儿茶粉口服止
血,仙桃草冲剂80 克/ 日分四次口服止血,番泻叶粉口服(每粒胶囊含生粉
0.25 克,每日三次,每次四粒)止血,海黄散(海螵蛸、大黄)口服止血
等,都有较高的疗效。
35炎性毒二肝)。病
(
分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两种。本病是以全身性感染,并以肝脏为主要受累脏
器。其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 ?6 周;乙型肝炎 为6 周?6 个月。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急性期
无黄疸型肝炎:约占甲型、乙型肝炎病例的80% 以土。起病缓慢,主要症状
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低热等。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
或压痛,肝功能可有轻度改变,转氨 酶多数增高(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GPT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GOT 均可增高)
黄疸型肝炎:起病急,发热、恶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上腹部或肝区
不适等。持续数日可出现尿色加深,继而先后出现 巩膜及皮肤黄染,多有
肝肿大。视病情轻重及治疗情况而决定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后肝脏缩
小,一般在1 ?3 个月康复。但部分病人可后期遗留消化功能较差的症状。
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型肝炎) :发病率约占0.2% ?0 4% 。黄疸迅速出
现,逐渐加深,肝功能显著减退,血浆蛋白和总胆固醇 降低,血氨升高。
常有皮肤及粘膜出血、水肿、腹水,蛋白尿、 管型尿等。并有烦躁不安、
昏迷,多数病人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2 )慢性期
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以上未彻底治愈,仍有肝肿大或肝功能
的损害,并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失眠、头昏等症状。
慢性肝炎:病人症状和体征持续一年以上,肿大的肝脏可有质地改变。部分
病人可能有脾肿大。少数病例长期或反复有慢性 活动性改变,如低热、黄
疸、谷- 丙转氨酶升高等。有发展为肝 硬化的可能。
36毛细血管型肝炎:临床上以长期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谷- 丙转氨酶升高有助于对早期急性肝炎和慢 性肝炎活动期的
诊断。絮浊度试验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以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T)
最早,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次之,锌( 浊度试验(ZnTT) 最晚。这些絮
浊度试验持续阳性则有转入慢性肝炎的可能。
3 )肝硬化
是一种影响全身的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变化,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
增生,肝正常结构紊乱,结果使肝脏变硬。它又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
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2) 中医辨证
1) 湿热蕴结型,身目黄色鲜明,烦躁,大便秘结,尿短 赤,舌苔黄腻,脉
弦滑。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除黄,用茵陈蒿汤加减。
2) 热犯心包型:突然黄疸,病情迅速恶化,高热,烦躁,胸腹胀满,神昏谵
语,衄血、便血、皮肤斑疹,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等。治以清营凉
血、解毒醒神,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方加减,还可服用安宫牛黄丸。
3) 寒湿凝滞型:身目黄色晦暗,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神疲畏寒,舌苔白
腻,脉缓。治以温阳化湿、利胆退黄,用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方加
减。
4) 肝胃不和型:胸胁胀痛、满闷、恶心、嗳气、纳呆,舌尖红、苔黄或白
腻,脉弦滑。治以调理肝胃,用小柴胡汤加减。
5) 湿热蕴脾型:胸闷胁痛,食纳欠佳,恶心,便秘或濡泄,舌体胖大、黄白
而苔腻,脉弦滑。治以健脾利湿,用茵陈五苓散或龙胆泻肝汤等方加减。
6) 肝脾血瘀型:面色晦暗,颧部红缕、鱼际发红(肝掌),身上血痣(蜘蛛
痣),纳呆腹胀,衄血,胁部刺痛、固定不移,或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
目黄、身黄,小便短赤,大便秘或溏泄不爽,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
37点、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涩。治以活血化瘀、涤痰行水、软坚消症,
用下瘀血汤、膈下逐瘀汤、十枣汤等方加减灵活应用。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用药。
(2) 西医对症用药,如10% 葡萄糖溶液、三磷酸腺苷、辅酶A 、维生素C 和
B 。均可应用。激素地塞米松也可选用。出血用止血剂。腹水、尿少可用利
尿剂。另外,还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如新霉素、先锋霉素等。腹水严重还
可以适当放液。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为肝硬化的死因,应立即
采用三腔管迸行胃底与食管填塞术,抽吸胃内潴留血液并灌肠排除肠内容
物,以免诱发肝昏迷,同时采用垂体后叶素10 ?20 单位,2 ?4 小时重复用
药止血,补充大量维生素C 、B 、 K 等。
近些年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又发现了强力宁(由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治疗
326 例,其中慢性迁延型肝炎235 例,慢性活动型肝炎91 例,总有效率
86.5% ;用水蓟蜜丸(水飞蓟及五味子各半) 治疗128 例,治愈93 例,但复
发率为34% ;益肝冲剂治疗96 例,有效率为78.1 % ;用五味子蜜丸、五味
子油胶囊治疗慢性肝炎,降转氨酶有效率为70 ?90% ;联苯双酯降酶有效率
为90% 左右, 此药还有调整蛋白的作用;再如云芝肝泰、肝炎灵(山豆根
注射液)、益肝灵、垂盆草、南通蛇药、葫芦素、丹参注射液等均对 慢性
肝炎有一定疗效。
38病统系、疾呼三吸
多由于细菌、真菌、病毒、过敏原、化学性刺激物、工业灰 尘和矿物质或
苛性气体直接从血液、呼吸道侵入于肺,造成呼吸 系统疾病。除此之外,
神经和精神失调、肺组织衰退,以及血管 本身变化、内分泌失调、代谢紊
乱等也都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
脓肿、肺癌、肺感染、 矽肺等病多见。现仅介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
喘、肺脓肿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及成果。
39(病心慢炎性肺支管气)
(―)
慢性支气管炎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范畴内的一个主要疾病。慢性肺原性心
脏病80% 以上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所致。本病又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病程缓慢,仅部分起病前有急性呼
吸系感染史。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咳嗽、痰多、气喘是慢性气管炎
的三大症状,尤以晨起明显,痰呈白色泡沫状, 粘稠不易咳出。在
感染或受寒后症狀加剧,痰量增多,呈黄色脓痰。在继发感染时常
伴哮喘样发作。反复感染常可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少数可并发支气
管扩张,痰中带血。此病早期多数没有特 殊症状,在肺底部可闻及
干性和湿性罗音,长期发作可有肺气肿 的桶状胸体征,呼吸功能减
弱,叩诊呈清音,肺肝界下降。本病诊断主要靠病史和症状,在排
除心、肺其它疾病后,有慢性咳嗽、咳痰连续两年,每年两个月以
上者,或连续咳嗽、咳痰三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2. X 线检查:早期往往无明显改变,随着病情的进展,在X 线片上可发
现两肺纹理增强,呈条状或网状,下肺野多于上肺野。
3. 肺心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有明显肺气肿体征(桶 状胸,叩诊
呈高清音、肺下界降低,心浊音界缩小,听诊呼吸音 减弱,常有
干、湿性罗音),随病程的进展,逐渐出现心悸、气 急或有紫绀,
颈静脉怒张,肝脾区多并有压痛,浮肿和腹水等右 心衰竭表现。心
率增快,引起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时,在剑突 下听诊可闻及吹风
样收缩期杂音。后期尤其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通气障碍加重,易
诱发呼吸衰竭,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吐黄痰,有时烦躁不
安,神志模糊或嗜睡,四肢肌肉抖动,称为“ 肺性脑病” 。
40X 线检查:肺动脉段常突出,肺动脉分枝扩大,肺门血管影加深。心脏呈垂
直位,心尖向上举、向前扩大,提示右心室扩大。
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肺型P 波,右心室肥厚。
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氧饱和度常低于正常,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晚期血
氧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
(2) 中医辨证
治疗本病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分清标本,发作时先治标, 以控制感染
为主,待标证控制后,再治本。然后要分清新病和久病,应尽量避免新病诱
发久病。其次对上呼吸道疾病,如各种鼻 腔疾患、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
炎等应加以预防,以避免增加感 染的机会。
从慢性气管炎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外感、肺气虚、脾
阳虚、肾阳虚、阴阳俱虚。
1 )外感 寒痰阻肺型:多在晨起咳嗽,咳吐白色粘痰或清稀之痰,痰量较
多,咳后轻微气短,有时胸闷,食少纳呆,舌体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或白
腻,脉滑数。时兼表证。治以温肺化痰、健脾燥湿, 用小青龙汤、二陈汤
合方加减。
热痰阻肺型:咳嗽加重,痰量增多为白色痰、粘脓痰或黄粘痰,伴发热恶
寒,胸闷气粗,尿黄便干,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兼浮。治以清热化
痰、宜肺平喘,用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等方加减。
2 )肺气虚:发作时咳声清朗,劳动后气短,易感冒,乏力。 或畏风、自
汗、面色少泽。舌质正常或稍淡,脉细缓无力。治以补肺益气,用补脯汤加
减。
3 )脾阳虚:发作时痰量较多,发作时间超过一个月,颜面 虚肿、微黄,乏
力,脘腹胀闷,或食少、便溏、恶心、头晕,舌质胖淡或正常、有齿痕、苔
白腻,脉濡缓。治以健脾理气,用香 砂六君子汤加减。
414 )肾阳虚:以动则气短为主要特征。咳则遗尿,乏力,较正常人怕冷,或
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阳萎遗精、舌胖淡、考虑气管切开;对昏迷病人
不宜作气管切开,可作气管插管。有 齿痕、舌边尖可有瘀斑,脉沉细迟或
两侧尺脉充力。治以温肾纳气、佐以活血,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5 )阴阳俱虚:安静时气短,动则更甚,舌淡胖,色红少苔 或无苔,边尖可
有瘀斑。或见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夜尿频多、阳痿遗精、口干咽燥、怕冷
怕热、手足心热、自汗盗汗,两侧尺 脉无力或细数无力。治以阴阳双补,
佐以活血,用八珍汤加减。
6 )肺心病的初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法类同,但晩期、神昏、心悸浮肿、
出血时又要采用不同的治法。
痰浊蒙窍:嗜睡神昏或躁动谵语,喉中痰鸣、呼吸急促,唇甲发钳、舌晦苔
腻、脉滑数或弦数。治以滌痰开窍,用滌痰汤加减。
水气凌心:心悸浮肿、胸满痰鸣、端坐倚息、唇甲青紫、形寒胶冷、舌暗苔
腻。治以温阳利水,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汤加减。
热瘀伤络:咯血、鼻衄、便血、尿血,斑疹显露、唇甲青紫、舌绛无苔。治
以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阴阳离决:汗出如珠,脉微欲绝,神志昏朦,气息低微、面色晦暗、四肢厥
冷。治以生脉回阳。用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施治。
(2) 给予适当地抗生素。
(3) 给予平喘药物,如氨茶硷、喘定等药。
(4) 肺心病还要改善呼吸功能,清除痰液,使呼吸道通畅,常用a- 糜蛋白酶5
毫克,加生理盐水10 毫升雾化吸入。另外,解除支气管痉挛用氨茶硷,每次
0.1 ?0.2 克,每日三次口服。或用氨茶 硷0.25 克加入20% 蔔萄褚液20 毫升
42中,静脉注射。再用鼻导管间歇给氧。有呼吸衰竭时,可选用尼可刹米,每
次0.375 克,每1 ?4 小时一次肌肉注射。或用苯甲酸钠咖啡因,每次0.25
兑, 每1 ?4 小时一次肌注。呼吸衰竭严重者,用上述疗法无效时,可控制
心衰和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必要时可选用11.2 % 乳酸钠溶液或5% 碳酸氢钠
溶液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有明显的疗效,并可迅速控制感染,
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肺功能。
此外,还要注意预防感冒和流感,要戒烟,平素居住环境可用蒸醋熏、艾叶
熏,及吸用板蓝根冲剂和银翘解毒片等。冬季更应注意。缓解期可以用丸药
调养,或作气功、太极拳,以及适当 的运动来增加膈肌活动,来改善通
气,这对于慢性气管炎和肺心病均有一定的康复作用。近年提出“ 冬病夏治”
的说法,对预防 和缓解冬季急性发作是非常有益的。
43哮管气二支)喘
(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 病。其发病机
理甚为复杂,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病人在支气管高反 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
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狭窄性病变, 产生胸闷、唆嗽或呈典型的呼气
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为间歇发作,往往经治疗消除或自行缓解。也有的病
人经久不愈,所谓呈“ 支气管哮喘持续发作状态” 。本病又常有较明显的季节
性。临 床上又分为三种类型:感染型哮喘(内因性哮喘);吸入型哮喘( 外
因性或花粉性哮喘);混合型哮喘。
1. 辨病辨证 (1 ) 辨病要点 1) 感染型哮喘,诱发原因多为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
或肺部感染。
2) 吸入型哮喘:与吸入某些外界过敏性抗原有密切关系。多有明显的季节
性,有过敏性家族史。 3) 混合型哮喘:病史长,哮喘常经年发作而无明显季
节性变化。
总之本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发作时双肺可听到弥漫性高音调
的干性罗音。
(2) 中医辨证
1) 急性发作期
寒痰阻肺型:咳嗽气逆,喉中喘鸣,面色暗晦或苍白,畏寒 、无汗,痰色
清稀,口不渴,舌体胖淡、苔薄白或微腻,脉浮紧或滑。治以温肺化饮,用
小青龙汤、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方加减。
热痰阻肺型:咳逆倚息不得卧,面色红,口干、口苦,身热,汗出,痰液粘
稠、痰白色黄,不易咳出,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以清肺利痰、宣肺定喘,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或定喘汤等。
2) 哮喘缓解期
44肺气虚:气短懒言,咳喘乏力,动则汗出,易感外邪,咳痰 乏力,声音低
微,用力后则气吁而喘,舌质淡,脉虛弱。治以补气益肺,用保元汤加减。
脾气虚:食纳减少、食后作胀,大便溏泻,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
黄,咳白色泡沫痰,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治以益气健脾,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肾气虚: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或四肢不温、畏风寒,脉
虚浮,舌质淡,治以补肾纳气法,用人参胡桃汤、金匮肾气丸加减,偏阴虚
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施治用药。
(2) 西药的选用
轻度发作:异丙基肾上腺素( 喘息定)0.25 ?0.5% 溶液气雾吸入,或10 毫克舌
下含溶,效果迅速,持续时间不长,剂量过大可 出现心律失常。麻黄素每
次25 毫克,每日2 ?3 次口服9 止喘 作用较强,常与少量苯海拉明每次12.5 ?
25 毫克合用,可减少心悸、中枢神经兴奋等副作用,久用易失效。氨茶硷,
每次 ?0.2 克,每日2 ?3 次5 剂量大有刺激胃肠的副作用。喘定作用弱、副作
用小,一次口服量最大可达0.3 ?0.5 克。
中度发作;氨茶硷0.25 克加入25 ?50% 葡萄糖溶液20 ?40 毫升静脉缓慢注
射。也可用喘定0,25~0,5 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氮茶硷0.5 克加入10% 水
合氯醛5 ?15 毫升,保留灌肠,常往半小时内奏效。0.1% 溶液肾上腺素0.3
?0.5 毫升皮下注射,必要时隔半小时至一小时重复应用。
重度发作:氨茶硷;每日0.5~1.0 克加入5 % 葡萄糖溶液2000 ?4000 毫升内
静脉点滴;肾上腺素0.5 ?1 毫克加入5 % 葡萄糖溶液500 毫升中静脉点滴,
以上二者可交替使用。有严重缺氧时,可给氧。重度哮喘发作24 小时以上
者,应控制感染,用青霉 素80 万单位和链霉素0.5 克,每日2 次肌肉注射。
亦可用痰菌培养 和药敏度调整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抢救重危病人
45可起主要作用,但不能根治,长期应用可引起各种副作用,常用氢化可的松
100 ?400 毫克,或地塞米松5 ?20 毫克加入5 % 葡萄糖溶液500 毫升内静脉
点滴,同时还可以口服强的松5 ?10 毫克,每日 三次作短期维持;缓解后可
在3 ?4 天内减量停止静脉滴药,随后再停口服强的松。情绪紧张可给镇静
药。代谢性酸中毒时可给5 % 碳酸氢钠250 毫升静滴。
对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先是提高疗效,尤其是长期使用西药已
产生耐受性的病人,能较快的控制病情,它优于单用西药。再有,中西医结
合治疗,西药用量相对减少,可以减 少用药量越来越大的副作用。其次,
本病患者对激素长期有依赖性,停药后易复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
患者易于减量或完全撤除激素,减少复发等优点。
46肺脓)三肿
(
本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早期为化脓性炎症,以后逐渐形成脓
肿。多发生于壮年,男性较女性为多见。主要表现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
臭痰。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发病急,突然畏寒、发热,热度可达39 ?40 ℃ ,伴咳嗽、脓
痰,胸痛气急,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病1 ?2 周后痰量突然增
多,每日可达300 ?400 毫升,痰呈脓性而臭,时有带血。
2) 病灶侧之部位有干湿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3) 周围血象检查s白细胞总数在15000 以上,分类中性白细胞增高。
4) X 线胸片:有大片浓密阴影,中间有脓腔及液平面。
5) 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或肺癌者。
(2) 中医辨证
按肺脓肿的不同阶段,辨别虚实,分期辨证论治。
1) 成痈期:高热多汗、但热而不寒、咳嗽气急、胸闷作痛、咳吐浓浊痰、带
腥臭味、咽干口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大。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
结,方药:生石膏50 克、知母15 克、瓜 蒌25 克、双花25 克、连翘25 克、杏
仁10 克、鱼腥草50 克、桔梗15 克、麦冬15 克、竹茹15 克。
2) 脓溃期:咳吐脓血痰、痰如米粥、腥臭异常、胸中作痛、身热面赤,舌质
红、苔黄厚,脉洪大有力或滑数。治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方药:苇茎、
苡米、冬瓜仁各25 克、桃仁10 克、鱼腥 草50 克,双花25 ?50 克、桔梗15
克、红藤25 ?50 克、甘草10 克。
473) 恢复期:偏阴虚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口干多汗、五心烦热,舌红苔
薄黄、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方药:沙参20 克、百合、竹茹、
扁豆、丝瓜、双花、连翘各15 克。
偏气虚者,咳嗽日减、神疲倦怠、气短声微、便溏、食欲低下,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补益脾肺、扶正祛邪,方药:党参、黄芪、沙
参、白术各25 克,茯苓、麦冬、桑白皮、桔梗、贝母各15 克、甘草10 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对排脓方面有突出作用。
(2) 西药首选青霉素每日800 ?1000 万单位,分2 次静脉滴注,加用链霉素
0.5 克肌肉注射,每日2 次;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 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或
红霉素;同时加服灭滴灵0.4 克,每日3 次,以及止咳祛痰剂及体位引流
等。
(3) 经纤支气管镜治疗:由X 线胸片作病灶定位,约4 ?7 天作1 次纤维支气管
镜治疗,先吸取脓痰,后在病灶处滴注洁霉素1.2 克,然后以脓痰情况和X 线
胸片变化酌情治疗1 ?3 次,第一次治疗时应取脓痰作痰培养和药敏。这样可
以通畅引流,吸脓排毒,明确病原,局灶又可针对性给予抗生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率高、病程短。特别是对重病人,又可采取每日二剂,
六个小时服用一煎50 毫升的浓缩剂,高热病人伤阴又加上摄食少,多有不同
程度的脱水及酸碱紊乱,应立即补液纠正,以增强疗效。临床上还有部分病
人单用西药抗生素无效,如加用中药即可有效,这可能是中药调整了机体免
疫功能,而使抗生素得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抗药性菌株感染时,甚至
疗程超过三个月的慢性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48心四管疾血统病系、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这个系统发病可严
重影响人的健康,其病死率较高。常见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病态窦房结综
合征、心力衰竭等。本节仅以冠心病、高血压病为例,来阐述中西医结合治
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成果。
49心痛病一()绞冠心)
(
此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好发因素多
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精神极度紧张及体力活动较少者。临床中又
常把冠心病分为四个类型:隐性冠心 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
这里只重点论述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 辨病辨证
(1) 辦病要点
1) 冠心病
①有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塞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
也无冠状动脉栓塞等证据。
②休息和运动后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情况,虽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
糖尿病,而又无其它临床症状者,可诊断为隐性冠心病。
③心电图有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无
明显高血压或其它病因者。
④可疑冠心病:血脂偏高;可疑心绞痛;或休息或运动后心电图可疑(以上
三者中具备两者)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者。
2) 心绞痛
往往突然发作,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与呼吸无关,呈阵发性发
作,持续时间多为3 ?5 分钟,很少超过15 分钟,常有诱因可查,用硝酸甘
油即可缓解。临床中又分稳定型;不稳 定型;变异型。
(2) 中医辨证
1) 胸阳不振:心脉闭胆、胸闷憋气,心痛阵作,背畏寒,心悸气短,面色苍
白,倦怠无力,怕冷肢凉,或自汗出、夜寐不宁、食欲不振,小便清长、大
50便稀薄,舌淡胖嫩、苔白润或腻, 脉沉缓或结代。治以温助心阳、宣通脉
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炒枳实、瓜蒌、薤白、桔红、紫丹参、细辛、
桂枝、干姜、党参、甘草等。
2) 气滞血瘀:心络受阻,阵发性心胸刺痛、痛引肩背,胸闷气短,心烦不
宁。舌质暗、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脉沉淫或结代。
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川芎、生地、当归、赤芍、
桃仁、红花、枳壳、桔梗、元胡、牛膝、甘草等。
3) 脾虚痰聚:阻遏心络,体多肥胖,嗜睡身倦,咳嗽痰多 且稀,胸闷憋痛,
头蒙如裹,心悸不宁,苔白厚腻,脉滑或弦滑。 治以健脾化痰、除湿养
心,用导痰汤加味,半夏、南星、桔红、 枳实、茯苓、甘草、荷梗、桂
枝、白术等。
4)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胸闷腰酸,目眩口干,或盗汗足 跟痛,舌红嫩、苔
薄黄,脉细数或细弦。治以滋肾养肝活血,用左归饮加减,何首乌、熟地
黄、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紫丹 参、红花,若高血压者如天麻、钩
藤、石决明。
5) 心肾两虚:胸闷心痛、有时夜间憋醒,心悸气短,头晕 耳鸣,食少倦怠、
腰腿酸软,形寒肢冷,或手足心热,夜尿頻数, 眼睑或下肢浮肿,苔白少
津,脉细弱或结代。治以调补阴阳、益 气养血,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
草、党参、桂枝、生地、附片、 麦冬、薤白、当归、枣仁、丹参、荷梗、
阿胶、仙灵脾等。
6) 心脾两虚: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身倦乏力,面色无华, 夜卧不宁,食欲
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治以补 益心脾、温阳通络,归脾
汤加滅,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 当归、川芎、枣仁、远志、薤白、
桂枝、元参,或八珍汤合失笑 散加减。
单方验方,健心丸、复方丹参片及注射液、淫羊藿片、桑寄 生冲剂、银杏
叶片、参三七,葛根黄酮片、葛根片,活心丹、速 效救仑丸、生脉口服液
等均可选用。
5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除按中辨证治疗外,还可根据辨病 归纳为二期六个
治法。二期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着眼于气 滞寒凝、瘀血、痰浊、心
阳虚脱,而采纳芳香开窍、活血化瘀、 宣痹通阳、回阳救脱四种治法;缓
解期依据于气血不足兼血瘀、 阴虚兼有痹阻的现象,而采纳补气养血、滋
阴通络二种治法。
临床还可选用一些西药和中成药配合治疗如下:
(1) 中止心绞痛发作的β
1) 硝酸甘油,每次舌下含化0.5 毫克,必要时5 ?10 分钟 后重复一次。
2) 消心痛,每次含、服2.5~ 5 毫克。
3) 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
(2)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 n
1) 长效硝酸甘油,每日口服10 毫克,每日3 ?4 次,必要时晩睡前服10 毫
克。 2) 复方硝酸甘油,每次服1 片,每日3 ?4 次。 3) 消心痛,每次服5 ?
10 毫克,每日3 ?4 次。
4) 异搏定,每次服40 ?80 毫克,每日3 次。
5) 潘生丁,每次口服25 ?50 毫克,每日三次。
6) β - 受体阻滞剂,心率过速的病人用之较好,而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的
病人不宜服用。常用心得安,每次10 ?20 毫克;或心得宁15 ?45 毫克;或
心得静1 ?5 毫克,均为口服,每日: 3~4 次。
另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十四天为一疗程。有条件
者还可用高压氧舱治疗。顽固发心绞痛者,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1 ?4 毫克加
入5 % 葡萄糖250 ?500 毫升中, 缓慢滴入,注意密切观察血压。
52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平素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劳逸结合、坚决戒烟、控
制饮酒、稳定情绪,并积极控制与治疗合并症,这样才有利于本病的康复。
此外,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已发现中医药有良好的作
用,如益气活血注射液( 人参、黄芪、当归等),用该药两周后,心绞痛明
显改善者占21.88% ,改善者占68.75% , 总有效率为90.63% ,ST-T 缺血性
改变的有效率为56.25% ;抗心肌梗塞合剂(黄芪、党参、黄精、丹参、赤
芍、郁金)可以降低休克和心衰的死亡率;冠心II 号(丹参、赤芍、红花、
川芎、降香)活血化瘀治疗112 例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有效率为80% ,缺
血性ST 段改变有效率为40.9% ;益气养明的生脉散,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
67.7% ,对ST—T 改变的有效率为34.8% ;益气温阳 的强心饮(黄芪、附片
为主),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5.1% ,对心电图改变的有效率为60% ;芳香
的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物与温性药物组合的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
丸、心痛气雾剂、宽胸气雾剂等,缓解心绞痛的效果与硝酸甘油相似,而且
无头痛、面红等副作用。还有一些从中药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如丹参酮II
—A 磺酸钠、丹参素、DS-781 、阿魏酸钠、赤芍-801 等,以及化学合成的川
芎嗪等已用于临床,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能够迅速缓
解病情,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发作,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好转。
53压高血二)病
(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髙于正常。高血压病是舒张压持续超过90 毫米汞
柱以上,或收缩压40 岁以下超过140 毫米汞柱,每増长10 岁,收缩压讨增高
10 毫米汞柱而引起的疾病。高血压病又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原发性占80
?90% ,继发性占10 ?20% 。继发性是某些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又称症状
性高血压,故不在此论述。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髙血压病(原发性)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两类。
1) 缓进型: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也可以出现头痛、眩晕、心悸
等症。后期可出现心、脑、肾的改变,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
2) 急进型:又称恶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的1 ?5% 。病情迅速发展,
血压显著増高,舒张压持续在130 ?140 毫米汞柱以上,症状明显。多见
于40 岁以下中、青年人。容易出现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和肾功能
衰竭等不良后果。
高血压病的分期标准:
一期:舒张压大部分时间波动于90 ?100 毫米汞柱之间,休息后降至正
常;无脑、心、肾的器质性损伤。
二期:舒张压持续超过110 毫米汞柱以上,但未发现脑、心、肾的器质
性损伤;或舒张压大部分时间波动于90 ?100 毫米汞柱之间,并合并
脑、心、肾轻度损伤中的二项或二项以上者。
三期:舒乘压持续超过120 毫米汞柱,且合并脑、心、肾的中度以上损
伤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舒张压持续110 ?120 毫米汞柱的水平,合并
54脑、心、肾的中度以上损伤中的二项以上;合并或曾患脑血管并发症、
心力衰竭或尿毒症而并无其它病因者。
(2) 中医辨证
1) 肝火亢盛型:头痛头晕,耳鸣目眩,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性急易
怒,腰酸肢麻,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 治祛清热泻肝,用
龙胆泻肝汤加减。
2) 肝肾阴虚型:头痛头晕,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心烦意乱,失眠多
梦,腰酸尿频,咽干口苦,舌红苔白,脉弦数或弦细。治以滋补肝肾,
用首乌延寿丹或杞菊地黄丸等方加减。
3) 阴阳两虚型: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步履不稳,失眠易惊,形寒肢
冷,便溏纳差,遗精阳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 细弱或细弦。治以
滋阴补阳,用金匮肾气丸、大补元煎等方加 减。
4) 痰湿壅盛型:头目昏蒙,头痛如裹,胸闷脘痞,体多肥胖,肢倦嗜
睡,口多痰涎,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脉弦滑。治以 祛湿化痰,用半夏
白术天麻汤或牛黄清心丸等方加减。
5) 气滞血瘀型:头晕目眩,夜晚较重,胸闷气短,偶发心痛,心悸怔
忡,肢麻体软,失眠多梦,夜尿频数,舌质暗红或紫红,舌苔白,脉弦
紧。治以益气活血、平肝安神,用血府逐瘀汤 或天王补心丹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施治用药及一些单味草药和成药均能降压,如小蓟每日30
?60 克煎水代茶;臭梧桐每日15 ?30 克水煎服;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
泉,每日或隔日一次;桑寄生每日15 ?30 克煎水服;地龙每日9 ?15 克
水煎服;猪毛菜煎水服;黄瓜秧每日30 ? 80 克煎水服;带根芹菜捣烂取
汁,日服3 ?4 次,每次3 ?4 汤匙; 醋泡花生米一周,每日早晚服数粒;
另外野菊花、萝布麻、杜仲、夏祜草、钩藤、汉防己等药也有降压的作
用。成药有牛黄清心丸、 牛黄降压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清脑片、杞菊
55地黄丸、复方羚羊降压片、舒心降压片、避风降压片等都可起到降压的
作用。
(2) 西药对症治疗
一期髙血压:合理按排生活,适当选用镇静药物,如安宁、每次0.2 克,每日三次,口服。或利眠宁,每次
10 毫克,每日三次,口服。
二期高血压,可采用多种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如利血平,每次0.25 毫
克,每日2 ?3 次,口服;双氢克尿塞,每次12.5 毫克,每日2 ?3 次,口
服;安达血平,每次一片,每日三次,口服;或复方降压片,每次1 ?2
片,每日三次,口服。
三期高血压,或二期高血压服上述药物无效者,可加服硫酸胍乙啶,每次10 ?25 毫克,每日二次,口服;
或用优降宁,每次10 ?20 毫克,每日三次,口服;或用甲基多巴,每次0.25 克,每日三次,口服。
对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急进型高血压者,要早期、积极、恰当地用利血平
肌肉注射,每次1 ?2 毫克,24 小时内可重复给药2 ?3 次,或用汉防己甲
素90 ?150 毫克,加入25% 葡萄糖液20 ? 40 毫升内静脉缓注。如颅内压
增高可用20% 甘露醇或25% 山梨醇 250 毫升静脉点滴等法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对改善头晕、急躁等高血压的症犹有明显的疗效,
而且副作用小,疗效巩固,预后较好。
56病泌尿疾、统系五
由于感染、或变态反应、变性、中毒、缺氧等因素,引起尿液异常及体液紊
乱,使体液各神成分的过多(留滞)、或过少 ( 损失),而引起全身体液代
谢紊乱的疾病。本节仅介绍临床较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好的肾小球肾
炎和肾盂肾炎。
57肾小球一肾炎
( )
简称为肾炎,又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肾炎发病原因尚不 十分明了, 一
般认为由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发生变态反应而 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
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慢性肾炎,一般 认为急性肾炎持续一年以上未愈
者可称为慢性肾炎,但也有无急 性肾炎病史,发病便是慢性肾炎的临床表
现,这可能与自体免疫 因素有关。慢性肾炎在临床上灭分为五个类型:亚
急型;隐匿 型;肾病型;高血压型;反复发作型。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在发病前2 ?3 周常有上呼吸道 炎症,然后突然起
病,以浮肿、尿少、尿血、蛋白尿、高血压 为主要表现。也有部分重症病
人出现恶心、呕吐、尿闭以致发 展为尿毒症。还有部分病人毫无症状,仅
尿中有少量蛋白、红 细胞等。
2) 实验室检査:尿异常,尿比重多在1.022 ?1.032 之 间。尿量一昼夜常在
400 ?700 毫升左右,少数病人可在300 毫 升以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
现。当在恢复期可达2000 毫升 以上。蛋白尿、血尿几乎每例都有。持续蛋
白尿提示转为慢性 肾炎可能,尿沉渣多以红细胞为主,也可有少量白细
胞,还可 见红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周围血象检查,常无特殊改变。
3) 慢性肾炎临床上可有五种类型:
亚急型:起病与急性肾炎相似,反复进行性恶化,终因继发 感染或尿毒症
而死亡。
隐匿型: 一般无症状,尿常规可发现有少量蛋白尿、管型或 镜下血尿。常因
发生急性感染,而引起水肿、高血压、蛋白尿、 血尿等。
肾病型:长期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和血 胆固醇或类脂
质浓度增高为特征。此型常反复发作,逐渐趋尚恶 化,晚期肾功能衰竭阶
58段也可见血压升高。
高血压型:某些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过后,尿常 规反复有少量
蛋白尿和红细胞,只是血压持续升高。病人常头 昏、头痛、视力障碍或贫
血,也可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及尿毒 症。
反复发作型:其中部分病例虽有反复发作仍可痊愈。部分病 人则病情逐渐
恶化,出现肾衰而进入尿毒症。
4) 尿毒症:病人血清尿素氮(BuN) 增高(20 毫克/100 毫升以上),说明氮
质代谢潴留而引起病人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腹泻、失眠、谵妄以致昏
迷等。时有严重贫血,红细胞常在 200 万/ 立方毫米左右,血红蛋白常在10
克以下/100 毫升血液。血 压常高,可引起左心衰竭,更严重引起纤维素心
包炎、间质性肺 炎、胸腔积液等。尿毒症还可以引起水盐代谢及酸硷平衡
紊乱, 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22 毫当量/ 升以下),血钾下降(4 毫当 量/ 升
以下)尿比重低,若尿少或尿闭血钾又常升高(5 毫当量/. 升以上),血钙
浓度下降(4.5 毫当量/ 升以下)可引起抽搐症或 “ 肾性佝偻病” 。
(2) 中医辨证
1) 外感时邪型(风水相搏型):水肿来势迅速,上半身 重,面部先肿,继之
全身浮肿,尿少、色赤黄,发热,咳嗽气 喘,周身关节疼痛,以酸痛为
主,头痛无汗,舌质淡、苔薄白, 脉浮紧。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利水,用
越婢加术汤加减。
2) 水湿浸渍型:水肿以腰以下为重,按之没指,凹陷易 起,食少纳呆,胸腹
胺满,恶心呕吐,尿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细。治
以健脾利水,用五苓散、五皮饮、 胃苓汤等方加减。
3) 湿热蕴结型:水肿,或发热、或无热,尿少色如酱油, 肉眼血尿,口渴不
欲饮,便干,食少纳呆,腹胀满,舌质淡、体胖、舌尖红、苔薄黄或黄腻,
脉滑数。治以清热凉血利湿,用小 蓟饮子加减。
594) 脾肾阳虚型:浮肿、胸水、腹水,尿少,腹胀纳呆,面色?白,神疲倦
怠,形寒肢冷,便溏,舌质淡、体胖大、苔薄 白,脉沉细。治以温肾健
脾、化浊祛湿,用实脾饮或真武汤等方 加减。
5) 阴虚阳亢型: ( 相当于慢性肾炎高血压型)面色潮红, 手足心热,头晕头
痛,目眩耳鸣,心悸心烦,盗汗,少寐多梦, 腰膝酸软,微肿,遗精,口
干唇红,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用济生肾
气丸加减。
6) 寒湿凝滞型:(相当于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腰以下 尤甚,四肢沉重,
泛吐清水,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舌质淡或紫暗、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沉
濡。治以温中健脾、通阳利水,用胃 苓汤加减。
7) 浊邪犯心型:(相当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面色晦暗,精 神萎靡,形体消
瘦,胸府腹胀,恶心呕吐,尿少,腹泻或便秘, 心悸气短,嗜睡或烦躁不
安,昏迷抽搐,舌淡、体胖,苔薄白或黄腻,脉沉细或弦细。治以降浊、醒
神,用大黄附子汤加减; 如 热入血分、舌绛、神昏者用犀角地黄汤、安宫
牛黄丸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注意休息,宜用无盐低盐饮食,肾功能良好者,可进高蛋白饮食。
(2) 中医辨证用方用药。
(3 )咽擦拭培养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可用普鲁卡因青霉 素,每日80 万单
位,肌肉注射。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四环素等其它抗生素控制
病灶感染。
(4) 少尿明显者可用利尿合剂(苯甲酸咖啡因0.25 ?0=5 克、维生素C 1 克、
普鲁卡因0.5 ?1 克、氨茶硷0,25 ?0.5 克在250 ? 500 毫升的5 ?10% 葡萄糖
静滴)。还可用25% 的山梨醇或20% 的甘露醇250 ?500 毫升静滴。
(5) 浮肿者可用双氢克尿塞25 毫克、氨苯喋定50 毫克、或 速尿20 ?40 毫克
口服,每日三次。顽固者用利尿酸钠50 ?100 毫 克或速尿40 ?80 毫克静
60注。
(6) 高血压者用利血平0.25 毫克、复方降压片1 ?2 片, 每日2 ?3 次,口服。
(7) 慢性肾炎肾病型可选用激素治疗,强的松每次10 ?15 毫克,每日三次,
口服。还可以根据病情递增剤量60 毫克、或80 毫克、或100 毫克。有效时应
用维持量,然后逐步递减,激素治 疗的时间宜长,多在半年以上。
(8) 少数病人低蛋白血症,宜补血浆、全血或白蛋白。
(9) 慢性肾炎亚急性还可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 胺、硫唑噤呤)合
用。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炎优点是副作用小,减少复发,疗效有明显的提
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单纯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的 难治性病例也有一定的
效果。
61肾肾盂二)炎
(
是一侧或两侧肾盂和肾实质受细胞侵袭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引起肾孟肾炎
的病原菌多数是大肠杆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副大肠杆菌等。细菌侵入肾脏
御途径有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淋巴管性感染。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又分
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急性背盂肾炎可发生任何年龄,以女性患病最 多。起病急铖:
突然寒战,随即高烧,腰痛腰酸,尿频以急。常有明显的肋脊点压痛和肾区
叩打痛。慢性肾盂肾炎,多数有急性 肾盂肾炎的病史,平素无明显症状,
仅有乏力,腰酸痛。当细菌再度感染时,可急性发作。如此反复数年,亦可
出现肾功能不全。浮肿、高血压、尿毒症等。
2)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象,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尿常规在急
性或活动性感染时,白细胞或脓细胞增多,还可见少量颗粒管型、白细胞管
型、少量蛋白尿。尿液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慢性期,尿常规改变不明显,至
晚期尿毒症时血清尿素氮(BuN) 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2) 中医辨证
1) 湿热蕴结型:相当于肾盂肾炎急性期。尿频、尿急、尿涩痛,腰痛,少腹
胀痛,或伴有发热恶寒或头身痛,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治以清热通淋、
活血解毒,用八正散加双花、连翘、五灵脂、苏木、土茯等药。
2) 肾气不足型:相当于慢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孟肾炎有氮 质血症等肾功能
不全阶段。表现多有膀胱湿热的热淋病史,平素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低热,腰
部酸痛,体倦无力,排尿次数略多, 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
阳虚明显者有面浮足肿,纳呆腹账,大便不实,身体乏力,苔薄白,脉沉细
无力。若兼阴虚 者可伴头晕和耳鸣,易怒,舌红无苔,脉弦细数。治以补
62肾扶正、佐以解毒活血,用六味地黄丸加何首乌、女贞子、仙茅、巴戟、杜
仲、桑寄生、菟丝子、土茯苓、牛膝等。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中医辨证用方用药
(2) 根据尿细菌培养及对药物的敏感度,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持续到
症状消失后,直到尿常规及细菌培养阴性一至,二周后方可停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率病收效快、疗效巩固、不易反复、副作用少。
63病统系、疾血六液
血液系统疾病就是造血器官(骨髓、淋巴结、脾)的疾病。常反映为周围血
液内血细胞成分的变化(如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或粒性白细胞缺乏
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血液凝固机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病(如血友
病、凝血酶原缺乏病)等。
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的原因很多,除感染、过敏、化学、物理、代谢障碍等因
素的影响外,还有至今未查明的因素。总之会使人体的组织器官缺氧、感
染、以及出血等现象,均可引起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除了血液发生变化之外,造血器官本身(骨髓、淋巴结、网状
内皮系统)也常有显著的病理变化,骨髓增生、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在赘生
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各重要器官也可能被赘生细胞所浸润而造成
相应的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疾病除少数病人可痊愈外,一般治疗的难度较大。 近些年中西医
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ITP) 、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缺铁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阵 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病都有显著地临床效
果。本节仅以再生 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例。
64障碍贫一性再生血
( )
是由骨髓造血机能逐步衰竭或部分停滞,所引起的一种全血细胞减少(红细
胞、白细胞、血小板)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本病属中医的虚劳和血证的范
畴。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占绝大部位,病因不明。继发
性的可能由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某些疾病的
晚期所致。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的以内胨出血和严重感染为主要特
点,多数在数月内危及生命; 慢性的起病缓慢, 病程漫长,以贫血、出
血、感染为主要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液在典型病例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急性型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甚,网织红细胞数减低,常在1 % 以
下。慢性型除血小板外,其它成分均较急性型的高,网织红细胞有时在1 %
以上。
3) 骨髓象:有核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均明显
减少,甚至缺乏,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浆细胞、组织嗜硷细胞和网状细胞
均可增多。
(2) 中医辨证
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同时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的原则,在有出血感染时以控制出血感染为主,无严重出血感染时主要
治疗贫血。
1) 贫血基本方:(补气益血)生熟地各12 克、黄芪18 克、 党参12 克、白术
12 克、茯苓12 克、当归12 克、何首乌12 克、女贞子30 克、菟丝子30 克、阿
胶12 克、炙甘草6 克,水煎二次分服。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二型。肾阳虚型:
65除贫血症状外,形寒怕冷,手足发凉,多无出血,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
脉沉弱,上方黄芪加至30 克,再加补骨脂12 克、仙灵脾12 克、鹿角胶9 克,
亦可 用鱼膘胶12 克,或鹿茸3 克,虚寒甚者可酌加桂附;肾阴虚型:除贫血
症状外,五心烦热,低烧口渴不欲饮,出血,舌质淡、苔淡黄,脉细数,上
方加旱莲草15 克、枸杞、丹皮各12 克、玉竹12 克(有别甲胶、龟板胶时各
用9 克),若阴虚出血明显时可将黄芪改黄精。
2) 出血治疗:根据出血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阴虚内热:出血量少,多
伴五心烦热,低烧盗汗,苔薄黄,脉细数,治疗在肾阴虚型用药的基础上去
参芪,酌情选加栀紫草、天麦 冬、黄芩、玉竹、地骨皮等清热药及大小
蓟、仙鹤草、侧柏、白芨、白茅根、茜草、地榆、槐花、血余炭、三七粉等
止血药;气 虚不能摄血:除出血外,还表现气短、面白唇淡、舌淡苔白、S
脉弱,治疗在基本方基础上重用参芪(或用人参);血热妄行:出 血量
多,色鲜,多伴高烧,舌苔黄燥或灰黑,脉虚数而大,治用清营汤及黄连解
毒汤和犀角地黄汤加减,每日二剂,水煎四次分服,再配服安官牛黄丸更
好。
3) 合并发热洽疗:一般地按照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治疗,在卫分者多用银翘
散和柴葛解肌汤加减;在气分者多用白虎汤和柴葛解肌汤及黄连解毒汤加
减;热入营血者可同血热妄行的方药 治疗。
此外,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受累的脏腑各异,所选用的治法和方药也有区
别,如肺部感染多选用沙参麦门冬汤和麻杏石甘汤及千金苇茎汤加减,若肠
管感染多选用葛根芩连汤及芍药汤和 白头翁汤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在中医辨证施治使用中药的基础上配伍西药治疗,如雄激素或同化激素治
疗,女性病人月经多者均服中药益气固肾法的方 药,同时注射丙酸睾丸酮
50 毫克,每日一次,少数病人用至100 毫克,或者如用康力龙4 毫克,一日
三次,口服。另外还耍注意控制感染、控制出血,血色素在4 克以下者给予
输血。病人病情 好转或基本缓解后,雄激素可以减置及停用,但中药仍可
以继续 服至基本治愈为止。
66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缓解率50% 左右,总有
效率80% 左右。一般地急性再障难治。近年来有用一叶秋碱合并康力龙,治
疗慢性再障8S 例,治愈38 例(42. 7% ), 明显进步33 例(37.1%) ,有效率
(79.3%) 。还有用补肾或脾 肾双补的当归补血汤和大菟丝子饮治疗慢性再
障,总有效率为83.4% 。
67白血)二病
(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恶性常见病,其特征为造白细胞组织呈现 异常的弥漫性
増生,及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有量和质的改变,即白细 胞数常显著地增加,
且有幼稚细胞出现。白血病按病程的缓急和 细胞的成熟程度可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按细胞类型又 分为颗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
胞性的白血病三种。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不同种类的白血病所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急 性白血病,起病
急,有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类似急性感染 性疾病。而慢性白血病,
一般起病较慢,临床以乏力、贫血为 主,常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其
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 粒)多见于青壮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
淋)以老年人为 主。而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咽喉部感染及皮肤
浸润等 情况。
2) 血象检查:急性自血病在分类中幼稚细胞可高达90% 以 上,白细胞总数常大量增加或略有增加,红细
胞及血小板则显著 减少;慢性白血病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甚至高达几十万,尤 其以颗粒细胞性白血病为
甚,并且可见各期幼稚细胞都有增加 。 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则大多数是成熟的淋巴细胞。

