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针灵 奇经四针
2024-05-24 | 阅:  转:  |  分享 
  
【 针 灵 】 奇 经 四针
一、穴位处方
奇脉四针所选的四个穴位,属十二正经的穴位,但均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不同的奇经
八脉,功效强大。 “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 ”

八脉 交 会穴 :
公孙 冲脉 胃心胸,内关 阴维 下总同, 临泣 胆经连 带脉,阳维 目锐 外关 逢,
后溪 督脉 内眦颈,申脉 阳蹻 络亦通, 列缺 任脉 行肺系, 阴蹻 照海 膈喉咙。

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微握拳,在尺侧第 5 指掌关节后的近端掌横纹

取穴
头赤白肉际处,为阴阳交界处。

功效 开太阳、通阳、扶土、转中轴


足太阳膀脱经。
经脉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取穴 奇脉四针多取其阴阳交界处,故外踝尖直下至

赤白肉际处。

在补阳的同时,还可益气、疏导水湿。
功效 通阳跷脉,阳烧脉还可通行卫气,人白天没劲

嗜睡,本穴可引卫气出。

足太阴脾经( 络穴)。
经脉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孙 在足内侧缘,当第 1 拓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
取穴
穴 肉际处。
功效 补阳益气,健脾胃 ,转中轴,调冲任。

手少阳三焦经(络穴)。
经脉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关 取穴 前臂背侧,手背腕横纹上 2 寸,约三指宽处。

功效 外关与内关相透,有交通阴阳的作用。


1/10 二、午前 的男女顺序
第 1 针 左手后溪
第 2 针 右足申脉
男上肢为阳
男子
男左手为阳
第 3 针 左足公孙
第 4 针 右手外关透内关( 从阳引阴)


第 1 针 右手后溪
第 2 针 左足申脉
女上肢为阳
女子
女右手为阳
第 3 针 右足公孙
第 4 针 左手内关透外关( 从阴引阳)

附:午 前左右原 则(6:00~21:00) :上肢男 左先,女右先;下 肢男右先,女左先。


三、奇经四针的机理--周身气血“8”双螺旋运行

奇经八脉是人体最大的方向盘, 四个八脉交会穴 , 分别分布在人体的四肢, 按 “8" 双螺旋
场依次取之,就在人体周身形成了大的“8”字 大 圆 圈 螺 旋 , 周 身气血 都 将 按 此 “8 ” 双螺旋 场
规律运行一遍,在气血运行的过程中具有排病气,排酒气解酒,排寒气、排热气等功效 。而且
可使病脉显现。正所谓 “布下八脉四针阵,周身气血 8 字行,效仿林彪待邪来,排出病气出真
脉” 。


2/10 四、适用证
1、不会摸脉者用。
2、脉象不明,用林彪四针后可调出真病脉。
3、治疗所有疾病都有效,具调和阴阳、通阳气、排寒气、排病气,排酒气等功效。


五、针法的补泻
四针都用补法。第一针后溪穴可先用双螺旋针法开穴,再续用汤液针法 ; 申 脉 穴 、 公 孙穴
直接用汤液针法 ;内外关透刺用双螺旋针法开穴,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续用汤液针法。
双螺旋针法
汤液针法的针尖方向(↑=补)
(开穴)
后溪 男:左手 男:左上肢的阳经向↑行
第 1 针 针尖直刺
(补) 女:右手 女:右上肢的阳经向↑行
申脉 男:右足 男:右下肢的阳经向↑行
第 2 针
(补) 女:左足 女:左下肢的阳经向↑行
公孙 男:左足 男:左下肢的阴经向↑行
第 3 针
(补) 女:右足 女:右下肢的阴经向↑行
外关 男:右手外关透内关
第 4 针 针尖直刺
(补) 女:左手内关透外关


3/10 六、奇经四针的具体操作(午前)
(I )第1 针:补后溪穴
男:左手后溪
补泻 补后溪
女:右手后溪
属经 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
微握拳,在尺侧第 5 指掌关节后的 近端
取穴
穴性 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为阴阳交界处。
通八脉 通于督脉

功效 开太阳、通阳、扶土、转中轴。

(1 )第一阶段 :后溪穴的开穴--双螺旋针法
第1 步: 医者左拇指压住穴位边缘 → 嘱咐患者咳嗽一声 → 在患者咳时, 针尖
顿咳破皮 直刺进针,快速进针至皮下。
将 穴 位 的 皮 下 层 分 为 天人地 三
部, 每部分 3 层, 共 9 层,9 为老阳
为补。后溪穴在上肢 , 嘱患者用鼻
第2 步:
呼吸。
(上螺旋)
具体操作: 嘱咐患者用鼻呼吸,
呼时顺捻 慢进,
在其鼻 每 呼 气 一 次 时 顺时针微向
9 次到地部。
下, 撵转进针(龙眼),吸 气时停止,
共 9 次呼吸,慢慢地将针分 9 进到

