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wuzhi9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21第十二期讲义之二十一:诗词曲赋联教程 第二十一讲
2024-05-26 | 阅:  转:  |  分享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诗词曲赋联教程第十二期讲义?主 编:许广文、刘玉娥副主编:闫朝霞、陈 勇、翟玉梅、许立书、郭欣原编 委:王西成、陈桂香、董学锋、
丁学文、徐家忱、梁峙山、何淑芳、许风、刘春盛、王忠秋、吴晓娥、许惠芬、刘敦实、赵建英、路社萍、孙玉霞、杨宝俊、王建强、陈建海、阮翼
飞、李伍香、王春晓、陈玉刚、李宝辉、武磊、吕辉瑜、李振清、陈丽萍、北立新、马学莹、何维礼、王爱华、陈明、张艳秋、李如林、殷德鸿、张
庆铃、李强、王桂敏、甘昌乐、吴名晗、李树柏、禹树景、丁心雨、洛淑萍、周建功、高永久、刘小溪、胡粉梅、王爱玲、范冬云、员嘉生、祝向前
、王清明、徐卫东、鲁文彦、潘月红、陈吉荣、罗天华、李长香、李年香、彭天勇、刘凤兰、郭卫东、李跃荣、陈章锋、郑继梅、朱彦、萧竹、万能
、高令亚、吴利民、李恩志、于朋甬、高红珍、饶长才、关里、熊波、王文献、许靖祥、张传栋、张怡谋、姬常生、慕硕林、唐静静、江金旺、李铁
梅(因篇幅所限,其他编委见书刊)备 课 教官团:龙风文化发展中心备课教官团备课督导审核:刘玉娥、许广文、许立书声明:本讲义根据许广
文、刘玉娥等编著之《新编诗词曲赋联概论》备课编辑,仅限于龙风文化发展中心体系内各教学院(社)使用。未经编著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
其他用途。原著版权所有!-----------------------------------------------------
-----------------------------------------------------------------
-----------第十八章 曲律第一节 概说“曲”又叫“词”、“乐府”(如《词林摘艳》 《乐府群玉》),是宋末元初兴起于民
间,元明时期极盛于文坛的一种诗体。一提到曲,人们往往会把它跟元明戏曲等同起来。其实,“曲”既包括在舞台上演出的,有唱词,有说白(对
话、独白)、有动作(戏剧中叫“科”)、有人物故事,分折分场的戏曲(又叫“杂剧”),又包括文人、歌者用来咏物抒情的,没有科白,不分场
次,也无需有什么故事情节的散曲。我们这里讲曲,重点在于分析作为一种诗体的曲词的格律,因而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戏曲的唱词部分和歌者文
人的散曲,而不是戏剧。曲有南北之分,北曲最初流行于河北一带,元以后逐渐推向全国,通常所说的元杂剧都是用北曲写成的。南曲的兴盛较晚些
,主要流行于苏杭一带。南北曲基本上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文辞的音韵系统也不相同。宋人胡翰说:“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
俗杂胡戎。”这虽说不是南曲北曲的渊源,但可以说明南北方的音乐各有特点。大约南方的乐曲古乐的成分保留得多一些,而北方的音乐受到北方少
数民族乐曲的影响要重一些。元末沈和曾把南北曲合成套数一起演唱,这又反映了南北音乐的逐渐合流和北方官话的推广。-----------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
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曲”和“词”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明代的王世贞曾认为“曲者,词之变。”词在唐代本来就叫作“曲
”,曲在元明两代又往往被称为“词”(如周德清《作词十法》,李涵《北词广正谱》说的都是曲)。因为词跟曲本来都是配乐歌唱的诗,都是“歌
词”,从“被之管弦”来说,它们当然是“曲”,从“形诸字句”来说,它们又都是“词”,何况,元曲中的某些曲调本自词调中来。那么说“曲就
是词变来的”对不对呢?词跟曲有没有区别呢?我们说:曲不是词的直接的、简单的演变,词跟曲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1.从音
乐来说,词乐和曲乐虽有共同的东西,但也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据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统计,北曲335首出于唐大曲和唐宋词曲的86首,占
25%,其余75%除28首出于“诸宫调”,10首确非元代创作外,211首大约是元代北方的歌曲;南曲543首,出于唐大曲和唐宋词曲的
214首,约占40%,其余60%。除41首出于元代以前的曲调(如诸宫调唱赚等)外,288首为元代创作。可见“曲”曲不都是“词”曲的
直接继承。王世贞说“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意思是说:唐宋传下来的词,格律上不能适
应北方劲切急紧的新乐,于是另创新体来适应它。这样看来,王世贞所谓的“词之变”,显然不能用直接继承演变来理解了。2.从词文和曲文的格
律来看,一定词牌的词,字数、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曲则可以在原定的字句中增加衬字衬句,就这一点说,曲的格律要比词自由一些。3.从词
和曲的用韵来看,词在唐、宋、元三代都没有专门的韵书作为用韵的准则,词人们是在诗韵的基础上,参照口语加以斟酌、分合来用韵的;曲的用韵
则有明确而独立的严密体系,它有自己的韵书(《中原音韵》、《中州音韵》),韵书的声韵系统是建立在元代北方口语音系基础上的。4.从词字
、曲字的平仄来说,词有平上去入四声,但一般只要求区分平仄(仄包括上去入);北曲则只有平、上、去三声(平声又分阴、阳;原入声消失而分
别派入三声),但对曲字阴阳上去的分别要求相当严格。5.词到南宋以后,实际上已经脱离了音乐,成为纯文学的东西,因而慢词长篇越来越多,
韵脚越来越疏;而曲则一直跟音乐密切结合在一起,戏曲固然是为演唱而作的,散曲也大多是可以吟唱的。所以,只就篇幅来说,词有单调、双叠、
三叠、四叠之分,而曲则多半是单调,很少双叠,更无三、四叠的,要表达较多的内容就要反复原曲(重头)或联合数曲(联套)。编者注:以上摘
自许广文、刘玉娥老师古典诗词曲赋联之“曲律专题”讲座稿,有关曲律详细概述,可参阅许广文、刘玉娥老师著《曲律概述--兼谈“中原音韵”
》 【许广文、刘玉娥2021.09.】----------------------------------------------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2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二节 曲调与宫调曲是和乐的诗