3) 骨髓象: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主要是 原始细胞,而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明显增 生的细胞中 。充满着各期幼稚的颗粒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明显増生的细胞中,绝大多
数是成熟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性白 血病明显增生的细胞中,可见到幼稚单核细胞的比值明显地增 加。 但
在临床上又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往往难以鉴别。因此白血病的前期诊断就更加复杂困难了。
(2) 中医辨证
白血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这个病名,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大致属于“ 虚痨” 、
“ 虚损” 、“ 血证” 、“ 温病” 、“ 急劳” 、 “ 热劳” 等范畴。
68发病多由于正气不足、外感瘟毒所患,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寒热虚实,难
以一证概括。但总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标予以清瘟解毒,用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汤等方加减; 治本予以扶正固本,用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归脾 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加减。
另外本病辨证分型,一般地分为阳虚型、阴虚型、痰血积聚 型、瘟毒型、
痰热型等。临床辨证论治时,依据病情的变化,往 往有所侧重。如急性白
血病初起,多表现为热毒:故应以清热解 毒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有
肝脾肿大,故可按?瘕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颈、腋、腹股沟等处
淋巴结肿大,故又可 参照痰核治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本病提高疗效的主要手段,不少资料 报道,中西医
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化疗。目前化疗有很大 发展,常用的药有长春
新碱(VCR) 、氨甲喋呤(MTX) 、 6— 巯基嘌呤(6 -MP) 、溶癌呤(AT
1438) ,环磷醜胺(CP) 、 丙脒腙(M-GAG) 、阿糖胞苷(Ara-C) 、柔红霉
素(DNR )、 羟基脲(HU) 、阿霉素(AD) 、马利蓝、合520 、DBM 等十多
种。过去一般采用各种药物轮流交替的所谓“ 序贯疗法” 。但总 的疗效不甚满
意,近些年采用多种药物联合配伍,在临床疗效上 有很大提高,再加上中
医辨证施治,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如天津 一心中医院用HAMPT 方案结合中
医中药治疗,使急性粒细胞白 血病完全缓解率提高至65.5% 。再有中国医学
科学院用当归芦 荟丸(当归、芦荟、龙胆草、黄连、黄芩、黄柏、扼子、
大 黄、青黛、木香、麝香)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成果,经进一步
研究,认为其中青黛一味药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后再从 青黛中提取出有
效成分靛玉红,并进行人工合成。用靛玉红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14 例,
完全缓解82 例(26.11%) ,部分缓解105 例(33.44%) 、有效 87 例
(27.71%) ,无效 40 例(12.74% ), ,总有效率为87.26% 。随后用青黛和雄
黄,以9 : 1 或7 :3 的 比例制成青黄片或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4 例,总
缓解率为 98% ,疗效较单用青黛有显著地提髙。靛玉红、青黄散治疗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率,与国内外公认的马利兰相近,但其对骨 髓抑制、
使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又较马利兰轻。
69另外,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成药还有六神丸、牛黄解毒片、梅花点舌
丹等药。西药强的松治疗尚血病仍然还是一种不 可缺少的激素类药物。
70少紫板三减)性血小癜
(
紫癜是出血紊乱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它的病因很多,症状也很不一致,但有
一个共同症状,就是皮下、粘膜、内脏或其它组 织內出血。本病至今原因
尚未完全清楚,而且有血小板减少的出 血性紫癜。本病在临床上又分为原
发性和继发性的( 特发性和症 状性的)从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慢性的。此
病相当于中医的 虚痨、葡萄疫、血症、肌衄等范畴。
1. 辨病辨证
(1 ) 辨较要点
1 ) 临床表现:急性的较罕见,病骤起,有高热和紫癜。脾不肿大。紫瘢见于
皮肤,大小不一,分布不匀。同时鼻、口腔、 胃肠管、泌尿道也常出血。
仅仅很轻微的损伤即能引起大血肿、 病人在数日内可因出血或衰竭而死
亡,或自发地痊愈。慢性的最为常见,约占本病发病率80% ,呈持续性或反
复性发作,发作可 持续几日或数周,其间的缓解期通常较长,但也可以数
月内反复 发作。发作时皮肤上反复出现新鲜溢血为本病的特点,下肢尤为
显著。鼻衄、齿龈出血也很常见,如颅内出血常会导致死亡,女性常反映月
经量多。患本病者有的经过多年,未经特别治疗而终吿痊愈;有的脾切除后
好转;有的反复发作常有轻度脾肿大,除 因大量出血引起贫血外,在缓解
期无不适症状。
2 )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显著减少,并有形态的异常,但 红、白细胞的变化
不显著。
(2) 中医辨证
1) 热毒炽盛型,发病急,或有表证,即发热恶寒等合并感 染的症状,皮肤
出现瘀点瘀斑,或皮下青紫(颜色较深,以下肢 为多),或伴有鼻衄、齿
衄,尿血,或有心烦、口渴、面赤,便 秘,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治以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犀角 地黄汤、当归龙荟汤或加味泻白散等方加
减。
71。
2) 心脾两虚型:病程较长,反复出血,面色痿黄或苍白, 神疲乏力,头晕
目眩,动则尤甚,食欲不振,舌质淡嫩,脉象虚细或濡缓, 斑疹时愈时发,
遇劳则发,便血或月经过多。治以健 脾益气、补气摄血,用归脾汤加减。
3) 虚火灼络型:紫癜较多,颜色鲜红,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龈衄和月经
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可见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 以滋阴降火、佐以止血,用大补阴煎和
茜草根散等方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本病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配合使用强的松,每日3 ? 4 次,每次10 毫
克,可迅速控制出血;对危重出血病人又常配合 输一些新鲜血液或血小
板。
另外,单方单药,如用水牛角、甘草、紫癜清等,治疗原发 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都有一定的疗效。中西医结食治疗,一般无 副作用或副作用较轻
微。
72、分泌疾内谢病代七
实为内分泌系统紊乱、代谢紊乱的疾病。临床常见的有甲状腺病和糖尿病
等。甲状腺病可分为:简单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腺炎;甲状腺瘤肿;及其它畸形、 异位等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
病又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取得较理想的
效果。
73能腺进一甲亢亢甲机状
( ) ( )
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旺所引致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它多见于女性,
以20 ?40 岁发病率较髙,一般起病缓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甲祅腺肿大、
心动过速、精神兴奋、体重减轻等特 征。病人的氧化率加速、基础代谢率
增高。从病变上可分为毒性 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功能
自主性毒性腺瘤等,这三种类型可概括“ 甲亢” 99% 的病人。毒性弥漫性甲状
腺 肿和大多数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结节性甲状腺
肿发生亢进的是结节旁组织,而不是结节本身分泌甲状腺 激素过多。毒性
腺瘤与自身免疫作用无关。
其它少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类型包括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垂体瘤,甲状腺炎
和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 辨病辨证
(1 )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
代谢増髙:怕热、多汗,甚至低热。食量增多、消瘦、乏力。部分病人
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常伴胸闷、心悸(心率每分钟90 ?120
次),脉压差增大,心律失常,长期不愈可致心肌肥大,甚至发生心力
衰竭。
精神神经系统失常:易于激动、精神过敏、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
失眠、好动多语、性情改变。舌及两手平伸吋可见细微而快的震颤,神经反
射亢进。
甲状腺肿大:诊表面光滑,质柔软,能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扪甲状腺两极有细微震颤并能听到血管性杂音。

突眼征: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但这与病情轻重并不一致。
74另外,女性病人可以出现月经减少或闭经。男性病人可发生 阳萎和不育
症。全身淋巴结和脾脏可肿大,骨骼脱钙或骨质疏松。本病可因精神刺激、
急性感染、长期未能控制及次全切除术 准备不足,而诱发。同时还可伴有
高热、心动过速(心率可达 140 ?200 次/ 分)、汗出、恶心呕吐、腹泻脱
水、循环衰竭,严重可有谵妄,烦躁,甚至昏迷的甲状腺危象。
2) 实验室检查

血清甲状腺素(T4) 和游离T4 指数(FT4I) 增高,同时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 和游离T3 指数(FT3I) 也增
高。但T3 和FT3I 均随病人年龄的增长而减低。临床上还有T3 甲亢病人只有T3 水平增高,T4 水平正常的。

另外,基础代谢率增高(在15% 以上);血清蛋白结合碘 增高(> 7 微克/100 毫升);甲状腺吸碘试验(24 小
时甲状腺吸碘率增高>45% 、24 小时尿碘率减低<25% ;甲状腺吸碘率高峰 在2 ?6 小时提前出现;血清胆固醇偏
低(治疗后可升高);甲亢可并发周期性麻痹,麻痹时血钾降低;甲状腺扫描,对诊断毒性腺瘤有帮助;血清促
甲状腺激素(TSH) 释放激素(TRH) 试验,静脉注射TRH200 微克,20 分钟后采血测定TSH 水平,<1.8 微单毫
升的为甲亢,>2.1 微单位/ 毫升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介于中间为正常值。(TSH 正常值为0 ?11 微单位/ 毫升)

(2) 中医辨证

1) 肝郁脾虚: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或有恶心呕吐、腹胀 便溏,苔白或薄腻,脉滑弦,妇女月经不调。
治以疏肝健脾,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 气郁火旺:头晕目眩,紧张烦躁,兴奋不安,怕热多汗,肢体震颤,多食善饮,面红消瘦,口干苦,舌红
苔黄,脉弦数有力。治以清肝泻火解郁,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 脾肾两虚:头晕自汗,心悸气短,腰酸足软,腹账便溏,或有水肿,面白唇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 肾,用温阳利水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4) 心脾两虚:心悸自汗,面色?白,腹胀腹泻,失眠梦多,舌苔白质淡,脉细弱。治以健脾宁神,用人参归
脾汤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一般治疗:稳定病人情绪、增强信心,加强营养,适当休息,给维生素B 、C 和少量的镇静剂。
75
(2) 中医辨证施治:较长期的服用中药。

(3) 给抗甲状腺的西药:首选地巴唑或甲亢平,每日30 ?60 毫克;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每日300 ?600 毫
克,3 ?4 次分服。临床症状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量,原量至并且和中药一起配合使用。全疗程约12 ?18 个月。

(4) 如果是结节性甲状腺肿,或疑有恶性变时,或极度肿,大压迫邻近器官组织吋,或药物长期治疗无效者,仍
可考虑用手术疗法。

(5) 甲状腺危象:可吸氧、物理降温、抗感染、给碘剂、抗甲状腺药物及对症治疗等。
另外,上海内分泌研究所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突眼征,有效率达
90.9% 。其方法用清热补气、清肝明目、滋阴法(蚤休 12 克、白蔹12 克、
漏芦12 克、黄芪30 克、玄精石15 克、川石斛12 克、滁菊花12 克、枸杞子I2
克、密蒙花I2 克、千里光I2 克、谷精草 12 克、石蟹12 克等随症加减,每日1
剤。再配合针灸、抗甲状腺素药物(地巴嗖10 毫克/ 日、或甲状腺片30 ?60
毫克/ 日)。重度突眼还可以辅用2 % 甲基纤维素局部滴眼治疗。一般3 ?6 月
有效,个别患者需要1 ?2 年。
76糖尿)二病
(
糖尿病是由于肌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的减少,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
谢紊乱而致血糖増高和排泄糖尿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 三多一少” 。
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还常伴有化脓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硬化、以及
神经、肾和眼部病变等并发症。
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糖尿病占绝大多数,原因不明。根据起
病年龄又分为幼年型和成年型。一般地以成年型多见。继发性糖尿病临床上
比较少见。糖尿病还可按病情的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多发生于
40 岁以上,体质肥胖者, 症状较轻。有的平素没有任何症状,经检验才被
发现的,又称为隐性糖尿病。中型,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重型:多发生于
青少 年,形体消瘦,症状较重,常合并糖尿病昏迷。本病一般认为属中医
的“ 消渴病” 范畴。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早期病人常无明质的自觉症状,往往在出现 并发症就医时才被
发现。典型糖尿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软弱无 力、精神衰减、头昏嗜睡、腰
酸腿痛、皮肤干燥或搔痒、男子阳 萎或女子月经不调等。典型表现“ 三多一
少” ,即多饮、多食、 多尿、体重减少(每昼夜尿量约 3000 ?4000 毫升,甚
至可达 10000 毫升以上)。
2) 实验室检查:尿糖定性阳性。尿糖定量增髙,超过 0.15 克%。尿比重增
髙,一般在1.031 ?1.040 之间。糖尿病昏迷时, 尿酮体定性阳性。空腹血
糖超过 120 毫克%以上,或餐后二小时血 糖高于160 ?180 毫克%以上。酮
症酸中毒时,二氧化碳结合力下 降。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浓
度明显増髙。
(2) 中医辨证
771) 肺热灼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数而多,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象洪数。治以清热泻火、止渴生 律,用消渴方加减(黄连 6 克、
花粉 15 克、生地汁30 克、藕汁30 克、地骨皮15 克、玄参15 克)。
2) 胃火伤阴: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脉象滑实有力。治以清胃泻
火、佐以养阴,用玉女煎加威(麦冬9 克、知 母9 克、玄参15 克、黄芩9 克、
石锊30 克、生地30 克、黄连6 克、沙参15 克、黄精15 克。大便秘结者,加
大黄、芒硝)。
3) 肾阴虚损: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红,脉象沉细而
数。治以滋阴固肾,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 30 克、淮山药12 克、枸杞15
克、茯苓9 克、山茱萸12 克、黄精15 克)。
4) 肾阴阳两虚: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溲一、形羸瘦、面色黧黑、阳事不
举、耳轮焦干、四肢欠温、腰膝酸软、脉沉无力。治以温阳滋肾,用十全大
补汤(党参9 克、白术12 克、茯苓 12 克、甘草4,5 克、当归9 克、川芎6 克、
熟地12 克、白芍12 克、 黄芪9 克、肉桂1.5 克)。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1) 饮食疗法:一是控制饮食(每日约半斤主食);二是选择饮食(适当给
予蛋白质,如豆制品、鸡蛋、瘦肉等, 多食蔬 菜)。
(2) 中医辨证施治,煎汤时量要多一些,一般约500 ?800 毫升,令病人频频
饮之,既治其本,又治烦渴之标。
(3) 降血糖西药常见有四种,其中三种(D88D 、降糖灵、优降糖) 为口服
药,适用于较轻的病人。另一种是皮下或静脉注,射的胰岛素,适用于所有
的病人。
D300 :第一天服三次,每次1 克;第二天以后,每日服四次,每次0.5 克,
直至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再改为维持量。每日1 克,分二次服,可长期服
用。此药副作用轻,偶有厌食、白细胞减少。
78降糖灵:开始每天75 毫克,一日分三次。以后视疗效决定。必要时,每隔数
日逐渐加量,维持量每日50 ?150 毫克。剂量在100 毫克以下副作用较轻,
常见有恶心、腹胀、腹泻,乏力等症。
优降糖:每日一次,每次2.5 ?10 毫克/ 次。
胰岛素:对危重病人需正规胰岛素治疗。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作用太慢,只适
用于轻症病人或与正规胰岛素合用。胰岛素用量,每2 克葡萄糖约需1 个单位
胰岛素控制,临床可根据体内多余的血糖估计胰岛素的用量〔每曰需胰岛素
单位=( 现测血糖克 数-0.1) x 3 X 体重公斤〕。也可根据尿糖定性估计胰岛素
的用量,即尿糖(+ ) 时需用胰岛素4 单位;尿糖(++) 时用8 单位,依次类
推。但临床应用时要注意从小量开始,或用计算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治疗过程中亦应随时测量尿糖及血糖,以便及时调节用量。
胰岛素反应:较常见的为低血糖反应,病人软弱无力,饥饿不安,发抖、心
慌、多汗,严重时出现低血糖昏迷抽搐等。应立即给予口服糖水或静注50%
葡萄糖40 毫升,可迅速恢复。少见的反 应还可能有注射药物局部发红,皮
下有结节及荨麻疹。关于糖尿病昏迷,按西医抢救方法处置。
另外,北京协和医院祝谌予教授用降糖活血方治疗有瘀血的糖尿病,效果很
理想(木香10 克、当归10 克、益母草30 克、赤芍15 克、川芎10 克、葛根15
克、丹参30 克、苍术15 克、元参30 克、 生地30 克、生芪30 克)。总之,中
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明确诊断,提高疗效,又能及时控制血糖、尿
糖,缓解症状,防止合并症复发和病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79系八疾、经精统神病、神
精神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最高,其次是躁狂抑郁症。神经症是轻度
的精神疾病,它的患病率也很高,神经症在临床中又常见有焦虑症、神经衰
弱和癔证等病,这些病证相当于中医的“ 惊悸” 、“ 怔忡” 、“ 不寐” 、“ 奔豚” 、“ 脏
躁” 等病证。
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病最为常见,它的患病死亡率最高。神经系统疾病还
包括癫痫、锥体外系疾病(肝豆状核变性、震颤 麻痹等)、末梢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 神经痛等)。脑血管病,中医又
称之为“ 中风” 。
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同时
近几年在临床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下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
精神分裂症和急性脑血管疾病。
80裂神分一精症
( )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较多见的一种病症,其典型的临床表 现是思维、情
感、意向行为的互不协调,联想散漫、情感淡漠、言行古怪而脱离现实,病
情迁延而逐渐进展,除少数病人可自行缓解外,如不经适当治疗,部分病人
可在晚期呈现精神衰弱。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一般地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向障碍,感知障
碍,妄想等异常的精神状态。如思维内容脱离现实,缺乏具体性和实际性;
或感情淡漠、反应迟钝,也有的感情 变化多端,难以使人捉摸;意志活动
低下,缺乏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懒散,萎靡不振,不主动与人
往来,不注意清洁,日益脱离现实等;幻觉丛生,妄想离奇,甚至有自杀的
意念。
(2) 辨证论治
1) 痰火内扰:言语运动兴奋,易激惹、或神志迷惘,便干尿赤。脉滑数,舌
质红、苔黄或腻。治以涤痰清热,用礞石滚痰汤加减。
2) 气滞血瘀:胸胁满闷,情绪不稳,抑郁或恼怒,可有运动兴杳或幻觉、妄
想,妇女可见经期紊乱。脉弦数,舌质紫暗或 有瘀斑。治以活血化瘀,用
癫狂梦醒汤、桃核承气汤加减。
3) 痰湿内阻:身重懒动或木僵呆滞,可有思维散漫,或有幻觉、妄想。脉
滑,舌体胖,苔白腻。治以化痰开窍,用温胆汤如减。
4 )气血两虚:思想贫乏,语无伦次,片断妄想,情感淡漠,意志减退,脉
细弱无力。舌质淡,舌体胖润、少苔。治以益气养血,用八珍汤、补中益气
汤加减。
815) 脾肾阳虚:行为退缩,生活懒散,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脉沉细无力,舌
质淡润,舌体胖或有齿痕,少苔。治以温补脾肾,用八味肾气丸、龟胶二仙
汤加减。
6) 阴虚火旺:不持久的语言运动兴奋,情绪不稳、紧张、恐惧焦虑,五心烦
热。脉细数,舌红少苔。治以滋阴降火,用玉女煎、清营汤加减。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除按中医辨证治疗外,还配合一定量的西药如氯丙嗉、氟奋乃静、甲硫达
嗪、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等药治疗。一般病人表现兴奋、躁动者,选
用安定作用较强的氯丙嗪、氟嗪啶醇等 药;表现呆愣、默默不语、行为退
缩者,选用抑制性的三氟拉嗪、舒必利;如果临床难以判定是偏于兴奋或抑
制的,可用多效 价的氟奋乃静、氯氮平等药。另外,还应有专人进行妥善
照顾或 监护,按时服药。与此同时,要按排好病人的生活,还要和病人谈
心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这样的中西医药物治疗,再加上生活 照顾和精神
上的支持,比单纯中医和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并且 易于巩固疗效,还可
以起到预防复发的效果。
82管脑(二血)病急性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脑血管病、冠心
病、癌肿)之一。其死亡率居首位。急性发病后存 活者可遗留偏瘫、失语
等后遗症。祖国医学称脑血管病为“ 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又可分为:急性缺
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栓塞、一过性脑供血不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
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一般发病前有头痛、眩晕,肢体有轻度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前
驱症状。本病发病急骤、神昏、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抽搐、惊厥,发病期
同时伴有颜面、肢体偏瘫、失语、偏盲等症状。
2) 全面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査(脑脊液检查)等。
3) 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尤其CT 的检查,可以明确诊
断。
(2) 中医辨证
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标本的主次,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
1) 中脏腑:病邪深、症状重、神志昏迷。多见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少数缺
血性脑血管病亦可见到。中脏腑阶段又可根据邪正的虚实分为闭证和脱证。
闭证属实证,为痰火挟瘀蒙闭清窍、阻滞经络,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
双手握拳,面赤气促,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脱证属虚证,病情深重,为阴
血大亏,元阳欲脱,痰瘀蒙窍,表现深昏迷,目合口开,双手撒开,鼻鼾息
微,四肢厥冷,脉细弱。
2) 中经络:病情较轻,神志清楚,无意识障碍,表现口眼喎斜,舌萎或歪,
肢体麻木、轻瘫或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一般由于风痰流阻;或肝阳上
83亢;或气虚血瘀,所致经络受阻的现象。
1. 中西医钻合治疗及成果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中经络)
1) 风痰偏盛瘀阻经络:除见上述中经络证候外,舌质黯、苔腻,脉滑。治以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用秦艽,威灵仙、羌活、防风、陈皮、半夏、南星、
僵蚕、当归、赤芍、川芎等。
2)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阳挟痰横窜经络,血瘀痹阻者:平素有头晕、头
痛、耳鸣、目涩,突然发生中经络的证候。舌质黯、苔腻,脉弦。治以平肝
潜阳、化痰活血,用天麻、钩藤、菊花、桑寄生、牛膝、胆星、陈皮、半
夏、丹参、赤芍、川芎、络石藤、威灵仙等。
3) 气虚血瘀、经络受阻:平素气血虚衰或年老体衰,突然发生上述中经络症
状,兼有气短、心悸、乏力,舌质淡或黯,脉细。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
络,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 芎、桃仁、红花、地龙、秦艽、威灵
仙等。
4) 如果病情较重,意识障碍明显者,全身情况的处理也很重要,包括呼吸、
循环功能的维持正常、营养、水、电解质的供 给和平衡,以及加强护理。
如果脑梗塞范围较广,脑水肿严重者,颅内压会升高,脑组织就会发生移位
产生脑疝,此为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使用高渗脱水剂甘露醇等药以
消除控制脑水肿。另用40% 氧吸入可增加脑组织氧分压,纠正脑缺氧,减轻
脑水肿,降低颅压。脑栓塞患者还可尽早使用脑血管扩张剂和解痉剂。
5) 使用活血化瘀的方药:如补阳还五汤、舒脉合剂、通脉汤等方都对治疗闭
塞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疗效。再如近年的一些活血化瘀的注射液,如川芎嗪注
射液、冠心II 号注射液、红花注射 液、赤芍801 注射液、灯盏花素、复方川
芎、心脑脉宁、丹参等注射液也都有一定的效果。
(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841) 闭证:先用开窍法。阳闭痰火旺盛,宜用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阴闭
风痰偏盛,宜用苏合香丸。阳闭还可用清肝降 火、熄风化痰的羚羊角、菊
花、天麻、钩藤、胆星、半夏、菖蒲、竹沥、莲子心、蜈蚣粉、全蝎粉等
药。阴闭可用熄风豁痰的 胨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菖蒲、郁金、
僵蚕、桂枝、络 石藤、全蝎粉、蜈蚣粉等药。
2) 脱证:宜益气回阳,用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四逆汤。亦可加滋阴豁痰开窍
药,如熟地山萸肉、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菖蒲、远志、胆南星、陈皮、
半夏等。另外,还可用其它有效的单 方或复方,如云南白药、脑复康、承
气汤加味等。
总之,脑出血的治疗除中医辨证外,同时应积极应用西医方法抢救。一要降
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20% 甘露醇、50% 葡萄糖60 毫升静脉注射、10% 甘
油溶液,1 克/ 公斤静脉点滴;出血短时间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二要控
制血压。三要止血。四要给一些细胞活化剂与醒脑剂(细胞色素C 、辅酶
A 、三磷酸腺苷等药)。五要注意合并症,防止感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特别对危重的病人,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髙
抢救好转的效果,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
( 王希哲)
85外三科第章

