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间值得(2024)·102·塔
2024-05-23 | 阅:  转:  |  分享 
  
人间值得(2024)·102·塔在《西游记》里,最早知道了“塔”。孙猴子“弼马温”大闹天宫的那段,有李天王率领天兵天将捉拿猴孙,他手托的就是
个宝塔,分层次由下到上逐级的缩减,是底座粗至顶端为尖的一种物体。古语有“宝塔镇河妖”,大概李天王的塔就是镇妖怪的。这是明代吴承恩的
著作,自然是佛濡养后的的某种冥化。及至渐长,最先见到的塔是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的一个村落里,颓废的白色塔座掩映在村边隔河对岸的高岗之
上,八角密檐式佛塔,残存11级,残高36米,塔座每边长六点二米,塔身南、北、东、西面为佛龛,其余四面砖雕窗,为辽早期建筑,塔外壁抹
白灰,俗称“白塔”,去岳父家,我曾多次从此塔下经过,回眸的一瞬,有些异样的亲近。后来的后来,竟痴迷于塔,有了专门拜塔的脚步,冥冥之
中好似了“老朋友”,有了似曾相识的前缘绵绵。屈指数来,我拜过得塔不下了五十座,每座都有每座的“魂灵”。我说的魂灵,是塔禅化了的某种
谶托,它可以是某个高僧大德智慧的最后凝聚,亦可是佛舍利的庄严归寂,还可能是人们精神崇拜的无所不能或者人间欲望埋葬的深刻。它的缘起,
是精神的归一。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st?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用土话
来说,就是有的高增圆寂后的“坟”。坟是高出地面的土丘,而塔则是了高出地面几层以上的建筑。从佛教上来讲,它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
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佛风浩荡,有了佛缘东来,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古代的中国(
称“东土”)广播开来,它在发展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长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
,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
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
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中国式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
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这些形制都是由窣堵
波演化而来的。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并于西门外建白马寺。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印度式塔,这是典
籍中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佛塔。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重层结
构。覆钵是向下的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我国与其他东方诸国的坟墓,自古即呈小丘之状。后来,覆钵的半球形渐次增高,如鹿野苑的达密克塔,
它的覆钵明显高耸起来。泰国缅甸等地的覆钵形状却逐渐变高如炮弹的形状。而西藏等地的佛塔则与之相反,上方开扩,下端缩小,犹如球形。塔的
种类也随之花样翻新,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以层来划分,有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
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以形状来划分有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以规格来划分有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
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以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
他特殊形制的塔等;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
一字一石塔;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
宝塔、香塔等;以塔排列位置的样态来区别,有孤立式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各种式样的塔中,造形最古老者为覆钵式塔。覆钵式
塔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走过、路过、见过、拜过;感化、净化、悟化、禅化。我把它当作了历史和
精神结合的实体,用一种入世又出世的眼睛把它们纳入到心底,它混合进了我的般若世界,它变得格外亲近。我打破了有些人在它面前那种尊敬中的
严肃,抛却了有些人欲近还惧的那种不安,安详自在的一次次请求的把相机放到有缘人的手里,让他们给我照下与塔那些模糊的影子,因为了他们的
不专业。模糊只是虚幻,它们在我的心底却越来越清晰。我迈开大脚,奔跑在天地间,这些塔不再尘封,座落的别致,逐渐地定格成亲近的无他,我
成了它们日光下的影子。 呼和浩特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因其白色,又俗称“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
,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大理三塔
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1925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
距大理城只有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
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
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
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
南诏国时期。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
诏晚蜞遥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75年维修
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
貌。应县释迦塔。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
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明清改制,惟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补修,但原状未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1933年中国营
造学社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年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补测考察,古建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建于唐代,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
安的象征。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
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
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
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
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
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
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雷峰塔相传是吴越王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黄妃塔”
。但民间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为雷峰塔。原塔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新塔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用铜而建,是中国首座