,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曲调的名称和词调的名称一样,只表示这支曲子的唱调和曲文的格式,
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般在曲牌后另标曲题);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2.1 元曲的宫调:关于宫调的基本知识,我们在词律一章已作了
介绍,这里只说说元曲所用宫调的情况。隋唐燕乐28调到南宋词曲中只余19调;到元代,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还有17调:正宫、中吕宫、
道宫、南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小石调、双调、歇指调、商调、越调、商角、般涉调、高平调、仙吕调、宫调、角调。而周氏列有曲牌的宫调实际
只有12种,即: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般涉调。北散曲常用的只
是带“△”的七调,而北杂剧所用的也仅5宫4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越调、商调、大石调、双调)而已。至于南曲,据明
蒋维忠《十三调谱》余13调: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小石调、商调、越调、般涉调、羽调。不同宫调所
适于表达的感情风味是不同的,据《中原音韵》常用7调的声情是:正宫惆怅雄壮;中吕高下闪赚;南吕感叹伤悲;仙吕清新绵邈;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越调陶写冷笑。前人对周德清关于宫调声情的概括大体上是同意的,元明曲家制曲时,都很注意选择适当的宫调以使曲的声情与词的
内容一致。2.2 宫调与曲牌:曲牌是曲调的名称。任何一支曲子都隶属于一定的宫调,一牌数宫的只是少数。据《中原音韵》,元北曲所用曲子
共335个,其中:黄钟宫:二十四章;正宫: 二十五章;大石调:二十一章;小石调:五章;仙吕宫:四十二章;中吕宫:三十二章;南吕宫:
二十一章;双调: 一百章;越调:三十五章; 商调: 十六章;商角调:六章; 般涉调:八章。比较常见常用的曲牌,我们将在后文提到。-
---------------------------------------------------------------龙风
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一牌数宫”指的是同一支曲子同时可用两个及以上宫调演唱的情况,这就像词曲
的转调一样。《中原音韵》在曲牌下一般都作了说明。例如:正宫:货郎儿——入南吕,转调;正宫:啄木儿煞——亦入中吕;小石调:青杏儿——
即青杏子,亦入大石调;仙吕:三番玉楼人——亦入越调;南吕:翠盘秋——亦入中吕,即乾荷叶;商调:玉抱肚——亦入双调;也有《中原音韵》
没有注明,但据其他曲律著述可知有转调情况的,如据《北词广正谱》,仙吕双雁子即商调双雁儿。一般说《中原音韵》将某曲归入某调名下,就算
是该曲的本调,另入某调则算是转调。也有一些曲子,名称虽然相同,但音律却是完全不同的。这类曲子一共有16支,都分属于不同的宫调,但不
算是转调:黄钟宫《水仙子》与双调《水仙子》;黄钟宫《寨儿令》与越调《寨儿令》;仙吕宫《端正好》与正宫《端正好》;仙吕宫《袄神急》与
双调《袄神急》;仙吕宫《上京马》与商调《上京马》;中吕官《斗鹌鹑》与越调《斗鹌鹑》;中吕宫《红芍药》与南吕宫《红芍药》;中吕宫《醉
春风》与双调《醉春风》;我们举其中一组做例:黄钟宫《寨儿令》:(每日价)萦萦,(阁不住)雨泪盈盈。手指着胸膛自招承。自感叹,自伤情
,自悔懊,自由性。平平,上去平平。上上平平平去平平。去上去,去平平,去上去,去平去。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据《太和正音谱》
) 《元曲选》 开头作:“可怜我伶停也那伶停,阁不住两泪盈盈…”越调《寨儿令》: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
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古圣贤评。去上平,去平平,去平去平平去平。去上
平平,平去平平,去去上平平。上上平去上平平,上上平去上平平。上平平平上去,平上去去平平。平,平去上去平平。(鲜于必仁小令)还要注意
那些牌名很相似的曲子,不要误把它们当成同曲。如:黄钟宫《水仙子》和双调《河西水仙子》,双调《德胜乐》与《德胜令》,越调《鬼三台》与
《耍三台》,《络丝娘》与《小络丝娘》,中吕宫《鲍老儿》与《古鲍老》等。例如:《德胜乐》与《德胜令》:---------------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
十一讲 第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白朴《德胜乐》:玉露冷,蛩吟砌。听落叶西风渭水,寒雁儿长空嘹唳。陶元亮醉在东篱。乔吉《德胜令》:名利酒
吞蛇,富贵梦迷蝶。蚁阵攻城破,蜂衙报日斜。豪杰,几度花开谢!痴呆,三分春去也。2.3 曲牌与词牌:本章开头曾就词与曲的主要差别进行
了分析,指出了词既是曲的渊源之一,又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这里再就词牌与曲牌加以比较,说说它们的关系。曲牌中,确实有许多跟词牌同名的
,以北曲而论,这样的曲牌约占全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的直接采用词曲,有的稍加改造,有的名存实变,也还有名变实存的。2.3.1名实俱同
,采自词曲的如《菩萨蛮》。曲没有双调的,因此一曲只能相当于一首单调词,或双调词的一半。类似情况的还有《念奴娇》、《忆王孙》、《太常
引》、《风入松》、《南乡子》、《鹊踏枝》、《鹧鸪天》、《秦楼月》、《唐多令》等。2.3.2大同小异,大约是采用原曲,但在词曲的文字
上略加改动而成的。如《归塞北》(即《望江南》)、《青玉案》、《忆帝京》、《粉蝶儿》、《昼夜乐》、《喜迁莺》、《女冠子》、《醉春风》
、《夜行船》、《梅花引》、《集贤宾》、《瑞鹤仙》、《蓦山溪》等。2.3.3差别较大,可能是取原词曲的旋律加以较大的改动制成的。如《
调笑令》(《含笑花》),这种情况就比较多了,较常见的还有:《醉太平》、《鹊踏枝》、《感皇恩》、《离亭宴》、《哨遍》、《应天长》、《
乌夜啼》、《最高楼》(《醉高歌》)、《贺新郎》、《金盏儿》、《朝天子》、《卖花声》、《驻马听》、《黄莺儿》、《金焦叶》等。2.3.