86一症急合、结疗医腹西治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经过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的探索阶段,及70 年代
的逐步深入阶段,而逐渐成熟起来。80 年代以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开始了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新的诊疗仪器的应用和新的实验方法
的开展,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都取得了 一批新成果。
87尾性阑一急炎
( )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过去对阑尾炎的治疗多主张 “ 一经诊断,立
即手术” 。自1958 年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了大
量的急性阑尾炎,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较满意的疗效。
1. 适应证的选择
(1) 优先选用非手术疗法者包括: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具备典型阑尾
炎病史及体征,体温不高或稍高,白细胞不高或稍高,无腹膜刺激症
状;②轻型化脓性阑尾炎:症状及体征较单纯性阑尾炎重,但无阑尾积
脓或梗阻的表现者;③阑尾周围脓肿,包块不超过腹部的右下象限,全
身中毒症状不严重者。
(2) 优先选用手术疗法者包括:①急性梗阻性阑尾炎:临床上除具备有典
型阑尾炎病史及体征外,腹痛严重,多伴较剧烈的恶心、呕吐可与体征
不成比例;②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或化脓性阑尾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者;③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其一般情况较差,中毒症状严重,腹腔
积液较多者;④慢性阑尾炎 反复发作者。
2. 非手术疗法
阑尾炎非手术疗法的主要内容是分期治疗及辨证论治。
⑴ 瘀滞期:此期的病机特征主要是气血瘀滞,热象不著。无寒热或仅有微
热,腹部隐隐作痛,痛处拒按。舌质不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细。此
期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治以行气活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
用阑尾化瘀汤:川楝15 克、桃仁10 克、丹皮10 克、木香10 克、双花、连翘
各15 克、大黄10 克(后下)。可根据患者的气滞重,还是血瘀重酌情增加
行气或活血药物的用量。
(2) 蕴热期:此期的病机特征是在气血瘀滞的基础上逐步化热,故气血瘀滞
与化热症状往往并见。证见发热,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尿赤,腹痛重而
88拒按,舌质略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滑大。此期属化脓性阑尾
炎,或症状较轻的阑尾脓肿。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为
辅,方用阑尾清化汤:双花30 克、公英30 克、丹皮15 克、赤芍12 克、川楝
10 克、桃仁9 克、生大黄15 克(后下)、甘草9 克。在辨证时应注意是热重
于湿,还是湿重于热,以便在立法时有所区别。
(3) 毒热期:此期的病机特点是毒热炽盛,治疗不当则易出现变证。证见壮
热,恶寒或不恶寒,口干渴,面红目赤,口唇焦裂,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尿短赤,腹硬满而剧痛,拒按,舌质干红或绛、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弦滑
数或洪大。此期包括较重的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并发腹
膜炎或较重的阑尾脓肿。治以通里攻下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方
用阑尾清解汤:双花30 克、公英30 克、败酱30 克、冬瓜仁30 克、丹皮15
克、赤芍10 克、木香10 克、大黄30 克(后下)。该期如系阑尾脓肿,可配
合外敷中药消炎散。如脓肿大,含脓多,可在B 型超声波导引下行穿刺抽
脓。并可随方加入红藤30 克。此期极易出现变证,常见有以下四种,①阳明
实热:因毒热未能及时得到控制而出现的高热或壮热,不恶寒、口干渴、喜
冷饮、脉洪大。该变证相当于严重的腹腔感染。②阳明腑实:是由于毒热影
响胃腑所致。病人出现腹胀满、拒按、便结、尿赤等症状。该变证相当于麻
痹性肠梗阻。③湿热下注:是由于湿热相搏而出现的下腹坠痛、腹泻、里急
后重等症状,相当于盆腔脓肿。④热深厥深:是由于毒热炽盛,深留脏腑、
正不胜邪出现的真热假寒证,表现为肢冷、高热、脉快、细弱及血压下降
等,是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当发生变证时,要根据其表现辨证施治。
1. 几种特殊疗法
(1) 针刺疗法:单纯性阑尾炎可单独应用针刺治疗,其他类型阑尾炎可做为
辅助疗法。常用穴取足三里、上巨墟、阑尾穴,配右下腹压痛最明显的阿是
穴。恶心呕吐可加上脘、内关, 高热加合谷、曲池。亦可取耳穴阑尾1 ?
4 、腹、神门。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时加天枢,阑尾脓肿在其四周围刺3 ?4 个
89阿是穴。一般采用强刺激,“ 得气” 后留针 20 ?30 分,加用电刺激可提高疗
效。
(2) 阑尾“ 三片” 疗法:根据阑尾炎的病理病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
所将通常应用的化瘀汤、清化汤和清解汤减化为具有通里攻下作用的“ 巴黄
片”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 清解片” 和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 化瘀片” 。使用时
根据临床辨证、分期分型给予巴黄片、清解片和化瘀片,称为“ 阑尾三片” 。
经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单位的临床观察结果证明,阑尾三片治
疗急性阑尾炎有使用简单、经济实惠、易于推广、确有其效的特点。
(3) 外敷药物疗法:在较轻的病例中可单独使用,在腹膜炎或阑尾脓肿时可
配合应用。最常用的是天津市南开医院的消炎散:芙蓉叶210 克、大黄210
克、黄芩240 克、黄连 240 克、泽兰叶240 克、冰片10 克,共为细末,用时加
黄酒或醋调匀,敷于右下腹,每日更换一至二次。
(4) 穿刺抽脓或套管针引流法:对阑尾脓肿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张力较大
的脓肿。穿刺抽脓后,可向脓腔内注射抗生素。近年来,随着B 型超声波的
广泛应用,在B 超导向定位下,大大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手术引流率,缩短
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
1. 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的效果是肯定的。自1958 年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以
来,治疗例数已达数万例。仅就1978 年在河南召开的第一次中西医结合治
疗急性阑尾炎经验交流会收到的交流论文120 篇统计,几年内治疗阑尾炎就
有15733 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9.9% 。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
阑尾炎腹膜炎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在4225 例中,非手术疗法成功3671 例,
占86. 88% 。对阑尾脓肿的治疗取得了非手术治愈99.4% 的好成绩。
90穿急溃二指)肠胃疡、性十二孔
(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急、变化快,
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腹膜炎危及生命。近三十年 来,急腹症的研究已改变
了过去以手术疗法为主的状况,大约有 70% 左右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获
得痊愈。
1. 适应证的选择
(1 ) 适合非手术治疗者:①一般情况较好,年龄较轻,主要脏器无明显病变
者;②溃疡病史不长,或虽长但发作不频繁者;③空腹穿孔;④单纯穿孔,
估计穿孔小,腹腔渗液较少者。
(2) 适合手术治疗者:①一般情况较差,或有早期休克表现者;②病史较
长,有顽固性疼痛,且发作频繁者;③复杂穿孔,伴有出血、幽门梗阻或有
癌变可能;④腹腔大量渗液、污染严重者。
1. 非手术疗法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 分期治疗。
(1) 第一期:溃疡病急性穿孔的第一期病机特点为中焦气血郁闭,证见胃脘
当心而痛,形如刀割,牵引两肋,拒按,或伴恶心呕吐,甚至四肢厥冷,面
色青苍,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沉细或弦紧。此为溃疡病穿孔初期化学性腹膜
炎的表现。在第一期,本着“ 急则治其标” 的原则,以针刺治疗为主,以期达
到“ 疏通气血” ,“ 缓急止痛” 、促进穿孔闭合之目的。选用的穴位为双侧足三
里、中脘、梁门、天枢、内关等穴。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30 ?60 分。据
临床观察,电针比手法操作效果好。在第一期治疗中,患者应采取半卧位,
减少膈下及肠间脓肿的可能。充分的胃肠减压对促进穿孔闭合和减少胃肠内
容的漏出有很大价值。溃疡病急性穿孔的病人一般可不用抗生素,感染症状
明显或炎症局限不好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在禁食输液期间应注意水和电
解质的补充。
91(2) 第二期:经第一期治疗,如患者腹痛显著减轻、肌紧张消失或局限在右
上腹,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上腹,肠音恢复或有肛门排气,即进入第二期。
第二期以内服中药为主,一般第一剂中药由胃管注入,如无腹痛等反应即可
拔除胃管。该期一般3~5 天。每日服中药1~2 剂。可选用下列方剂:①复方
大柴胡汤:柴胡9 克、黄芩9 克、枳壳9 克、川楝9 克、元胡9 克、白芍9 克、
木香6 克、大黄9~15 克(后下)、公英30 克、生甘草6 克;②凉膈散加减:
银花30 克、连翘、黄芩、梔子、枳壳、川朴、白芍各10 克、大黄10 ?20 克
(后下)、乌贼骨粉6 克;③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芩、黄连、黄柏、梔子、
木香、赤芍各10 克、大黄6~10 克(后下)。
在拔除胃管之后,一般每日服1~2 剂中药,可根据辨证进行加减,不必拘泥
于成方。
(3) 第三期:经第二期治疗后,如病人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仅遗留溃疡病
症状,肌紧张及腹部压痛消失,或仅在剑突下、右上腹有深压痛,体温及白
细胞计数正常,食欲好转,大便通畅,即可转入第三期治疗。此期的目的在
于修复溃疡。在此期应尽早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或操作轻柔的X 线钡餐造影,
以明确溃疡的部位和性质。H2 受体阻断剂如甲氰咪胍、雷米替丁等药物的问
世,对溃疡的修复很有裨益,但在停药后易出现溃疡复发,因此配合中药进
行第三期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 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正确选择治疗适应证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天津市南开医院总结了天津、
吉林、广州等地的经验,又分析了穿孔大小与腹腔渗液的关系,复杂穿孔、
饱食穿孔、再次穿孔的不同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认为:①复杂性溃疡病
穿孔(即合并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等);②伴有休克的溃疡病穿孔;③腹
腔渗液多的溃疡病穿孔,应用手术方法治疗。
(2) 中转手术问题:少数病例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症状及体征
不减,甚至加重,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中转手术的指征如下:①有精神淡
漠或烦躁不安者;②循环系统不稳定,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至100 次/ 分以
上者;③体温上升超过: 38.5°C; ④腹胀明显,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
92抽出大量粘稠混浊渗液;⑤非手术治疗10 小时以内,经针刺2 ?3 次无效
者。 中转手术的时间与治疗效果、死亡率有明显关系。入院后10 小时内中
转手术,不但不会增加死亡率,而且不会影响进行胃大部切除术等根治性手
术。
1. 治疗效果
(1) 近期疗效:国内很多医院采用上述中西医非手术疗法进行溃疡病穿孔的
治疗,非手术率在47.5~90% 之间,中转手术率为1~22.8% 之间,总死亡率
为0~4.4% ,并发症发生率在 1~8 % 之间。
(2) 远期疗效:经1~15 年的长期随访,非手术治疗后临床无胃病症状或仅有
轻微症状,远期疗效属良好者占44,5~68.6% ,因溃疡病症状严重需经常服
药或需手术治疗者占13~17. 8% 。此结果显然优于单纯缝合手术组,与根治
性手术组相比虽其疗效差,但非手术率是国外资料所不能比拟的。在随访资
料中,国内有些单位做了内镜检查,发现有56.6~81.3% 病人于非手术疗法
后, 溃疡已愈合或形成瘢痕。
93梗肠性三急)阻
(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在急腹症发病率中,仅次
于阑尾炎和胆道疾患,居第三位。其病因多种、表现复杂、进展迅速,多可
造成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如处理不当 可导致不良后果。是一种死亡率较高
的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吸取中西两法之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
效果。
1.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辨证 按照中医主要病邪转化,结合西医病理演
变,将其分为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三型。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选
择手术与非手术疗法。
(1) 痞结型:肠腑气机不利,痞结不通。临床上表现为腹胀轻,无腹膜刺
激症,一般情况好。相当于无血运障碍的单纯性肠梗阻。
(2) 瘀结型:由于肠腑气滞血瘀,气血郁闭,瘀血阻结,上下不通。临床上
表现为痛、呕、胀、闭进一步加重,可有轻度腹膜刺激征。相当于有轻度血
运障碍的各种急性肠梗阻。
(3) 疽结型:由于肠腑气滞血瘀,瘀血阻结而化热,热与瘀血瘀积不散,肠
腑血肉腐败,以致发生肠腑疽结。有明显血运障碍,肠管坏死,可并发休
克。属邪实正虚,正不胜邪,伤阴伤 阳,甚至“ 亡阴” “ 亡阳” 。其特点为病人
全身情况差,脉细数无力、体温升高、腹胀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甚至有中
毒性休克表现。相当于晚期绞窄性肠梗阻。
1. 适应证的选择。
(1) 适于非手术治疗者:包括各类单纯性肠梗阻,如无血运障碍的粘连性肠
梗阻;麻痹性或动力性肠梗胆;肠道蛔虫或粪块堵塞所致的梗阻,腹腔结核
所致的肠梗阻等。早期肠扭转和肠套迭,亦可列为此类。总之,皆属于中西
医结合分类的痞结型。
94(2 ) 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者:包括症状较重的粘连性肠梗阻,但无腹
膜刺激征者;早期肠扭转、肠套迭;疑有血运障碍的粘连性肠梗阻;无绞窄
的嵌顿疝及病程长、腹胀严重的单纯性肠梗阻。相当于中西医结合分类的瘀
结型。
(3) 需立即行手术治疗者:主要为各种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腹外疝、先天
畸形、肿瘤及非手术治疗屡攻不克的患者等。多数病人相当于中西医结合分
类的疽结型。
3. 治疗
(1) 一般性治疗:在进行肠梗阻的非手术疗法时,通常要采取有效的胃肠减
压,以减轻腹胀,改善肠管血运,利于恢复肠管功能。与此同时,要予以输
液,以纠正水和电解质及酸硷失衡。此外,对并发感染的病人要配合应用抗
生素。
(2)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在充分胃肠减压后,经胃管或口服中药。治以
“ 通里攻下” 为主,辅以理气开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根据病人不同情况
可分别选用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或攻补兼施法等。常用方剂有:①复方
大承气汤:适用于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为寒下法的代表方剂。组
成:炒莱菔子30 克、厚朴15 克、枳实15 克、木香10 克、大黄15~30 克(后
下)、芒硝15~30 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2 剂。②甘遂通结汤:适用
于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多者。方剂组成:甘遂末0.6~0.9 克(冲服)、
牛膝、桃仁各10 克、赤芍、厚朴各15 克、 木香10 克、大黄10~24 克(后
下),水煎服,经口或胃管注入, 每日1~2 剂。③肠粘连松解汤:用于粘连
性肠梗阻或部分性肠梗阻,表现为气滞血瘀者。方剂组成:炒莱菔子、厚朴
各10~15 克、木香、写药、桃仁、赤芍、番泻叶、芒硝(冲服)各10 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④温脾汤:用于偏寒型肠梗阻。方剂组成:大黄10~15
克,附子10 克、干姜、人参、甘草各6 克,水煎服,每日1~2 剂。⑤三物备
急丸:用于偏寒型肠梗阻。组成:大黄、巴豆(去皮膜)、干姜各等分,共
为细末,每次服0.3 克。
95三剂颠侧电(注升阶部肠液方承或升灌间明准摩(汤时气减脉大动新方复攻穴闭肠胃)汤簸措注施或备毫段按足的小腹双胃射位斯承,段压阶静分输针主留针,复穴大枢气天进侧管双毫、,里管规入定时一
在应用中药的同时,可应用针刺疗法,能增强和调整胃肠蠕动。对轻症患
者,可单纯应用针刺进行治疗。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庭、气海、
关元等。有人报道应用双侧大横穴,深刺,强刺激不留针,取得较好疗效。
呕吐重者加内关、上脘;腹胀重加次髎、大肠俞;发热加曲池等。采用重刺
激手法或电针,留针30 分至1 小时。
根据天津市11 个单位1227 例急性肠梗阻病人的观察,80% 以上的病例可通
过三次“ 攻下” 取得成功。对年老体弱者,宜速战速决,不可拖延。
(3) 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痞结型患者,可依据病情将各种治疗措施集中在
一定的时间内配合使用,以发挥最大的攻下作用。若病情许可,又确有必
要,也可继续总攻,但一般不宜超过4 次。常用的总攻方案有粘连性肠梗阻
总攻方案、堵塞性肠梗阻总攻方案、肠扭转总攻方案。见表3-1 、3-2 、3-
3 。
表3-1 粘连性肠梗阻的总攻方案

1~2

7 : (200 )
00
8 : 30
00
8 :

30 9
200
: 00
表3-2 堵塞性肠梗阻的总攻方案
96部顺盐承针输腹段剂(双穴静针备规主准措升加汤肠电汤大足,,准复脉逆间摩液定阶颠攻阶定水温毫胃一升气措大毫针减侧气横,进三里规时施压承穴攻留大方方)复时簸或颠(次按阶部段时二簸第施入备注段管腹胃由间

7 :00 生豆油 20 ℃) 200 毫升经胃管注入
8 :00 复方大承气汤200 毫升由胃管注入,闭管
8 :15 8 : 腹部按摩10~15 分
30 9 :00 15 分 高渗盐水1500 毫升灌肠
表3-3 肠扭转的总攻方案

胃肠减压,静脉输液
7 :00
主 动
7 :15
7 :30 200
进 攻
7 :45
8 :00 第二次按摩腹部 200
阶 段
8 :30 300 毫升灌肠
97(4)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①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人由安静转为烦躁或
神态淡漠,血压波动或下降,脉搏由弦紧有力转弦细数,四肢湿冷等,应中
转手术;②出现腹膜刺激症,腹腔穿刺有血性腹水时,应及时中转手术;③
在治疗中,X 线平片发现肠管继续扩紧,液平面加宽或出现假肿瘤样改变
时,应中转手术。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吸取中西医两法之长,丰富了非手术疗法的内容,扩
大了非手术疗法的治疗范围,发展了中医诊治 “ 关格” 、“ 肠结” 、“ 腹胀” 、“ 便
秘” 等证的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把诊断建立在现代病理的基础上,把辨证
扩展到气、 血、寒、热、湿、食、虫等许多方面,克服了古人认识上的局
限性。方药的运用不拘于成方成法,不断创新。掌握了急性肠梗阻的治疗规
律,取得良好效果。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协作组报道急性肠梗阻2419
例,其中1973 例用非手术治疗,占81.6% ,非手术成功率为80.9% ,中转手
术377 例,为19.1% 。全组死亡率为 4.2% 。
98感胆(四道)染急性
急性胆道感染是胆道急性炎性疾病的总称。据国内资料统计,在急腹症中,
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占第二位。常见的急性胆道感染有: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胆道感染与胆石症常同时存在,
互为因果,在病因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三十年来,我国各地对急性胆道感染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手术与非
手术疗法的选择、对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而取得了不少成绩,在临床治
疗与基础研究方面均获重大进展。
1. 中医辨证与分型
中医认为本病系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蛔虫上扰等因素导致的肝胆气滞、
脾失健运,形成血瘀、瘀久化热,进而形成肝胆湿热。天津市南开医院、遵
义医学院、青岛市主医院、江西医学院附属二院等单位,根据病人的临床表
现及病理病机,将其分为三型:
(1) 气滞型:病机为肝胆气滞,疏泄失常,横逆脾胃,运化失司。表现为右
胁胀痛或窜痛,不发烧,舌质淡红或微红,脉弦细或弦紧,一般无寒热往
来。此证型可见于胆绞痛、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
(2) 湿热型:又可分为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两种。病机为肝胆气滞血瘀,郁
久化热,并与脾湿交蒸,湿热蕴结。主证为胁脘剧痛,拒按,或在持续性腹
痛中间有阵发性加重,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湿重者
身面俱黄,尿少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热重者黄燥,脉弦滑或滑数。白
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胆红素指数升高,肝功能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此征型可见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 脓毒型:病机为积热不散,热毒化火或热腐成脓,甚至热入营血,波及
全身。主证为胁脘剧痛,涉及肩背,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压痛拒按,或有
肝与胆囊肿大。持续高热,口干唇燥,面目红赤或全身深黄,便结尿赤,甚
至神昏谵语,皮肤瘀斑,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质红绛或暗紫,苔黄干、
99灰黑或无苔,脉细数或沉伏。此型可包括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
胆管炎、胆囊穿孔等。
2. 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胆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1 ) 适合非手术疗法者:此类病人包括气滞型和部分湿热型病人。相当于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一般情况较好的急性胆管炎及胆道
蛔虫病引起的胆管炎。由于胆道疾病较为复杂,在胆道感染的同时,部分患
者尚存有器质性疾病,如结石、肿瘤、炎性狭窄等,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
综合治疗。
(2) 适用于急症介入性放射技术配合中药治疗者:此类病人多危重,包括急
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病造成的胆管炎、化脓性胆囊炎合并胆囊
积脓者。在中医分型上,多属湿热型及脓毒型。这些病人经上述措施如不见
好转,应在短期内施行紧急手术;如有好转,亦应详查原发疾患,已有明显
器质性病变者,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行择期手术,以求根治。对于胆道蛔虫
症,应在取虫后进行合理驱虫。
3. 治疗
(1) 中药治疗: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以清胆行气汤为基
本方,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随症加减。方剂组成为:柴胡,黄芩、半夏、枳
壳、香附、郁金、元胡、木香、大黄 ( 后下)各10 克、杭芍15 克,每日1
剂,水煎服。湿热型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主,输以通里攻下,以清胆利
湿汤为基本方剂。组成:柴胡15 克、黄芩、半夏、木香、郁金、猪苓、泽泻
各10 克,茵陈30 克、大黄15~30 克(后下),每日1~2 剂,水煎服。脓毒型
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为主,方取清胆泻火汤。组成:柴胡15~30 克、黄芩
15 克、半夏、木香、郁金各10 克、板蓝根30 克、龙胆草10 克、生大黄
15~30 克(后下)、芒硝15~30 克 ( 冲服),每日1~2 剂,水煎服。随症加
减。
100(2) 针刺治疗:可选用阳陵泉、足三里、内关、期门、章门、胆俞、中脘等
穴。耳针可刺交感、神门、肝、胆等区。一般留针30 至60 分,每日2~3 次。
(3) 介入放射学与中药配合应用法: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由于胆
道梗阻的存在,中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天津市南开医院采用经十二指肠
镜逆行胆管引流术(ERBD) 将感染胆汁引出胆道,达到解除梗阻之目的。同
时应用中药清热利胆 剂,使患者血浆纤维结合素水平及C3'' 水平增高,肝功
能迅速好转,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取得了良好疗效。对那些结石嵌顿、俄
狄(Oddi) 氏括约肌狭窄,进行ERBD 有困难者,进行经十二指肠镜俄狄氏
括约肌切开术(EST) 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 , 再加用中药清热利
胆,得到满意疗效。对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者,可在B 超导向下行
经皮肝胆囊引流术,能迅速改变症状。对年老体弱、手术耐受力差者,是一
种简单、安全的措施。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疗效比较肯定,大约有70~ 90% 的病例急性
症状可以控制,使不少病人避免了急性期手术,从而提高了急性胆道感染的
治愈率。各种介入性放射技术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的“ 同盟军” ,与中药
治疗结合起来,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
由于该病毕竟是一种复杂而又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使用单一的非手术疗法
有时效果不能持久,故应在疾病的缓解期,及时治疗器质性病变,以达到提
高远期疗效、减少复发之目的。
101胆石)五病
(
胆石病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总称。近年来,随着检查
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B 型超声波的广泛应用 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胆石病的发病率(或发现率)与十年前相比有明显的增加,在急腹症中
占第二位。在大城市里,胆石病的发病率以胆囊结石为主,在农村及中小城
市,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胆石的发病率仍占较大比例。
1. 中医辨证与分型
胆石病多与胆道感染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在中医辨证分型上与胆道感染相
同,仍分为气滞、湿热和脓毒三型。气滞型表现为胆绞痛发作或胆管结石的
发作间歇期;湿热型相当于合并有胆道感染的胆石病;脓毒型则见于胆石病
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休克及胆囊积脓。
1. 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1) 适用于非手术疗法者:包括胆囊结石直径小于5 毫米者;胆总管结石,
其直径在1.5 厘米以下者;肝内胆管结石不超 过1 厘米者。多发性肝内小结
石,手术难取净者;术后残留及复发性结石者,且其下端无器质性狭窄者。
(2) EST 配合中药排石:主要针对胆总管结石伴有下端狭窄的病例,结石直
径在2 厘米以内,其狭窄段不超过2 厘米。
(3) 胆囊结石的排石率虽不低,但排净率还很不理想,故在急性症状控制
后,应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选用手术疗法或溶石疗法。对胆管结石在急性症
状消退后,应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有手术指征者,亦应进行择期手术。
1. 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于改善胆道功能,促进胆汁分泌,以达到排出结石之目
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102,:毫间:措克施时:
(1) 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利胆、通里排石等法。
我国各地采用的方剂大同小异,主要应用金钱草、茵陈、郁金、木香、枳
壳、黄芩、大黄等。在治疗中还应注意随症加减。
(2) 综合治疗法:过去称为“ 总攻” 疗法。是以胆道排石汤为主,配合其他对胆
道有肯定影响的疗法和药物,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促使结石排出的一种方
法。可将综合疗法分为三个阶段;利胆阶段:主要利用疏肝利胆中药促进胆
汁分泌;然后是 “ 关门阶段” ,使俄狄氏括约肌收缩,减少胆汁排出,形成一
个暂时性胆道高压状态;第三是“ 开门阶段” ,即采取一些措施使俄狄氏括约
肌开放,借助于胆汁迅速排出的冲洗作用,促进胆石排出。方案很多,表3-
4 举例说明之。
表3-4 胆石病的综合疔法(遵义医学院〉

8 : 30 中药排石汤或辨证方200 毫升口服
9: 30 吗啡5 皮下注射
10 : 10 654- 2 20 毫克,静脉注射
10 15 33% 硫酸镁40 毫升,口服
10 25 油煎鸡蛋2 个,口服
10 30 电针:右胆俞(-) 日月、中脘、梁门(+)
上述方案费时、较复杂,一些单位已进行了部分改进:如湿热型病人多有胆
管梗阻,可免去吗啡和脂肪餐。电针治疗也可改用电板置于右背部及右肋缘
下等。
(3) EST 配合中药排石:对胆道下端有器质性狹窄的病人,单纯的中药治疗
及综合疗法均难于奏效。1984 年以来,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利
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切开狭窄的十二指肠乳头,解除了十二指肠乳头的
103(,
狭窄,次日口服排石汤或进行综合疗法,结果满意。鲁焕章等报告115 例治
疗经验,排石率达99.1% ,排净率达91.3% ,明显优于国外单纯行EST 排石
效果(75% ) 。
(4) 中西医结合排石疗法的注意事项:①在排石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腹
痛、发热、脉率加快、黄疸加深,多提示为结石松动、下移。随后可能迅速
排出,故应密切观察。如腹痛突然大减,感觉轻松,症状与体征减轻,提示
为“ 排石现象” ;但如腹痛持续加重,黄疸加深,高热不退,应考虑结石嵌
顿,应及时采取EST 或手术治疗。②排石时间多以一周内排出者为多。超过
两周后,排石可能性减少。③排石率以湿热型为高 90.5%) , 气滞型为
68.1% 毒热型为65.5% 。④在排石过程中如发生胆源性胰腺炎、胆道出
血、休克及腹膜炎者,应及时手术。
104脉分特六相)舌急临性当胰象腺象理点病床医炎西型于
(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腹症的第三至第五位。中
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水肿型 ( 轻型及中型)的疗效,简
化了治疗方法,改变了治疗急性胰腺 炎的传统观念。在70 年代后期,不少
单位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型胰腺炎,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死
亡率仍然很高。
1. 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以下四型(表3-5) 。
表3-5 急性胰腺炎的辨证分型

肝 弦
舌质淡
郁 腹中阵痛或窜痛,恶 细
红,苔薄 水肿型胰腺炎
气 心、呕吐,无腹胀 或
白或薄黄
滞 紧


腹满痛拒按,口干渴, 舌质红、 数 较重的水肿型

尿短赤,痞、 满、燥、 苔黄厚腻 或 或出血坏死型

实、坚 或燥 弦 胰腺炎


脾 弦
胃 上腹胀痛,拒按,尿短 舌质红, 滑 胆源性胰腺炎
湿 赤,多有黄疸 苔黄腻 或 为多
热 数
105西医象分当型理临脉床相特于点象舌病



阵发性上腹钻顶样痛, 红花舌, 紧
虫 胆道蛔虫合并
痛时肢冷,痛后如常, 苔白或微 或
上 胰腺炎
多吐蛔虫 黄而腻 弦


2. 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大多数胰腺炎属于水肿型胰腺炎,故多适于非手术治疗,只有在下列情况下
可考虑手术治疗。
(1)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或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胰腺炎,病情严
重,经一段非手术治疗无好转者。
(2) 重型胰腺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并有严重的肠麻痹或中毒性休克,经非
手术治疗不见好转者。
(3) 坏死性胰腺炎,已并发胰腺脓肿成假性囊肿者。
(4) 多次反复发作,经检查证实有胆总管开口部的狭窄或胰管梗阻者。
1. 治疗
(1) 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肝郁气滞和肝病及脾,并在此基础
上发展为脾胃湿热和脾胃实热所致。故在治疗中应采取疏肝理气、清热解
毒、通里攻下等法治疗。其代表方剂为天津市南开医院的清胰汤:柴胡15
克、黄芩、胡连、元胡、木香各10 克、白芍15 克、大黄15 克(后下)、芒
硝10 克(冲服),每日一剂,重者二剂,随症加减。
(2) 针刺疗法:在较轻的病例,可单独应用,一般多配合中药治疗。常用穴
位为足三里、下巨虚、内关、中脘、梁门、阳陵泉等。用强刺激手法,留针
60 分。
106(3) 辅助治疗:轻型水肿型胰腺炎一般不输液,可进流质或半流质。严重病
例或剧烈呕吐者,需禁食水,静脉补液。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硷平
衡,补充足够的热量。大多数病人可不用胃肠减压,少数腹胀明显、呕吐剧
烈及需手术治疗者,应给予胃肠减压。重型胰腺炎患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
并应注意针对厌氧菌使用相应抗生素,在发病的早期亦可应用胰酶抑制剂,
如 抑肱酶等。
(4) 重型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重型胰腺炎的初期,腹胀及肠麻痹是
突出的症状,采用通里攻下法可迅速消除腹胀,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
改善呼吸与循环功能,在中期,胰腺周围及腹腔感染是主要病理改变,患者
在此阶段可因败血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应用大量清热解毒药及活血
化瘀药,有助于控制感染和促进腹腔渗液的吸收。天津市南开医院第一外科
采用B 超导向穿刺置管方法,配合中药治疗,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采用
腹腔灌洗及胰床引流法配合中药治疗取得初步疗效。但重型胰腺炎毕竟是一
种涉及全身各脏器的严重疾病,死亡率极高。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虽
然已经开始,但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努力与不断提高。
4. 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的对比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医
疗法。据第一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专业会议报吿5676 例,平均有
效率为94.4%, 死亡率为1.4% 。水肿 型胰腺炎死亡率为0 ?1 % ,重型胰腺炎
的死亡率为15 ?27% 。
107结系尿七泌)石
(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可发生在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输
尿管结石为最多见。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已经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1.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尿石的形成是由于肾虚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所致,它的发病初期可为
气血淤滞,进一步发展为膀胱湿热或下焦湿热交蒸。迁延日久,气阴耗损,
可出现肾虚之证。
(1 ) 气结型:一般无全身症状,有腰部胀痛,隐痛,刺痛或钝痛,脉弦紧或
沉涩。如有血尿,舌质暗紫有瘀斑。此型多见 于无并发病的尿石症。
(2) 湿热型:发热、腰腹账痛、尿急、尿频、尿痛、尿液混浊或伴血尿、脓
尿,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此型多见于伴尿路感染的尿石症。
(3) 肾虚型: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尺脉无力。肾阴虚则有五心烦
热、口干、盗汗、尿赤、脉细数等;肾阳虚则有畏寒喜热、面色?白、小便
清长、自汗,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迟等。
1. 治疗适应证选择
(1 ) 适用于非手术疗法者:结石较小,一般短径小于1 厘米者;泌尿系无明
显畸形、狭窄和感染;肾功良好,无严重肾孟积水等并发症。
(2) 适用于手术疗法者:结石较大,其短径超过1 厘米者;或经非手术治疗无
效者;泌尿系有明显畸形、狭窄和感染, 或考虑结石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者;合并肾盂积水,经治疗无效或 威胁肾脏功能者;结石引起癌变或癌引
起结石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 定向爆破” 超声碎石、激光碎石及体
外电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已取得明显的疗效。中药治疗将有益于把
击碎的结石排出体外,两者互相结合将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1081. 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一般以中药八正散(萹蓄、瞿麦、车前子、木通、栀子各10
克、滑石15 克、甘草梢3 克、大黄6 克、灯心3 克)为主方,随症加减,每日
一剂。气结者,加理气开郁药,如川楝子、元胡、香附、乌药、枳壳、青皮
等;湿热重者,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瘀血者,
加活血化瘀药,如牛膝、川芎、琥珀、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山甲、
皂刺等;肾虚者,加补肾益气药,如黄芪、党参、附子、肉桂、补骨脂、菟
丝子、巴戟天、熟地、鳖甲等。
(2) 一般疗法:目的在于増加尿量,降低尿内盐类的浓度,起到冲洗尿道的
作用。一般主张大量饮水或迅速输液,再给予速尿20~40 毫克,静脉滴入。
在有肾绞痛发作时,可针刺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以电针为佳,留针
30~60 分。湿热型患者多有感染,可酌情应用抗生素。
109伤疗中损合节、关西与结折治骨二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关节损伤具有愈合快、功能恢复好、 伤员痛苦小及
合并症少等良好效果;同时还有操作容易、设备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
等优点。由于该部分的内容繁多,只能简要介绍以下几个原则问题。
1 10骨折治原的疗一则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的复位,合理的局部外固定,适当的
功能锻炼,以建立“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的治疗原则。
1. 早期整复 原则上争取尽早一次满意整复,最好在伤后 1~4 小时内进行,
此时局部肿胀不严重,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建立满意的断端对合。骨
折整复通常采用2 % 普鲁卡因5~20 毫升直接注入至骨折血肿内的局部麻
醉法。成人股骨骨折则多采用腰椎麻醉。上肢骨折可用臂丛神经阻滞麻
醉。不同部位的骨折,应将伤肢各关节放在适当位置,使引起骨折移位
的肌群相对松弛,以利于骨折的整复。
2. 准确复位 一般要求稳、准、施方得当,禁用暴力。主要采用十种手法:
①仔细摸认;②牵引及对抗牵引;③错位捺正法,即矫正横形骨折和短
斜形骨折的侧方移位;④正对捺正法,用于长骨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⑤
反折捺正法,用于矫正有明显重迭移位及侧方移位的横形骨折;⑥摆动
捺正法,采用反复的轻微摇摆折角与错对捺正相结合的手法,矫正横形
骨折有部分嵌插者;⑦回施捺正法,即用于矫正背向位移的斜形或螺旋
形骨折复位;⑧三点按压法,即矫正青枝骨折或嵌入骨折仅有成角移位
者;⑨触顶合骨法,即用于矫正骨折端分离移位(如髌骨或尺骨鹰嘴骨
折),促使两骨折端紧密吻合,稳定性增强;⑩挤捏分骨法,用于矫正
尺、桡、掌、跖骨骨折后,因骨间肌的牵拉造成骨折段侧方移位。
以上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适当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
配合应用,以达到准确复位的目的。
1. 合理的外固定 骨折整复后,必须用合理的固定,维持骨折段于良好的位
置,以利于骨折愈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主要应用小夹板做为骨折的外固定材料。适用于四肢闭
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和某些能用手法复位的陈旧性骨折。
1 1 1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后,应适当抬高伤肢,以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密切观察
伤肢血液循环,特别是整复后1~4 天内更应注意肢端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温
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及肢端主动活动等情况。若有血液循环不良,必
须及时将夹板带放松,以免发生缺血性挛缩。还应注意观察有无压迫性溃疡
等。
1.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重要部分。正确的功能锻炼
与骨折早期整复,合理的局部外固定有机结合是加速骨折愈合、保证伤
肢功能迅速恢复的有效方法。在练功时应 注意循序渐进,因人因病而
异。
1 12关伤节损二)
(
由于暴力的作用,使关节发生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一时性过度牵扯或扭
转后,受伤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关节囊及韧带等因受强度的牵扯力而延展甚
至破裂。也可因外力作用使构成关节的骨骼脱离原来的位置,形成脱位。
关节周围软组织撕裂后,发生出血及肿胀,关节囊和韧带常有损伤;关节脱
位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囊撕裂,关节周围韧带、肌腱、肌肉等损伤。有时
可伴有关节面、关节盂的撕脱骨折。
关节损伤的早期治疗极为重要。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良好。祖国医学认为:
关节挫伤及扭伤后,气血凝聚,治疗的原则是行瘀活血,通经活络。可用推
拿、按摩、内服与外敷中药等治疗方法。关节脱位时,应及时用手法复位,
正确固定及适当的功能锻炼,同时也应配合内服与外敷中药。
1 13损草的治疗关伤、中骨药)节三
(
骨、关节损伤虽然是外伤,但损伤后必然引起全身的气血、 脏腑及经络等
一系列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可将病变过程分为早、中、晩三期。早期 ( 伤后1~2 周)在
治疗上多用行瘀活血法,以活血通络、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代表方剂为七
厘散或跌打丸。方剂类较常用复元活血汤等。在中期(伤后1~2 周后至骨折
愈合)可用补益肝肾药物,常外用接骨膏,内服八厘散。晩期应加强功能锻
炼。
复元活血汤:山甲、柴胡、桃仁、花粉、红花、大黄、归尾、甘草。
接骨膏:龙骨、制乳没、骨碎补、鹿角霜、血竭、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炙豹骨、续断、白芷、肉桂、紫荆皮、当归、麝香等。
1 14西结中烧医疗三治伤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是我国独特的烧伤治疗方法、疗效高、副作用小,初步
解决了中医、西医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烧伤局部治疗问题,引起了国际烧伤
学术界的重视。
1 15究西结研一治合的医伤中烧学疗疗治
( )
50 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将祖国医学的祛腐生肌理论及方法 ( 如水火烫伤膏)
用于烧伤创面的处理,给西医外科的创伤植皮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还将
中医的清热解毒理论及方药用于烧伤治疗,大大降低了烧伤的感染率。使III
度烧伤达78% 的大面积烧伤治疗成功。
在清热解毒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烧伤创面应该以提高局部免疫力为主,控
制创面处于低菌状态。积水潭医院从创面免疫学角度进行了细微的研究,发
现这与中医所提出的“ 无脓不长肉” 的观点是一致的。
1 16合烧治疗的二性)疗中伤西湿医结法
(

