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五)(姓氏称谓)
2024-05-22 | 阅:  转:  |  分享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五)(姓氏称谓)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姓氏称谓)?Ⅰ.称谓(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
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朕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②寡人。皇帝的谦
称,译为“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权叹息
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齐桓公伐楚》)(2)臣
子自称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②老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3)一般人自称①仆。谦称,译为“我”。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
公元年》)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
识浅薄。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⑦不肖。
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⑧不佞(nìng)。同“不才”。不佞寝疾
,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⑨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⑩贱子。谦称自己。贱子因阵败,归来
寻旧蹊。(《无家别》)(4)女子自称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
公十五年》)(5)自称家人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②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
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④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
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
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⑥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鹧鸪天·为老母寿》
)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
的女儿。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贫贱有小女。(《宋史》)2.敬称(1)称君王①陛下。对
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③殿
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
,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2)称臣子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
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称之。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②足下。手
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③执事
。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阁下。尊称,译为“您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
敬对方,译为“您”。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⑥君。尊称,译为“您”。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
君》)(3)称师长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
之“岳父”不同,译为“您”。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④父(fǔ)。古代对男子的
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
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等。另,读fù,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
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⑥甫。通“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
(fǔ)”条。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
”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违离膝下
,三十五年。(《报母书》)⑨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⑩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泰山
。旧时呼妻父为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先妣(bǐ)。对已故母亲的敬称。(4)称朋友、同辈的人①先生。尊称
。译为“您”或者“先生”。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②卿。尊称,译为“您”。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
及我。(《世说新语·德行》)③子。尊称,译为“您”。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④公。尊称,译为“您”。公亦尝闻天
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⑤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5)称对方亲眷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⑤令
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
金。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虽与府吏要,渠会永
无缘。(《孔雀东南飞》)4.贱称(1)小子。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2)竖子。贱称,如同
“小子”。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2
)加“太”表示长一辈。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妪,先大母婢也。(《项脊
轩志》)(二)年龄称谓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
.总角、垂髫、总髫 指幼年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对酒示行简》)7.总发、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余自束
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1
0.不惑之年 四十岁。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
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
岁为耳顺之年。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14.古稀 七十岁。酒债寻常行
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é) 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耄(mào)
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期颐 一百岁。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三)谥号
、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
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2
)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指皇
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
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
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
,“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
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
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Ⅱ.姓氏
?(一)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
一定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
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
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
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
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
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二)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
或名)(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
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5)
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
)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2)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
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
“韩昌黎”。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游褒禅山记》)7.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2)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1.“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
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2.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
的文书。()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卒”。()4.“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5.“藩镇”是
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6.“请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
“致政”“休政”等。()7.“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8.用帝
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9.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10.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答案:1.ד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2.√3.√4.× 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5.ד藩镇”指设立的节度使或边境地区的长官。6.√7.ד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崩”。8.× 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很多皇帝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9.×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0.×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献花(0)
+1
(本文系一米阳光888...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