4有的曲子,名称跟词不同,但看其格律,实在是词曲的演化,有的十分接近。如仙吕宫《一半儿》大约是《忆王孙》的变式,仅末句分为二逗,加
了两个“儿”字而已: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张小山
《仙吕宫·一半儿·苍崖返隐》:柳梢香露点荷衣,树梢斜阳明紫微,竹外浅沙涵钓矶。乐忘归, 一半儿青山,一半儿水。【许广文、刘玉娥20
21.09.】第三节 曲的体制分类曲分散曲与戏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如果只从曲文的角度来说,一支支单独的曲词叫“小令”,把若干
小令串连成一个组曲就叫“套数”,由四个套数(或再加一个引子—— 叫“楔子”)组成而插入科白的是“杂剧”,由不只四个套数所组成的戏曲
就叫“传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小令和套数是曲的基础。我们下面便从它们入手对曲的体制做一些介绍。----------------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
十一讲 第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一、小令:曲中的小令,含带过曲,在元代又叫“叶儿”。明代王骥德《曲律》说:“所谓小令,盖市井小曲也。”
其体比较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为独立单位,相当于一阕单调的词。它是按照不同的曲调创制的,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曲牌。如【天净沙】【山坡羊】【红绣鞋】【水仙子】等。每调各有不同的乐句,规定有不同的韵脚和平仄格式,配合这些调写作出来的曲叫小令。
例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
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北曲九宫调,常
用于小令的曲调有:正宫:塞鸿秋、醉太平、小梁州、叨叨令、鹦鹉曲、六幺遍;仙吕:寄生草、醉中天、一半儿、游四门、后庭花、青哥儿、太常
引;中吕:朝天子、醉高歌、红绣鞋、山坡羊、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醉春风、快活三、尧民歌、卖花声、普天乐、四边静、齐天乐、红衫儿;
南吕:四块玉、金字经、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双调:大德歌、碧玉箫、庆东原、驻马听、拨不断、落梅风、折桂令、清江引、殿前欢、水仙子
、楚天遥、青玉案、步步娇、捣练子、梅花酒、庆宣和、风入松、雁儿落、得胜令、沉醉东风、百字折桂令;越调:天净沙、小桃红、凭阑人、寨儿
令、黄蔷薇、庆元贞;商调:梧叶儿、秦楼月、醋葫芦;黄钟:人月圆、刮地风、昼夜乐;小令有“重头”之制。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调,重复
填写以表达相类相关的内容,就叫重头。有的写二首,多的可达百首。重头的押韵、题目,每首可以不同。如元代无名氏《中吕·喜春来·四节》: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垂门艾挂狰狞虎,竞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
,谁吊楚三闾?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
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又如张养浩《中吕·朝天子》,在总题上连写《春》 《夏》 《秋》 《冬》四首。明郭勋编《雍正乐府》卷十九
中有《摘翠百咏小春秋》,则用一百首[小桃红]专咏崔莺莺与张珙的爱情故事。-----------------------------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6页龙风文化发
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当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为加大容量,将其曲调重复一遍,中间加个“幺”字,这种形式称为“幺篇”,也写
作“么篇”。“幺篇”的字句允许与前调稍有增损,但这种增损迥然不同于词的上下阕,它是一支小曲的重复使用,属临时性的扩大篇幅。如贯云石
《正宫·小梁州》:《春》: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堪游赏,沙暖睡鸳鸯。[幺]宜晴宜雨宜阴旸,比西施淡抹浓妆。玉
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夏》:画船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幺]佳人才子游船上,醉
醺醺笑饮琼浆。归棹晚,湖光荡,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秋》: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幺]雷
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冬》: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银河片片洒长空。梅梢冻,雪压
路难通。[幺]六桥顷刻如银洞,粉妆成九里寒松。酒满斟,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这一组小令共四首“重头”,四题,每题中均用“幺
”反复一遍。曲开始换头的,称为“幺篇”。幺篇只能出现一次,如多次“换头”则称“前腔”(南曲称“前腔”)。小令中还有一种“带过曲”的
形式。如果作者表达的意思复杂,单调小令不够容纳,还可以把两三个同一宫调中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连结在一起填写,这就是“带过曲”。带过曲
最多只能填三个调。其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随意“乱点鸳鸯谱”。如薛昂夫《双调·楚天遥带过清江引》: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
时醒,人老欢难会。一江春水流,万点杨花坠。谁道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回首有情风万里,渺渺天无际。愁共海潮来,潮退愁难退。更那堪晚
来风又急。曾瑞《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闺情》:才郎远送秋江岸,斟别酒唱阳关。临歧无语空长叹。酒已阑,曲未残,人初散。 月缺
花残,枕剩衾寒。脸消香,眉蹙黛,髻松鬟。心长怀去后,信不寄平安。拆鸾凤,分莺燕,杏鱼雁。 对遥山,倚阑干,当时无计锁雕鞍。去后思
量悔应晚,别时容易见时难。元人用过的带过曲有34种,常见的有: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仙吕:后庭花带过青哥儿、哪
吒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南吕: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哭皇天带过乌夜啼;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醉高歌带过喜春来、
醉高歌带过红绣鞋、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齐天乐带过红衫儿;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
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雁儿落带过清江引、楚天遥带过清江引、江儿水带过碧玉
箫、梅花酒带过七兄弟;中吕借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清江引;正宫借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中吕借双调”和“正宫借双调”
属于“借宫”,宫调相近,然后可借。借宫是有相当限制的,所谓“非行家不办”。“带过”也可以只写作“带”或“过”,也有写“兼”的。带过
曲尽管由两三支曲子组成,但不是成套的曲子,大抵与双调或三叠词相当,所以传统上也把它归入“小令”。二、套数:套数又叫“散套”“联套”
“套曲”,是由若干个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起来的组曲,结构比较复杂。各套曲子的联缀,都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倒,一般用一两支小曲开端,用