烧伤的湿性疗法是根据中医“ 创伤、溃疡“ 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
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烧伤局部方法。北京光明中医烧伤研究所采用该法治
疗120 例(最大烧伤面积50% ;深II 度以下面积40%) ,全部治愈,经与干燥
暴露疗法对照,疗效优越。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浅II 度7.12±0.62 天,深II 度
18.23 土2.14 天。创面感染率2.50% ,深II 度以下创而植皮率2.94% ,瘢痕愈
合率41.18% 。其主要特点是:①保持创面湿润,②保持引流通畅。使用湿
润烧伤膏后,温化的药层呈液态,具有亲脂性, 易与损伤组织接触,药物
与组织发生反应后失去亲脂性,而为组织排去,新鲜的药液又被组织结合。
这样循环往复,及时将组织代谢产物排至创面,从而保持了引流通畅。该药
物不含水分,含有中药清热解毒成份,药物为流动性作用,即使被细菌或沾
污物所污染,细菌也不易繁殖和寄生。
由于该法使创面湿润无痂,无疼痛,无感染,无薄副作用,有利于烧伤微循
环的恢复和创面上皮的修复等,使中西医结合烧伤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1 17结西、疾合肠四肛医疗病治中

在肛肠疾病中,痔瘘的发生率最高。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中西医结合博采两家之长,取得良好疗效,有些已
为国内外学者承认和应用。
1 18一内痔
( )

痔是指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扩大、曲张、瘀血形成的软性肿
块。从病理学改变来看,痔块主要是由扩张的静脉、海绵状组织和结缔组织
构成的。痔是肛门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而内痔又是其中极多的一种。
内痔位于齿线上方,由痔静脉丛形成,表面覆以粘膜。
内痔的治疗包括:
1. 一般性治疗 包括饮食调节、大便调理和局部处理。
2. 针刺治疗 主要取穴为郄门、长强、白环俞、承山等。
3. 中药内服 对湿热者,宜用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法(地榆、槐角、白茅
根、生地、黄柏、当归、赤芍、泽泻) 对气血双虚者,应用八珍汤或补中
益气汤;对内痔便血者,常用槐花12 克醋炒、乌梅12 克煎服,以达止血
之功。
4. 药物熏洗 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疾病的重要方法。不但温热可以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清洁肛门,而且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对局部与周围组织
都有裨益。常用方剂:艾叶20 克、川椒15 克、公英15 克、地丁15 克、黄
柏12 克、甘草15 克,加水至4000 毫升,沸后煎20 分钟。先熏后洗。
5. 注射疗法 注射法治疗内痔,是当前国内采用最广泛的方法。注射的药物
多达40 余种,其中以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消痔灵为代表,其组
成为:明矾4 克、柔酸0.15 克、枸橼酸 1.5 克、三氯叔丁醇0.5 克、甘油
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各10 毫升,加蒸馏水至100 毫升。注射可在肛门镜下
或麻醉下将痔核翻出进行,每次注射,应使痔核表面隆起。对三期内
痔,一次注入量约为30 毫升。
6. 结扎疗法 古代的结扎疗法采用药线,如砒煮线、芫花炙线等,将药线缠
扎痔的根部,使痔枯落。现代则用丝线代替。用丝线扎紧痔根部,使其
1 19缺血坏死脱落,创面修复而愈。近来很多单位采用吸入式套扎器,简化
了操作与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120门周脓二围)肛肿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肛门直肠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与其他部位脓肿不同
的是,该脓肿常形成肛瘘。中医认为本病属湿热下注肛门,郁久化热,溃腐
成痈。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勿食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服缓泻
剂。
2. 局部治疗 可用中药大黄、黄柏、艾叶、荆芥等煎水熏洗。可用芙蓉膏或
如意金黄散外敷。脓肿初起可促使炎症局限或消散。
3. 全身治疗 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亦可用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凉血祛
瘀、止血通便,如仙方活命饮、凉血地黄汤等。 对成脓期用托法以扶助
正气,托毒外出,避免毒邪内陷。实证用 透脓散(生芪12 克、炮山甲9
克、当归9 克、川芎6 克、皂刺9 克);虚证用托里消毒散(党参12 克、
茯苓9 克、白术6 克、炙甘草6 克、当归9 克、川芎6 克、白芍6 克、生芪9
克、皂刺9 克、双花15 克、桔梗6 克、白芷6 克)。排脓后应用补法,但
毒邪未尽不能用补法。
4. 手术治疗 根据中医“ 通则不痛” 的理论和西医切开引流的方法,提出肛门
直肠周围脓肿的一次切开或切开挂线的治疗方法。缩短了病程,减少了
痛苦。
121)肛三强瘘乃崔
( )
肛瘘是肛门外皮肤与肛管或直肠相通的瘘管。在肛门直肠病的发病率中仅次
于痔。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其要点是找准内口,剖开管道,清除腐肉,达
到治愈的目的。挂线疗法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对高位肛瘘造成的肛门失
禁有预防作用。因为管壁被线勒紧后,缺血坏死、逐渐断裂,在此过程中,
由于线对括约肌局部的异物刺激,使周围组织产生炎性反应,肛门直肠环肌
的断裂与组织修复同时进行,7~10 天括约肌完全断裂,两断端与周围组织
的粘连也已形成,固定在原位,不致回缩,从而避免了术后肛门失禁。中西
医结合方法采用橡皮筋代替中医的药线,可起到有助于引流的作用,防止了
感染。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的内容极为丰富,已在国内广为应用,效果
良好。
(
122妇科产四第章
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从1958 年开始的。30 年来, 从事妇产科中
西医结合临床及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在中西医理 论的指导下,采用中西
两法治疗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23经痛一、

原发性痛经为青年妇女的常见病,痛经的原因与子宫收缩力增强、子宫血流
量减少及垂体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影响均有密切关 系。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
前列腺素,尤其是PGF2α ( 前列腺 索F2α) 的分泌增多,可能是痛经的重要原
因之一。现国内外采用前列腺素拮抗药物治疗,已取得一定的疗效。孙宁铨
等以理气祛瘀药组成的痛经散治疗本病19 8 例,有效率87.38% ,痊愈率
52.03% 。 在治疗前月经血与子宫内膜中PGE2α ( 前列腺素E2α) 含量显著高
于正常人,治疗后显著下降。说明痛经散有调节子宫内膜 合成与分泌前列
腺素的作用,从而使痛经得到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造成继发性痛经的主
要病症之一,其发生率在50% 以上。 80 年代以来随着腹腔镜应用,大大提
高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率。在治疗上,对于不适于手术治疗的中青年妇
女,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较理想。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采用活血化瘀佐
以清 热利湿中药治疗本病,疼痛缓解率达92% 。邵公权等以活血化瘀法治
疗149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率82,8% 。王曼等对活血化瘀与炔酪酮治疗
进行了对比观察。镇痛与消块的效果两组相仿, 但妊娠率活血化瘀治疗组明
显高于西药组。
124经闭二、

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将继发闭经分为四型来治疗。肝郁痰阻型用苍砂导痰丸
加味治疗,气滞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 加味治疗,气血虚寒型用
温经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味治疗,肾精亏 损型用填精甘露饮治疗,总有效率
为61 % 。对下丘脑垂体功能失 调性闭经应用补肾法效果显著。葛秦生等以
补肾活血法治疗继发 性闭经23 例,18 例月经来潮,14 例排卵。俞瑾等报道
用补肾化痰 法治疗下丘脑- 垂体功能低下性闭经26 例,有25 例排卵,在来潮
月经201 次中,127 个周期排卵,占63.2% 。因高泌乳血症而闭经 者,需采
用清肝补肾法,可使泌乳素下降,解除性腺轴的抑制状 态而恢复排卵。
125出子三、宫功血能性
对有不同临床见证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应采取不同的方药进 行治疗。天津
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对脾肾气虚型的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用具有补肾健脾
功效的春血安胶囊治疗,在经治的335 例中,有效率达96.7% 。瘀血型功能
性子宫出血,多表现为月经淋漓不断或月经过多,常伴有大血块。舌下静脉
怒张,脐旁有压 痛点,为瘀血辨证的常见客观指标。对此型病人宜用血府
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徐志华用桃红二丹四物汤观察治疗250 例,显效 198
例,有效28 例,无效24 例,总有效率90.4% 。高秀惠等,对瘀 血兼气虚的
125 例患者,用槐花、蒲黄、茜草、大小蓟等中药,再 结合气虚辨证治疗,
有效率达95.6% 。通过对治疗前后子宫内膜 及月经血中T × B2 ( 血浆血栓素
B2) 和PGE2( 前列腺素E2) 的测 定,认为这些药物是通过调节子宫内膜合成
与分泌PGS( 水溶性维 生素E) 的比例,调整微血管与血小板功能而达到止血
的目的。 李超荆等应用肾主生殖的理论,对100 例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
血进行了补肾治疗,并与中医传统的引血归脾治崩漏的方法进行 对照观
察。结果表明,13 例肾阴不足者补肾阴后有92.3 % 排卵;87 例肾阴阳两虚
中44 例经阴阳并补后有97.8% 排卵,20 例只补肾阳者仅30% 排卵,21 例采用
引血归脾治疗者仅19% 排卵。这充分说明调节肾的阴阳与调整卵巢功能密切
相关。
126孕四症、不

排卵障碍和输卵管疾患是导致不孕症的两大主要原因。近年 来的临床研究
表明,用B 超监测卵泡的发育和排卵,结合采用内 分泌激素测定, 是诊断
排卵障碍的简便可靠的方法。在治疗上除 采用西药诱发排卵外,国内的许
多报告已经证明,补肾对排卵障 碍性不孕症有肯定的疗效。天津市中心妇
产科医院经前期用调助 汤、经期用少腹逐瘀汤、经后期用促排卵汤等人工
诱发排卵方 法,共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1573 例,得到随访者1000 例,其
中 已怀孕者254 例,占随访人数的25.4% 。高谷音分别观察了补肾 活血、氯
菧酚胺和中西药合用三组病人的疗效。三组病人共189 例。三组的排卵率分
别为59.30% 、53.57% 和86.4% 。妊娠率分 别为26.74% 、21.43% 和
38.67% 。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法的诱 促排卵与妊娠的效果与氯菧酸胺相
仿,如果两者合用则显示更好 的效果。
因输卵管疾患所致的不孕症,仍属于妇产科的疑难病症。在诊断上,国内普
遍使用40% 碘化油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近年来 也有人报道采用水溶性有
机碘制剂,或用60% 泛影葡胺注射液进 行输卵管造影。在治疗上,一些中
西医结合疗法,亦显示有较好的 效果。如有人报告用超声治疗加中药离子
透入,其有效率为50% 。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脘采用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
内服,辅以针 刺、三黄灸、穴位注射、抗生素宫腔注药等综合治疗,输卵
管 再通率及妊娠率均不断有所提高。
127习产性、与先惯兆流流五产

造成流产的因素很多:如生殖细胞缺陷、子宫畸形、肿瘤及 免疫性排斥反
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及不同的临床 表现采用不同的治则及
方药。从总的用药情况来看,益气固肾及滋阴养血是基本治则,再结合病人
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天津市 中心妇产科医院在加味安胎饮的基础上,制
成胎安婴健丸,共治 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347 例,有效率为93.3% 。张
玉芬等用泰 山盘石散加味制成的保胎冲剂治疗先兆流产145 例,治疗前后均
作妊免试验、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放免测定,并作B 型超 声波及多普
勒胎音监护,有效141 例(97.24%) 。同时提出,疗 效与疗程的长短无关,
而与出血时间的长短有一定关系,出血次 数越多,疗效越差。
128外六孕、宫

山西医学院于载畿等从1958 年开始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宫外孕,已积累了
千余例的治疗经验。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确定了手 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的适
应症,总结出不稳定型、包块型以及合 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各型的处理方
法,疗效不断提高。她们在治疗 中还证明,患者在服用话血化瘀中药后,
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和 胶原酶的活性显著升高。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丹
参、桃仁、赤芍、 三棱、莪术等药物,可加速家兔腹腔内凝血块的分解与
吸收,实 验动物的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速度加快。说明这
些药物能改善微循环,促进宫外孕局部出血病灶的吸收消散。上 海李国维
等应用天花粉制剂于妊娠试验阳性的宫外孕病例,可取 得杀胚胎的作用,
补充了单用活血化瘀药物的不足,有助于提高 临床疗效。
129征综期、合更七年

更年期是中老年妇女无法逾越的一个生理阶段,随着卵巢功 能的低下而出
现一系列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 乱、精神神经症状及心
理状态失衡。更年期症状有轻有重,但大 多数妇女需要一定的药物及心理
治疗,少数病人症状严重,成为 治疗中的难题。过去多采用单一的药物治
疗,疗效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药物治疗与心理
治疗并重, 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张丽蓉等,采用现
代医学的诊断方法,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并与精神科医生协作,制定了较为
全面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结合性 格心理分析和“ 量表
测定” ,对其心理失衡状态作出判定,进行有针 对性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
疗效。采用滋阴补肾的“ 更年安” 治 疗阴虚阳亢型患者382 例,痊愈99 例,占
26% ;显效84 例,占22% ;有效192 例,占50.2% ;无效7 例,占1.8% 。总
有效率达98.2% 。 用“ 血府逐瘀胶囊” 治疗气滞血瘀型患者152 例,痊愈者7
例,占 4.6% ;显效者73 例,占48% ;有效者68 例,占44.7% ;无效4 例,
占2.7% 。总有效率为97.3% 。用“ 温胆汤” 加味治疗痰湿 内阻型患者105 例,
总有效率达97.2% 。刘琨等报道用补肝肾为 主的“ 坤宝丸” 治疗本病330 例,
痊愈112 例(33.9%) ;显效 144 例(43.6%) ;好转64 例(19.4%) ;无效 10
例(3%) ,总 有效率97% 。
130合巢八、综多征嚢卵
上海医大俞瑾等根据中医理论“ 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而痰乃得 占胞胎” 的观点,
认为本病排卵障碍为肾虚,肥胖和多囊卵巢为痰实,辨证属于肾虚痰实。自
1972 年以来,以补肾化痰治疗133 例,排卵者110 例(82.7%) 。同时还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周 围血中FSH ( 促卵泡激素)、LH ( 黄体生成素)、
E2( 雌二醇) 与T ( 睾丸酮)在补肾治疗前后90 天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提示补
肾药可能作用于下丘脑,调整GnRH 分泌,使LH/FSH 比值正常, 则FSH 能
有效地作用于卵巢,使卵巢内芳香化酶的作用正常而致 E2 增加,对下丘脑
—垂体引起正反馈,促使卵巢排卵。
131宫瘤肌、九子
对于不超过3 个月妊娠大小和无合并症的子宫肌瘤,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
疗法,疗效比较满意。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用 小化坚汤、化坚丸( 或散)
及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577 例,总有效控制率为93.3% 。对月经量多者,经
期服安冲汤,以益气固冲止血,血热者用清热固经汤,凉血止血;对肌瘤较
大合并功能性子宫出 血者,加用甲基睾丸酮或丙基睾丸酮。徐州市鼓楼医
院对桂枝茯苓丸对动物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实验证明,静脉和口
服该药后,动物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和血浆比粘度,与未给药的
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给药前 相比,均大大减小
(P<0.05) ,而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差异。血 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给药前比较
显著下降。证明该方剂具有改善 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132损色白、病外十阴
过去对外阴白色病损多采用手术治疗,病人痛苦大,术后复 发率亦较高。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从60 年代开始探索该病的治 疗,1974 年在天津医药
首次报道了用辨证论治治疗该病的体会。 经过20 余年的临床研究,又取得
了一些新的进展。用清热祛湿中 药口服及局部燻洗,可获得较满意的疗
效。用该法共治疗228 例, 总有效率为99.4%, 治愈率为20.4% 。经研究发现
地锦草为治疗 外阴白色病损之要药,药理实验证明该药具有通透毛细血管
作 用。内蒙古医院采用电针治疗本病172 例,痊愈率为37.79% 、绝 大部分
病人都有好转。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1000 例,对
其中有不典型增生的50 例病人进行了治疗后的病 理复查,治愈20 例
(40%) ,显效15 例(30%) ,好转12 例(20%), 总有效率为90% 。
133科断十一妇、应电诊子在计产算的机用辅助
计算机汉字系统在妇产科诊疗上的应用,始于80 年代初期。 中国中医研究
院西苑医院从1980 年开始,相继完成了钱伯煊诊疗月经病的模拟和经前期
紧张综合征诊疗经验专家系统,其特点是 符合中医辨证思维及书写格式,
概念简明,使用方便。1982 年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完成了电脑模拟张丽
蓉主任对妇产科九种常见病的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通过模糊数学与逻辑判
断的处理, 进行辨证选方。整个操作过程均采用汉字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还能进行人机会话。随后,芜湖市皖南医学院的李少白诊治月经 不调电脑
系统在 apple II 上生成。它具有编写病历、辨证分型、 处方用药、开医嘱、
算药价和病历存档等多种功能。昆明市第一 人民医院于1985 年在IBM—PC
上实现了名中医姚贞白妇科电脑专 家系统。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非单病种
专家系统,共分经、带、 胎、产四类二十四病。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
物模式,转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后,人们逐渐注意到人格心理因素在疾病
中的 重要作用,因而产生了对常见病病人进行心理测定的需要。天津市中
心妇产科医院首先将心理测定的各种问卷,在计算机上实现 了人机会话、
屏幕显示及自动分析,并将结果打印贮存。因而提 高了问卷的效率和缩短
了计算结果的时间,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 张丽蓉、龚瑾)
134儿第科五章

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起步较早,并且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其成果主要在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传染病、新生儿疾病等方面。
消化系统:对婴幼儿腹泻、厌食症等的临床治疗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福建
省立医院儿科对婴幼儿湿热泻和脾虚泻648 例的病原学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的
报道,用葛根芩连汤及保和汤加减治疗急性腹泻,平均退热止泻日数都优于
单纯的西医治疗;脾虚泻用四君子汤、五阴煎等治疗,疗效也很满意。湖北
中医学院附属 医院儿科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轻、中度脱水的患儿用化湿止
泻、健运脾阳为主的中药口服止泻补液合剂纠正脱水,成功率为62% 。江苏
小儿止泻散科研协作组应用止泻散治疗迁延性腹泻,总有效率为88.5% 。另
有江西宜黄县中医院自拟病毒腹泻汤配合液体疗法,疗效显效。江西九江市
妇幼保健院以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西医对症及支持疗法,治疗婴幼儿迁延性
腹泻,取得较好疗效。再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以益气健脾化湿法为主,
治疗小儿疳症 82 例,总有效率为98% ,治疗后血锌有明显升高,血铜、锰
改变 不大。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应用强壮灵治疗62 例厌食症,总有
效率90.3% 。上海曙光医院使用中药健脾煎与微量元素、氨基酸合剂,治疗
小儿厌食症、异食癖2000 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南京中医学院等单
位,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84 例厌食症患儿及148 例正常儿童头发中的
15 种微量元素及4 种宏量元素,结果是:患儿锌、铁、铜、锰、铬、钼,
钴、镍、钒、锶10 种必需微量元素及硅、铝、钡皆比正常儿童降低
(P<0.01~0.001); 钾、镁,磷、钙亦低于正常(P<0.05~0.001) ;钛则高于正
常 (P<0.01) ;铅与正常无差异(P>0.05) 。这提示厌食症并非单纯由缺锌所
致,而可能与脾气不足、脾运失健,而使其它必须的微量元素平衡失调及不
足有关。
呼吸系统:主要在肺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方面也有一定进展。如首都儿
科研究所等单位报道了呼吸道病原学检査,指出病毒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主
要病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道疾病提供了依据。北京友谊医院用当归液
135静脉滴注和莪术注射液治疗肺炎,并做了临床实验。无锡市第一医院用
0.1% 大蒜油,1.5 毫升/ 公斤加入10~20 倍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治疗94 例肺
炎,总有效率为85.1% ,其中以病毒性肺炎较好。辽宁鞍钢立山医院用中药
补肺、脾、肾之虚,益气润肺、养阴生津、扶正固本调节全身机能,尤其是
调节免疫功能,从而防止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复发。南京铁道医学院对每年
反复发作支气管炎五次以上者39 例胸前悬挂中药(雄黄、白芷、艾叶等七味
药) ,半月更换一次,共七次,效果明显。长春中医学院用中药研制治哮灵
片剂,治疗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446 例,治愈51.2%, 显效22.4% 。解放军
146 医院芥末泥敷胸辅助治疗小儿肺炎100 例,显效快,缩短住院期。
泌尿系统:主要在肾炎方面的成果。北京友谊医院应用当归注射液治疗急性
肾炎,有效率87.5% 。福建省立医院儿科用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肾炎599 例,
治愈率为95.8% 。浙江杭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用东莨菪碱0.01~0.02 毫克/ 公
斤;静脉滴注加中医辨证治疗16 例急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有较好的疗效,利尿
时间平均为3.4 天,浮肿消退平均为8 天。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应用雷公
藤治疗小儿各型肾小球疾病48 例,平均疗程3.09 月,结果近期缓解占
66.7% ,总有效率87.5% 。
血液系统: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50 例,用中医辨证加激素, 激素用量较小,副作用亦小,且易减
量,用药期短,反跳现象也相对少,这表明中医辨证治本与激素有机的结
合,确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等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营养
缺铁性贫血,有效率95.1% 。此外,湖北石首市团山寺镇卫生院中西医结合
治疗儿童乙型脑炎55 例中,52 例治愈( 其中有2 例单肢活动受限,2 例智力轻
度障碍),3 例死亡(均系极重型),死亡率为5.5% 。福 建泉州市第一医院
儿科,用硬肿膏( 肉桂、丁香、川草乌等)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广州儿童医
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
合治疗黄疸。都有较好的临床成果。另外,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散发性脑
炎、新生儿及婴幼儿小肠结肠炎、小儿瘫痪、百日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顽固性心律失常、先天性斜颈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下仅作代表性的介
绍: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小儿急性肾炎。
136一腹儿、泻婴幼
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脱水和营养不良。引起本病原因,祖
国医学认为外感风邪、内伤乳食及生冷,以及脾胃虚弱所致。现代医学认为
外邪,包括环境因素(风、寒、暑、 湿等)和感染因素( 肠道细菌、病毒、
霉菌及寄生虫等感染)。外邪及伤食均属于外因,但更主要是机体的内在因
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的主要致病菌。病毒也可以引起婴幼儿腹泻。以
夏秋多见。
(―)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
1) 轻型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
腹泻每日数次到十多次,粪便稀薄带黄绿色,外观象捣碎的鸡蛋一样,混有
少量粘液和白色小块。
有溢乳或呕吐。
体温正常或稍升高,食欲减退,体重不增加,一般精神尚好。
2) 重型腹泻(中毒性消化不良)
呕吐频繁,常伴恶心,重症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沉渣。
大便次数增多,一昼夜可增至数十次,是水样便带有粘液。
有脱水(皮肤干燥,前囟和眼窝凹陷)、酸中毒(精神萎靡、呼吸深长)、
低钾症(腹胀、四肢无力、膝反射消失、第 4 心音钝)、低钙症(惊厥或手
足抽搦症),或循环衰竭(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症状。
体温升高、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或惊厥、昏迷。
1373) 易发生鹅口疮、尿布疹、脓尿症、肺炎、中耳炎、营养不良等合并症。
(2) 粪便检查常规:有脂肪球或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
(3) 粪便培养:致病微生物呈阳性。
(4) 必要时作生化检验,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 BuN 、氯化物、血清
钠和钾等。
1. 中医辨证
(1) 外感型:(急性感染性腹泻)
1) 偏热:治以清热燥湿,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2) 偏寒:治以祛寒化湿,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2) 伤食型:(消化不良)治以祛积消食,用保和丸加减。
(3) 正虚型:(迁延性或慢性腹泻)
1) 脾气虚:治以健脾扶土止泻,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 脾阴虚,治以育脾阴,用五阴煎加减。
3) 脾肾两虚:治以育阴维阳、温补脾肾,用右归饮及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加
减。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临床上急性腹泻以外感偏热者最为多见(占83% 左右),迁延性腹泻以脾阴
虚者多见(占76% 左右)。对一般外感型腹泻以采用中医治疗为宜,必要时
配合液体疗法。重型细菌性肠炎短期加用抗生素。伤食型可以单纯采用中医
疗法。正虚型应以中医治疗为主,积极配合西医疗法,主要包括饮食疗法、
支持疗法,纠正菌群失调(选用维生素B12 、叶酸、乳酶生等),控制二重
感染(对继发霉菌感染者给予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
138本病治疗中可以伍用止泻作用的中草药,如铁苋菜、地锦草、马齿苋、仙鹤
草、葎草、辣蓼草、扛板归、蕃石榴叶、鬼针草、煨诃子、儿茶等。还可以
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的疗效。
139辨一辨肺证儿病小)、炎二
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肺炎以婴幼儿肺炎(包括新生儿肺炎)最多。婴幼
儿肺炎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病毒或
细菌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一般发生于2 岁以内,由病毒引起,又把它列为婴
幼儿肺炎的一种,还称为喘憋性肺炎。我国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病毒病原主
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少数为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毛细支气
管炎也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引起。肺炎的细菌病原主要为肺炎球
菌、流感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年长儿童
的大叶肺炎一般由肺炎球菌引起。五岁以上儿童,肺炎有不少是肺炎支原体
引起的。肺炎临床上有咳、喘、呼吸困难等症,X 线胸部检查有点片状阴
影,一般听诊肺部有细小湿罗音。小儿肺炎在临床上有轻、重之分。轻症的
没有合并症。小儿肺炎如果治疗不当,死亡率较高,五岁以下儿童的肺炎占
各种疾病死亡的首位。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有发热、咳嗽、气急等症状,可发生呕吐和腹泻,有时有脑膜刺
激症状和惊厥、或中毒性休克症状,大的孩子有胸痛。
主要体征有鼻翼煽动和发绀,肺部可听到小水泡音或支气管呼吸音,病灶融
合时,叩诊呈浊音。
出现心力衰竭时,有肝肿大,呼吸及心跳加快,心音较钝等体征。
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肺炎,有口吐白沫,拒奶,但咳嗽、发热症状不明显。表
现呼吸困难,唇和脸色发绀,鼻翼煽动,皮肤呈 土灰色,四肢厥冷。
(2) 血常规检査:血液白细胞总数増加,呼吸道分泌物可培养出细菌的则为
细菌性肺炎。如果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血液白细胞总数偏高或偏低,
140分类见核左移,可有中毒性颗粒出现。对血液白细胞总数不高或低于正常的
病儿,可做病毒分离和血清试验,呈阳性者为病毒性肺炎。血液白细胞总数
正常或稍偏高,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或绝对计数升高,可考虑过敏性肺炎。
(3) X 线胸部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2. 中医辨证
(1 ) 风邪闭肺型:又分为风寒、风热两型。
1) 风寒闭肺型:此型患儿大多数较胖,2 岁以下多见,以暴喘为主症,发病
急,发热不高,伴有轻度或中度发绀。发病初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有喘鸣音,
恢复期可听到湿性罗音,X 线检查多见透光度增高的肺气肿改变。舌质淡、
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此系外感风寒,肺气闭郁之证。亦可导致心阳虚
衰之危证。治以温肺开闭、化痰止喘,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或小青龙汤加减。
2) 风热闭肺型:邪在肺卫,病势较轻,相当于肺炎初期,表现为发热、咳
嗽,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呼吸喘促,但无明显发绀,脉浮数,舌质红、
苔薄白或微黄。肺部有湿罗音,X 线胸部检查可见有炎性改变。治以清热解
毒、宣肺平喘,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2) 痰热闭肺型,邪在气分,病势较重,相当于肺炎的中期。表现为髙热不
退,汗多,口渴,喘憋严直。痰鸣气促,烦躁不安,面赤、舌红而干,苔白
厚或黄腻,脉滑数。有轻度或中度发绀,肺部可闻多数密集细小湿罗音,X
线胸部检查有点片状或大块阴影。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喘,用麻杏石甘汤
合凉膈散加减。
(3) 热毒炽盛型:邪深入在气血,形成气血两燔证或营血热盛证,相当于重
症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痰鸣气短,喘憋烦躁,或精神萎靡,颜面青紫,
口渴,脉洪数或细数。指纹紫红或青紫,舌质红绛、干或见芒刺,少苔。肺
有广泛细小湿罗音或实变,X 线胸部检查有大片阴影。治以清营、凉血、解
毒,用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或合清营汤加减。
141(4) 正虚邪恋型:此为正邪交争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虚证, 相当于肺炎的
恢复期或迁延性肺炎。
1 )肺阴虚:干咳少痰,舌质光红,无苔,手足心热,盗汗低热,大便干,
尿少而黄,脉细数。肺部听诊可闻少许肺泡音,X 线胸透可见有片影或肺纹
理增强。治以润肺养阴、清化余热,用养阴清肺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2) 脾阳虚:面色黄白,食少乏力,精神萎靡,大便溏泻,脉沉缓,肺部可闻
湿性罗音,X 线有轻度炎性改变。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
减。
(5) 兼证:在病程中,常可由邪盛正衰,出现以下兼证。
1 ) 心阳虚衰( 相当于心力衰竭):表现为面色?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
细数无力,大汗淋漓,精神萎靡或烦躁,心音低钝,心率速,肝脏短期内迅
速增大。治以回阳救逆,用生脉散加味,若阳虚欲脱可用参附汤加味。
2) 毒陷心肝(相当于中毒性脑病):表现为高热神昏,面色青灰,四肢抽
搐,两目上吊,牙关紧闭等,舌质红或绛,苔黄腻或无苔。脉细数或弦数。
治以镇惊熄风,用羚羊钩藤饮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小儿肺炎的治疗,包括加强护理、特异治疗、正确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入量、对症治疗和积极防治合并症等。对细菌性肺炎要选用相应的抗生
素;病毒性肺炎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化学制剂,用中医辨证施治却有明显的
效果。对轻症肺炎用抗生素或中药一种方法治疗即可,而对重症肺炎就需要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以便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
142证炎性、辨小急儿肾辨三病
是小儿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此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以
起病急,起病后发热,浮肿,尿少或血尿,高血压为特点的疾病。
(―)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起病急,依据急性炎症之后(7~21 日)起病,起病后发热
(中度),头痛、倦怠,尿少或血尿,浮肿,血压升高。
(2) 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3) 血液检查:非蛋白氮早期常增高,尿素氮也增高(目前由于尿素氮测定
方法不断改进,比非蛋白测定简便、准确,故此临床趋向只测尿素氮)。红
细胞沉降率增快。
(4) 要与营养不良性浮肿、心脏浮肿、肾病浮肿加以鉴别。
1. 中医辨证
(1) 风寒型: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全身浮肿、头面部为著、尿少、舌质
淡、苔薄白,血压偏高。尿常规镜下血尿。治以发汗、利水、解毒,用麻黄
5~7 克、蝉蜕3~5 克、银花、白茅根各15~30 克、连翘10 克、石膏7 克。
(2) 风热型:面部浮肿、尿少、部分病例发热或咽部红肿,舌质红、苔薄
黄,肉眼血尿、尿常规红细胞+++~++++ 。治以凉解、发汗、解毒,用麻黄
3 克、蝉蜕3~5 克,银花、白茅根各15~30 克、连翘10 克、石膏25~30 克、生
地10 克。
(3) 湿热型:全身浮肿重、尿少、皮肤有感染灶、舌红苔黄或黄腻,部分病
例肉眼血尿,尿常规红细胞及管型多。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法,用野菊
花10~15 克、银花15~30 克、蒲公英、丹皮、山栀、滑石(包煎)各10 克、
大小蓟、旱莲草、鲜茅根各30 克、蒲黄炭15 克(包煎)。
143(4) 肾炎急性期已过,诸症状好转,唯尿中持续蛋白(士~ + ) 及镜下少量血
尿者,可继续服以清热凉血、健脾利湿,用生地、丹皮、泽泻、当归、赤小
豆、旱莲草各10 克、茯苓15 克、淮山药30 克、每日1 剂水煎服,两周为1 个
疗程。
(5) 肾炎恢复期:诸症好转已如正常人,尿中无蛋白和血尿者,治以健脾利
湿、凉血解毒,用蝉蜕5 克、白茅根10~15 克,黄芪15 克、连翘、生地、白
术各10 克。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小儿急性肾炎一般预后良好,但严重病例仍可危及患儿生命。此病中西医结
合治疗,用中医辨证、用药加青霉素治疗要优于单纯的西医和中医治疗。因
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疗效高,临床观察小儿急性肾炎190 例,中
西医结合治疗138 例治愈、52 例好转,治愈率达到72.6% 。