地部。




将 穴 位 的 皮 下 层 分 为 天 人 地 三

部, 每部分 2 层, 共 6 层,6 为老阴
为泻。后溪穴在上肢,嘱患者用鼻
第3 步:
呼吸。
(下螺旋)
具体操作 : 嘱 咐 患 者 继 续 用 鼻
吸时逆捻快退,
呼吸,在其鼻每吸气一次逆顺时针
6 次到天部。
微 向 上 撵 转 退 针( 凤眼) , 呼 气 时 停
止,共 6 次呼吸,将针分 6 退到天
部。

第4 步:
上述开穴操作后,针尖是在天部的,接下来用汤液针法。
汤液针法

4/10 (2 )第二阶段 :后溪穴的汤液针法
男:左手后溪
女:右 手后溪
处方
补法:
针尖都向上↑为补。

第1 步: 医 者 左 拇 指 压 住 穴 位 边 缘 → 嘱 咐 患 者 咳 嗽 一 声 → 在 患 者 咳 时 ,
顿咳破皮 补后溪穴以小角度(<30°)进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至皮下。
嘱患者用口呼吸,在其吸气时顺时轻微捻针(龙眼),呼气时停住。
汤 (备注:也可按穴在上肢用鼻呼吸,穴在下肢用口呼吸)
液 ① 天 部3 顺撵: 顿咳破皮针尖在天部, 在患者口吸气时原地顺时微微捻
针 转 1 下,注意针尖不可前移,其呼气时停止。重复操作 3 次。
第2 步:
法 ② 人地 6 顺撵: 将人部和地部平分为 6 层, 每层1 次顺捻推 进。 即第4 次
顺捻进针
至第 9 次的捻针,是在患者吸气时将针顺捻,并将针慢慢向前推进,
在患者呼气时停住,共经过 6 次吸气将针慢慢匀速地送至地部。
(备注: 补的穴位进针角度要小, 以 15°为佳, 针尖及针身全程在皮下为
佳;手法好的,可以将天人地三部各分 3 层,每部分3 层捻顺微进)
因 为 后 溪 穴 在 上 肢 , 选 用 鼻 呼 吸 → 因 为 补 后 溪 穴 的 针 尖 向 上 , 故
第3 步:
鼻子呼气时顺时撵针,用鼻吸气时停住,为 1 捻 → 补后溪穴,原地共
呼吸补泻
顺撵针 9 次,注意针尖不能前移。
第4 步:
主要以脉平或出现独处藏奸脉为指标,即可拔针。
留针时间
第5 步:
本穴采用补法,所以缓慢出针,迅速压住针孔。
出针快慢


5/10 (II )第2 针:补申脉穴
男:右足申脉
补泻 补申脉
女:左足申脉
属经 足太阳膀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
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取穴 奇 脉 四 针 多 取 其 阴 阳 交 界 处 , 故 外 踝 尖
直下至赤白肉际处。
穴性
通八脉 通于阳跷脉。
在补阳的同时,还可益气、疏导水湿。
功效 通 阳 跷 脉 , 阳 烧 脉 还 可 通 行 卫 气 , 人 白

天没劲嗜睡,本穴可引卫气出。

(1 )申脉 穴的汤液针法
男:右足申脉
女:左足申脉
处方
补法:
针尖都向上↑为补。

第1 步: 医 者 左 拇 指 压 住 穴 位 边 缘 → 嘱 咐 患 者 咳 嗽 一 声 → 在 患 者 咳 时 ,
顿咳破皮 补申脉穴以小角度(<30°)进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至皮下。
嘱患者用口呼吸,在其吸气时顺时轻微捻针(龙眼),呼气时停住。
汤 (备注:也可按穴在上肢用鼻呼吸,穴在下肢用口呼吸)
液 ③ 天部 3 顺撵: 顿咳破皮针尖在天部, 在患者口吸气时原地顺时微微捻
针 转 1 下,注意针尖不可前移,其呼气时停止。重复操作 3 次。
第2 步:
法 ④ 人地 6 顺撵: 将人部和地部平分为 6 层, 每层1 次顺捻推进。 即第 4 次
顺捻进针
至第 9 次的捻针,是在患者吸气时将针顺捻,并将针慢慢向前推进,
在患者呼气时停住,共经过 6 次吸气将针慢慢匀速地送至地部。
(备注: 补的穴位进针角度要小, 以 15°为佳, 针尖及针身全程在皮下为
佳;手法好的,可以将天人地三部各分 3 层,每部分3 层捻顺微进)
因为申脉 穴在 下 肢 , 选 用 口 呼 吸 → 因 为 补 申 脉 穴 的 针 尖 向 上 , 故
第3 步:
用口呼气时顺时撵针,用口吸气时停住,为 1 捻 → 补申脉穴,原地共
呼吸补泻
顺撵针 9 次,注意针尖不能前移。
第4 步:
主要以脉平或出现独处藏奸脉为指标,即可拔针。
留针时间
第5 步:
本穴采用补法,所以缓慢出针,迅速压住针孔。
出针快慢