“煞调”“尾声”收尾,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短者只有三四调,长的有二三十调的。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共用七个调,以[
夜行船]开头,以[离亭宴煞]收尾,中间连用了[乔木查]、[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松]、[拨不断]五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庆宣和] 投至孤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里折,魏耶?晋耶?[落梅风] 天教富,莫太奢,没多时
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了锦堂风月。[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拔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
,葫芦提一向装呆。[拔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方宁
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
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听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作发端的叫“正曲”,如上例中的 [夜行船
];作收尾的叫“尾声”,如上例中的 [离亭宴煞]。长达三十四调的如元代刘时中的《中吕·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除头(正曲)、尾(尾
声)比较固定外,中间的曲子可多可少,有伸缩性。以仙吕宫为例,其用于套数的常有如下四种联缀方式:甲式:(正曲)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
、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尾声)煞尾乙式:(正曲)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后庭花、青哥儿、(尾声)赚尾-----
----------------------------------------------------------龙风文化发展中
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8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丙式:(正曲)点绛唇、混江龙、村里迓鼓、寄生草、(尾声)煞尾丁式:(正曲)村里迓鼓
、元和令、上马娇、胜葫芦、(尾声)煞尾其他各宫常见的套曲组合有: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快活三、朝天子
、煞尾;南吕:一枝花、梁州第七、牧羊关、四块玉、骂玉郎、玄鹤鸣、乌夜啼、煞尾;中吕:粉蝶儿、醉春风、迎仙客、石榴花、上小楼、幺篇、
小梁州、幺篇、朝天子、尾声;双调:新水令、折桂令、雁儿落、得胜令、沽美酒、太平令、鸳鸯煞;黄钟:醉花阴、喜迁莺、出对子、利地风、四
门子、古水仙子、尾声;越调:斗鹌鹑、紫花儿序、小桃红、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络丝娘、收尾;商调:集贤宾、逍遥乐、
金菊香、梧叶儿、醋葫芦、幺篇、后庭花、柳叶儿、浪里来;书写题目时,只标明宫调、正曲曲牌和曲题即可。正文中,第一支曲子承题可省,不用
再标调名,以下每曲开头前用括号(黑括号)标上各自的调名。无论多少调,都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三、杂剧(简单介绍):“杂剧”的名称晚
唐时已经出现,但一般所谓的杂剧则是指在元代盛行的北方戏曲。元杂剧一般分四折(摺),也就是四幕((也有少数五折、六折的)、还可以有一
个序幕或过场式的“楔子”。楔子一般放在全剧之首,起介绍剧情、人物的作用;也有的插在两折中间起转折过渡的作用,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
》楔子在第二折前,吴昌龄《张天师》、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在第三折前,李寿卿《伍员吹萧》楔子在第四折前。杂剧每折如就曲子来说,也就是
一个套数,不同的只是中间穿插着对话和动作而已。元杂剧的全剧曲词都是由一个角色演唱到底的。这个角色一般是剧中的“正旦”(年青女主角)
或“正末”(男主角,相当于京戏的“正生”——老生、小生、武生)演唱,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如《窦娥冤》、《救风尘》。正末主唱的
剧本叫“末本”。如《黑旋风》《汉宫秋》。其余人物,无论主次,无论地位身分高低都只有道白,这大约还带着早期说唱文艺(诸宫调等)的色彩
。每折曲子的多少依内容需要而定,有少到三四支曲子的,也有多到二十五六支曲子的。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1962.[2]周维培.论中原音韵.[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
出版社.1990.[4]周维培.曲谱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5]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许广文、刘玉娥2021.09.】-------------------------------------------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9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
讲---------------------------------------------------第四节 曲的用韵曲韵有
北派南派之分。北派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南派以《洪武正韵》(明太祖洪武年间乐韶凤、宋濂等奉旨编纂,保留了入声和全浊声母)为代表。北
曲是曲的正宗,影响深远,它的音韵系统反映了当时广大北方地区的实际语音情况,我们谈曲韵当以北曲用韵为准。一、韵部的划分: 《中原音韵
》和《中州音韵》 (主要是依据《中原音韵》 将所收字和同部各字次第略加改动) 都分曲韵为19部,即:第一部、东钟:相当诗的东韵、冬
韵,又庚韵的一小部分。第二部、江阳:相当诗韵的江韵、阳韵。第三部、支思:相当诗韵的支韵齿音开口字。第四部、齐微:相当诗韵微韵及支韵
齿音合口字,并喉、牙、唇、舌上音字等。第五部、鱼模:相当诗韵鱼、虞及尤韵部分唇音字。第六部、皆来:相当诗韵齐、佳、灰一部分字。第七
部、真文:相当诗韵真、文两韵及元韵大部分字。第八部、寒山:相当诗韵寒(开口部分)、删,及《广韵》元、凡唇齿音字。第九部、桓欢:相当
诗韵寒合口字。第十部、先天:相当诗韵先,及元韵部分字。第十一部、萧豪:相当诗韵萧、肴、豪。第十二部、歌戈:相当诗韵歌。第十三部、家
麻:相当诗韵麻、佳两韵一部分字。第十四部、车遮:相当诗韵麻一部分字。第十五部、庚青:相当诗韵庚、青(少数字例外)。第十六部、尤侯:
相当诗韵尤。第十七部、侵寻:相当诗韵侵。第十八部、监咸:相当诗韵覃、咸(除原《广韵》凡韵字)。第十九部、廉纤:相当诗韵盐及部分原《
广韵》凡韵字。曲韵是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某调惯用某声韵的情况有(如《凭栏人》多用平声韵),某调限用某声韵的情况则无,所以韵书不另立上
去声韵目。原诗韵的入声各部字全部分派入了平上去三声,因为在北方口语里从宋代以来入声就已经消失了,作词拘于《切韵》、《广韵》,仍保留
入声,并为五部,作曲却全依“口语”,不再保留入声。入声的分派,情况比较复杂,有许多字的读音今天又有了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曲字的
四声问题”一节中论及,请参阅。二、用韵的特点: 我们前面讲诗的押韵、除古体诗外,近体诗押平声韵均一韵到底,押仄声韵的可叶韵。词的押
韵,稍见灵活,一些词调可以同韵部平仄声通押或转换韵部。曲的押韵要灵活得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0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2.1 曲的押韵较密,几乎句句押韵,而且以同韵部平仄声互押为常见。北曲无入声,入声已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之中