铜制彩色宝塔。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西湖上亦
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
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清朝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
,弧峰斜映夕阳红。”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虎丘塔
在苏州西北七公里处,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由于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被誉为江南二古
塔。被喻为中国比萨塔。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记载
,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高七层,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于从宋代
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据有关专家调查,虎丘塔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
层时,发现明显倾斜。当时曾将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变重心,纠正倾斜,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近300多年来塔身倾斜还在继续发展
中,可能是由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所引起的。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
为2.48度。杭州雷峰塔已经倒塌,建于公元961年的虎丘塔还依然矗立着,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
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慈寿塔,矗立于镇江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
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
,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
若游人登塔凭栏眺辽王朝活动中心的赤峰,有辽代留下的很多塔,其中,空心的除了前文说过的敖汉的白塔外,还有庆州的白塔,砖石结构实心的有
林东的南塔和北塔、宁城的大明塔等,具有礼佛和镇八方的作用。? 古木兰院石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石塔路中绿化岛上。石塔寺原在扬州西门外
,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
58-778年)始更名“木兰院”,开成三年(838年),得佛舍利于木兰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
0年),始移建于现址,宝祐中贾似道重修。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三昧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僧抚生重修,又建大悲阁、石戒坛。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陆朝玑复“古木兰院”旧额。咸丰三年(1853年),寺毁于兵火,唯石塔
、戒坛与明代楠木楼尚存。同治、光绪年间,寺僧又陆续修建,使石塔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民国以来庙房大部被拆除改建
。1979年因拓建道路,唐代石塔圈入路心绿化带,围栏保护。路亦得名石塔路。? 扬州栖灵塔是早在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于大明
寺内建栖灵塔, 塔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一
代胜迹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探亲”,谷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
塔并立奠基石。端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工作。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不久栖灵塔将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宋代宋庠
于宝元年间(公元1038-公元1040年)任扬州知府,有《登大明寺塔》诗,写到自己带着病足攀登寺塔。可证栖灵塔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
? 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是在当时知府虞德晔等地方官员的赞助支持下,由僧人镇存卖武募化建成。关于此事,明代文学家兵
部侍郎王世贞《文峰塔记》中说:“此僧在少林寺从师披剃,命名日镇存,把钵维扬,至南关之外福田庵结夏,有感于阿育王事,发希有想,拟创宝
塔……”塔建成后,当时中丞邵御史闻而喜之,题名“文峰塔”,将文化、宗教、民俗合而为一。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东郯城大地震,
波及扬州,塔尖倾倒附地。次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丰三年z(1853)寺遇兵火,塔遭火焚,木质结构全部毁坏,由
万寿寺住持寂山等募资主修。塔尖合“大放毫光、万缕千丝、盘旋而上,如孤峰耸秀,矗入云霄,水陆之人皆仰瞻惊叹”。文峰塔为七层砖木结构楼
阁式宝塔,每层八拱门,底层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身青砖青瓦,是塔的主要建筑构件,塔高近50米,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远处
眺望,文峰塔既玲珑又雄伟,表现了我国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艺。登上塔顶,则有“云来衣一拂,天近首难搔”之感,每当朝阳升起,文峰塔的塔影倒
映在古运河的河水之中,如笔蘸砚池,成为砚池墨的景观,故而清代李豫曾的《文峰塔》诗中有“九峰砚池塔作笔”之白。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的
门朝西,面临运河,这里原称之湾子,文峰塔寺建成后,改称宝塔湾。在寺门前立一名碑,上书“古运河”三个字,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二、四、六
次东渡,都从此而入长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次南巡,均从这里过江南下北上。开封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北门大街铁塔公园的东半部,始建于
公元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是1961年中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
三层,因此地曾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彻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 ,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
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昭关石塔。?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因为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
,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长江路南。昭关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
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昭关石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的特点。 延安宝塔。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名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注:凡是本人的照片,均是独行时请游人或者过路的信众照的,故而模糊。
献花(0)
+1
(本文系木石匣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