6/10 (III )第3 针:补公孙穴
男:左足公孙
补泻 补公孙
女:右足公孙
属经 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
在足内侧缘, 当第 1 拓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穴
穴性 赤白肉际处。
通八脉 通于冲脉。

功效 补阳益气,健脾胃转中轴,调冲任

(1 )公孙穴的汤液针法
男:左足公孙
女:右足公孙
处方
补法:
针尖都向上↑为补。

第1 步: 医 者 左 拇 指 压 住 穴 位 边 缘 → 嘱 咐 患 者 咳 嗽 一 声 → 在 患 者 咳 时 ,
顿咳破皮 补申脉 穴以小角度(<30°)进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至皮下。
嘱患者用口呼吸,在其吸气时顺时轻微捻针(龙眼),呼气时停住。
汤 (备注:也可按穴在上肢用鼻呼吸,穴在下肢用口呼吸)
液 ⑤ 天部 3 顺撵: 顿咳破皮针尖在天部, 在患者口吸气时原地顺时微微捻
针 转 1 下,注意针尖不可前移,其呼气时停止。重复操作 3 次。
第2 步:
法 ⑥ 人地 6 顺撵: 将人部和地部平分为 6 层, 每层1 次顺捻推进。 即第 4 次
顺捻进针
至第 9 次的捻针,是在患者吸气时将针顺捻,并将针慢慢向前推进,
在患者呼气时停住,共经过 6 次吸气将针慢慢匀速地送至地部。
(备注: 补 的穴位进针角度要小, 以 15°为佳, 针尖及针身全程在皮下为
佳;手法好的,可以将天人地三部各分 3 层,每部分3 层捻顺微进)
因 为 公 孙 穴 在 下 肢 , 选 用 口 呼 吸 → 因 为 补 公 孙 穴 的 针 尖 向 上 , 故
第3 步:
用口呼气时顺时撵针,用口吸气时停住,为 1 捻 → 补公孙穴,原地共
呼吸补泻
顺撵针 9 次,注意针尖不能前移。
第4 步:
主要以脉平或出现独处藏奸脉为指标,即可拔针。
留针时间
第5 步:
本穴采用补法,所以缓慢出针,迅速压住针孔。
出针快慢

7/10 (IV )第四 针:补外关穴
男:右外关透内关
补泻 补外关
女:左内关透 外关
属经 手少阳三焦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
前臂背侧,手背腕横纹上 2 寸,约三指
取穴
穴性 宽处。
通八脉 通于阳维脉。
功效 外关与内关相透,有交通阴阳的作用。


8/10 (1 )外关 穴的开穴----双螺旋针法
第1 步: 医者左拇指压住穴位边缘 → 嘱咐患者咳嗽一声 → 在患者咳时, 针尖
顿咳破皮 直刺进针,快速进针至皮下。
将穴位 的皮下 层分 为天 人地三
部,每部分 3 层,共 9 层,9 为老
阳为补。 外关穴 在上肢 ,嘱患者用
第2 步:
鼻呼吸。
(上螺旋)
具体操作: 嘱咐患者用鼻呼吸,
呼时顺捻 慢进,
在其鼻每 呼气一 次时顺 时针微向下
9 次到地部。
撵转进针(龙眼),吸气 时停止,共
9 次呼吸,慢慢地将针分 9 进到地
部。

将穴位 的皮下 层分 为天 人地三
部,每部分 2 层,共 6 层,6 为老
双 阴为泻。 外关穴 在上肢 ,嘱患者用
第3 步:
螺 鼻呼吸。
(下螺旋)
旋 具体操 作 : 嘱 咐患 者继续 用鼻
吸时逆捻快退,
针 呼吸,在 其鼻每 吸气一 次逆顺时针
6 次到天部。
法 微向上撵 转退针(凤眼) ,呼气时停
止,共 6 次呼吸,将针分 6 退到天
部。

上述开穴操作后, 针尖是在天部的。
(1)如果有 需要, 接下来继续用汤液
针法。
第4 步:
(2)如果不需要继续用汤液针法, 则
汤液针法
在患者吸 气时, 慢慢将 针尖直刺送
到人部, 即黑洞 与白洞 交接处,留
针即可。

第5 步:
主要以脉平或出现独处藏奸脉为指标,即可拔针。
留针时间
第6 步:
本穴采用补法,所以缓慢出针,迅速压住针孔。
出针快慢

9/10 七、临床应用
1.单独用效果就好。
2.配合转中轴效果更佳,可先四针 + 后 鸠尾中轴,或四针 + 掌心中轴,
同时留针 25 分钟。
3.如果四针留针 25 分钟后,摸出独处藏奸脉或人迎寸口脉后,出针 ,可再加用相应针法。

八、注意事项
因为奇经四针是运行全身的气血,其推动力量太大,气血虚患者慎用,也可先服用补气中
药后再用奇经四针。注意患者体虚严重者注意手法不要太强。
10/10
献花(0)
+1
(本文系阅海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