,即所谓“入派三声”。所以,曲韵实际上是平、上、去三声相押。如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己二首》: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
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前一首“口”(上)、“头”(平
)、“留”(平)、“手”(上)、“流”(平)押韵,同属《中原音韵》(以下简称“曲韵”)“16尤侯”部;后一首“困”(去)、“魂”(
平)、“身”(平)、“人”(平)、“真”(平)押韵,同属曲韵“17侵寻”部。两首分别是平、上声互押和平、去声互押,句句押韵。2.2
.无论小令(含带过曲)还是套数,均一韵到底,不可转换韵部。单用小令如上举白朴《阳春曲》二首。带过曲如王九思《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
·归兴》:一拳打脱凤凰笼,两脚蹬开虎豹丛,单身撞出麒麟洞。望东华人乱拥,紫罗襕老尽英雄。参详破邯郸一梦,叹息杀商山四翁,思量起华岳
三峰。 思量起华岳三峰,掉臂淮南,回首头中。红雨催诗,青春作伴,黄卷填胸。骑一个蹇卫儿南村北垅,过几处古庄儿汉阙秦宫。酒盏才空,鼾
睡方浓。学得陈抟,笑杀石崇。“笼”“丛”“洞”“拥”“雄”“梦”“翁”“峰”“峰”“中”“胸”垅”“宫”“空”“浓”“崇”平上去三
声互相押韵,同属曲韵“1东钟”部。套数如张养浩《南吕·一枝花·咏喜雨》: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
。唤醒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梁州] 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尾声] 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
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雨”“濡”“枯”“故”“途”“土”“粟”“珠”“富”“禄”“处”
“颅”“助”“吁”“住”“湖”“衢”“苦”押韵,同属曲韵“5鱼模”部。2.3 曲不避重韵,是与近体诗和词完全不同的。如睢景臣《般涉
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数,押的是曲韵“5鱼模”部,其中两次用“故”字作韵脚:“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今日还乡故。”但一般以不重韵为
好;如果重韵,所重的韵脚也不宜相隔过近。重韵,一般见于篇幅较长、韵脚较多的套数。小令不重韵。2.4 曲允许“赘韵”,即本不必押韵的
地方也可以押韵,这更体现出曲韵“密”的特点。有时相反,也可以“失韵”,即个别本来要求押韵的地方,偶尔(只是“偶尔”)也可以不押韵。
2.5 曲有所谓“暗韵”,又称“句中韵”。如虞集《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
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此曲除句脚句句押韵外,句中每逢偶数字处暗中押韵(例中用着重点号表示)。此外,相邻的或接近的韵部还可以通押
,即所谓“借韵”。如“真文”与“侵寻”通押,“先天”与“廉纤”通押等。笔者以枚(许广文)也有首北曲拙作《双调·水仙子·己亥感秋》:
“终知功利幻云逐,虚把韶华付水流。何堪往事频回首,香蒸酿酒愁。步尘阶、旧登楼,风霜过,又一秋。徒染白头。”其中“旧”以及韵前韵“酒
”亦属“句中韵”即“暗韵”一类。总之,曲的押韵十分灵活,有助于表现曲文亦庄亦谐的特点。曲中也有“独木桥体”,即以同一个字作韵脚。如
周文质《正宫·叨叨令·自叹二首》: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
哥,梦中又说人间梦。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末哥,望不见也末哥,绿窗空对花深处。韵
脚分别全用“梦”字、“处”字押韵。【许广文、刘玉娥2021.09.】第五节 曲律的对仗周德清《作曲十法》有“对偶”一节,说“逢
双必对,自然之理”。《曲律》又指出:“曲遇有对偶处,得对,方见整齐,方见富丽。”就是说,曲文凡遇到相邻两句字数相同时,往往运用对偶
的手法,使语句饱满,富有气势。但曲的对仗近乎词而不象律诗那样严格,它没有规定何曲何处一定要用对仗。某曲习用对仗的地方,因为内容需要
而不用对仗也是可以的。比如双调《寿阳曲》,《太平乐府》收有33首,开头两个三字句(有5首增字作五字句)用对仗的28首,不用的5首(
五字句的都用对仗)。双调《沉醉东风》,《太平乐府》收35首,第三、四句有五五(最多)、六(三三)七、六(三三)四、六六4种格式,其
中五五、六六两式都用对仗,六七、六四式的六字句作两个三字句的也对仗,可见周德清“逢双必对”的话还是有根据的。曲的对仗格式,周德清特
别举出了三类,即:5.1 扇面对:也就是词中的隔句对。比如前举王子一散套越调《调笑令》第4句对第6句,第5句对第7句:得宽,且盘桓
。袖着手谁弹贡禹冠。兴亡尽入渔樵断,把将军素书休玩。春秋漫将吴霸篡,请先生史笔休援。再如李好古散套双调《驻马听》前4句,第1句对第
3句,第2句对第4句: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深庭院,杜鹃啼处月空园………--------------------------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2页龙
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再如王实甫《西厢记》一本四折[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5.2 重叠对:这是一种复句
对偶,复句中,各分句又相对偶的格式。例如周德清散套越调《鬼三台》:两家局安营地,施智谋,似挑军对垒。等破绽,用心机,色儿似飞沙走石
。汉高皇对敌楚项籍,诸葛亮要擒司马懿。那两个地割鸿泗,这两个兵屯滑水。1、2与4、5句两两相对,1、2、3句又与4、5、6句相对,
现代戏曲中也常有类似的句法。(曲中下划线为衬字)5.3 救尾对:若末句稍弱,则以鼎足对法救之。亦即:一曲结尾3句字数相同,排比而下
,使文势增强,叫救尾对。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虎邱道上》 第4.5.6句对仗:船系谁家古岸?人归何处青山,且将诗做画图看。雁声芦
叶老,鹭影蓼花寒,鹤巢松树晚。再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岁暮》“游鱼翻冻彩,啼鸟泛春声,落梅香暮景”。有关“鼎足对”,我们前面讲词
律时已有所见。如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上阕:“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下阕:“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背。”秦观《行香子》上阕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下阕:“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前两人的《行香子》都是“一字逗”下领出三句,且三人之句都有同字重复如“溪”“山”“花”“儿”“之”等。到了散曲,“鼎足对”则成为
一种特殊的三句相对句式,使对仗别具一格,饶有风趣,俗称“三枪”。其如三足鼎立,以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往往能对事物进行淋漓尽致的刻
画。再举几例:①鲜于必仁《折桂令·芦沟晓月》: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②乔吉《折桂令·寄远》:驿路风烟,马头星月,雁底关河。
③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⑤张
鸣善《水仙子·讥时》: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3页龙风文化发
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⑥无名氏《醉太平·讥贪小利者》: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⑦查德卿《寄生草·感叹》: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辄
灵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这种鼎足对兼具排比的修辞效果,读之有一泻千里之势,对于形成散曲泼辣奔放的风格很起作用、是曲在表达上
一种特有的技巧。 诗、词中的对仗,上下两句一般避免叶韵,曲中的鼎足对则不然,或其中某两句叶韵、或三句互为叶韵,而且平仄通押,造成音
乐美,这是鼎足对的另一特色。以上所举三类只是曲中对仗较有特色的,实际上对仗的方式还有很多。散曲的对仗,与诗词一样,可用正对、反对、