( 王希哲)
144皮科肤六第章
我国皮肤科中西医结合工作30 年来作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尤 其近十几年取
得了很大进展,并逐渐应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手段较深入地进行辨证与辨
病相结合的砑究,现就红斑性狼疮、银 屑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等在中西
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法及肯定 成果介绍如下。
145一狼性、疮红斑
( 一)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难治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分 为系统性红
斑狼疮及盘形红斑狼疮,前者除皮肤损害外,还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
后者只局限于皮肤,约有5 % 左右的患者 可以转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系
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有;发 热、关节疼、面部蝶形红斑、多系统损
害、血沉增快,免疫系统 检测异常。符合1982 年美国风湿学会(ARA)
的诊断标准。目前 普遍认为治疗本病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运用
现代医学技 术予以确诊,然后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分型施
治。
2. 中医辨证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 禀赋不足,或因七情
内伤,劳累过度,以致阴阳气血失衡,气血 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这样的
经络阻隔是为本病的内因。本病的 外因则为热毒,因多数患者是在日光强
烈暴晒后发病或病情恶化 的,因此说热毒入里,燔灼阴血,瘀阻经脉,伤
于脏腑,蚀于筋 骨,则可以发病。除此之外,热毒之邪还包括药物、病
毒、细菌 或风、寒、湿邪化热等。本病内外因所致侵犯全身各脏器,故脏
腑分型繁杂,多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为主,全国各地总结出各科临床辨证施
治类型,综合各家见解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1) 毒热炽盛型:证见高热或高热不退,面部及掌蹠红斑、 紫癜、肌肉酸
痛、乏力、关节疼痛,烦热不眠、精神恍惚、严重 时神昏、谵语、抽搐,
并可见出血现象, 口干喜冷饮,舌红或紫 暗、舌苔黄白腻或光面舌,脉洪
数或弦数。治宜清营解毒,护阴 凉血。
2) 阴虚内热型:证见病人壮热不退,转为持续低热,手足 心烦热,斑疹喑
红,心烦无力,盗汗懒言,关节疼痛,舌质红光 如镜面,脉细数而软。治
146。化瘀
宜养阴清热,凉血解毒。
3) 毒热攻心型:证见心悸、气短、胸闷、烦热、自汗、面 色苍白,四肢逆
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治宜养阴 清热;解毒益气、安神。
4) 肾阴亏损型;病情多趋于稳定,不发热或偶有低热,面部皮疹暗褐,腰酸
腿痛,毛发脱落,月经不调或闭经,或伴有头 晕、目眩、耳呜、口燥咽
干、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 宜滋补肝肾,养血清热。
5 ) 肝热血瘀型:证见胸胁胀满,腹胀纳呆,头晕失眠,月 经不调、皮肤紫
斑,舌质红或紫暗少苔,脉弦细。治宜疏肝理 气,活血化瘀。
6) 脾肾阳虚型:多见于病变晩期,证见面色无华,四肢浮 肿,腹膨胀满,形
寒肢冷,尿少或尿闭,精神萎蘼,舌质胖嫩少 苔,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脾
肾,通阳利水。
7) 风湿热痹型: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大小关节疼痛, 或有肿胀,肌肉
酸痛不适,或伴有低热,舌质红,苔黄糙,脉滑数 或细数。治宜祛风通
络、清热和营。
(2) 盘型红斑狼疮(DLE)
1) 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2) 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清热,活血
3) 上焦实热型:治宜清上焦实热。
4) 阴虚内热型: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近十几年来由于运用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预后 已有明显改
观。西药主要是类固醇药物(后称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一般在急性发
作时,以用激素为主,同时按上述辨证分 型,并用中药,以迅速控制病
情,使病情稳定。各项化验指标改 善,则逐渐递减激素,以中药为主,激
147~
素以最小量维持,或完全 停药,定期进行观察。中医治法主要为扶正祛
邪、化瘀活血、益 气养阴、滋补肝肾,常用人参、黄芪、生地、元参、沙
参、当 归、知母、丹参、女贞子等药,以及中药成方如犀角地黄汤、桃 红
四物汤、小柴胡汤加减、八珍汤等。扶正培本是治疗SLE 的重要 环节。通过
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这些药物和方剂分别具有免疫调节 作用,保护和促进骨
髓的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泌的调节功能,调 节细胞内的 cAMP 含量及
cAMP/cGMP 比值等作用,例如:人 参、黄芪、女贞子对 T s 细胞的抑制作
用与胸腺素大致相同;人参 果皂甙治疗SLE ,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
生地具有肾上腺 皮质激素样作用,生地与皮质激素并用,可以部分代替皮
质激 素,有利于激素的递减;用养阴益气药物治疗能降低异常亢进的 体液
免疫反应;益气健脾药则针对SLE 激素治疗后所出现的气虚 脾弱现象,常
服用健脾益气药,能提高细胞免疫,使之恢复到正 常范围;益气加养阴为
主的治疗法则,能达到增强激素疗效,保护垂体肾上腺,从而减少激素用
量。
通过实验还观察到扶正中药,对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升髙 作用,扶正治
疗后 IgG 、IgA 含量升高,提示对体液免疫也有一 定影响。此外,各地尚有
一些自拟的复方,如消斑解毒汤、活血 化瘀方、狼疮方、疏肝活血汤、脾
肾阳虚方等。综合各地作者报道,应用中医结合或单用中药治疗SLE 的疗效
可达 78.9 90% 。具体表现在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些临床化验及
免疫检验指标明显下降或阴转,血沉恢复正常。例如:张志礼报道用中医药
或中西医结合治疗SLE118 例经6 年追踪观察结果,治 疗前病人均全休,治
疗后恢复全日工作30 人、半日工作10 人、能 从事家务劳动15 人,以上占
48% ,其余46 人生活能自理,死亡仅 17 人,占14.4% 。治疗后停用激索18
例,激素减量66 例,加量4 例,症状消失或好转占60% 以上,化验结果有
60% 以上患者有不 同程度好转或转为正常。但血小板恢复较慢,说明中医
药或中西 医结合治疗对改善症状,恢复劳动力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
值得提出的是近几年来,对于西医难治的危重SLE 、狼疮危 象、狼疮脑病、
狼疮肾炎等,已有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经 验报道。上海中医学院附
属龙华医院屠伯言报告;治疗狼疮危象 10 例,中西医结合组10 例,并与西
148医治疗组10 例作对比,结果前 者7 例有效,后者5 例有效,危象平均缓解时
间,中西医组合组 7~15 天,西医组10 ?24 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梅芳报
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 合治疗,在促进氮质排泄方面,总结出以
下三个治法:
1. 通腑解毒法 黑大豆30 克、大黄3 ?5 克、甘草3 ?9 克,上下午各一剂,
保持大便每日1 ?2 次,此方中大黄在肠管 有杀菌作用,可以减轻肠管细
菌引起的酵解,以减少肠管氮质的 吸收,促进氮质排泄,减轻尿素性结
膜炎。
2. 通便逐水法 常用舟车丸3 ?9 克,分次开水服用,先 服3 克,一小时后有
大便可不必再服,若无大便可再服3 克,如 此每日可连服1 ?3 次,服1 ?
2 天后停药数天再服,以免伤正, 本法用于大小便闭者,主要目的是希
望从肾外排泄氮质及水分。
3. 中药灌肠法 在呕吐剧烈时,不能口服煎刻者,可用灌 肠法。常用附
子、大黄、牡蛎、一见喜煎成150 ?200 毫升灌肠, 改善消化道症状,
一般在七天内可见BuN 下降。
天津市长征医院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29 例严重狼疮脑病。 需强调指出,
严重狼疮脑病要及时处理,且在处理前首先区别引 起脑病发作的原因,一
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于SLE 处在活动 期,脑有实质性狼疮病理改变,如
血管炎、脑膜炎等,可发生癫痫、昏迷、脑膜刺激症状,运动和感觉神经障
碍或精神病等各种 症状。第二类是由感染、尿毒症等其它原因引起的神志
昏迷、癫 痫和精神症状等。第三类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或由高血压引起的脑
出血等。第四类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引起的精神症状。根据上 述不同原
因要有针对性的处理,对于本病引起的脑病,要用大剂 量激素冲激疗法,
每日激素量相当强的松的100 ?200 毫克,连续用5 ?7 天,以迅速缓解危重
病情,然后在立即减到一般用量的 同时给地黄饮子内服,死亡率明显减
少。
近年来引起皮肤科学界广泛重视的是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的 应用,自70 年
代起就有陆续报道,治疗红斑狼疮有较好疗效。雷 公藤已分离出雷公藤总
149甙,通过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已证实其有 抗炎、消炎、调节免疫功能及改
善微循环作用。雷公藤对免疫功 能的影晌,主要是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雷
公藤总甙对T 细胞形成E 玫瑰花环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有
抑制作用, 这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如氟美松、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相比
较,雷公藤总甙对T 细胞转化的抑制最显著。另外,雷公藤对治 疗DLE 及严
重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 也有较好疗效。昆明 山海棠是雷公藤属的一
种,两者所含的化学成份及疗效机理亦极 相似,但其副作用小。秦万章用
雷公藤治疗103 例SLE 患者,其 中单独采用雷公藤治疗者43 例,已用激素后
因病情波动加用雷公 藤治疗者60 例,显效率54.3% ,有效率91% 。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SLE 和西药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疗法相比较,具
有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延长缓解期、副作用小、有利于递减激素,并可在
一定程度上代替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优点。
150屑二病、银
(―) 辨病辨证
银屑病属顽固难治性皮肤病,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根治 的方法,我国
应均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特别在内治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在
西医分期及干医辨证分型基础上,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进行期为血热型,
静止期为血燥型。周呜歧又 将进行期分为风盛血热型,静止期为血燥血虚
型;除此以外,尚红等人将慢性、大斑片肥厚型迁延难治的分毒热血瘀型。
( 二)中西医结台治疗及应果
应用辨证论治治疗银屑病的近期治愈率可达78~90% ,例 如:北京中医医院
皮肤科用上述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200 例,临床治愈:126 例,基本治愈71
例。尚红等人治疗银屑病164 例显致 34.8% ,有效42.7% ,总有效率为
77.5% ,西医组治疗97 例,总 有效率38.5% 。
近年来对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引起皮肤科学界的重视,不 论临床还是实
验室研宄均取得可喜苗头,例如:秦万章报道根据 银屑病有:①肌肤甲
错,关节不利;②损害处鳞肩刮除后可见出血 点;③35% 患者舌质偏紫或
有瘀斑;④皮肤毛细血管镜检查,全 血粘度增高;⑤皮损广泛的患者,血
管通透性明显增高;⑥皮肤 病理检查,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僵直,并
有小脓疡等血瘀指 征,主张着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上海市银屑病
防治研究 所协作组还报吿了四种活血化瘀方剂治疗银屑病387 例,取得较好
疗效。四个方剂是:平肝活血方、祛风活血方、乌梅活血方、 养血活血
方。另外,单味中药中有青黛和大青叶提取物靛玉红的 应用。四川中医研
究院用靛玉红治疗银屑病15 例,四周一个疗 程,可连续数个疗程,一般用
药后十天开始见效,有效率为 92.3% 。据各地报道靛玉红治疗银屑病有效率
约在80 ?90% 左右。目前一般认为银屑病表皮细胞分化加速与cAMP/cGMP
的比 率降低有关,测定结果表明,治疗前cAMP/cGMP 比率明显低于 正
常,经靛玉红治疗后病变治愈区表皮细胞cAMP/cGMP 比率明显恢复,这提
示了该药的作用机理。
151近几年在电镜检测方面也取得较大的进展,治疗前透射电镜下观察,银屑病
表皮棘细胞可见细胞核和核仁增大,染色质聚 团,细胞器增多,细胞间隙
增宽,桥粒减少,张力微丝减少等改 变,提示细胞活性及蛋白质合成增
高,治疗后趋于正常。
光生物学研究方面张国威报告,口服白芷加黑光照射的方 法,以体外淋巴
细胞 DNA 合成的作用探讨白芷- 黑光疗法的作用 机理,见到只有白芷和黑光
两种因素相加,才能抑制 DNA 的合 成,白芷有效成分在黑光照射下能和细
胞内 DNA 上的胸腺嘧啶发 生共价结合,并使 DNA 两条单链上对应的碱基形
成链间交键结 合, DNA 复制受到阻碍,由此推论,白芷- 黑光疗法治疗银屑
病的机理之一是抑制表皮细胞的DNA 合成,使迅速增殖的银屑病表 皮细胞
恢复正常的增殖率。
光化疗法的致癌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刘烊等人报吿补骨脂 素类- 黑光照
射、对人类外周血姐妹染色体交换率的影响,认为其致突变作用较8-M0P
(8- 邻苯二甲酸甲基油酰酯)低,提示其较为安全。
喜树碱配成酊剂外用治疗银屑病,效果满意,无明显副作 用,该药以实验
动物模型——雌性小鼠阴道上皮和鼠尾鱗片表皮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喜树碱
有明显的抑制有丝分裂作用,并促进 表皮颗粒层的形成,而使银屑病的表
皮增生和角化不全得以纠正,从而发挥本药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银屑病的免疫病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表现是:①细
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T s 细胞活性下降;②循环内存 在免疫复合物;③角质
层内存在抗角质层抗体与角质层抗原的复 合物;④循环淋巴细胞和多形核
白细胞膜上存在抗基底细胞抗体。 因此,免疫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可能有
重要性,利用对免疫功能具 有调节作用的中草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来
治疗银屑病是合理 的。
关于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报道还有很多,大多有较好的近期、远期
疗效,但还不能完全控制复发,与西药相比其优点是副作用小,应用安全,
复发率低,且复发的间隔时间较长。
152皮疹病、类皮肤炎三湿
(―) 辨病辨证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多发病,包括红斑性、皮 炎性和风团性
等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泡、渗出、 糜烂和风团等损害,常
见的有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搔痒症、痒疹等皮肤病,约占门诊的1/3
?1/2 。这类疾病病因多属风、 湿、热、毒、瘀、燥。急性者以风、湿、热
为多,特别是热邪更 为多见;慢性者以湿、瘀、燥为常见。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刘世明报道用中药加外用药治疗全身泛发性湿疹162 例,治 愈150 例
(92.5%) ;服3 ?7 剂即显效者100 例(61.7%) ,服 7 剂以上显效者50 例
(30.9%) ,服14 剂无效者12 例(7.4%) 。
归纳全国各地作者对这类皮肤病的辨证分型有:风热证、气 血两燔证、风
寒表证、湿热证、脾胃寒湿证、血燥证、气郁血瘀证等,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辨证论治的规律,各家都自拟很多行 之有效的方剂,各家对这类皮肤
病的治疗除考虑共性外,又重视 个性,所以在治疗中,才能收到更好的疗
效。如泛发性湿疹继发 感染,可适当加入清热解毒药物,甚至用抗生素;
如接触性皮 炎、药物性皮炎、荨麻疹等,须在服药的同时,找出过敏原,
及 时去除才能收到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皮炎湿疹皮肤病都有较好疗效,这些临床 疗效得到中草
药抗变态反应实验研究的支持,实验发现有抗变态反应作用的单味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种。例如:有的 用徐长卿注射液(每毫升含丹皮酚5
毫克),每日肌肉注射一 次,每次4 毫升,治疗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62
例,治愈率 35.48% ,有效率67.74% ,风团多在短期内消退,尤其对丘疹性
荨麻疹的疗效迅速肯定。10 例于治疗后随访,3 个月?5 年,其中5 例未复
发。也有的报道,用5 % 丹皮酚霜,每日外擦二次, 治疗27 例急性湿疹,用
药2 ?20 天,8 例痊愈,5 例显效, 6 例 好转,8 例无效。又如,用苦参总碱注
153射液每日40 ?60 毫克,溶 于25% 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治疗湿疹、接触性
皮炎等32 例,陈 学荣等人报道:其中痊愈11 例,显效5 例,进步11 例,无效
5 例。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用苦参注射液治疗30 例慢性荨麻 疹,痊
愈9 例,显效8 例,有效9 例,无效1 例,加重1 例,不 明2 例。陈学荣等人甩
同位素标记测定,发现苦参总碱、氧化苦 参碱,均能抑制环核苷酸二酯酶
活性,认为其抗变态反应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此酶,从而提高细胞内
cAMP ,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过敏介质,苦参生物碱还能抑制动物的被
动和主动 皮肤过敏反应,减少致敏动物血清抗体形成,对组织胺有对抗作
用。
目前对麻杏石甘汤治疗荨麻疹的抗变态反应的研究,如李健 春用Schwantz
氏进行大白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发现经 麻杏石甘汤保护后,再用
抗原刺激,仅少数肥大细胞颗粒脱出,与对照组平均脱颗粒率31% 相比,有
显著差异(P<0.001) ,说明本方剂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经对照观察
其效果,可与 色氨酸钠相比。刘慧人等研究发现加味麻杏石甘汤有抑制组
织胺 释放和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痉挛作用。
154皮染病、性慢肤性四感
( 一) 辨病辨证
这类皮肤病属常见病,往往不易治愈,从八纲辨证分析,急性感染性疾病,
多属于实证,用清热解毒之品对正盛邪实自然相 宜。但慢性感染性疾病,
则大多属于虚证,因而反复发作、迁延 难愈,多为寒性脓肿发生,其脉多
浮滑少力或沉细,舌质胖淡、 苔薄白等,按“ 久病多虚” 、“ 虚则补之” 的道
理,因此在清热解 毒、消肿散痛的基础上加入补益气血之品一黄芪、当归
以助正 气,即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扶正祛邪,托邪外出,又能扶正 固
本消炎散痛,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化脓性皮肤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这类皮肤病包括枕部复发性慢性毛囊炎、臀部复发 性疖肿、慢性复发性丹
毒、囊肿性或化脓性痤疮、酒渣反复感 染、脓疱疮、复发性单纯疱疹等。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本病用中医的扶正祛邪治则收到较好效果。俞锡纯用“ 扶正 消炎冲剂” 治疗慢
性化脓性皮肤病226 例,总有效率90% ,选择痊愈和显效80 例观察半年,结
果:痊愈或缓解67 例(83.77%) ,轻度复发12 例(15%) ,复发1 例(1.25%) 。
远期疗效观察; 选择1980 ?1981 年治疗48 例,对其治愈后12 ?36 个月随访
结果。痊愈或缓解26 例(54%) ,轻度复发10 例(21%) ,复发12 例
(25% ),半年内近期疗效达83.75 % , 1 ?3 年远期疗效达54% ,说明中西
医治疗作用是稳定的。实验研究内证明,冲剂中的黄芪对血中的白细胞有影
响。用黄芪提取液给小白鼠注射5 天, 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显著增
加,能恢复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黄芪与当归合用更能增强上述
功能,电镜下表现为用药22 天后的巨噬细胞表面皱褶和突起增多,而且细胞
溶 酶体丰富。组织化学发现其琥珀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非异性脂酶活动
增强,其由黄芪中的多醣是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的一种主要 成份,也是促使
成熟的浆细胞大量增生和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有效成份。当归的有效成份主
嬰是阿魏酸钠,能明显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另外,黄芪、当归还均有
程度不等的抗菌、抑菌作 用。
155针刺治疗这类皮肤病也取得一些好的疗效,且简便易行。例 如原南开医院
皮肤科(现长征医院皮肤科)拫告,挑刺治疗慢性 头项部毛囊炎73 例,痊
愈42 例,显效11 例,进步17 例,挑刺方 法,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沿背
中线旁开两横指,每个棘突平面挑一针,每侧10 ?12 针,在每个挑刺点上
挤出一滴血,然后用干棉球擦净,隔日一次,10 次为一疗程。祖国医学理论
认为挑刺时 部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范围,在这条线上分布着俞
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刺激这些部位有直接 调节
和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正气充沛,有利抗御病邪。这种方法至今
应用于临床。又如委中放血治疗臀部慢性复发 性疖肿,配合扶正祛邪中药
内服,或单纯委中放血疗法,效果很好。
30 年来皮肤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仅 仅是开始,还
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尤其还有许多疗效机理需要 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研
究去探索,皮肤科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是宽广的,皮肤科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
是大有作为的。
( 丁素先)
156官科五第七章
157究临结、和一果鼻合咽床喉研中成西耳医
三十年来,我国耳鼻咽喉科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明显的进 展。其发展过程
可大致分三阶段:60 年代中期以前,多用一方一 药,一针一穴对耳鼻咽喉
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初步疗效;从60 年代后期到70 年代中期逐渐应用现
代医学各种检测手段,较深入 地进行辨病与辨证,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
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 相结合地进行临床研究;70 年代中期以后,是中西医
结合耳鼻喉 研究发展较快的阶段。在肯定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基础上,
开 始利用较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电镜、免疫学、 分子生
物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方法深入开展有关中西医结合 基础理论和治
疗机理的探讨。其中比较有成就的临床课题有中西 医结合治疗变态反应性
鼻炎、慢性鼻窦炎、突发性耳聋、药物性 中毒性耳聋、咽鼓管异常开放、
美尼尔氏病、嗓音疾病及恶性肉 芽肿等。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肾与耳的关系
及鼻与肺的关系的研究 等。
158反应鼻一性变态炎
( )
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起步较早,于50 年代中期曾对鹅不食草、
苍耳子、丹皮等单味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 察。70 年代以后又对本病的
辨证规律进行了探讨。经过十几年的 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基本
趋于一致。1988 年初在大连 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性鼻炎学术座谈
会,拟订了本病诊 断辨证,疗效观察的标准,推动了全国各地对本病中西
医结合研 究。从近年来的报告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率达84 ?
95%, 远期疗效亦较好,比其它疗法为佳。
1. 辨病与辨证
(1) 辨病标准
1) 病史:询问变应原诱发症状的病史,了解有无个人或家族变态反应病史。
2) 自觉症状:常年性或季节性鼻痒,喷嚏、鼻溢液及鼻塞。
3) 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呈灰蓝色,鼻腔内有水样 或粘液样分泌物。
4) 实验室检査: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涂片检查多为阳性。
5) 诊断:上述四项指标阳性者可诊断为变态反应性鼻炎, 若上述四项中有一
项阴性,这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再作变应原皮试、变应原激发试验、血清
和鼻分泌物IgE 定,若这几种试验检查中其中有一项阳性者,亦可确诊为变
态反应性鼻炎。否则 可考虑为疑变态反应性鼻炎。
(2) 中医辨证标准
本病主要是肺气虚,卫气不固,急性发作时可兼风邪表症。 随病情演变可
兼脾虚、肾虚或血虚。
主证:反复发作,遇凉易犯,喷嚏频频,清涕自流,鼻塞时 轻时重。鼻内
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淡白或灰白,水肿不显,脉 弱,舌淡。
159参考证:咳嗽痰稀,易感冒,畏风怕冷,自汗,SIgA ( 表 面免疫球蛋白 A)
降低, cAMP/cGMP 比值降低,鼻纤毛脱落 ,细胞增多。常年性变态反应性
鼻炎多属肺气虚。
若兼表证,可分风寒和风热。如鼻塞重,鼻内酸楚,喷嚏频 作,声重浊,
粘膜水肿,多水样分泌物,是兼风寒证。如哮喘发作、胸满气急、喘鸣声
响,鼻粘膜潮红、充血,鼻分泌物粘稠, 是为兼风热证。
若兼脾虚,则口淡乏味,纳谷不馨,腹胀便溏,身体困倦。 小儿患者可有
鼻前庭湿疹,渗液多,舌胖、苔白,脉弱。
若兼肾虚,则身寒怕冷,面部浮肿,夜尿多,腰膝酸软,或 兼伴支气管哮
喘,动则气喘,呼吸短促。脉沉弱无力,舌胖淡。
若兼血虚风燥,则遇风遇热加重,涕多粘白,发作后鼻内干 燥,在妇女经
期发作明显。鼻粘膜发干或暗淡不鲜,或灰喑,舌 有瘀点。自主神经性鼻
炎多为血虚风燥。
2 .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1) 辨证治疗: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为主方。该方由 黄芪、柴胡、防
风、桂枝、白术、乌梅、五味子、甘草、殭蚕、 赤白芍等药组成。
若兼风寒可酌加麻黄、细辛;风热加黄芩、连翘;脾虚加山 药,云苓、大
枣;肾虚加淫羊藿、附子;血虚加当归、坤草、桃 仁、红花、首乌藤;粘
膜水肿应加泽泻、石膏;粘膜干红加丹 皮、生地。
(2) 有鼻息肉,应进行鼻息肉摘除术,有鼻中膈偏曲者应 进行中膈矫正术。
(3) 鼻阻塞明显时滴用血管收缩剂或针刺迎香、两下甲。
(4) 抗组织胺类药物,可选用扑尔敏、息斯敏、赛庚啶 等。
主要用于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以更快地控制发作。
(5) 稳定细胞的药物,可用色甘酸钠、酮替酚等。
160抑制
(6) 脱敏治疗,可分为特异性脱敏和非特异性脱敏。非特 异性脱敏可用磷酸
组织胺,由少量开始逐渐递増进行脱敏注射, 特异性脱敏用于皮肤变态反
应原试验阳性的变态反应性鼻炎,以 皮肤变态反应原试验的变态反应原进
行脱敏注射。
天津南开医院以补气固表治疗495 例,远期疗效达87% 。安 徽中医学院以补
气收敛治疗62 例,有效率达91% 。上海第二医科 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利用补
气固表为主的天黄灵冲剂治疗66 例,有 效率达96.6% 。
在肯定疗效基础上,全国各地还先后开展了治疗机理的探 讨。天津南开医
院对补气固表治疗前后 cAMP 、cGMP 、IgG 、IgE 、IgA 、鼻粘膜组织血流
及鼻粘膜超微结构观察及动物试验,认为补气固表治疗主要是提高IgG ,
IgE ,调整环核苷酸, 稳定细胞膜,阻断化学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及细胞
器的形态和功能,而取得疗效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认为,补气扶正药物具
有 调整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发现变态反应性 鼻炎属
肺气虚及肺肾气虚, SIgG 的分泌低于正常,甲皱微血管多呈收缩痉挛状
态,鼻粘膜纤毛细胞脱落增多,中药扶正补气治 疗能改善上述变化。中国
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亦证实,中药治 疗变态反应有调整体液免疫及细胞
免疫的作用。
161耳性发二突)聋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北京耳鼻喉科研究所等单位, 曾分别对654—
2 、川芎嗪、黄精、葛根及丹参等,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它们具有活血化
瘀,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组织缺氧, 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近几年来由
于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可透 过听神经电位、血流变学及微循环等方法观
察中药疗效,使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
1 . 辨病与辨证
首先应明确诊断。主要根据如下:
(1) 发病迅速:多为突然发生,24 小时耳聋即达髙峰。多为单侧性,伴耳鸣
及耳胀满感。
(2) 37 ?68% 伴有弦晕。
(3) 外耳道检査:鼓膜、咽鼓管常无明显病变发现。
(4) 听力检查示气导及骨导均下降。
本病初发时多表现为气闭血瘀。气闭血瘀的主要原因是由 于肝火上扰;痰
火闭结;外邪郁闭所致。临床表现为耳鸣如潮、 耳胀满、眩晕,烦躁不
安,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 火上扰、痰火闭结者多见于有高
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或因 郁怒之后发病的。外邪郁闭者多见于青
壮年,发病前有上呼吸道 炎症或病毒感染史,发作一月后,听力未恢复,
则多为肾虚血瘀、气滞窍闭。
2.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发病初期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主。可用川芎、葛根、鸡 血藤、菖蒲、
路路通、磁石、玉金、水蛭、殭蚕为主,其中川芎、葛根、鸡血藤应重用,
用量宜 30 克左右。眩晕加双钩藤、泽 泻、竹沥水;便秘加大黄;耳鸣重加
珍珠母、石决明。还可配合 使用川芎嗪、复方丹参液、右旋糖苷、泛影葡
162,,
胺等静脉滴注。耳鸣重亦可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青年患者亦可同时配合应
用强的 松类药物。强的松应短期重用, 20 毫克/ 次,一日三次,共五天,继
而减量一半,三日再减量一半后停用。中期听力恢复较慢宜补肾益精、活血
开窍。宜选用何首乌、黄精、败龟板、淫羊藿、骨碎 补、菖蒲、路路通、
丹参、川芎、礓蚕、黄芪等。并配合增强代谢类 药,如肌生注射液、
A TP 、肌苷等。孙爱华等以中西医结合、中医及西医分组治疗。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87.1% , 中药组为80% ,西药组为23.3% 。天津市南
开医脘共收治突发性 耳聋100 例,分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进行对照观察,
中西医结 合组有效率达 90% 西药组为76% 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 。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耳鼻喉医院以赤芍、红花、川芎、汉三七等制成冲剂治疗
突发性耳聋85 例,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 察。中药治疗前优溶时
间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缩短。中 药治疗有效患者其优溶时间缩
短,血栓形成时间延长。冯彦分别 以浓当归液和泛影葡胺治疗本病 105 例,
浓当归液疗效明显优于 对照组。
163性中耳三毒)物药聋
(
据近年国内外有关报告,氨基糖甙中毒性耳聋为小儿耳聋的重要原因,约占
小儿耳聋的15 ?45% 。因此,防治药物性耳聋是 防治聋残的重要措施,但
对药物中毒性耳聋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差。80 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
病取得了可喜的苗头,疗效达30 ?65% 。经研究发现某些中药能预防氨基糖
甙对内耳毒性作用,上海耳聋协作组于70 年代在动物试验中证明,骨碎补能
预防,氨基糖甙对耳的毒性作用。天津市南开医院以淫羊藿、何首乌、 黄
精、殭蚕等为主的中药补肾合剂进行防治氨基糖甙毒性的动物实验,结果表
明该合剂能保护内耳柯替(Corti) 氏器毛细胞不受 氨基糖甙的毒性损害,为防
治药物中毒性耳聋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1. 辨病与辨证
明确有无应用耳毒性药物的病史,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利尿酸、速尿、奎
宁、顺铂及水杨酸等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或使 用后两耳听力减退,伴耳
鸣,或伴眩晕。听力检查可见气导与骨 导皆下降,以高音频区为明显。此
病初起多为肾精亏损,毒火壅窍,表现为耳聋、耳鸣、头晕、恶心。日久则
肾精亏损,脉络阻滞,表现为听力下降或失聪,耳鸣连绵不断。
2 .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初起应育阴潜阳、清热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和通窍活血汤加 减。常见药物
有龙胆草、栀子、赤芍、车前子、泽泻、桃仁、红 花、川芎、郁金、殭
蚕、何首乌、黄精、骨碎补、生地、磁石 等。眩晕加钩藤、菊花;恶心呕
吐加半夏、竹茹、赭石。同时可肌注康得灵(硫酸软骨素)或对症治疗。若
经治疗后听力未改 善,病程超过一个月,应治以补肾益精、活血通窍,可
用何首 乌、败龟板、黄精、骨碎补、淫羊藿、川芎、郁金、路路通、丹
参、殭蚕、菖蒲、磁石等。并同时应用肌生注射液或ATP 肌注。
王乐善曾对链霉素中毒急性期间用清肝解毒治疗。在治 疗的30 例中,听力
改善30dB ( 分贝)者17 例,15 ?30 dB 者13 例。刘子贵以补肾清肝之骨碎
164补、菊花、钩藤汤治疗53 例,对照 组用康得灵51 例。中药组治愈32 例,西
医组治愈9 例;中医组好 转9 例,西医组7 例;中医组无效12 例,西医组35 例
(P<0.05) 。上海耳聋协作组,以响铃草为主的补肾方剤,以及单味殭蚕治疗
链霉素中毒耳聋疗效达30% 左右。天津市南开医院以补肾活血通 窍法治疔
小儿氨基糖甙类中毒性耳聋50 例,结果听力提高30dB 者15 例,提髙15 ?
30dB 者19 例,有效率为66.6% 。该院还就补 肾中药对卡那霉素耳毒性损害
的预防作用进行了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补肾组的动物耳廓反射指数,脑干
听觉诱发电位明显优于 卡那霉素组。两组内耳柯替氏器扫插电镜观察也证
明,中药组柯替氏器毛细胞损害明显轻于卡那霉素组。
165氏尔尼四美)病
(
美尼尔氏病主要是由于内耳膜迷路水肿,而引起反复发作眩 晕、听力障
碍、耳鸣、耳胀满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发病原因尚 不明确,所以治疗只
着重发作时控制症状,而对控制发作还缺少 有效方法。近年来通过中西医
结合治疗本病对控制发作,保护听 力有明显的疗效。
1 . 辨病与辨证
在发作期,呈阵发性突然发作。眩晕、恶心、呕吐、耳鸣、 耳聋、耳账
满,多为一侧性。听力检査,初起为低频感音性耳聋,继而发展为高频听力
亦下降,有自发性眼震颤,甘油试验阳 性,耳蜗图SP/AP 大于40% 。发作
期属痰浊中阻或兼火或兼有肝阳上亢,脉滑苔腻。兼火者,大便秘结,舌苔
黄腻,脉滑数;兼肝阳上亢者,口苦咽干,头胀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在静止期,可无症状或有平衡不稳。听力检查早期可恢复正常或波动听力,
后期则为平坦型或下降型感音性耳聋,耳鸣,眼震 颤图无自发性眼震,可
有位置性眼震,冷热试验呈一侧麻痹。静 止期多属脾虚肾亏。脾虚者,纳
少。腹账、胸闷;肾亏者,耳鸣 耳聋、不稳感,腰膝酸软、失眠心悸、脉
细数,苔少。
2 .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发作期,应以祛湿化痰、平肝息风为主。常用温胆汤和泽泻 汤加减。用泽
泻、车前子、草决明、钩藤、半夏、茯苓、南星、 磁石、川芎、葛裉等
药。呕吐者加赭石、珍珠母;有热者加大 黄、竹沥水、广角粉;肝阳上亢
加磁石、生决明。西药还可用眩 晕停、山梨醇、阿托品等对症处理。
静止期,脾虚者宜补气健脾、祛湿化痰,可用归脾汤加首 乌、熟地、白
芍、白蒺藜、川芎、丹参等药治疗。肾虚者宜用杞 菊地黄丸加白芍、首
乌、磁石、龟板、川芎、丹参、郁金。西药 可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如脑益
嗪、卡兰片、都可喜等,还可用促进代谢药物,如辅酶A 、ATP 、肌苷等。
166美尼尔氏病的诊断除典型临床表现外,甘油试验阳性和耳蜗图SP/AP 大于
37% ,以及甘油试验后一SP 消失为主要客观指 标。但口服甘油副作用明显
如有恶心呕吐等,近年来天津市南开 医院采用以泽泻为主的合剂取代甘油
试验,经临床100 例试验, 泽泻合剂阳性率优于甘油,而且无副作用。在动
物实验中提示, 泽泻合剂不但能改善内耳电位,而且能促进内淋巴的代
谢。
据山东、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报道,经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 合治疗,临床
有效率达80.9% ,如大连医学院对本病分组治疗, 在中西医治疗组中治愈者
占54.92% ,好转42.86% ,无效2.85% ,西药组中治愈者为32% ,好转
63.1% ,无效10.5% ,两组有明显 差异(P<0.05) 。天津市南开医院共治疗
100 例,经二年观察, 长期有效率达88% ,明显优于日前其它治疗方法。王
俭以五苓散 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病60 例,经1 ?5 年观察,未复发者52 例。
167芽肉性五恶)肿
(
恶性肉芽肿是现代医学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难题。近20 年来应 用中西医结合
治疗取得可喜苗头。1956 年张庆松曾报告6 例恶性 肉芽肿,其中一例外用中
药取得缓解,继而陆续有关本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的报告,部分病例临床
症状缓解,并长期存活,为本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1 . 辨病与辨证
辨病主要根据进行性外鼻、鼻腔、粘膜等处溃疡,侵犯骨 质,引起坏死毁
容,末期可伴有持续发烧,贫血,多次活检均无 恶性肿瘤及特殊炎症表
现。病理组织常表现为泛发性多形性网状 细胞增殖,血管壁呈非炎症坏
死。
化验检查可见血沉增快,免疫异常。
辨证:前驱期多表现为阴邪初犯头面,壅塞清道,临床表现鼻塞不利,自流
清涕,鼻腔浅表溃疡;活动期则为阴邪潜伏深 陷,外邪乘虚而入,聚邪积
毒,逐渐扩散。表现为溃疡扩大深 陷,蚀骨腐肉;终末期为阴毒日盛、气
阴耗竭,表现为面形毁 损,恶臭难闻: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持续高烧。
2 .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1 ) 放射治疗:总量4000 ?6000rads ,有一定效果,但远 期效果差。可配
合中药治疗,以减轻或抑制放射治疗副作用,以期完成放射疗程。若恶心呕
吐可用理气降逆;口腔溃疡可用滋阴 清热解毒;骨髓抑制可用补肾养血的
药物。
(2) 免疫抑制剂:常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 胺、环己亚硝脲
等。
(3) 辨证治疗:应以补阳益气,解毒散结之法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太
子参、当归、赤芍、野菊花、蒲公英、银花、 地丁、蜈蚣、全蝎、益母
草、甘草等。初起还可加桂枝、防风、 苍耳子、细辛等药以温散阴邪。活
168动期应加桃仁、红花、莪术、 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另外也可配合小金丹
服用。终末期表现持续高烧,可加用独参汤以扶正祛邪。
局部用药初期可用蟾酥丸研末外用;活动期可用珠黄青吹口 散或中发散
(蜈蚣、全虫、班蝥、大黄、藤黄、雄黄、蟾酥、炙甲片、麝香、三梅片、
琥珀)外用。
湖北中医学院宋念唐报告,以中药治疗为主的13 例,其中4 例死亡,其余9
例存活,其中最长者已观察13 年。胡根叶报告以放射治疗为主,激素和中药
为辅,治疗6 例,其中2 例存活13 ~18 年。
1rad ( 拉德)=l0-2Gy ( 戈瑞)
169医床合科果腔结口临,成二中西
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起步较晚,70 年代前夕为经验总结,70 年 代以后中西医
结合逐步由点到面趋于系统化。纵观30 年来口腔科 中西医结合工作,其中
多是口腔粘膜疾病方面的临床治疗和研 究,口腔粘膜病多病因不明,并多
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疑难之症较 多,单纯西药治疗往往收效甚微,采用中
西医结合疗法,可收到 较好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溃疡病涉及的范围
较广,如复发 性口疮、口腔扁平苔癣、干燥综合征等,其它如对三叉神经
痛、颌面部急性感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70疮性发一口)(复
复发性口疮反复发生于唇、舌、颊粘膜、舌系带、软腭及咽 侧襞等处,此
起彼伏,反复出现或旧疮未愈,新疮又起。因其病因不十分清楚,故缺少有
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倾向于把本病归入 免疫缺陷性疾病,采用免疫治疗,
取得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疗效有所提高,且能改善机体细胞免
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1 . 辨病与辨证
本病辨病主要依据反复发作口咽粘膜溃疡。溃疡好发于粘膜 上皮角化较差
区域,应与白塞氏病相鉴别。后者多并发口、眼、 生殖器溃疡,常侵犯身
体其它系统,辨证分实证口疮和虚证口疮 两类。实证口疮其表现为多发性
散在性溃疡,甚则连接成片,溃疡面呈黄色,渗出物较多,周围粘膜充血明
显,绕以红晕。灼烧 疼痛、流涎口臭,脉数,舌苔黄。虚证口疮其表现为
口疮反复发 作,病程较长,溃疡多孤立,或有 2 ?3 个,溃疡面不融合成
片,基底灰百色,边缘整齐,周围有淡红色红晕,伴口干咽燥, 消化不良
或心悸梦多,腰膝酸软等虚证现象。
2.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目前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配合免 疫治疗。免疫
治疗多采用免疫刺激剂,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 聚肌胞、干扰素等。亦
可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氯喹等。
辨证治疗:实证口疮以清胃泻火、凉血解毒为主、可用白虎 汤和犀角地黄
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生石膏、知母、甘草、赤芍、丹皮、生地、水牛角
等。大便秘结可加大黄;红肿灼热可加黄 连、栀子。若妇女月经期易复
发,且伴胸胁胀满等肝郁化火现象 宜疏肝泻火,凉血解毒,可用加味逍遥
散加减。常用的药物有丹 皮、栀子、柴胡、当归、赤白芍、茯苓、生地、
郁金、香附、桃 仁、红花等。虚证口疮宜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用六味地
黄汤加 减。常用的药物有生地、山萸肉、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 地
171骨皮、枸杞子、天冬、麦冬、赤芍、红花、泽兰等。若伴纳差口淡,胃脘饱
满,大便溏薄,则应健脾益气、活血理疮,可采用 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
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白扁豆、砂 仁、薏苡仁、淮山药、桔梗、焦三
仙、泽泻、赤芍、归尾等。
局部可选用锡类散、柳花散吹布患处。亦可用蜈蚣二条、冰片3 克、青果核6
克、五倍子3 克共研细末,敷布患处。
邱曾秀曾以辨证加活血化瘀治疗本病26 例,结果治愈16 例, 有效7 例,无效
2 例,实验室研究证明本病患者有凝血与抗凝血 系统失调,血液流变学和体
液流变学异常,经治疗上述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上海铁道医学院对41 例具
有瘀血证的复发性口疮女性 患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
63.4% ,同时观察患者 舌粘膜微循环及血液凝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征,证实
本病有瘀血征象。翁位年以滋阴扶正培本法治疗本病38 例,结果基本治愈4
例,显效5 例,有效25 例,总有效率89% 。治疗前患者白细 T 淋巴细胞及免
疫球蛋岛多数偏低,表明本病有免疫缺陷,经滋 阴扶正培本治疗有效病
例,还说明上述免疫缺陷都有明显改善。
172苔扁??二平)腔口癣
(
扁平苔癣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常发生于口腔、皮肤、 指(趾)甲及
生殖器等处,但口腔较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不易治疗。
1. 辨病与辨证
本病以相当于磨牙牙咬 线处好发,其次为龈、唇,多对称 性发生。粘膜
变化可分为线网型、斑状型、糜烂型和疱型。据上, 述粘膜典型变化即可
诊断,必要时亦应作局部活检。
辨证可分为二型:脾虚湿热型,初起两侧颊部不适或疼痛, 粘膜出现弧形
白色条纹面并秕糠状鳞屑,常有小水泡,丘疹或糜烂,舌黄腻、脉滑。阴虚
内热型,苔癣周界清楚,中央萎缩,口干舌燥,性情急燥,易怒,失眠心
悸,脉细数,舌红少苔。
2. 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
辨证治疗:脾虚湿热宜健脾利湿、活血解毒,常用药有土茯苓、焦六曲、鱼
腥草、连翘、陈皮、半夏、白术、泽泻、升麻、当 归、赤芍、红花等。阴
虚内热型宜滋阴清热、舒肝活血,常用药 物有山慈菇、地骨皮、生地、野
菊花、茯苓、山药、升麻、赤 白芍、郁金、当归等。
免疫治疗:可选用聚肌胞,左旋咪唑及强的松等。
华季良报吿以辨证加免疫治疗本病269 例,痊愈76 例,显效 156 例,好转37
例。谷松年报道分组治疗 120 例,其中中医组45 例,西医组 32 例,中西医结
合组 43 例,全部治愈。但中西医结合 组的治愈较快,与前二组相比有显著
性差异。杨子璇以氯喹、强的松为一组16 例,中医辨证组14 例,结果西医
组痊愈 7 例,显效7 例,好转无效各1 例。中医组痊愈5 例,显效7 例,好转2
例。
173合燥综三干征
( )
本病亦称啥格林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 ,口、眼干燥 综合征。属结缔
组织病,常与其它结缔组织疾病同时发生,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
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目前主要采用免疫疗法治疗。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
合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1 . 辨病与辨证
辨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有关检查,如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类风湿
性关节炎或其它结缔组织疾病。上述三项中有二 项既可确诊。还应参考其
它检查,如泪腺功能试验阳性、涎腺造 影及小涎腺活检阳性发现等。化验
检查如类风湿因子阳性、细胞 与体液免疫异常及血沉加快等亦有参考价
值。
辨证可分阴虚津伤、燥伤肌膜和气阴两伤、气滞血瘀等。阴 虚津伤、燥伤
肌膜多为病的初期,口舌粘膜干红,上皮脱落,或 有溃烂、刺痛、口干舌
燥、眼干少泪、视物模糊、脉细数、舌光 红。气阴二虚、气滞血瘀,则见
粘膜上皮萎缩、淡白而萎、吞咽 困难、语言蹇涩,伴关节疼痛,下肢紫
癜,肝脾或淋巴结肿大, 脉细,舌淡少苔或有瘀点。
2. 治疗方法
(1) 免疫刺激剂:可选用胸腺素、转移因子及左旋咪唑 等。
(2) 免疫抑制剂: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但若在活动期对 皮质激素反应差,
且易出现广泛淋巴结増生,故应选用环磷酰胺 或硫唑嘌呤。
(3) 辨证治疗
阴虚津伤、燥伤肌膜,宜滋阴生津、清热润燥,用白虎汤加 石斛、花粉、
麦冬、芦根;大便干加火麻仁;眼干涩,视力模糊 加密蒙花、甘菊花、茺
蔚子;粘膜溃疡加胡黄连、野蔷薇花;气阴 二虚、气滞血瘀,宜气阴双
补、理气活血,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 人参、甘草、葛根、麦冬、玉
174竹、归尾、桃仁、三七、丹参、 紫葳、土鳖虫、黄芪、麦冬等;关节疼加
威灵仙、稀莶草等。 局部用药,干燥性角膜炎可用1 % 甲基纤维素液点眼。
175西、科成医床中临眼合果结三
30 多年来,眼科工作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眼科许 多领域里,开
展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一批成 果。如在传统的金针拨障
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内障针拨套出等手术,是取中西医两者之长的成功
手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角膜瘢痕、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中心性视网膜脉络
膜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76内白性一年老障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是通过辨
证论治,提高患者视力,后者有传统的金针拨障术及经过改进的白内障针拨
套出术、白内障针拨吸出术及白内障针拨挟出术等。传统的针拨术切口小,
手术简单,病人术中术后护理方便,恢复快,但手术不规范,手术并发症较
多。经远期 效果观察,由于水晶体留在眼内,发生晶体溶解性青光眼或晶
体 皮质过敏性色素膜炎而影响疗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8 年由 中医研
究院广安门医院等单位设计了白内障针拨套出等手术,保留白内障针拨的长
处,吸取了西医晶体摘除术的优点,避免了水晶体留在眼内可能引起的并发
症。
1.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老年性白内障,不受白内障成熟程度限 制,对某些先
天性、外伤性,有并发症的白内障和某些晶体脱位病例也可适用。
手术步骤:
(1) 患者取平卧位。
(2) 以 1 % 奴佛卡因做球后、眼轮匝肌,上下睑缘皮肤浸 润麻醉。
(3) 切口:用三角刀在 4 ?5 点角膜缘外4 毫米处做平行 角膜缘切口,球结膜
切口 10 毫米,在切口中段应较用力,使巩膜板层切开5 毫米,分离结膜切
口,暴露巩膜。
(4) 预置巩膜缝线。
(5) 切穿巩膜及睫状体扁平部,切口长约2 毫米,出刀时刀刃略上挑,务使睫
状体切口大于巩膜切口。
(6) 拨障:拨障针垂直进入切口,在睫状体和晶状体之间,轻轻摆动进针,
越过虹膜之后到达瞳扎中心,使拨障针凹面 贴在晶状体前囊。向下绕过晶
177状体赤道部4 ?6 : 30 点处,直接拨断悬靭带。一边使针凹面转向晶状体后
囊,转到晶状体后上 方,随手将针旋转180 度,使其凹面再转向启方。然后
略退针,重 新进入晶状体前,依次压迫晶状体1 ?4 点及8 ?12 点,断裂该
处的悬靭带,保留6 点半 ?8 点的悬靭带。
(7) 切穿巩膜和睫状体切口。
(8) 进套:进套前助手将巩膜预置缝线轻轻提起,术者右 手拇指推动套出器
的键纽,使套口迅速张开,正好朝向晶状体赤 道部,此时晶状体1 点左右赤
道部往往顺势滑入套口。术者左手 持斜视钩,于7 点角膜缘处2 ?3 毫米处轻
推晶状体,促使入 套,待晶体全部入套后,关闭套口,注意防止晶状体从
套内滑 出。
(9 ) 粉碎和取出晶状体核,把两唇闭合之粉碎器垂直插入套出器乳胶袋内1 厘
米,唇面与袋口方向平行,然后将粉碎器旋转90° ,挟住晶状体,轻轻关闭
粉碎器,再转回90° 后,向外取出晶状体核,一般重复1 ?2 次,即可将晶状
体核取出。
(10) 出套。
(11) 缝合切口。
术后护理:术后应卧床休息。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晶状体破碎,虹膜睫状体出血,玻璃体 脱出,继发性
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等。术中并发症多因 操作不熟练或不够细致
谨慎所致,术后并发症较少见。据统计, 665 只眼术后一年矫正视力达0.5
?1.5 者588 只眼,占88.4% ;术 后1 ?15 年的377 只眼随访结果,矫正视力
在0.5 ?1.5 者361 只 眼,占95.78% ,术后近期,远期视力都较好。
金针拨内障的切口位于睫状体平坦部,术中不会损伤眼球前 部结构,可保
持圆形瞳孔,并可避免由于角膜缘瘢痕形成所角膜散光。因此术后矫正视力
通常较摘出术优,且手术时间短,老年体弱可以接受。长期以来,西医眼科
认定睫状体平坦部是危险区,该部位的损伤易引起交感性眼炎,但数千只眼
178白内障针拨术 后,随访观察无一例发生交感性眼炎,大量实践和反复验证
说明 睫状体平坦部不但不是手术禁区,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当安全、 理想的
切口部位。这个结论使中医针拨内障手术得到肯定,对西 医眼科病理学产
生很大影响,并为内眼手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术通路。
程锡勋观察25 例30 只眼远期疗效。其中5 例患眼双眼分别采 用两种手术方
法,结果行套出术5 只眼获得矫正视力均为1.2, 而摘出术5 只眼术后获得矫正
视力均为0.7+,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 差异(P<0.05) ,套出术优于摘出术。
2. 辨证论治
老年性白内障多为肝肾亏损,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治疗 应滋养肝肾,
益精养血,可用旱莲草、甘杞子、谷精草、石斛、 密蒙花、磁石、白芍、
丹参、丹皮、生地、白蒺藜等。阴虚火旺 者加知母、黄柏、龟板;气血不
足者加黄芪、白术、山药、当归 等。
据朱洪文报道治疗200 例老年性白内障共376 只眼结果,显效 ( 视力提高 4 行
以上) 71 只眼占18.85% ,有效(视力提高 3 行以 上或视力保持不变)者 269
只眼占71,55% ,无效36 只眼占9.57% , 有效率90.43% 。曾亦媛报道治疗
105 例195 只眼,疗程三个月, 视力恢复1.0 以上者85 只眼,视力提高4 行以
上者 75 只眼,视力 提高 2 行以上者28 只眼,无效7 只眼。
179膜瘢角二痕
( )
角膜瘢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目前在国际上
对此病和其它结缔组织疾病一样,尚缺乏理想的治 疗方法。中国医学科学
院血液学研究所海光医院通过中西医治疗 研究,探索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
“ 通脉灵” 治疗硬皮病及皮肤烧 伤瘢痕的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于 1976 年4 月
起开始应用通脉灵 提取液764—1 滴眼剂治疗角膜瘢痕,取得满意的疗效。
1. 治疗方法:用764—1 滴眼剂点服,每日3 ?4 次,疗程 为半年。
2. 结果:764—1 滴眼液治疗各种角膜瘢痕211 例260 只眼, 总有效率为
88.4% ,显效率54.2% 。狄奥宁治疗对照组41 例59 只 眼,其总有效率为
27.2% ,显效率20.3% ,两组之间有显著差 异。
764—1 滴眼剂对实验家兔角膜瘢痕的实验治疗表明该药有改 变角膜瘢痕
组织脯羟氨酸代谢,对角膜瘢痕中结缔组织有一定调 整作用,影响其胶
原形成,细胞的增殖及功能状态。以上研究为 深入研究角膜病理生理提
供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180膜阻静三弦)脉视脉。。数沉细网塞
(
视网膜静脉梗塞可能属中医的“ 暴盲” 、“ 血灌瞳神” 等 证。近年来采用以活血
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满意 的效果,尤其是视网膜静脉主干
阻塞的治疗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1. 辨病与辨证
发病较快,中心视力下降,或部分视野缺损,无疼痛感,眼 底检查视神经
乳头水肿,边界模糊,视网膜静脉曲张,呈紫红 色。视网膜及视乳头上有
大量放射状与火焰状出血,以及深层圆 ,形出血。出血偶可进入玻璃体,
引起玻璃体不同程度的混浊。
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脉道瘀阻,血不归经所致,常见原因有瘀
血阻滞、阴虚火亢和血虚血瘀,瘀血阻滞多表 现为眼底出血紫暗,视力障
碍,头昏眼花,口唇咽干,渴不欲 饮,舌赤或见瘀点、瘀斑,苔白或黄,
PAqT Max%>50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阴虚火旺表现为眼底出
血鲜红,视力 障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眼花、舌红少津,脉沉
PAqTMax%>50%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血虚血瘀表现为眼底反复出
血,视力障碍,面色无华,唇淡白,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舌淡白,脉细
弱,PAqTMax%<30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2.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1) 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但使用时必须注意观 察凝血酶原时间,
亦可用纤维蛋白溶解酶或链激酶等。
(2) 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症,应积极治疗。
(3) 辨证治疗
本病治疗初期瘀血阻滞:宜凉血化瘀、淡渗利湿,用生蒲黄 汤加减,常用
药物有生地、丹皮、丹参、川芎、生蒲黄、荆芥炭、旱莲草、茯苓、泽泻、
车前子、煅牡蛎、三七粉、木贼、郁金等药。治疗中期(眼底出血已平熄,
181参沙、
色泽暗红):宜活血化瘀、 淡渗利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的药物有
生地、丹皮、赤 芍、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蒲黄、茯苓、泽泻、车前
子、煅 牡蛎等。治疗后期(眼底出血吸收,伴有机物形成或类脂质沉
着),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前方去丹参、茯苓、泽泻、车前 子,加归
尾、夏枯草、海藻、决明子、枸杞子、黄芪等。若阴虚 火旺明显,则宜养
阴清火、凉血去瘀,用知柏地黄汤合生蒲黄汤 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丹
皮、丹参、生蒲黄、旱莲草、荆芥 炭、郁金、知母、川柏、 决明
子、煅牡蛎等;若血虚血瘀明显,则宜养血安神、凉血去瘀,用加味四物汤
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丹皮、白芍、川芎、阿胶、蒲黄炭、旱莲草、藕节
炭、 五味子、酸枣仁、麦冬等。
近年来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取得可喜成果。 吴茂慧报吿28
例42 只眼,经辨证论治佐以活血化瘀,结果眼内出 血和渗出全部吸收,视
力增加5 行以上。观察一年无复发者22 只 眼。刘克欣以通络化瘀治疗25 例,
结果显效23 例,进步2 例,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将中药组按辨证分
型用药,对照组给 尿激酶,用中心视力做主要疔效指标。结果表明两组疔
效无明显 差异,而对于自然转归预后极差的视网膜主干阻塞病例,中药组
疗效优于尿激酶组。通过治疗前后血凝、纤溶系统、外周微循环和血液流变
学等项检査,证实服中药后血凝増高及纤溶活性降的状态获得改善,微循环
有明显的改善,血液流变学障碍好转。进一步阐明了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的机 制。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通过视网膜中心
静脉阻塞患者服 中药前后血小板电镜检查,证明川芎嗪对血小板有解聚作
用,川 芎、丹参、红花、赤芍等除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有增强纤溶活
性、降低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活性等作用,故可抑制血栓形成。另外赵庭富报
道以育阴潜阳化瘀通脉法治疗视网膜静脉主干阻塞27 例,分支阻塞22 例。
结果治愈24 例,显效8 例,有效16 例,无效 1 例,有效率为97% 。庞涛报道
以辨证治疗加活血化瘀治疗62 例,治愈26 例,有效37 例,无效1 例,恶化1
例,有效率为 85.4% 。
182膜膜视四络)性中网心脉性液浆炎
(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是常见的眼底病,受累部位主 要局限于黄斑
区。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黄斑区附近小动脉收缩所致,故多采用
血管扩张剂及激素治疗,对于促进渗出 物的吸收可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1. 辨病与辨证
(1) 单纯性:视力模糊,眼前似有纱幕遮盖,并有阳性盲 点。视物变形,无
周身不适。黄斑区水肿明显,局部视网膜呈圆 盘状,中心凹反光消失。
(2) 郁结型:除眼部症状外,患者视色不真,视物呈黄或 青紫色,易怒或情
志不舒,头昏目眩,脉沉弦,眼底可有出血。
(3) 肝肾不足型:眼内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黄斑 部陈旧性病变,中
心凹反射模糊。
(4) 心脾两虚型:视物模糊,眼底渗出吸收缓慢,面黄神疲,纳呆胸闷,舌
淡苔白,脉细弱。
2. 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
(1) 中医辨证治疗
单纯型:以消水肿为主,佐以渗湿解郁、舒肝活血,常用药物有白菊花、木
贼、黄芩、白蒺藜、蝉蜕、枳壳、防风、羌活、 银柴胡、苍术、枸杞、女
贞子、赤芍、地黄、当归、川芎、甘草 等。
郁滞型:宜舒肝理气、调和肝胃及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银柴胡、当归、白
术、白芍、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丹皮、栀子、桃仁、红花等。若渗出
水肿明显加蒲黄、苍术、猪苓、车前子;眼底出血加地榆、茺蔚子。
肝肾不足型:宜滋肾养肝、活血化瘀,用杞菊地黄丸加丹参、桃仁、红花、
坤草。
183心脾两虚型:宜补益心脾,用归脾汤加丹参、坤草。
(2) 西医疗法: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用血管扩张 剂,如菸酸、乙酰胆
碱等,若渗出明显,应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如有条件亦可用激光凝
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小裂孔。
李金智报告辨证治疗72 例结果,治愈36 例,有效35 例,无效1 例。陈瑞铭报
吿治疗本病共26 只眼,治愈18 只眼,进步6 只 眼,无效2 只眼。陆绵绵报吿
100 例治疗结果,治愈77 例,好转 22 例,无效1 例。
( 林文森)
184麻灸针第与八章针
185针成一医灸西、中合床结临就
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智慧的结晶,尤其近三十年
来,针灸临床通过反复实践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国,提高了疗效,并采用现
代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等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近代各种
先进的电子仪器、电子计算机技术、放射技术揭示了针灸治病机理,为针灸
临床研究提供大量科学根据,取得丰硕成果。这样就引起世界各国医学界极
大的关注,形成世界“ 针灸热” 。综观针灸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成就,现仅在传
染、感染性疾病、冠心病、代谢内分泌疾病、呼吸道疾病、急腹症、脑血管
病、戒烟和肿瘤等方面做重点综述如下。
186性感疾一染传、染病
( )
针灸用于这方面疾病的治疗,近几年来又有新的进展,如应 用针刺、刺络
放血、艾灸、水针及光、电、磁疗等方法治疗流行 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 出血热、传染性乙型肝炎、细菌
性痢疾、百日咳、疟疾和各种感 染性炎症,均收到明显的效果。针灸治疗
这些疾病的特点不同于 药物“ 内治法抗炎” ,也不直接针对炎症原因,而是属
于“ 外治 法抗炎” 。针灸于穴位后,侧重调动和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
作用,增强防卫能力,从而抑制炎症过程的发展。甘肃针灸 研究所张涛清
等报道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对613 例菌痢病人精选下脘、天
枢、关元、神阙、足三里五个主穴进行观 察,并设不同药物治疗对照组,
结果613 例对其中细菌培养阳性、临床症状明显的病人317 例,治愈286 例,
治愈率为90.6% 。 高于药物对照组。张涛清等又对菌痢病人进行机理实验研
究,针刺前后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转化、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 各
类蛋白比例、皮质醇含量、胰岛素、甲状腺素与三碘甲状腺素 含量以及血
浆环磷酸腺苷含量等20 多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做菌痢 造型动物实验,结果
证明针灸治疗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尤 其明显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抗
菌、抗炎、增强防毒、解毒机能; 纠正体生理功能紊乱及改善血液循环障
碍等作用,达到祛除病 邪(细菌)促使机体得到康复。南京中医学院报道
针刺治疗间曰疟133 例取大椎、陶道、间使、后谿为主穴,配合足三里、脾
愈、合谷等穴,实践证明疟疾发作前两小时针刺疗效最佳,并认为强刺激手
法效果好,结果痊愈者99 例,有效者12 例,总有效率 83.5% 。流行性出血
热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流行范围较广、 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周楣声等采用薰灸或火针治疗79 例,根据症状的不同选用大椎、百
会、巨厥、三脘、三阴交等穴,收到显著疗效。有效率达97.47% ,治愈率
70.89% ,这是用西医对症治疗同时辅以灸法治疗该症的新途径。流行性腮
腺炎是 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用抗生素无效,有人用三棱针点
刺关冲、颊车治疗;也有人点刺少商穴放血5 ?7 滴,配合针 刺翳风、合
谷,治疗140 例病人,针2 ?5 次痊愈。
187化系疾二统)消病
(
报道较多的有急腹症,如胃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胆系感染
等,慢性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肠炎、结肠炎等。中国医科大学
用低频电脉冲治疗急性胃穿孔40 例,针刺 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等
穴,用频率为180 ?200 次/ 分脉冲电流1 ?2 小时,腹部穴放阳极、四肢穴放
阴极。一般2 ?4 小时腹痛消失、腹肌变软、腹膜炎症状逐渐消散,体温恢复
正常, 白细胞数下降。提示穿孔自行修复,是胃穿孔早期洽疗的好方 法,
张庆年报道针刺治疗胆石症216 例,选用日月、胆俞为主穴、 辅以阳陵泉。
肝内胆管结石配太冲穴。结果治愈25 例占11.57%, 排石者214 例占99.07% ,
总有效率为100% 。总之认为针刺日月、阳陵泉等穴,通过祌经系统作用可
直接促使胆囊收缩;Oddi 氏 括约肌舒张,还可通过乙酰胆碱的释放直接促
使肝细胞增加胆汁的分泌。近几年来应用耳穴治疗胆石症日渐增多,王宏业
等人用B 型超声成象仪进行实时动态显象观察,耳压过程中正常人与100 例
胆系结石患者胆囊的收缩变化等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耳压可 使增厚的胆
囊壁变薄,内膜面变光滑,胆汁透明度清哳,下垂胆 囊向上位移,结石排
列改变,有促使病变胆囊向正常逆转的作 用,对胆囊炎有抗炎、镇痛及预
防结石形成的作用。通过对100 例胆系结石患者的治疗观察,结果排石率为
65% ,结石排尽率为 5 % ,但短径8 毫米以上的结石未见排出。田成文报道
针治急性 胰腺炎13 例,分三组穴位:①上脘、脾俞、足三里、合谷;②中
脘、胃俞、下巨虚、大椎;③胆俞、内关、阳陵泉、大横。三组 穴每隔2 小
时轮流交替针刺10 ?15 分,强刺激并加疏密波脉冲电 流增强刺激,结果有
12 例经5 ?7 日症状消失痊愈,1 例无效。 孟昭敏等人对91 例胃下垂病人针刺
治疗,以X 线钡餐进行观察, 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为主穴,并随症
加穴。治疗结果: 痊愈25 例、显效27 例、进步37 例、有效率97,8% ,痊愈
率 27.5% 。另外,有的人对胃、十二指肠病人,进行足三里穴针刺 前后胃
电图的比较,结果针刺使胃电图的波幅幅值呈升高和降低的双相反应,其有
显著统计学意义。
188吸系疾三统)呼病
(
应用针灸治疗临床报道较多的有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
张、支气管哮喘及戒烟、戒酒等。治疗方法有温 针、水针、耳压、穴位埋
线,药物灸及药物液氮冷冻穴位等方 法。张生理报道以注射用水注入双侧
肺俞穴治疗大叶性肺炎62 例,并以62 例相同病历作为青、链霉素药物治疗
对照组,结果穴 位注射组6 2 例中治愈5 6 例,治愈率为90.3 % ,药物组治愈
5 2 例,治愈率为83.87% ,穴位注射组髙于药物组。林宏报告用隔姜灸法治
疗30 例肺气虚哮喘患者,治后肺通气功能明显提高,cGMP 下痒,特别是
cAMP 在原有水平上明显增长,其増长率与3H-TRd 增长率呈密切正相关,反
映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机制得到增强。 近年来国内外用针刺戒烟的报道引
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值得提出的是从70 年代香港首先报道了用耳针电针戒烟
成功,其后各国亦有报告耳针戒烟的文章。从O1ms 发现戒烟新穴位,则使
戒烟有效率提高到80% 。国内吴詠仁、孙爱琴报道体针、耳针戒烟疗效观
察,有效率前者为84% 、后者为90.9% 。针刺戒烟常用有耳针、鼻针和体
针,耳针选用神门、口、肺穴用揿针做耳穴皮内埋藏, 每当有吸烟要求时
用手按压;鼻针主选鼻穴,夹鼻(胆点)配印; 堂(肺点);体针取百
会、印堂、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 戒烟穴(在腕部列缺与阳谿穴之
间),垂直刺入适当捻针,行手 法时令病人吸气并屏住呼吸到进针完了再
吸气,一些人针后出现欣快感或口中有异味、金属味等反应。有人对戒烟机
理进行研 究,发现针刺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患者的A C T
H 、皮质酮和cAMP 均升高,血浆中的β 趋脂素、β 内啡素均增高,针 后半小
时更高。吴詠仁提出,针刺耳穴神门,是镇痛、麻醉要 穴,能引起脑内内
啡肽升高,可能与抑制烟瘾有关。笔者在治疗中认为针刺戒烟穴确实收到戒
烟效果,病人反映针治后口内有怪 味,不愿再吸烟,或烟量明显减少,但
病人必须有毅力下决心戒 烟,否则当停止针治后烟瘾再作,有再吸的可
能。孙申田等人报 道,他们在耳针戒烟和药物成瘾的启发下,进行耳针戒
酒的临床 研究,他将38 例病人成三个组,第一组为主观有戒酒要求者;第
二组主观没有戒酒要求者;第三组为伴有酒精中毒症状,强迫 针刺治疗
者。治疗方法取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胃、内分泌、 咽喉或寻找压痛
189点,每次治疗选用2 ?4 个穴,观察结果:一组 患者一次治疗明显见效,巩
固治疗3 ?7 次,随访三个月未见饮酒者20 例;好转7 例均为二组患者;无效
9 例均是第三组患者, 总有效率为71 % 。由此可以认为心因性因素在耳针戒
酒的效应上 起重要作用。
190环系疾四统)循病
(
报道较多的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早搏、高血脂 症、厥脱症等。
应用生物化学、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作为指标 进行观察。彭悦报道,冠