流水对、借对等基本形式,还有其他多种讲究。诗(主要指近体诗)、词、曲相比较:诗的对仗要求严格;词则无具体规定,是否对仗,根据内容需
要、自己安排,多数也只是作家之间的模仿和沿习;曲如用对仗,完全是出于修辞的考虑,除极少数曲谱要求外,其余绝大多数都不是格律上的要求
(今后研习“对联”及“辞赋”之骈赋则必须有对仗,否则也就不能叫“对联”和“骈赋”)。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等书介
绍,曲还有所谓“合璧对”(两句相对。如卢挚《折桂令·箕山感怀》“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连璧对”(四句相对。如吕止庵
《后庭花》“苍猿攀树啼,残花扑马飞,越女随舟唱,山僧逐渡归”)、“联珠对”(多句相对。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十二月]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每句首三字为衬字])、“鸾凤和
鸣对”(首尾相对。如周文质《叨叨令·悲秋》首句“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与末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彪模登靠”为对)、“隔调对”(重
头小令相邻两首同位句相对。举隅略)等等不少名目。凡此种种,都是修辞上的花样,并不全是曲律本身的“定格”。运用对仗是为了增强气势,造
成曲意上回环往复之美,绝不可单纯追求形式,乱用对仗而因辞害意。【以上摘自许广文(以枚)、刘玉娥老师古典诗词曲赋联创作基础技法讲座稿
拙作《修辞技法之“对仗” 及“对法”举隅》,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62.[2]周维培.论中原音韵[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4]周维培.曲谱研究[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5]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许广文、刘
玉娥2021.09.】------------------------------------------------------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附一】:常用曲谱选释1.【节节高】:北曲,黄
钟宫。小令兼用。1.1.曲谱: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仄仄平,平平仄,去上平(韵)。去上平平仄平(韵)
。1.2.曲例:[元]卢挚《北曲黄钟宫·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三更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2.【出队子】:北曲,黄钟宫。小令兼用。同诸宫调。与南曲略同。有幺篇。2.1.曲谱:平平平去(韵),上平平平去平(韵,可上)。中平
中去去平平(韵),中仄平平上去平(韵,可上),中去平平平去上(韵,可平)。2.2.曲例:[元]柯九思《黄钟宫·出队子》:林泉深邃。
景清幽人迹稀。绕林玉气趁云飞。出户丹光掩月辉。半夜鹤鸣松径里。3.【叨叨令】:北曲,正宫。小令兼用。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
“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叶去声。周文质尝有通首以一“梦”字、一“处”字、一“醉”字叶者,则别体也。此调又与《折桂令》为带过曲。3.
1.曲谱: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中也么哥,中中也么哥,中平中仄
平平去(韵)。3.2.曲例:[元]邓玉宾《正宫·叨叨令》:?白云深处青山下。茆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
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4.【塞鸿秋】:北曲,正宫。小令兼用。亦入[仙吕]、[中吕]。与[叨叨令]相同,唯五、
六两句此作五字句。4.1.曲谱: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
,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4.2.曲例:[元]张可久《正宫·塞鸿秋》:?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
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
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5.【
寄生草】:北曲,仙吕宫。小令兼用。亦入[商调]。首末两句可对,中间三句可作鼎足对。首二句多变为五字句或六字折腰句。整齐匀称,是本曲
特点。5.1.曲谱:平平仄,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
仄平平去(韵)。5.2.曲例:无名氏《仙吕宫·寄生草》:枯荷底,宿鹭丝。玉簪香惹蝴蝶翅。长空雁写斜行字。御沟红叶题传示。东篱陶令酒
初醒,西风了却黄花事。6.【醉中天】:北曲,仙吕宫。小令兼用。亦入[越调]、[双调]。前五句与[醉扶归]同,常互相误题。6.1.曲
谱: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可上),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韵,可上),仄平平仄(韵),中
平中仄平平(韵)。6.2.曲例:[元]白朴《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
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7.【一半儿】:北曲,仙吕宫。小令兼用。即[忆王孙],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曲中多用此格
,用[忆王孙]整个甚少。7.1.曲谱: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平去平(韵),中仄中平平去平(韵)。仄平平(韵),一半儿平平一
半儿上(韵可平)。7.2.曲例:[元]关汉卿《仙吕·一半儿·题情》: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
,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8.【四块玉】:北曲,南吕宫。小令兼用。此曲起句有三式:一、平叶。如《中原音韵》所自举之例云:“买笑金,缠头
锦。”皆是。致远他作云:“绿鬓衰,朱颜改。”亦用平叶。二、平不叶。如致远此曲,及《太和正音谱》所举关汉卿之例云:“适意行,安心坐。
皆是。三、仄不叶。如致远他作云:“子孝顺,妻贤慧。”但元人用此式者甚少,可不必从。“青”字《中原音韵》谓属阳为妙。然检元人所作,亦
未尽属阳。又末三句之式有四:一、三句平叶。如张可久云:“绿水滨,碧草春,红杏村。”致远他作云:“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皆是。二
三句平上通叶。如关汉卿云:“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刘致云:“波上鸥,花底鸠,湖畔柳。”皆是。惟据《中原音韵》云:“末句须平去平
,平去上属第三着。”是平去上不如平去平为佳。-------------------------------------------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6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
一讲---------------------------------------------------《北词广正谱》谓末句必平
去上,非确论也。且元人用平去上者甚少,似亦可不从此式。四、两句平叶。如致远此曲是。他如关汉卿云:“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张可久云:“鹊尾炉,凤嘴瓶,雁足灯。”亦皆系此式。五、两句上叶。即第一句不叶,二三两句上叶。如刘致云:“忠孝臣,贤明主,泉下土。
”又云,“门外山,壶内酒,林下叟。”皆是。然此式亦不多。8.1.曲谱:中仄平(韵),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
平去(韵)。中仄平(可韵),中仄平(韵,可上),中去平(韵,可上)。8.2.曲例:[元]马致远《南吕·四块玉》:绿鬓衰,红颜改。羞