心病病人针刺前后即刻进行超声心电图 检査,结果针刺后平均每次心搏出
量由81.96 毫升增加到98.49 毫 升,左心室后壁搏幅,由针前的8.75±2.04 毫
米增加到11.04±2.13 毫米,提示针后心功能的代偿活动和心肌的活动得到了
进一 步的调节。他还说有的人认为针刺不仅能治疗冠心病而且还能防 治心
律失常和心原性休克,其疗效机理是针刺可以改善左心功 能,增加心搏出
量,疏通其障碍的微循环,调整cAMP 与cGMP 的 关系,因而增加了心肌氧
供应,减少了心肌耗氧量,使心绞痛缓 解,心电图好转。高镇五等将心律
失常患者160 例分为四种类型, 均以内关、神门、心俞或4 ?5 夹脊穴、厥阴
俞为主穴,再按辨 证不同择选配穴。心气虚:膻中、素髎、列缺、足三
里;心阴 虚:三阴交、太冲、太谿;心脉痹阻:膻中、膈俞、三阴交、列
缺;心阳虚:素髎、大椎、关元、足三里。每次选主配穴各1 ? 2 个,交替
使用。针后当时病人自觉症状消失或减轻,心电图好 转,占有效病例的
20% ,随着针灸次数増加,病情逐渐恢复正 . 常者占有效病例数的80% 。中
医治疗厥脱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对机理研究不多,关新民等人通过临
床和模型动物观察到,针 剌人中、承浆两穴,探讨其机理,认为针刺抗休
克作用是通过有 效的调节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提高肺的摄氧率;提高动
物血中 氧含量;和调控机体各组织的氧耗量。故针治厥脱证机理与肾上 腺
素的调节和血氧水平及肺摄氧率有关。
191分疾、五内)泌代谢病
(
近来随着内分泌医学的发展,临床应用针灸治疗得到重视、 报道有糖尿
病、肥胖、甲状腺病等,谌剑飞报告对24 例糖尿病患 者进行观察,以脾
俞、膈俞、足三里为主、兼辨证加穴,14 例单纯针刺,10 例针刺加药物,
结果两组显效11 例,良效和改善各4 例,三者总有效率为79.16% 。谌剑飞还
对20 例糖尿病患者针刺 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观察,血液粘度总好转
率为77.14% ; 说明改变病人血液流变学状态,对病态下的机体起调整作用。
上 海经络研究所将129 例甲亢病人分为三组,采用行瘀散结法为I 组:针刺
腺体穴(相当水突穴)刺腺体局部;益气养阴清火法为II 组,针刺内关、间
使、足三里等远端穴;III 组为针刺局部加远 端穴。结果I 组对缩小甲状腺有
明显作用;II 组是治本法,不仅能改善临床阴虚气少、虚火内扰等症状,且
能降低血清T4 、T3 含量,从根本上改善病人高代谢,高循环动力症状;III 组
则综合两组治疗长处,标本兼治,故提高了疗效、降低复发率,取得比较满
意的效果。
192经系疾六统)神病
(
针治该系统疾病中西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报道较多的有中风、癫痫、
脊髓疾病、锥体外系疾病、周围神经疾病,近年来针治重度昏迷的病例也有
所增多。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对54 例急性缺血性恼血管病进行针灸和烟酸
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针灸组39 例,烟酸组15 例,针灸组取百会、曲池、
外关、阳陵泉等 主穴,按不同分型加穴,气虚血瘀;如足三里、三阴交、
血海; 阴虚阳亢:加太冲、复溜;痰浊阻络:加丰隆。结果针灸组39 例中
有效36 例,有效率为92.31% ,与烟酸组相同,但与自然恢复率相比有着明
显的差别。并对54 例病人均进行全血比粘度、血浆 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
度、红细胞压积、电泳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六项指标检查,证明针刺可促使血
液流变明显改善,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减弱,血液流动加速,血流量增
加。笔者应用针药 治疗中风证应辨证施治,主穴取风池、四关(合谷配太
冲)。脉络空虚、风邪入侵:加足三里;肾阴亏虛、阳气亢盛:如太谿、
行间、中冲放血、关元;温痰火热,郁阻经络:加尺泽、丰隆; 气虚血
滞:加膈俞、血海。急性昏迷:加人中。另外赵兰等人在 督脉穴位埋线治
疗癫痫110 例,以大椎、陶道、灵台、筋缩、脊中、命门、癫痫(大椎与尾
骨端联线中点)等穴交替轮换使用, 将羊肠线用三角针带进穴内埋藏,110
例中显效30 例,好转69 例, 总有效率91.7% 。吴经纬报道针刺治疗坐骨神
经痛400 例,取大 肠俞、关元俞、环跳为主穴,结果痊愈352 例,显效41
例,进步3 例,总有效率99% 。笔者曾报告在用针刺治愈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120 天病例的基础上,又报道针治5 例脑型疟疾严重后遗症病例, 其中4 例为
去脑皮层状态,1 例有半身不遂表现,经针刺治疗取 风池、四关、外关配临
泣、后谿配申脉为主随症加减。治愈1 例,显效2 例,进步2 例,说明针刺对
该症有较好的疗效。
193及、、七重)危其急它症病症
(
针灸临床报道中有关其他各科、各系统疾病还很多,如泌尿生 殖系统疾
病,骨、关节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妇产科、皮
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及有关危、急、重症等。 杨春普报道针刺关元、百
会穴治遗尿症500 例,痊愈476 例,好转 14 例,总有效率98% 。南京医学院
针灸科针刺天枢、足三里,治疗51 例婴幼儿腹泻,治愈45 例,显著3 例,有
效率98% 。徐笨人 报道用便携式电子火针治疗寻常疣、色素痣、乳头状
瘤、扁平疣、鸡眼筹皮肤病,除鸡眼疗效略差外,其他治愈率均100% 。 最
近应用针刺治疗男性不育症报道较多。如针刺肾俞、关元、足 三里、三阴
交等穴,治疗阳萎效果不错。笔者认为针刺时针感能 传到阴茎、龟头则疗
效明显,疗程较短。还有人报吿1 例婚后不 射精,针行间,曲骨、次髎、至
阴、灸大敦穴,隔日1 次,4 次而 愈。成都妇产科医院报道用氦氖激光照射
至阴穴矫正围产期臀位 1000 例临床观察,结果转正673 例,占67.3% 。其中
3 次照射转 正者521 例占77.4% ,6 次照射转正者131 例占19.5% ,9 次转正
21 例占3.1 % 。王秀明报道缪刺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2000 例,提 出在损伤部
位找出压痛点作一痕迹,再以缪针法在对侧同部位定 点进针、行提插捻转
手法产生明显针感,留针20 ?30 分钟,患侧 局部轻轻按摩,发热疼痛即消
失,缪刺实践认为急性损伤,疼痛局限,治疗越早、缪刺定点越准,收效越
高,治疗一次痊愈者达 99% 。针灸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正日益逐步展开,崔
开贤报道属中晩期食管癌、胃癌伴有梗塞病人经针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取
中脘、章门配以相应背俞穴、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公孙,结合 耳针,
针治后病人自觉症状好转,病灶缩小。总之针刺治疗肿瘤 对减轻症状;防
治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数减少有一定作用;灸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
能。电热针能把热幅射引入机体一定深度,温度可调,针尖部发热,从肿瘤
中心加温,而不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普遍认为针灸对改善临床症状、延长
患者生存期有 一定作用,这也是电热针治疗肿瘤的可喜苗头,值得进一步
研 究、探讨。
( 王维泽)
194临和研、用针床刺究麻应醉二的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应用针刺穴位能够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生化、免
疫等功能的原理,在病人的一些穴位上予以针刺刺激,辅以少量药物,使病
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麻的成功,开辟了麻醉学的一
个新领域,是中西医结合 的又一项成果。
当前针刺麻醉临床研究工作,紧紧围绕着提高针麻临床效果 这一中心环
节。一方面加强针麻适应证的研究,进一步摸清针 刺镇痛的临床规律,继
续探索有效镇痛穴位及刺激方法,并运用 痛阈、耐痛阈、皮肤电反射、血
管脉搏波等生理指标,以及阿片 肽等生化指标进行术前预测,提高了术前
预测符合率。另一方面 开展针刺复合麻醉及辅助用药的研究,如针麻与药
物静脉麻醉或 硬膜外麻醉相结合,使针麻和药物麻醉发挥出各自的优点,
互相 取长补短,取得了用药量少、安全性髙、镇痛完全及恢复较快的 优良
效果。针麻外科手术学的研究也正在深入地进行。如针麻下 行甲状腺手
术、前颅窝手术等四种手术均已由卫生部组织专家鉴定通过,并逐步向全国
推广。其它如针麻下肺切除、全喉切除、 胃大部切除、子宫切除等,均在
继续改进提高之中。
针麻对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已有三十多个国家使用 针麻施行了几
十种外科手术。
针麻在今后十几年中,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采用新技 术、新方法的过
程里,针麻镇痛的临床规律将逐步地被人们完会 掌握,同时可以运用各种
严格的生理、生化指标,对每一个病人 进行科学的预测。在手术中将按严
密设计的针药结合方案(包括 穴位选择、针刺手法、刺激量和时间、用药
的种类、剂量及给药 途径和时间等)取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出针麻临床
中的优越 性,使针麻成为一种临床医生和病人都普遍欢迎的镇痛及麻醉时
最佳方法。本书仅简要介绍针麻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195术意的一事针中麻注术、前项
( )
1. 针麻的适应范围 由于针麻比药物性麻醉安全度大,又无 明显的副作用,
它不仅不会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过量等 意外和对肝肾功能产生特
殊不良影响,而且针刺本身还可调整人 体器官系统的功能。对心、肺、
肝、肾功能不全,病危休克,年老体弱和婴幼患者均可考虑选用针麻。
鉴于针麻的某些特点和不足,在选用针麻施术前还应想到: 病灶和手术的
复杂程度;病员的生理特点和机能状态;以及心理 因素的影响。
(1) 病灶和手术的复杂程度:一般说来,针麻效果在头面 部和颈部手术较
好;在腹部乎术较差,尤其难度较高的上腹部 手术更差。所以头面部、颈
部手术可选用针麻,上腹部手术选用 针麻时应该慎重。
(2 ) 病员的生理特点和机能状态:具体到针麻所考虑的就是痛阈和耐痛阈。
由于人体的差异、年龄、性别的不同,以及同 一个体在不同的身体部位和
不同的时间里也存在着差异。有关了 解这些问题的检测方法,通称为“ 术前
预测” 。目前“ 术前预测” 有通过皮肤感觉的知觉阈来了解耐痛阈的;也有通过
呼吸 波、指端脉搏波、心率、皮肤交流电反射等来了解耐痛阈的;还有通
过测定血液中与痛有关的化学物质(钾离子、组织胺、徐缓 激肽等)来了
解耐痛阈的。总之这些方法都处于探索阶段,但对针麻效果的估计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3) 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针麻手术中,病员处宁完全清醒 状态,除痛觉迟钝
外,其它绝大多数感觉和运动机能都保持基本 正常,这就使心理因素可能
明显地影响针麻效果;积极、乐观、 稳定的情绪,对麻醉和手术的信赖和
信心有助于充分发挥机体内在的调整功能,从而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相
反,焦虑、不安、紧张、甚至恐惧,则可能加剧术中不良反应,或导致患者
不能很好配合,从而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 针麻的选穴 临床根据不同手术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穴倥配伍成针麻的穴
位处方。针麻的种类很多,各有不同的选穴方 法。目前临床普遍应用有体
196针麻醉和耳针麻醉两种。
(1 ) 体针麻醉:即“ 针刺经络穴位麻醉” 的简称,是在传 统的循经取穴的基础
上,选用四肢和躯干部的穴位,进行针刺的麻醉方法。选穴时有几种不同的
原则:①循经取穴;②辨证取穴;③节段取穴(远端、邻近,根据神经解剖
学原理,考虑到手 术部位的神经支配而选取穴位的方法);④局部取穴和
同神经取 穴的综合原则。
(2) 耳针麻醉:是限于选取耳廓穴位的一种麻醉方法。
耳针麻醉也是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和耳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原理,
再加上长期的临床实践所总结的经验。一般选穴原则是:①辨证选穴;②耳
廓敏感点选穴;③镇痛经验穴(如神 门、交感、脑干、皮质下等穴)。
3. 穴位的刺激方法 穴位选定后,即可以进针,进针后可用 传统的提插、捻
转手法运针(耳针不宜提插)和电脉冲刺激运针,以便给穴位一定的刺激,
从而使之‘ 得气'' 。所谓‘ 得气'' 是指施针者手下的一种沉紧感或病员穴位局部或
更大范围的酸、 胀、重、麻感觉。针刺穴位必须获得和设法维持这良好
的'' 得气‘ 效应,这是获得针刺麻醉效果的关键。另外,还有一种是穴位注
射,是在穴位内注射少量的药液,如维生素B1 、当归注射液、杜冷丁、东
茛菪硷等,以达到一种刺激方法,临床上常使用在配穴 上,以加强主穴的
针刺效应。
刺激强度应根据病员的体质、病情及对针刺的敏感性和耐受 力,穴位所在
的部位和敏感程度、手术刺激的强弱以及手术时间 的长短等情况作具体分
析,对刺激强度要作出合理的选择。一般说 来,刺激强度必须足够大,才
能获得和保持良好的‘ 得气‘ 。当刺激强度较低时,增加强度往往可获得满意
的‘ 得气‘ 效应,因而提高针麻效果。但不能笼统认为强度越大越好。过强的
刺激,相反 会引起疼痛,而影响'' 得气'' ,则降低针麻效果。
至于留针的时间,要根据手术情况而定,但不宜留针时间过 长。关于提
插、捻转、电脉冲的运针刺激,什么时间使用,以及 强弱的刺激,也要根
据手术的阶段斟酌选用。
1974. 辅助用药是辅助针麻起到镇静、镇痛,提高针麻效果, 同时保护呼吸和循
环机能,使机体避免受手术机械刺激后会产生 强烈紊乱。辅助用药并非针
麻特殊需要,各种麻醉方法,几乎都应该用一定的辅助药物。
辅助用药包括术前和术中用药。术前常用镇静药、安定药、 镇痛药、抗胆
硷能药物等,如苯巴比妥(鲁米那)、乙酰普吗嗪、氟哌啶醇、氟哌啶、安
定,杜冷丁、吗啡、芬太尼,硫酸阿 托品、山莨菪碱(654-2) 、氢溴酸东莨
菪碱等。术中常用局部 麻醉药和镇痛、安定药,如普鲁卡因(奴佛卡
因)、杜冷丁、安定、氟哌啶等。
药物的用量可视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手术情况酌定, 但在针刺麻醉
中不宜使病员处于催眠状态,以使病人能清楚地反 映自觉症状和主动配合
手术。
5. 针麻时的手术操作和管理 外科创世以来,一向倡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
伤,无论切割、剥离、止血、结扎、缝合,均应遵循这一原则。尤其针麻是
在病员头脑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所以要求手术操作稳、准、轻、快。针麻虽
然比较安全,但术中也要注意病员的呼吸、循环机能的变化,以及水和电解
质的平衡。 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发现,早期处理,以确保针麻顺利完
成。
198术针处二麻)手方
(
1 . 颅脑手术
(1 ) 前颅窝手术
[ 体麻〕颧髎(双侧)。
金门、太冲(患侧),患侧的率谷透颔厌,健侧攒竹透患侧鱼腰。
〔耳麻〕神门透肾、脑干或额透皮质下、交感、外肺(均患 侧)。
(2) 颞顶枕手术
〔体麻〕金门、太冲、风池透安眠2 、上星透囟会。
〔耳麻〕脑干透枕颞、外肺、神门透肾、交感透太阳(均患 侧)。
(3) 桥小脑角及小脑半球手术
〔体麻〕大椎透哑门、后顶透脑户、足临泣、翳风。
〔耳麻〕脑干透皮质下、神门透肾、交感、外肺( 均患侧)。
2. 颈部手术
(1) 甲状腺切除术
[ 体麻〕扶突(双侧)。
合谷、内关(双侧)。
[ 耳麻〕神门、肺、交感、颈(同侧)。
(2) 甲状腺癌局部切除术
〔体麻〕合谷、内关(患侧)。
〔耳麻〕肺、颈。
199 神门、肺、颈透锁骨、交感。
3. 胸部手术
(1) 二尖瓣分离术
[ 体庥〕内关、合谷、列缺、支沟或三阳络。
内关、合谷(双侧)、臂臑(左侧)。
〔耳麻〕神门、胸、心、肺。
(2) 心包切除术
〔体麻〕内关、合谷、三阳络透郄门(双侧)。
〔耳麻〕心、神门、肺、交感、三焦。
(3) 心内直视手术
〔体麻〕内关、列缺、云门、三阳络透郄门(均双侧)。
〔耳麻〕颈、胸、肺、肾。
(4) 肺切除术
〔体麻〕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束骨、足临泣、太冲、陷谷(镇痛)。
郄门、太溪(调整呼吸)。
鱼际、太白(镇咳)。
后溪、束骨(椎旁区切口)。
支沟、足临泣(肩胛区、腋下区切口)。
内关、太冲、太白(腋前区切口)。
〔耳麻〕肺、神门。
200(5) 食管手术
〔体麻〕内关、足三里。
〔耳麻〕神门、肺、食道、交感。
(6) 乳房切除术
〔体麻〕太冲、太白,太溪。
〔耳麻〕神门、肺、胸、皮质下。
4. 妇科手术
(1) 经腹输卵管结扎
[ 体麻〕足三里、三阴交(均双侧)。
三阴交、次髎(均双侧)。
[ 耳麻〕神门透子宫、脑点透肺。
(2) 剖腹产、剖腹取胎术
〔体麻〕三阴交、外麻点、切口旁均双侧。外麻点的定位愚 在外踝和外膝
眼连线的中点向下1 寸处。
(3) 腹部全子宫切除并附件截住术、卵巢囊肿摘除术
〔体麻〕脊中(T11—T12) 、命门(L3~L4) 、腰俞(进入 骶骨裂孔)。
椎板(筋缩或至阳,针尖进入椎板上缘骨质疏松处),腰 俞、次髎
(双)。
201刺复麻三合)针醉
(
用以上针麻经预测效果不佳或不稳定的病例,用针刺复合某 一种药物麻醉
的方法,来克服针麻镇痛不全的缺点,但仍以针麻为 主,并保持针麻的特
点,而所应用的麻醉药物剂量单独不能完成 手术者,称之为针刺复合麻
醉。
1. 针刺—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
多用于腹腔手术。如胃大部切术,硬膜外穿刺部位为T8~9 ,向头端置管3 厘
米,针麻诱导5 分钟后,注入2 % 利多卡因和 0.3% 丁卡因的等量混合剂5 毫
升,15 分钟(即针麻诱导20 分钟) 后,若镇痛效某不佳,可每15 分钟追加3
毫升,直至镇痛完全。
2 .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可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在穴位刺激的同时,给于吸 入氧化亚氮—
氧气的50% 容量混合气体。此法镇痛好、吸入麻醉药 量少、术中循环功能
稳定,外周血流情况良好,对其它生理功能 助抑制性影响轻。
3. 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适用于针麻及局部通常能完成的手术,术中小剂量多次地注 药作局部浸润
或阻滞。
4. 针刺—氯胺酮复合麻醉
氯胺酮系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全麻药,1 分钟内奏效,持续约10 分钟,能产
生完全无痛并伴有浅睡眠,病员对周围环境淡漠,意识和感觉分离,因此有
“ 分离麻醉” 之称。针刺—氯胺酮复合麻醉常用于肺切除、胃切除等手术,在
针麻的基础上,于手术刺激较强而针麻镇痛效果欠满意的某些手术步骤之
前,作静脉滴注,剂量为 1 ?2 毫克/ 公斤体重。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
颅内、 眼内高压者忌用。
2025 . 小儿外科针麻的基础麻醉
小儿外科的特点之一是患儿往往不能配合,可先行肌肉注射硫贲妥钠15 ?
20 毫克/ 公斤体重作为基础麻醉,再行针刺麻醉。
203效四理处及后果术)
(
针麻术后的观察处理原则上同其它一般地麻醉,但针麻有后 效应,这已为
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总的说来针麻术术后伤口感染较罕见,吸收热较轻
微,而且持续时间较短,排尿障碍也较 少见,从而有利于病员较早的起床
活动和进食,并可促进早日康复。
( 王希哲)
204第肿性九瘤章恶
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癌及肉瘤,是一类严重损害劳动力、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的常见病。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能提高远期疗效如对III 期胃癌术后的病人采用健脾
和胃、益肾填髓的健脾益肾冲剂合并化疗 (MFV 方案),其五年生存率可达
51.65% ;IV 期胃癌患者的三、五年生存率分别达23.64% 和10% ,较单纯手
术切除及术后 化疗的III 期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11.7 ?31.2%) 为高。用扶正
生津汤配合放疗治疗150 例鼻咽癌,五年和十年生存率分别为58% 及
30.8% 。100 例晚期食管癌,用放疗加中药,与其它治疗近期疗效无明显差
异,但远期疗效中的三年和五年的生存率及生存期, 有明显的差异和延
长。许多研究报道表明,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结合,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髙其远期疗效。
2. 中医药与放疗、化疗相结合,可减毒增效以具有健脾补肾作用的升血汤配
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可以减轻化疗 (MFV 方案)的毒副反应。从中药
马蔺的种子中提取的马蔺子。 甲素Iq761-1 配合放疗,经外、体内试验及临
床观察,均证明有放射增敏作用,Iq761-1 还可以延长放疗患者的生存期。
用丹 参合并COP 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平均缓解期延长,淋巴结缩小幅度
大,疗效较单纯COP 方案组好。又如氟脲嘧陡与蟾蜍制剂合用,有增效减毒
的作用。此外,还发现临床上配合某些中医方药 有一定的抗转移效果、
3 . 经临床证明某些癌症单纯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杨学志等报
吿用中药“ 三品” (白砒、明矾煅制后加雄 黄、没药)饼、杆,外用作宫颈药
物锥切法,治疗190 例宮颈原位癌及Ia 期鳞癌(浸润深度在3 毫米以内),除
2 例死于其它疾 病外,长期随访(3 ?10 年)188 例均健在,未见复发。再有
报 道晩期肺鳞(560 例,分为单纯中药组30 例、化疗组30 例,中药组 中位生
205存期为465 天,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04 天;12 个月及24 个月 生存率,中药
组为66.7% 及13.3% ,化疗组为33.3% 及3.3% ,两 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这
都说明某些癌症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可 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4 . 临床中正确运用中医的辨证和中医的治疗法则来治疗恶性 肿瘤,已取得
可喜的进展,实践证明用中医辨证方法结合化疗、 放疗等,其治疗过程就
顺利,副作用、毒性反应较少、疗效较 好,相反则不顺利、副作用较多、
毒性反应较重、疗效较差。这 一切都说明中医辨证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
瘤的重要性。中医对 恶性肿瘤的治则,有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软坚
散结法、化痰 祛湿法、清热解毒法、疏肝理气法、通经活络法、以毒攻毒
法 等。过去治疗肝癌常按“ 癥、积” 治疗,多用软坚破积、活血化 瘀及解毒
散结等治则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一年生存率一般在 10% 以下。在分析了
肝癌患者的病程表现之后,通过中医辨证认 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从而采
用了扶正培本的健脾理气法主治肝 癌,使一年生存率达30% 左右,五年生
存率在10% 左右,且无副 作用,生存质量较好。另外,温化扶正法,以附
子为君的三生针 治疗76 例肺癌,有一定的缓解疼痛、改善全身情况和稳定
癌灶的 功效。中医的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除其自身有直接的抑瘤作用
外,还具有调节恶性肿瘤宿主的血凝- 纤溶系统,使之重新趋向正 常,从而
使其对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有增敏作用,所以活血化 瘀法作为放射治疗
时的辅助治疗可减轻放射性纤维化的产生,也 是增强放射治疗效果的理想
治则。
5. 中医药还可以防止癌变 有些肿瘤是在患者正虚的情况 下,由于致癌因素
的长期作用而发生的。体内的一些慢性炎症改 变,也常会导致上皮细胞的
增生和恶性变。因此运用中医扶正固 本和解毒消炎的方药,如六味地黄
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刺五加以及六神丸、犀黄丸等,来治疗一些
慢性癌前病变, 对减少癌变率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报吿表明刺五加可以抑
制化学 致癌因素引起的肺腺癌、甲状腺癌和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医药对低
脓度甲胎蛋白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恶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 外,冬凌
草、抗癌II 号片、攀枝花、岩白菜制剂等能降低亚硝胺 诱发的食管癌或煎胃
鳞癌的发生率等。
2066. 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和开展 如针灸治疗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可以减轻症
状,防治放、化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其中灸法 亦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
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电热针的应用,可以把热幅射引入机体一定深度,
温度可自行调节,针尖部发热,这样就可以从肿瘤的中心部位加温,而不易
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这在临床上目前已积累了一些治癌的成功病例。气功
疗 法对患恶性肿瘤病人的心身治疗,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作用。
7. 目前治疗肿瘤的几种有效方法
(1 ) 手术治疗: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对某些早期肿瘤,手术根
治,辅以区域淋巴结清扫,有较好的疗效。它的优点表现在能将肿瘤比较完
整地切除,能清除周围转移灶,对术后标本可作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手术是
否彻底,有否转移,是何类型,对今后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放射治疗:一般它可以解决肿瘤的原发灶、亚临床灶和淋巴结转移。它
是利用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的,也是当前治疗 癌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放
射治疗仍属局部控制肿瘤的方法,只适用于局限性放射敏感肿瘤。由于放射
区正常组织也会受到损伤,故可产生全身和局部反应,且可引起较严重的后
遗症。
(3) 化学治疗;对某些肿瘤的治疗,如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淋巴癌、白血病
等取得较好效果,加之新的抗肿瘤化疗药物不断增加,联合化疗有较大的发
展,以及综合疗法的使用,均使 肿瘤化疗的疗效有所提高。但是化疗仍存
在着严重缺点,如多数 抗肿瘤化疗药品,还缺乏理想的选择性,对大多数
实体癌疗效不 高,仍属姑息治疗。而且,这类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的同时
也抑制了正常细胞,用药后常发生较严重的毒副反应,对造血系统、 消化
系统、肝肾功能有时均有一定的损害,迫使部分患者不得不 中断治疗。
(4) 免疫治疗:由于肿瘤抗原的存在,机体能对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机
体的免疫机制能够消灭、排斥癌细胞。但免疫 疗法动力有限,一般估计只
5 6
能消灭10 ?10 个瘤细胞,因此单用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肿瘤难以奏效。
207(5) 中医药治疗:是根据中医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临床实 践而逐步摸索出
的,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着眼于“ 治病求本” 的原则。实践证明“ 肿瘤多中
心论”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都说明 局部治疗不能使肿瘤得到根治;同时中医
治疗毒副反应少,改善 病人全身症状好,使病人较快的恢复体力,调整机
体内的平衡, 带癌生存率较高,生存质量较好。中、晩期肿瘤者,凡有严
重合并症,或体质差免疫功能不好,不适合手术、放疗、化疗者,均可使用
中医药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的不足之处是其针对性不 强,抗癌效应不易
用现代疗效标准衡量,它的治疗规律一时还摸 索不出,其有效病例个案
多,个体差异大。这并不意味中医药治 疗肿瘤没有疗效,相反说明中医治
疗恶性肿瘤潜力很大,应继续 挖掘和研究。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 治疗与整体治
疗相结合;抗癌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综合治疗 与护理调摄相结合的方
法。它能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又能延长病人的生命。以下介绍几种代
表性恶性肿瘤。
208管支癌、气原肺发一性
此病在中医属息贲、肺痈、咳嗽范畴,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逐年增长。
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肺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中心型;周围型;其它型。从细胞组织 学分类,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
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未分 化癌等。
( 一)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主要决定于肿瘤所在部位及发展程度。周围型肺癌早期时常
无症状,即使有也很轻微,而中心型肺癌早期 即可有咳嗽、咯血或痰中带
血、胸痛、气急、发热等症,这与一般肺部疾病相似,故易误诊。当患者出
现呼吸困难、头颈部浮肿、颈及胸壁静脉怒张;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而声
哑;有的出现脑占位病变;还有的老人反复出现肺感染或肺不张时,都要高
度警惕肺癌的可能。
(2) X 射线检查:肺部透视及胸部平片、断层摄片,是直 接显示肺部癌瘤的
重要检查方法。
(3) 痰细胞学检查:“ 是肺癌客观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阳性率在 75% 以
上。
(4)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作活体组织检查。
(5) 肺同位素扫描:以169 镱、67 镓等作亲肿瘤扫描,对周 围性肺癌有较高
参考价值。
(6) 活体检查:可取得病理组织的确诊。
2. 中医辨证
(1) 阴虚型:咳呛气逆,痰少质粘、咯吐不利,咳而痰中 带血丝、或少量咯
血,潮热盗汗,少寐心烦,口干咽燥,小便黄 赤而少,舌质红少苔或光剥
209苔,脉细数等。治以滋阴润肺清热, 常用沙参麦冬汤和百合固金汤加减。
(2 ) 气虚型:咳而气短,痰多色白,神疲乏力,胸闷纳 少,腹胀便溏,动则
汗出,舌胖质淡苔薄白腻,脉细缓或濡滑。 治以健脾益气、化痰利湿,常
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 痰浊内阻型: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艰咯,胸 胁支满疼痛,舌淡
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数。治以化痰浊而利肺 气,苔白腻用二陈汤合葶苈
大枣泻肺汤加减;苔黄腻用涤痰汤合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 ) 气滞血瘀型:常见晚期病人有肝、骨、脑转移,或胸 水心包积液,或上
腔静脉压迫征。它们主要表现固定部位疼痛或 胸闷气急,舌质暗或瘀斑瘀
点,脉细涩或弦细。治以活血化瘀利 气,常用丹参、赤芍、桃仁、三棱、
莪术、留行子、三七、枳 壳、青皮等药治疗。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肺癌早期或较早期的病人,如无手术禁忌症者,都应采取手 术,术后可配
合中医扶正洽疗,增强抗癌能力,有助于提高远期疗效,一般术后五年生存
率在50% 以上。
当肺癌病灶进一步増大,或出现胸内区域性擀巴结转移时, 考虑手术难以
根治,所以采用综合治疔。其中又分术前和术后综 合治疗。术前综合治疗
为手术根治创造条件;术后综合治疗在于 杀灭、清除手术遗留的病灶。
肺癌晚期,病灶较大、或有转移,手术治疗已有困难,此时宜采用中医药、
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方法。放疗属于局部性治 疗,中医药和化疗属于全身
性治疗。
总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肺癌,可以延长病人的存活期,能 提高远期疗
效。
210癌、二胃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中医的心积、伏梁、心腹痞、胃 脘痛等范畴,
居消化道癌瘤的首位,在我国多发生于40 岁以上的男性。胃癌发生的部位以
幽门区为多、贲门区次之、胃底部较少。根据形态可分为表浅型、肿块型、
溃疡型、浸润型、溃疡癌 ;( 为慢性胃溃疡癌变)。从细胞组织学分类,常见
有腺癌、粘液 腺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等。
( 一)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胃脘痛, 食欲减退,恶心呕
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消瘦等症, 亦误认为胃炎。一般地出现梗阻、胃出
血、黑便、上腹包块等时,病情已进入晚期了。故凡年龄40 岁以上者,有脘
腹不适、隐痛、饱胀、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与贫血者,应进行积极地检
查,来排除胃癌 的可能。
(2) X 射线钡餐检查:对典型的较晚期的诊断率高。近年 来,采用气钡双重
对比造影法,对早期浅表型胃癌的诊断率与胃 镜检查相似。
(3) 内窥镜检查:使胃癌早期诊断率大大提高,胃镜活检 对表浅型胃癌的阳
性诊断率达88 ?90% 。
(4) 胃脱落细胞学检查:操作简便,阳性率高达90% 。
(5)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胃液分析、大便潜血检查、四环素荧光试验、胃液
极谱分析、胃癌免疫学诊断方法,均有一定参 考意义。
2. 中医辨证
(1) 肝胃阴虚:胃脘疼痛,口干咽干,心烦易怒,呃逆噫 气,脘闷胃胀,五
心烦热,盗汗颧红,苔剥或无苔、镜面苔,脉 弦细数。治以润养津血,降
火散结,用三才汤、五汁饮等方加 味。
21 1(2) 脾胃虚寒:脘痛喜温喜按,呃逆,呕吐恶心,脘腹胀满,便稀,畏寒,
苔白滑润,舌胖淡有齿迹,脉沉缓或沉细濡。 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法,用附子理中丸、小健中汤、人参健 脾丸、补中益气汤等方。
临床中还应根据病情变化随证论治,如出现气滞,应疏肝理 气用柴胡疏肝
散、小柴胡汤、枳实消痞汤加减;出现湿滞,当以 化湿用平胃散二陈汤之
类;若热邪亢盛,需清火泻热用承气汤或 泻心汤治之。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只要患者全身情况 许可,又无明
确远外转移者,均应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即使 晚期已超出手术所能切
除的范围,在患者情况允许时,仍尽量争 取作病灶胃大部切除手术,待症
状有一定缓解后,则更有利于发 挥其它治疗的作用。
术后可综合治疗,生存期达二、三年以上,比预期手术后生 存三至六个月
有明显的延长,而且生存质量较好,食欲体重如 常。
另健睥益肾方(党参、白术、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枸 杞子)合并化
疗,治疗III 期术后胃癌43 例,五年生存率为53.8% 。 中药扶正抗癌基本方
(党参、黄芪、白术、仙鹤草、生苡米、白 花蛇舌草、白英、七叶一支
花、石见穿、甘草)结合化疗治疗晚 期胃癌56 例,五年生存率为30.61% 。
212管三癌、食
食管癌在中医属噎膈范畴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 性患病多于女
性,三十岁以下的人少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死 亡率亦增高,其中以60
?69 岁组死亡率最高。从解剖位置上看, 一般以食管中段的发病最高,下
段次之,上段最少。早期食管癌 可分为隐伏型、斑块型、乳头型、糜烂
型。晚期病理分型为髓质 型、溃疡型、蕈伞型、缩窄型、其它类型。细胞
组织学分类主要 有鱗状细胞癌(占90% 以上)、腺癌(占4 ?6%) 。食管癌
浸润 及转移的方式与其他肿瘤相似,主要有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 血道
转移,腔内种植(较少发生)。
(―)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吞咽食物时不适,有食物停滞或噎塞感,有时
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常吐沫 状粘液,梗阻明显时加
重,前胸、后背持续性隐痛,体重下降, 脱水,大便干燥;晚期则明显
恶病质,如有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2) X 射线检查:食管钡餐造影可以帮助诊断,早期病例 的确诊率为
82% ,而中晚期病例可达95% 以上。
(3 ) 食道拉网细胞学检查:用食管细胞采取器作食管分段拉网细胞学检查。
对食管癌早期诊断,阳性率很高。
(4) 纤维食管镜检查并作活检,对早期诊断有直接帮助。
2. 中医辨证

(1) 痰气互阻型:食入不畅,吞咽不利,时有嗳气,频泛涎沫,胸膈痞满或隐痛,口干,大便干涩,舌质
淡细,脉弦细,治以理气润燥、化痰开郁,用以启膈散加减。

(2) 瘀血内结型:食入不下,甚则水饮不能,大便干结如 羊矢,胸部疼痛,形体消瘦。舌质暗红或青
213紫,或有瘀斑瘀点、 舌苔干而少津,脉细涩或弦细。治以行瘀破结辅以滋阴润燥,用 通幽汤加减。

(3) 热毒郁结型:口干咽燥,欲饮冷物,心烦易怒,胸背 疼痛,大便干结,腹部作胀,小便黄赤,舌质
红或绛、苔黄燥。 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开结,用凉膈散加减。此法不宜久用,一旦 热去毒化,即刻停药为妥。
(4) 气虚阳微型:长期饮食不下,面色?白,形寒气短, 泛吐清涎,面浮足
肿,舌淡胖苔白,脉细弱者。治以补气温阳 法,用补气运脾汤加附子、肉
桂等。若出现气血双亏,宜用八珍 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食管癌虽然用手术、放疗、化疗及中医药单一治疗都能获得 不同程度疗
效,但都有一定限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早期和局 限的食管癌,手术治
疗可长期治愈。但对中、晚期患者手术效果 不满意,所以进行综合治疗。
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中西 医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234 例,客观
有效率为49.1% ,治疗后 — 年生存率42% ,三年生存率8.3% ,五年生存率
7.1% 。
214证四病、癌原辨发辨性肝
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属脾积、?积、黄疸范畴,也是常见的恶性 肿瘤之一,
以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病理检查大体可分为巨块 型、结节型、弥漫
型。细胞组织学分类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混合型肝癌,以肝
细胞型肝癌多见。肝癌可以通过血 液、淋巴及腹腔种植等途径转移,因此
可累及肾上腺、骨、肾、 脑等部位。
( 一)
1. 辨病要点
(1 ) 临床症状:肝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刺痛, 有时还可引起剧
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发热时间无规律,有时 可髙达38 ?39°C ,时有
鼻衄、齿衄或皮下瘀斑,上腹有肿块可以 摸及。患者还可出现低血糖症、
红细胞増多症、类白血病反应、 高血钙症、淀粉沉积症及男性乳腺发育
等。
(2) 常见体征:肝肿大、质硬、结节状;黄疸;腹水(晩 期表现,呈黄色或
血性);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怒张等。
(3) 化验检查:①甲种胎儿球蛋白检查(AFP 或AFG) 明 显升高;②酶学检
査:γ- 谷氨酸转肽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 同工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和碱
性磷酸酶的同工异构酶)具有诊断意义。
(4 ) 物理检查:A 型与B 型超声波;同位素扫描;X 线横膈征(右横膈抬高、
活动受限);CT 扫描;腹腔镜检查等都助有于确诊。
(5)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病理诊断: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2151) 如无肝癌其他证据,甲种胎儿球蛋白对流免疫电泳阳性或火箭电泳定量
>500 毫微克/ 毫升,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 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
胚胎性肿瘤等。
2) 有肝癌临床表现,加上同位素扫描(或肝造影)、超声波、X 线横膈征、
酶学检查中三项肯定阳性,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及肝良性肿瘤者。
3) 有肝癌临床表现,加上肯定的远处转移灶(如种、骨、 锁骨上淋巴结
等),或血性腹水(或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并能 排除继发性肝癌者。
2. 中医辨证
(1) 肝郁脾虚:两胁痛、右胁胀痛,坠痛,胸闷不舒,生 气后加重,饮食量
减,腹胀,大便不调,触之肝大,舌苔薄白, 脉弦缓。治以疏肝理气、健
脾和胃,用柴胡12 克、当归12 克、杭芍12 克、白术10 克、云苓10 克、郁金
10 克、香附10 克、八月扎30 克、甘草4 克、沙苑子15 克、青皮10 克。
(2) 气滞血瘀:胁痛如刺,痛引腰背,定着不移,入夜更剧,胁下痞块巨
大,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涩。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积,用
绛香10 克、元胡10 克、三棱10 克、莪术 10 克、八月扎20 克、赤白芍各10
克、郁金10 克、炮山甲15 克、土别虫10 克、生牡蛎30 克、白屈菜15 克、当
归10 克。
(3) 湿热结毒,病势加剧,发热出汗,心烦易怒:口干口 苦,身黄目黄,胁
肋刺痛,腹胀腹满,恶心纳少,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而暗,舌苔黄腻,脉弦
滑或滑数。治以清热利胆、泻火解毒,用小叶金钱草30 克、虎杖30 克,姜
黄15 克、栀子10 克、丹皮15 克、茵陈20 克、蒲公英30 克、白英30 克、龙葵
30 克、蛇莓30 克、半枝莲30 克、厚朴10 克、腹皮10 克、羊蹄根別克、莱 菔
子15 克。
(4) 阴虚内热:胁肋隐痛,绵绵不休,纳少消瘦,低热盗 汗,五心烦热,头
晕目眩,黄疸尿赤,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 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
红少苔,脉虚细而数。治以养血柔 肝、益阴凉血,用生地20 克、白芍15
克、当归10 克、女贞子15 克、旱莲草30 克、生龟板20 克、生鳖甲20 克、丹
216皮15 克、嫩青蒿 10 克、山萸肉15 克、生山药10 克、沙参10 克、生黄芪20
克、云苓皮30 克、半边莲30 克。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手术与中药综合治疗,对肝癌早期手术是非常有利的,既使 切除彻底也要
长期服用健脾理气之剂,才有可能提高五年生存 率。
手术切除不彻底的仍可用中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据上 海第一医科大
学肿瘤医院资料报道,术后有残癌者29 例,经多种 综合治疗,生存期可达
515 天,最长者已生存9 年以上。经放射、 化疗和中药的,一年生存率可达
53.8% ,五年生存率可达15.3% 。 中药加化疗者,一年生存率70% ,五年生
存率20% 。因此对手术 切除不彻底者,仍应采取积极治疗。没有进行手术
的肝癌病员也 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以便提高病员的生存
率, 改善生存质量。
另还有些报道,用健脾理气法(党参、白术、茯苓、枳实、 凌霄花、八月
扎等)、中药加化疗、中药加放疗治疗原发性肝 癌,一年生存率分别为
43.7% 、36.3% 、72.7% ,疗效显著优于 用非健脾理气方药和对照组。复方
木鸡(云芝) 汤,配合蛇粉、化 疗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50 例,治后一年生存
率为32% 。有按中医 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肝胆湿热、阴虛内热
四型分别用 。药治疗原发性肝癌30 例,存活半年为38% 、一年27% 、二年
的 1 例。
217肠五癌、大
大肠癌在中医属肠覃、脏毒、肠癖、虑瘕、结阴等范畴,包 括自盲肠至直
肠整个肠段的癌肿。其中以直肠癌最多,占整个大肠癌的半数以上。其次为
乙状结肠癌,约占1/8 左右。依次为升结肠癌、降结肠癌、横结肠癌以及肝
曲和脾曲部位的癌肿。发病年龄以40 ?60 岁为多,但有相当一部分青中年
21 ?40 岁发病率 也很高(约占40%)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大肠癌从形态上
分 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从细胞组织学分为腺癌(占75% 左 右)、粘
液腺癌(占20%) 、未分化癌等。大肠癌扩散可直接浸 润蔓延、淋巴、血液
转移。淋巴转移为多,血行转移到肝、肺等 处。
(―)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对有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或有便血、便脓,大便便形扁平
或变细者,均要注意检查肠道或肛门指检,以免误诊为痔疮。另外可有腹
痛,起初表现为间歇性隐痛,以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伴乏力、贫血、消
瘦,以及肛内不适感和疼痛、 出血等,都应高度重视排除癌瘤的可能。
(2) 结肠镜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诊。
(3 )X 射线钡剂灌肠造影,有助于诊断。
(4) 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简便、常用的方法。
(5) 癌胚抗原检查: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 升 高,但此法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都不强,故此法不能为据,但定量 高低,与预后有关,一般手
术前CEA 值很高者,说明病变较晚, 预后较差。
1. 中医辨证
(1 ) 脾虚湿热:食欲不振,腹胀面黄,气短乏力,腹痛拒按,便稀或溏,
或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苔黄腻,脉滑数或沉细滑。治以健脾理气、清
218热利湿,用苍白术各10 克、生苡仁30 克、 S 苓10 克、厚朴10 克、黄柏10
克、白英30 克、龙葵30 克、藤梨根 30 克、败酱草30 克、白头翁20 克、
元胡10 克、川楝子10 克、川连 面3 克(冲)。
(2) 湿热瘀毒:腹痛腹胀,痛时拒按,腹有包块,矢气胀 减,便下脓血
粘液,或里急后重,或便溏便细,舌暗红、有瘀 斑、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滞、祛瘀攻积,用 三棱10 克、莪术10 克、川楝子
10 克、木香10 克、厚朴10 克、尾连 20 克、败酱草30 克、红藤20 克、半
枝莲30 克、土茯苓30 克、藤梨 根30 克、马齿苋30 克、白英30 克、儿茶
10 克。
(3) 脾肾寒湿:患者久泻久痢,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喜 睡懒动,肠鸣
而泻,泻后稍安,腹痛喜热,甚则肢凉怕冷,苔 白,脉沉细尺弱。治以
温肾健脾、祛寒胜湿法,用党参20 克、苍 白术各10 克、云苓10 克、故
纸10 克、吴萸10 克、肉蔻10 克、五味 子10 克、干姜6 克、黄芪20 克、老
鹳草10 克、石榴皮10 克。
(4) 晚期大肠癌,除口服煎剂外,还可行药物灌肠作局部 治疗。常用灌
肠方:射干30 克、赤石脂30 克、全蝎10 克、苦参60 克、血竭9 克、草乌
9 克、白芨30 克、乳香9 克、没药9 克、凤仙花30 克、花蕊石60 克、红花
15 克、黄芩30 克、土茯苓90 克。 浓煎后灌肠,每日1 ?2 次。这对晩期
肠癌有一定缓解作用。使 用内服和灌肠中药个别病例可生存三年以上。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大肠癌已广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患者以根治手术为 主,手术后
一般不用化疗,可以单纯用扶正祛邪的中药。中、晚 期患者有的可作手
术前放射线治疗,但仍应争取手术根治,或 姑息性切除后再用化疗、放
疗及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晩期患 者已不适于做手术者,或已作根治
性切除术,但已有转移的都可 进一步用中药配合化疗、放疗,以延长生
存期。
219 另报道单纯应用中医药连续治疗三个月以上的50 例大肠癌, 三、五年生存
率为31.71% 、20% 。以生牡蛎、夏枯草、鳖甲、海 藻、元参、象贝、望江
南等为基本方法治疗晚期直肠癌80 例, 三、五年生存率为12.5% 、1.25%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 术后)62 例,根据临床辨证以健脾和胃、补益心肾
法,用六君子 汤、归脾汤、健脾益肾方合并化疗,三、五年生存率为
96.5% 、 72.4% 。
220咽六癌、鼻
鼻咽癌在中医属鼻渊、上石疽、失荣范畴,我国是发病率较 高的国家。南
方几省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30 ?59 岁发病最多。此病常发生于鼻
咽腔顶部和侧壁,并可向邻近窦腔侵犯, 也可向颅底和颅内扩展。淋巴结
转移发生于早期,某些病例的初发症状是颈淋巴结肿大而原发灶隐而不能查
出。鼻咽癌从病灶的形态大体分为菜花型、结节型、溃疡型和粘膜下型。从
细胞组织学分类为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其中以未分化癌
,最为常见,鳞状细胞癌次之,淋巴上皮癌再次之。临床上腺癌和肉瘤均少
见到。
( 一)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早期鼻咽癌病人,一般症状不明显,或偶 然有轻微的耳鸣,
血涕、鼻塞,也常不被患者所重视。但随病灶的发展,则可出现鼻塞、鼻
衄,耳鸣、 耳聋,复视和视力障碍, 头痛以及咽部肿块、颈部肿块(临床
上70% 以上的病人伴有颈部肿块),当肿瘤侵犯颅神经,最多受侵的是外展
神经,其次为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随之表现各自相应的体征。
(2) 鼻咽镜检查:直接观察确诊癌瘤。
(3) 鼻咽部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用负压吸引法其诊断正确率可高达90% 。
(4) 荧光素检查:此法尚为试用阶段。
(5) 病理活体检查:可取得细胞学的确诊。
(6) X 线平片及钡浆鼻咽腔造影检查:可看到肿瘤引起的 变化,辅助诊断。
1. 中医辨证
(1) 肺热型(病属早期):涕中带血,鼻塞或微咳,口苦 咽干,头痛,
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而有力。治以宣肺清热、消 痰散结,用石上柏
22130 克、苍耳子10 克、草河车15 克、射干10 克、 山 慈菇15 克、白茅根30
克、山豆根10 克、瓜蒌20 克、茜草根10 克、 胆南星10 克、半夏1.0 克、
白芷10 克。也可用桑菊饮加减来清肺泻 热。
(2) 气郁型(颈淋巴结转移为主)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耳聋耳鸣,头
痛,多梦,唇色红绛,颈部肿核,舌边尖红,苔白 或黄,脉弦滑。治以
清肝泻火、消肿散结,用野菊花20 克、钩藤10 克、桑叶10 克、夏枯草15
克、龙胆草10 克、丹皮10 克、茅莓30 克, 石上柏30 克、苍耳子10 克、
玄参10 克、赤芍10 克、七叶一支花15 克。还可用丹栀逍遥散和龙胆泻
肝汤加减。
(3 ) 热毒型(颅神经受侵症状为主):头痛头晕,视物模 糊,复视,面
瘫舌歪,鼻塞鼻衄,流浊涕,口苦咽干,心烦不寐、舌边红,苔黄厚,
脉弦滑或弦数。治以清热解毒、熄风通络,用 生地15 克、丹皮10 克、石
上柏30 克、山豆根10 克、钩藤15 克、全 蝎3 克、夏枯草15 克、丝瓜络10
克、虎杖30 克、僵蚕10 克、鸡血藤 30 克、苍耳子10 克。还可根据表现
症状的不同给予相应方药, 如肝风内动或肝火上扰时,可用羚羊钩藤汤
或龙胆泻肝汤;痰凝 聚核时,可用海藻玉壶汤;气滞血瘀可用丹参、留
行、三棱、莪术、赤芍、田三七、望江南、铁树叶、石上柏、石见穿等
药。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鼻咽癌手术难以彻底根除。目前以放射治疗效果较好,并辅以化学药物治
疗。但放疗、化疗期间以中医药结合治疗,能辅助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
应。
另报道用扶正生津汤(天麦冬、沙参、元参、生地、白茅 根、玉竹、双
花、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党参、茯苓、白术、丹 参、甘草)配合放射治
疗150 例鼻咽癌,五年生存率58% ,十 年生存率30.8% 。又以川芎、红花或
扶正中药辨证治疔加放疗治 疗,使五年生存率从单纯放疗的37.9% ,提高到
62.18% 。还有 30 例鼻咽癌放疗后服人参,并单味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或夏
枯草 煎剂,对照组30 例未服上述中药,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0 % 与30% 。 若
222,
以养阴生津和健脾益气中药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110 例,五年 生存率达
68.18% 与单纯放疗相比,疗效有所提高。
223癌乳七、
乳癌属中医奶岩、乳岩、石痈、乳心疽范畴,发病以女性为 多,男性颇
少。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之比为44: 1 。发病年龄,一般认为有两个高峰,一
在女性40 ?50 岁时,一在60 ?70 岁时。此 病病理组织分为:非浸润性癌和
浸润癌。乳癌主要发生于乳腺管上皮细胞,向纵深及周围蔓延扩展,使皮
肤、胸大肌筋膜和胸肌受侵而固定,并向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一定阶段出现
血行播散, 常转移到肺、骨、肝、胸膜、肾上腺以及皮肤、脑、甲状腺
等。
( 一)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乳腺癌位于体表,常以查出乳腺肿块为首 发症状,肿块部位
以外上方较常见,质较硬韧,边界不甚清晰 ,但也有的为明显囊性,单发
者占绝大多数,无明显疼痛;如侵及皮肤,则乳房外形改变,出现桔皮样
变;乳头呈现回缩、固定或 乳头血性溢液,癌性湿疹等改变。
(2) X 线检查:乳腺癌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块影,边缘不 甚整齐,多数边有
毛刺,约1/3 病例在肿块或周围有微细沙粒状 钙化,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3) 液晶热图像检查:癌灶局部较正常组织温度高,对接 近体表的乳腺癌可
利用液晶涂抹或液晶膜来反映其温度差异,符 合率约78% 。热象仪(红外
线)亦可对诊断有帮助。
(4) 超声断层扫描图像: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有一定帮 助。
(5) 细胞组织学检查:切除活体检查可作明确诊断。
(6) 为避免误诊或漏诊,对于30 岁以上妇女,尤其是有乳 腺癌家族史者,如
乳腺内发现肿块均应考虑到乳腺癌的可能,应认真检查直到辨清为止。
224(7) 乳癌临床分为IV 期。I 期乳癌直径不超过3 厘米,不 粘连,无转移。II 期乳
癌直径不超过5 厘米,能活动,有粘连, 同侧腋窝有1 ?2 个能活动的肿大淋
巴结。III 期内乳淋巴结有转 移,局部皮肤已有溃疡。皮肤桔皮样变或皮肤粘
连超过直径5 厘 米,转移肿大淋巴结尚能活动。IV 期肿瘤已扩散到整个乳房
及周 围组织;皮肤出现卫星结节。对侧腋淋巴结或乳房受累,或已有 肺、
胸膜、骨、肝等转移。
2. 中医辨证
(1) 肝郁气滞型:发病与精神刺激有关,乳房肿块胀痛, 两胁作胀,心烦易
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滑。治以舒肝理气、化
痰散结,用柴胡10 克、青皮10 克、郁 金10 克、桔叶40 克、当归10 克、白芍
10 克、云苓10 克、瓜蒌30 克、白术10 克、山慈菇15 克、白芷10 克。
(2) 冲任失调型:除有肝郁气滞型的症状外,兼有月经失 调,腰腿酸软,五
心烦热,目涩,口干,苔少有龟裂,舌质红, 脉细数无力。治以调理冲
任、滋补肝肾,用香附10 克、郁金10 克、 川楝子10 克、当归12 克、生熟地
各15 克、白芍15 克、川芎10 克、桔 叶10 克、女贞子10 克、枸杞子15 克、生
山药15 克、野菊花15 克、 瓜蒌30 克。
(3) 毒热蕴结型: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间或红肿, 甚则溃烂翻花,污
水恶臭,久则气血衰败,正气大亏,面色苍 白,消瘦乏力,或发热,心
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解毒
化瘀、扶正扶邪法,用猫爪草30 克、山慈菇15 克、草河车15 克、刘寄奴10
克、蜂房10 克、 蒲公英30 克、全瓜蒌30 克、生地黄15 克、玄参12 克、当归
10 克、 芙蓉叶20 克、生黄芪30 克。
(4) 治乳癌的成药:有犀黄丸、小金丹等。外敷有太乙 膏、阳和解凝膏、麝
香回阳膏、消化膏等。破溃可用黑倍膏、黑 将丹、生肌玉红膏等。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乳癌根据临床、分期不同,辨证分型及患者全身情况制定治疗 方案,以综
合治疗,外科根治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中医 药治疗等,来提高疗
225效。但早期乳腺癌,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尚 好,单纯手术切除,治愈率较
高,如再配合中药调理效果更好。 此时如加用足量化疗和放疗,反而降低
机体的抗癌能力,治愈率 朋显下降。
另有报道:用“ 人工牛黄散” 加中医辨证治疗,配合放疗或 化疗治疗134 例乳
腺癌,除4 例外均为手术后患者,五年生存率 88.8% 。其中I 期64 例、II 期63
例、III 期6 例、IV 期1 例,五年 生存率依次为95.3% 、84.1% 、66.7% ,IV 期1
例五年仍存活。 还有用攻毒蚀疮、破血散结的中药藤黄治疗乳腺癌77 例,
显效15 例,有效44 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76.6% ,显效率19,5% 。
226颈八癌、宫
子宮颈癌中医属崩漏、带下、虚痨、气损范畴,是我国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
一。发病率占所有妇科肿瘤的首位。发病多为30 岁 以后的妇女,其发病率
随着年龄的増长而增高,以45 ?55 岁之间为 发病高峰期。本病根据癌灶的
生长方式和形态表现,大体上分为 糜烂型、菜花型、结节型、溃疡型四
种。按细胞组织学分为鳞状细胞癌(占95% 以上)、腺癌(5 % 以下)、混
合癌。宫颈癌的 转移和扩展方式与其它癌肿相似。但宫颈癌血道转移一般
较少。 主要转移部位肝、肺、骨。
(―)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是阴道出血和白带增多,晚期
则出现压迫症状及疼痛,常由侵及周围组织和盆 腔所致,白带有恶臭。
(2) 阴道镜检查并作脱落细胞刮片检查。
(3) 活体组织检查:从病理细胞学证实可以确诊。
(4) 妇科检查:用双合或三合诊检查阴道、子宫、附件、宫 旁及盆腔的
关系和浸润情况。
2. 中医辨证
(1 ) 肝郁气滞型:胸胁胀满,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少腹 胀感,全身串
痛,口苦咽干,白带稍多,阴道流血挟有瘀块,舌 质稍暗或正常,苔薄白
或微黄,脉弦。宫颈局部轻度糜烂呈小菜 花样损害。治以疏肝理气、解毒
散结,用当归10 克、柴胡10 克、 青陈皮各10 克、郁金10 克、杭芍10 克、茯
苓15 克、白术10 克、川楝 子10 克,黄芩10 克、半枝莲30 克、败酱草20 克、
白花蛇舌草30 克。
227(2) 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痛,手足 心热,夜寐不
安,便秘尿赤,有时阴道流血,舌质红或正常、苔 少或有剥苔,脉弦细。
宫颈局部常为结节型、菜花样或溃疡。 治以滋补肝肾、解毒清热,用生地
20 克、知母10 克、黄柏10 克、 女贞子15 克、枸杞子10 克、山萸肉15 克、草
河车10 克、半枝莲30 克、旱莲草30 克、焦三仙30 克、大小蓟30 克、山药10
克。
(3) 湿热瘀毒型:白带多,色如米泔或黄、或粉污,气 臭,少腹胀痛,脘闷
纳差,尿黄便干,舌质暗红、苔黄腻或白 腻,脉滑数或弦滑。宫颈局部菜
花样坏死溃疡,继发感染。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用土茯苓30 克、败酱
草30 克、瞿麦20 克、蒲公英 30 克、生苡仁20 克、半枝莲30 克、扁蓄15 克、
苍术 10 克、 厚朴10 克、车前草30 克、龙葵30 克、赤芍10 克。
(4) 脾肾阳虚型:神疲乏力,腰酸膝冷,纳少,小腹坠胀,白带清稀而多,
或多量阴道流血,大便先干后溏,舌质胖,舌苔白润,脉细弱。治以健脾溢
肾、补中益气,用黄芪 30 克、党参15 克、白术 10 克、茯苓10 克、吴萸10
克、补骨脂10 克、升麻 10 克、附子6 克、寄生15 克、生龙牡30 克、山药10
克。
(5) 局部用药:宫颈局部外用中药可分为两类:①细胞毒 药物,使肿瘤凝
固、坏死、脱落、溶解。如中药“ 三品” 锥切、 治癌散、制癌粉副号、催脱
钉、鸦胆子油等。②非细胞毒药物, 如掌叶半夏、莪术制剂、农蒺藜制
剂、复方阿魏、香葵精油等治 疗宫颈癌,均有较好疗效。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一般说,凡早期宮颈癌患者单纯手术可以取得根治效果,术后可以不必要再
加其它治疗。但对身体虚弱者,术前和术后可配合中医药治疗,以改善体
质、促进术后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如果晚期不能做手术而又没有放疗
禁忌症的患者,一般以放疗配合中医药治疗为主要方法,虽逊于手术,但提
高生存期 改善生存条件还是有益的。各类晚期宫颈癌病人不宜手术和放
射,还可应用中医药和化疗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缓解症状, 延长生存
228期的姑息效果。另报道用“ 三品” 锥切敷贴宫颈表面或嵌入宮颈管内治疗宫颈
原位癌,比较理想。
( 王希哲)
229第结西十成章中老医年合医就学的
老年医学是防治60 岁以上老年人疾病的医学。45 ?59 岁为老年前期;60 岁
以上为老年期。在老年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有高血 脂症、前列腺肥大、冠
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五种疾病。 其次是糖尿病、肿瘤、痛风、
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等病。这些 老年疾患随着年龄的増长,而患病率增
高。
在老年人死因中,首位是肺部感染,其次是肿瘤、高血压等病。死亡季节以
冬季为多。
从全国来看,我国当前属于成年型国家,预测2000 年时,老年人口将超过
11% ,人口老化速度激增。因此研究老年临床医学应有时代的紧迫感。我国
对这方面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我国中医 对养生防老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和实践经验,因此说,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延缓衰老药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人报
吿用滋肾平肝或益气活血中药和以抗高血压的可乐宁复方联合治疗。服用一
年后,平均动脉压下降超过15% 以上;血脂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超声心动图
六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另据报道274 例高脂血症,用大蒜
精油胶丸治疗,142 例高胆固醇血症平均下降35.55 毫克% ;223 例高甘油三
酯血症平均下降88.00 毫克%; 96 例高β- 脂蛋白血症平均下降84.83 毫克%。
用软坚散结方(由海藻、昆布、生牡蛎、夏枯草组成),治冠心病有较好的
疗效,它具有降脂、升高HDL-C 含量、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有减轻动脉
粥样斑块等作用。生脉散注射液 可以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减慢心率,明显
増加左心室输出量及改善舒张功能。有的用补肾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522 例,显效以上者达42.2 ?72.5%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19
例,总有效率为94.7% 。有人以天花散(天花粉、葛根、生地、麦冬、甘
草、五味子)为主方治疗老年糖尿病26 例,使尿糖及血糖有所降低,患者的
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其有效率为 88.26% 。近年对肿瘤、肾功能衰竭、
肺感染、痛风等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都取得一定的疗效。关于延缓衰老
230药物的研究,如单味中药人参、黄芪、当归、淫羊藿、冬虫夏草、灵芝、刺
五加、何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等药;如复方龟灵集、至宝三鞭丸、
清宫长春丹、维尔康、康宝口服液、清宫寿桃丸、生脉口服液、青春宝、还
精煎、春回胶囊、长寿灵冲剂、抗衰老I 号、活力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
展。其中不同的药物或不同的复方,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老年人的精神、体
力、睡眠,增进食欲,同时还可改善脱发、白发、视力、握力、性机能等。
它们还有提高抗氧化酶活力,増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脂褐素定量等作
用。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以上方药,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强抵抗力,具有一定
的抗衰老作用。但这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药物为宜。以下
仅介绍老年性肺炎和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
血压、肿瘤等病,已在前面分别叙述。
231一肺性、炎老年
它同一般肺炎一样,是由肺炎球菌、肺炎杆菌、葡萄球菌等 引起的。临床
以吸入性肺炎、下位肺炎、肺不张性肺炎等三种类型为多见。由于老年人免
疫功能低下,再加上心肺贮备功能下 降,故患肺炎后易并发呼吸及循环衰
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 一)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床表现:病人多数起病隐匿,有时肺实变范围已较广泛,但仍无典
型的症状,如寒战、高热、咳嗽、气急、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均表现不明显,
而以乏力、失眠、烦躁、嗜睡、幻觉、记忆力下降等神经精神症状较为突
出。但也有少数病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亦偏重,常有呼吸困难、紫绀、嗜
睡与精神异常等。
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即使有大叶性实变,但可无寒战、高热、胸痛及典型
的铁锈色痰,而以谵妄、失眠等精祌症状较多。
肺炎杆菌所引起的肺炎,可伴有虚脱,呈陈—施氏呼吸,胸部X 线检查可见
实变,往往伴有空洞。
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可有黄色脓痰,具有支气管肺炎样特征。
老年性肺炎的体征常被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所掩盖,病人呼吸常表现浅表
而加速或伴紫绀,并在肺底部有局限性浊音、支气管呼吸音及中等罗音。
(2) 痰菌涂片,痰、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另外,正、侧位X 线胸片检查也
有助于明确病灶。
1. 中医辨证
(1) 风寒束肺: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咳有痰声,胸闷气急,舌苔白,
脉浮紧。治以辛温宣肺、止咳化痰,用华盖散加减。麻黄、杏仁、白
232芷、桑白皮、茯苓、全瓜蒌、陈皮、苏子、甘草等。老人气虚者,可酌
加党参、黄芪。
(2) 风热犯肺:发热有汗,面红烦躁,气喘胸闷,舌红而且干、苔黄,脉
数。治以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连翘、黄
芩、生石膏、杏仁、大青叶、鱼腥草、甘草。证轻者还可用银翘散加
减。
(3) 心阳虚衰,呼吸困难加重,气喘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
治以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 附子、干姜、甘草、五
味子、麦冬、丹皮等。如症情严重还可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药。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本病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可以伍用足量的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
素、先锋霉素、复方磺胺增效剂等。另外,给氧、给液体(老年病人常易 脱水)。同时还要祛痰、叩打胸背、作
深呼吸以促进痰液排出。
当病人失眠烦躁时,不宜轻易使用安眠剤和镇静剂,确有必要时可选用半衰
期较短的氯甲噻唑500 毫克,晩睡前一次,不宜多用。这样中西医结合治
疗,可以加快控制感染病灶,有利于老年性肺炎早日康复。
233腺二大、列老肥年症性前
这是老年人多发的外科急症,此病常因泌尿道感染、尿毒症而危及生命。
( 一) 辨病辨证
1. 辨病要点
(1) 临尿表现:排尿困难、尿流变细、不能直射,时有中断呈点滴状、甚则
完全不能排尿,尿频,或尿失禁,或尿痛、尿血,如上行感病人可发生高
热、呕吐、昏睡等症。
(2 ) 直肠指检是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在直肠前壁可摸到 前列腺发生良性肥
大、质软、表面光滑。
(3) 膀胱镜检查是确诊前列腺肥大精确的方法。
2. 中医辨证
前列腺肥大的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尿频、尿有余沥,以及气虚、血虚等症
状,故拟开上通下益气补血之法,用升麻3 ?6 克、 桔梗6 ?10 克、桑白皮、
怀牛膝、路路通各10 ?15 克、丹参、桃仁、忍冬藤、败酱草各15 ?30 克,
通草3 ?5 克。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出血加白茅根、田七、丹
皮;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下焦元阳虚者加肉桂等药。
( 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成果
本病除按中医辨证开上通下益气补血之外,首先要及时留置导尿管,对较顽
固的病可行膀胱造瘘术引流尿液以减轻患者痛苦。控制感染时选用适当的抗
生素及配合运用女性激素等。这样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能达到90% 以上,
病人既可免于手术的痛苦,又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希哲)
234考献文要主参
1. 《中西医结合30 年回顾与展望》季钟扑,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 特
II 集)。
2. 《光明的前景广阔的道路——中西医结合调查报告》吴咸中等,中西医
结合杂志1988: 4 ( 8 ) 。
3. 《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侯召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81—496 。
4. 《中国医学简史》俞慎初,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11-424 。
5. 《内科急症中西医结合成就》黄星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Ⅱ
集)。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王宝恩,中西医
结合杂志1988: ( 8 )( 特Ⅱ 集)。
7. 《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7 版。
8. 《内科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王宝恩,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2 版。
9. 《内科辨病与辨证》芦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 版。
10. 《活血化瘀法治疗DIC33 例临床疗效观察》天津一中心医院三衰抢救组
等,《活血化瘀资料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2 。
11. 《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成就》汪承柏,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 特Ⅱ
集)。
12. 《番泻叶对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李亚城,中
西医结合杂志1986.8 。
13. 《中药海黄散治疔上消化道出血50 例疗效观察》章文亮,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6.11 。
14. 《溃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113 例临床观察》张连英,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6 。
15. 《仙桃草冲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2 例》、张少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1 。
23516. 《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林求诚,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特Ⅱ 集)。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脓肿12 例》李忠和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 。9 。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脓肿68 例》谢永洪等,中西医 结合杂志
1984.4 。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脓肿的体会》顾学仁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 。
20.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熊正明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8 。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王龙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8 。
22.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邵长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11 。
23. 《常见心血管病研究进展》廖家祯,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 特 Ⅱ
集)。
24. 《高血压病治疗经验简介》赵冠英,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2 。
25. 《实用老年病手册》蔡醒华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 。
26.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中医杂志1980.8 。
2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现状及展望》陈梅芳,《2000 年的中国研究资
料第17 集》1984.7 。
28. 《血液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周霭祥,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
Ⅱ 集)。
29. 《实用内科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 版。
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52 例临床分析》李琰等,中西医结合
杂志。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于尔辛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9 。
32. 《中西医结合简明内科学》张学庸等,陕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9. 12
版。
33. 《降糖活血方治疗糖尿病》祝谌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1 。
34. 《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甲亢突眼的初步观察》上海内分泌研究所,中
西医结合杂志1984.6 。
23635. 《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张继志,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 特Ⅱ 集)。
36. 《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杨任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特Ⅱ 集)。
37. 《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1 。
38. 《实用中医精神病学》陈家扬,北京出版社1985.8 。
39. 《急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钱振淮,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8 。
40. 《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的药物治疗与照顾》张继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7 。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 〉郑显理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版。
42. 《急腹症研究》吴咸中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版。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30 年的回顾与展望》吴咸中,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Ⅱ 集)。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关节损伤的成就》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Ⅱ 集)。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成就》徐荣祥,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
Ⅱ 集)。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民卫生
出版社1973 版。
47. 《实用痔瘘病学》张庆儒,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6 版。
48. 《妇产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李超荆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 特Ⅱ 集)。
49. 《痛经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机制初探》孙宁铨等,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6.6 。
50. 《中医补肾法诱导排卵》葛秦生,中医杂志1982.3 。
51. 《坤宝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刘琨,中医杂志1986.6 。
52. 《保胎冲剂治疗先兆流产145 例临床分析》张玉芬,中医中西医结合妇
产科情报资料1988.2 。
2375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与不育症》张丽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版。
54.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张丽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
版。
55.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常见病资料汇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 版。
56. 《儿科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阎田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特 Ⅱ
集)。
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全国儿科第三次学术交流会纪要》时毓民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 。
58.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叶孝礼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 。
59. 《小儿重症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张梓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2 。
60. 《371 例小儿急性肾炎的治疗分析》黄吉龙,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4 。
61. 《新儿科临床手册》叶孝礼,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6 。
62. 《实用结缔组织病学》芦君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 。
63. 《红斑性狼疮和银屑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刘辅仁,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 特Ⅱ 集)。
64. 《扶正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孙燕,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6 。
65. 《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346 例临床观察》梁健等,天津中医
1987.4 。
66. 《29 例严重红斑狼疮脑病报告》丁素先,天津中医1987.4 。
67. 《耳鼻咽喉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杨和钧,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特Ⅱ 集)。
68. 《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的现况与前景》田平忠等。资料汇编1986 年。
69. 《过敏性鼻炎患者补气固表治疗前后血浆cAMP 、cGMP 含量观察》林文
森等,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第二术会议论文汇编1987.8 。
70.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唐由之等,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
选,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 版。
7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对其治疗的评价》张惠蓉,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2; (14) 。
23872. 《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成就》徐治鸿,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8)( 特
Ⅱ 集)。
73. 《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张涛清等,中国针灸1987 。4 。
74. 《刺络放血治疗传染病临床概况》熊光天,中国针灸1988.6 。
75. 《耳压对胆囊收缩功能影响和排石作用机理探讨》王宏业等,中国针灸
1988.4 。
76. 《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 。
77. 《针灸中药治疗中风证的临床体会》王维泽,天津医学院学报1982.2 。
78. 《针刺麻醉》翁恩琪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 。
79. 《针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曹小定等,2000 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17 集
1984.7 。
80. 《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辛育龄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 特Ⅱ 集)。
81. 《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新进展》余桂清,《肿瘤杂志》上海
肿瘤研究所出版1986.6 。
82.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于尔辛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5.9 。
83. 《中医肿瘤学》郁仁存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7 。
84.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郁仁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 ( 8 )
( 特Ⅱ 集)。
8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研究的探索》郁仁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 6 )
( 特集)。
86.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之路的探索》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 6 )
( 特集)。
87.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郁仁存,《2000 年的中国研
究资料第I7 集》]984.7 。
88. 《关于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几个问题》湖南中医研究所肿瘤组,湖
南医药杂志1974.6 。
89. 《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的成就》陈可冀,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 8 )( 特
Ⅱ 集)。
23990. 《我国老年医学研究新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4 。
91. 《活力苏对老年人T 细胞功能的影响》杜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5 。
92.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19 例》应志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10 。
240人任入际期录一内负容称志成愿入者电完务成责时对间实:完子日版录录:入校与校昵
全本 江东东 2021 年12 月
组长:三易
第一章 三易 2022.6.29
第二章 三易
第三章 子木 2022.7.3
第四章 Ramin 2022.6.30
第五章 子木 2022.7.9
第六章 Ramin 2022.6.30
第七章 Ramin 2022.6.30
第八章 Ramin 2022.6.30
第九章 Ramin 2022.6.29
第十章及参考文献 Ramin 2022.6.29
241如问公协于项、介戴子强指目:绍建益金织监化鳌目李电高:人组项材员导教云明顾光张络德联::哲敏:克督何金调:协助织文组、范明竹雯卓
光明中医教材是原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在1985 年成立后,由当时诸多顶尖中
医专家齐心合力编写而成,在中医界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是难得的中医学
习资料,得到李可老中医的强烈推荐。光明中医学院2005 年闭校后,范竹
雯老师是教材主要保管人。
现原版纸质教材只剩下几十套,因保存的时间长,已有部分破损。为避免教
材失传,光明中医网校在范竹雯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光明中医教材电子化
工作。
编写光明中医教材时,各位编者老师为了传承中医,都是义务奉献,未收取
报酬。因此电子化后的教材也是公益性的,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家可以广为
传播。我们希望中医学习者能人手一套教材用于学习。
本项目于2019 年8 月开始,到2022 年7 月,录入21 门主要课程,近800 万
字,并完成第一次校对。

242入况情工分录
范竹雯老师及光明中医杂志社提供了光明中医原版教材,以及很多珍贵的历
史资料。
于云老师是85 届学员,优秀的光明中医毕业生,执业中医师,有30 多年的
行医经验,在山东烟台造福一方。在《针灸学》教材的电子化过程中,于老
师指出了88 年版本和94 年版本的区别。根据于老师的建议,最终依据88 年
版本进行了电子化。
张建德、金卓如两位老师也是85 届学员,优秀的光明中医毕业生,执业中医
师。张建德老师执业于北京;金卓如老师执业于江苏。两位老师也对教材的
电子化过程提出了很多优秀建议!
戴金鳌、李文强、高明哲为范竹雯老师弟子。整个教材电子化项目由李文强
提出并主导实施,高明哲、戴金鳌协助组织人员、收集资料等工作。
这里向大家一并表示感谢!
录入课程明细如下:
《05 实用中医文献学》《06 中医药学概论》《07 方剂口诀》 《07 口诀浅
释》《08 中医临证程序与辨证思维方法》 《10 黄帝内经讲解》 《11 伤寒论
讲解》 《12 金匮要略讲解》 《13 温病条辨讲解》 《14 本草备要讲解》
《15 中医内科学》《16 中医外科学》《17 中医骨伤科学》《18 中医眼科
学》《19 中医妇科学》《20 中医儿科学》《21 针灸学》《22 中医喉科学》
《23 名医医案选读》《25 历代医籍选介》《26 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方
剂讲解》
以上课程相关编审人员:
243河周东雪王小施、敬何、林夏子凤、、浔以桦、粟书肖朱俨伯小承池莹、魏明刘易德王锋江、对林东作青、小晓陈、、肖刘贾明、岐、、至杰童、工校、、轩木莹、、李、文胜强、、荣罗张金、群前、、李浔海黄燕、、沛精、修风王
史常永、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蓝静海、高铎、贾维诚、孙光
荣、谢立奎、张崇泉、周锡鹏、路振平、何耀云、詹永康、周振鸿、李聪
甫、刘炳凡、欧阳琦、李玉山、郭仲夫、郑守曾、陈刚、胡显宜、方药中、
刘渡舟、郝万山、成德水、马锺媚、徐国仟、王士相、李今庸、李琳、许家
松、席与民、朱肇和、吴大真、张海岑、江振济、梁运通、王德光、李玉
山、李世华、李素桂、陆吉辰、吴学章、张瑞祥、张金楠、张国太、赵法
新、梁运通、初振才、杨立祥、崔东祥、焦树德、欧阳锜、赵尚华、张洪
恩、施汉章、韦以宗、卢丙辰、吕海江、赵法新、张国泰、张静荣、唐由
之、沙凤桐、 杨匀保、夏名霞、范仁忠、吴毅彪、张杰、梁文珍、徐志
华、李春英、周明君、张亮、陆振平、谢立奎、刘冠军、纪青山、李影、李
杰、南红、黄毅、刘虹、景宽、吴飞、干祖望、李景荣、苏礼、姜晓、郑怀
林、焦振廉、米烈汉、王怡、袁瑞华、米伯让、陈天祥、呼素华、沈钦荣、
周明道、张松耕、詹志良、吴咸中、王希哲、崔乃强、张丽蓉、龚瑾、丁素
先、林文森、王维泽、曹希平、李世增、孔令诩、苏庆英、朱桂茹(以课程
序号为序)
参与录入人员如下:
YXW
大家非常辛苦的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里,我们代表光明中医前辈以及广大中医从业者、爱好者向以上人员致以
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的无私奉献!
录入工作详细信息见:https://www.gmzyjc.com/read/gmjcintro/jindu.html
244入误错正纠录
2022 年6-7 月,网校组织100 多位志愿者对录入的电子版教材进行了第一次
校对,提交了2800 多个校对稿件。校对工作由光明中医小江负责组织。志
愿者“ 天真清凉” 协助做了大量审核工作,特此表示感谢!
电子化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为了让电子版更完善,如果发现有录入错误的
地方请按照链接中的方式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在下个版本发布的时候更正。
https://www.gmzyjc.com/read/gmjcintro/jiucuo.html
245246
献花(0)
+1
(本文系仰望星空qv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