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9.【金字经】:北曲,南吕宫。小令兼用。此曲又名[金字经],又名[西番经]。
起句有平起者,如马致远云:“夜来西风劲。”卢挚云:“谢公东山卧。”吴仁卿云:“晋时陶元亮。”皆是。云石自作,亦有平起者,如云:“晓
来春匀透。”“紫箫声初散。”皆是。起句又可用韵,如乔吉云:“玉减梅花瘦,翠颦妆镜羞。”张可久云:“犬吠村居静,鹤眠诗梦清。”皆是。
“金”字亦可作仄声,如云石他作云:“蛾眉能自惜。”此平起作仄也。徐再思云:“紫燕寻旧垒。”此仄起作仄也。末句元人多作平平平仄平,惟
马致远云:“老了栋梁材。”作仄仄仄平平。又云:“恨无上天梯。”作仄平仄平平。然此类之例,元人皆不多。9.1.曲谱: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平(韵),中平中仄平(韵)。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韵)。9.2.曲例:[元]贯云石《南吕·
阅金经》: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10.【迎仙客】:北曲,中吕宫。小令兼用。诸
宫调同。南曲略同。亦入[正宫]。10.1.曲谱:中仄平,仄平平(韵),中平仄平平仄平(韵,可上)。仄平平,中去平(韵,可上)。中仄
平平(韵),中仄平平去(韵)。10.2.曲例:[元]李致远《中吕·迎仙客》:?吹落红。楝花风。深院垂杨轻雾中。小窗闲。停绣工。帘幕
重重。不锁相思梦。11.【石榴花】:北曲,中吕宫。亦入[正宫]。诸宫调、南曲略同。11.1.曲谱: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
(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中(韵),中中平平(韵)。中平仄仄平平去(韵),中中中、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
中仄仄平平(韵)。--------------------------------------------------------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11.2.曲例:[元]杨梓《中吕·石榴花》:此时人
物也是个英雄。豪气贯长虹。往常时谈天说地语如钟。我只为咱主公。做哑妆聋。遍身疮疖难行动。碜可可的答血流盥。剜心剐骨冤雠重。我今日尽
在不言中。12.【喜春来】北曲,中吕。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亦入[正宫]。12.1.曲谱:中平中仄平平
去(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平去中(韵),中仄仄平平(韵)。12.2.曲例:[元]周德清 《中吕·喜春来
》:雨晴花柳新梳洗,日暖蜂蝶便整齐。晓寒莺燕旋收拾。催唤起,早赴牡丹期。13.【初生月儿】:北曲,大石调。小令兼用。《太和正音谱》
录《初生月儿》此首(见曲例),全用平韵。钞本《阳春白雪后集》另有三首,则平仄通叶。13.1.曲谱:平平仄平中仄中(韵),仄仄平平中
仄中(韵),仄平仄仄仄仄中(韵)。仄平平(韵),平仄中(韵),平平仄、中仄平平(韵)。13.2.曲例:[元]无名氏《大石调·初生月
儿》:初生月儿一似弓。梦里相逢恩爱同。觉来时锦被一半空。去无踪。难再逢。窗儿外烛影摇红。14.【梧叶儿】:北曲,商调。小令兼用。又
名[知秋令]、[碧梧秋],亦入仙吕。起句亦可叶,如卢挚云:“红绡皱,眉黛愁。”徐再思云:“风初定,月正明。”皆是。“去”字亦可叶,
如卢挚云:“文章守,令素侯,最风流。”张可久云:“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末韵元人亦多平叶者,又有作六字句者。
但《中原音韵》云:“末句须平仄仄平平去上,去平属第二着。”是当以上声为则也。又《广正谱》载王和卿《百字知秋令》,实即《梧叶儿》,特
衬字多耳。14.1.曲谱:平平仄(可韵)、中仄平(韵,可上),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可韵),中仄平(韵)。仄平平(韵),中中中
平平去平(韵,可上)。14.2.曲例:[元]关汉卿《商调·梧叶儿》:别离易,相见难。何处锁雕鞍。春将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杀愁眉
泪眼。15.【小桃红】:北曲,越调。小令兼用,与南曲异。此曲又有[武陵春]、[采莲曲]、[绛桃春]、[平湖乐]等名。末三句叶韵有三
式:一、三句皆叶。如云:“诗题翠笺,香销金串,罗帐又孤眠。”然“笺”字处亦有用仄叶者,如盍西村云:“小槽细酒,锦堂晴昼,拚却醉扶头
。”皆是。二、上两句皆不叶。如卢挚云:“银杯绿蚁,琼枝清唱,全胜醉鳌峰。”杨果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
----------------------------------------------------------龙风文化发展中
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8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王恽云:“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杨朝英云:“今人不见,天孙标致,依
旧笑春风。”乔吉云:“虽然草木,不堪憔悴,陪伴玉纤纤。”皆是。三、上一句不叶。如此式是也。他如杨果云:“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
行舟。”乔吉云:“空谷乍寒,美人无梦,翠袖倚西风。”亦皆用此式。惟第二句之末,无论叶韵与否,大都用去声字。此外叶仄韵之字,如“动”
、“用”、“梦”等,亦皆须用去声。又《中原音韵》云:“末句须仄仄仄平平。”然第一字可不拘。15.1.曲谱: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
仄平平去(韵)。中仄平平仄平去(韵),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仄平中仄(可韵),中平中仄(可韵),中仄仄平平(韵)。1
5.2.曲例:[元] 马致远 《越调·小桃红》:画堂春暖绣帏重,宝篆香微动。此外虚名要何用,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主人爱客,寻常
迎送,鹦鹉在金笼。16.【天净沙】:北曲,越 调。小令兼用。此曲一名《塞上秋》。“瘦马”二字,《中原音韵》云:“去上极妙。”但元人
亦有用平声者,另有乔吉叠字曲用去去(事事风风韵韵)。如白朴云:“杨柳秋千院中。”徐再思云:“春到南枝几分。”乔吉云:“花担安排酒尊
。”张可久云:“相对良宵几何。”皆是。德清自作,如云:“掩面留鞋意深。”“尘外谁分岁华。”亦皆用平声。末句《中原音韵》谓必须平平仄
仄平平。但致远、西逸皆作仄平平仄平平,可知此句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不拘。16.1.曲谱: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
平平去上(韵,可平)。中平中去(可韵),中平中仄平平(韵)。16.2.曲例:[元]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7.【沉醉东风】:北曲,双调。小令兼用。此曲与南曲仙吕不同。《中原音韵》举白朴“黄
芦岸白蘋渡口”一首为例。首二语皆七字相对,实则六字相对,其一字为衬也。他如关汉卿云:“面比花枝解语,眉横柳叶长疏。”卢挚云:“雨过
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张养浩云:“蔬圃莲池药阑,石田茅屋柴关。”胡祇遹云:“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乔吉云:“万树枯林冻
折,千山高鸟飞绝。”张可久云:“明月无心紫箫,夕阳何处蓝桥。”任昱云:“翡翠屏间篆烟,樱桃花底冰弦。”周德清云:“流水桃花鳜美,秋
风莼菜鲈肥。”皆六言相对。三四两句亦须对。第五句须上三下四,第六句须上四下三,末句须上三下四,皆不可移易。《中原音韵》云:“末句须
平仄仄平平去上。”检元人所作,前三字率多不拘,平平去上,则须依之。乔、张二家亦有作平平去平者,如乔作云:“丹青扇头。”张作云:“严
陵钓台。”皆是。据《中原音韵》,谓此则属第二着矣。又第一句末及第五句末,皆可以仄叶。如白朴之“黄芦岸白蘋渡口”乃第一句仄叶,卢挚之
“散西风满天秋意”乃第五句以仄叶。第五句仄叶又皆用去声也。------------------------------------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19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
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17.1.
曲谱:中仄平平仄中(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平,平平仄(韵)。中中中、仄中平平(韵或去),仄仄平平、仄仄中(韵),中中中、平
平去上(韵可平)。17.2.曲例:[元]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夜月青楼凤箫,春风翠髻金翘。雨云浓,心肠俏。俊庞儿、玉嫩香娇,
六幅湘裙、一搦腰,间别来、十分瘦了。18.【秋江送】:北曲,双调。小令兼用。亦入[南调]。18.1.曲谱:平平仄,仄仄仄(韵,可上
),仄平仄仄仄(韵)。平仄仄,平仄平(韵),仄仄仄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韵),仄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韵)。18.2.曲例:[元]无名氏 《双调·秋江送》:财和气,酒共色。四般儿狠
利害。成与败。兴又衰。断送得利名人两鬓白。将名缰自解。利锁顿开。不索置田宅。何须趱金帛。则不如打稽首疾忙归去来。人老了也,少不的北
邙山下土丘里埋。★曲谱选释说明:一、本曲谱选释以元人北曲为限,分宫调排列。二、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并引曲文,省标字声和韵
叶。每曲略加说明。三、北曲常多用衬字。曲牌只就正字立说。四、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上去为仄声。字声通用标“中”。五、北曲平上
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可平)”,平可用上者标“平(可上)”。六、北曲去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若此处仄声(上
、去)而宜用去声亦标“仄”。七、连标三个“中中中”,须平仄分配调谐,不宜连用三平、三仄。两仄包括上去,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
”、“去去”。八、韵位标(韵),可叶可不叶标(可韵)。九、标点符号分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四种。十、本编以
《北曲新谱》为依据(个别与“旧谱”异),并参考《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北词曲谱简编》等。【许广文、刘玉娥2021.09.
】龙风教师曲作赏读:1.北曲 正宫·醉太平·西山狼儿峪采风记【中原音韵 庚青韵】刘玉娥西山火领。十里刀耕。改天鏖战扬旌。有宋杨马征
。一潭清水云山映。几家苍柏刚风竞。层崖远世野花兴。风华任评。-----------------------------------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20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
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2.北曲
黄钟宫·醉花阴·漆园龙鼓【中原音韵 尤侯韵】刘玉娥(蓝天中玉)闻鼓金声进前走。正音云天颔首。巧排列,少时休。气象清幽。龙道非遗善守。3.北曲 越调·天净沙·有感【中原音韵 真文韵】闫朝霞欢欢喜喜真真,忙忙碌碌昏昏,是是非非闷[1]闷[2]。悲悲恨恨,恩恩怨怨分分。注:[1]《说文》:闷,懑也。[2]《庄子·德充符》:闷然而后应。4.北曲 黄钟宫·节节高·龙风赞【中华通韵十一安】陈勇教材充溢,讲堂修撰。师资正统,辞文百卷。一手机,三年课,万里攀。赞赏龙风不凡。5.北曲 双调·折桂令·小满【中华通韵十二恩】翟玉梅田塬春暮烟林,开尽芳菲,绿乱人心。冬麦累累,清香如故,风过殷勤。云朵青山对饮,最知尘世欢欣。独自低吟,独自回身,独自为邻。6.北曲 双调·折桂令·苗寨【中原音韵 家麻韵】许立书(幸)西江千户苗家,山上奇珍,屋后枇杷。吊脚楼居,农耕文化,特色繁华。银饰飞歌壁画,图腾刺绣云霞。笙舞俱佳,雨顺风调,独得奇葩。7.北曲 小石调·青杏儿·欢度国庆【中原音韵 齐微韵】 郭欣原清早看升旗,英武队豪爽神威。畅怀笑脸生辰贺。佳时陶醉,人人陶醉,雄起扬眉。千万猛男儿,选长征险处奔驰。救民洒血无私利。蒋军也好,倭贼也好,一并驱离。8.北曲 商调·梧叶儿·漓江晚秋【中原音韵 寒山韵】许广文(以枚)落晖城头远,风吟枯草间,荻竹映秋斑。凭槛长堤岸,眼底波光向晚看,江枫几树色初丹?飞雁天涯终未还。9.北曲 双调·水仙子·己亥感秋【中原音韵 尤侯韵】许广文(以枚)终知功利幻云逐,虚把韶华付水流。何堪往事频回首,香蒸酿酒愁。步尘阶、旧登楼,风霜过,又一秋。徒染白头。编者注:本教程讲义所选录编委之诗词曲联例作品,大多数是作者未经修改之旧作,又或是为了教学而即兴创作之初稿。作品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和指正。----------------------------------------------------------------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2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布置作业】一、题目自拟;二、注意谋篇、布局及曲文诗句之艺术手法运用;三、按教材讲义曲体押韵要求:《中原音韵》,次之可用《中华通韵》,并标注韵部;四、元曲小令二首,按下列曲谱创作(5选2);五、提交作业不带曲谱(课堂提交二首,课外需多练笔)。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五文学社xx分社xx集训院 第二十一次作业分院:学员:学号: 1.北曲 南吕宫【四块玉】曲谱:中仄平(韵),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仄平(可韵),中仄平(韵,可上),中去平(韵,可上)。2.北曲 中吕宫【石榴花】曲谱: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仄中(韵),中中平平(韵)。中平仄仄平平去(韵),中中中、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中仄仄平平(韵)。3.北曲 越调【小桃红】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去(韵)。中仄平平仄平去(韵),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去(韵)。仄平中仄(可韵),中平中仄(可韵),中仄仄平平(韵)。4.北曲 越调【天净沙】曲谱: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去上(韵,可平)。中平中去(可韵),中平中仄平平(韵)。5.北曲 双调【沉醉东风】曲谱:中仄平平仄中(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中平,平平仄(韵)。中中中、仄中平平(韵或去),仄仄平平、仄仄中(韵),中中中、平平去上(韵可平)。作业提交格式:1.宫调·曲牌·题目(韵部)………曲文内容………2.宫调·曲牌·题目(韵部)………曲文内容………完成时间:--------------------------龙风文化发展中心 龙五社 总社长陈勇执行总社长路社萍布置截止时间:2024.05.31晚上十点----------------------------------------------------------------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二期讲义 第二十一讲 第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wuzhi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