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学-周作人 |
|
|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节 周作人和语丝社散文周作人的杂文和小品文一、基本知识:作品集(二十年代):《自己的园地》(1923年)、《雨天的书》(1 926年)、《泽泻集》(1927年)、《谈龙集》(1927年)、《谈虎集》(1928年)、《永日集》(1929年)作品分类:议论性 散文(杂文)、小品文分期:二十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写议论性散文,之后主要写小品文二、语丝社二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社团。1924年11月 17日在北京创办《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冯文炳(废名)等。该社以杂文为主要武器,开 展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并形成了“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特色。曾与“甲寅派”、“ 学衡派”进行过笔战。后因成员思想分歧,《语丝》于1930年3月10日停刊。该社解散。三、议论性散文1、批判各种保守复古的思想观念。 2、把中国的国民性与中国传统(“国粹”)联系起来进行批判。3、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被压迫者予以同情。特别关注弱小的妇女和儿童, 主张解放女性,把儿童培养成健全的“人”。4、对各种文艺问题进行评论,抨击封建文艺观,提倡新的文艺观,保护出土不久的稚嫩的新文学创作 。四、小品文1、记叙故乡和北京的日常生活风貌、民俗民情等。2、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表现一种超脱、闲适的生活情调。五、艺术风格 总体概括:平和冲淡。1、语言朴素、平易、不重藻饰,不刻意求工,甚至显得有些笨拙。2、态度恬适淡泊,感情色彩较浅,即使是令人义愤填膺 的事情,也使用不动声色、心平气和甚至超然物外的语调去叙述。3、叙述描写融入了广博的知识和浓厚的情趣,使作品虽然淡泊,却并不乏味。第 三节 朱自清等各家散文朱自清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朱自清一、作品集:《踪迹》(诗文集,1924年) 《背影》(1928年)二、作品介绍分两类:写景与叙事1、写景散文文字细腻深切,绚丽多彩,虽然因刻意求工而偏于秾纤,但也表现了作家开 阔的想象力和深厚的驾驭文字的功力。2、叙事散文不使用浓艳的文字,而是用清淡的语言作平易的叙述,感情真挚深厚,表达却含蓄、平和。冰心 一、作品集: 《寄小读者》(1926年)、 《往事》(1930年)二、作品介绍1、表现的主题是 泛爱思想,追求“人和人中间的爱,人和万物,和太空中间的爱。”2、无论是回忆往事还是记述现实,其基调都是抒情的。3、文字倩丽、柔婉, 吸收了古文中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汇,既清丽雅隽,又质朴自然。创造社作家的散文一、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二、作品特点:1、作品内 容多为记述个人的生平、行踪,抒发对现实的愤懑2、写作上不受章法的拘束,不讲究文字的锤炼,听凭感情的自然宣泄。3、郭沫若既有优美清新 的篇章,也有粗犷豪迈的篇章。4、郁达夫的游记文字洗练从容、清新飘逸。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一、作品:《饿乡纪程》(1922年)《赤都心 史》(1924年)二、作者:瞿秋白(1920年赴苏联,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1935年2月被捕 牺牲)三、作品内容及地位1、向中国人民真实地报道了苏俄的情况,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既描写了劳动人民当家作 主的事实,也反映了新政权面临的严重困难、“饿乡”的艰苦生活和人民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2、记录了作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3、某 些重要篇章具有报告文学的雏形。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深入 “五四”文学革命深入的三种表现1、批判封建复古派,保卫文学革命的成果;2、 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的左右分化加剧;3、革命文学的主张被提出来,革命文学创作开始萌芽。第一节 批判《学衡》、《甲寅》等复古派一、基 本知识《学衡》派:刊物创办时间:1922年1月主要代表: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甲寅》派:复刊时间:1925年代表人物:章士钊(北 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二、复古派的观点和特点:观点:1、文言是白话的基础,学不好古文就写不好白话;2、白话只是体裁的增加;文 言和白话各有独立并存的价值;3、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颠倒是非”、“数典忘祖”、“卤莽灭裂”;4、吹捧旧伦理和旧文学,甚至为 封建理学和科举制度唱赞歌。特点:1、成员大多曾留学国外,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是穿着西装的复古主义者。2、既反对新文化运动,也反对 马克思主义。三、对复古派的批判:共产党的批判:1、语言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必须容易掌握,必须适合表现现代的思想和情感;2、“学 衡”派是受欧化影响而带一点资产阶级性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章士钊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帮凶。新文学队伍的批判:1、白话文学的出现符合历史的 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的要求;2、“学衡”、“甲寅”的出现正说明文言文已走向穷途末路。“《渔丈人行》(邵祖平作)的起首道:‘楚王无道 杀伍奢,覆巢之下无完家。’这‘无完家’虽比‘无完卵’新奇,但未免颇有语病。假如‘家’就是鸟巢,那便犯了复,而且‘之下’二字没有着落 ;倘说是人家,则掉下来的鸟巢未免太沉重了。除了大鹏金翅鸟(出《说岳全传》),断没有这样的大巢,能够压破彼等的房子。倘说是因为押韵, 不得不然,那我敢说:这是‘挂脚韵’。押韵至于如此,则翻开《诗韵合璧》的‘六麻’来,写道‘无完蛇’‘无完瓜’‘无完叉’,都无所不可的 。”“还有《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作),连题目都不通了。采集有所务,并非漫游,所以古人作记,务与游不并举,地与游才相连。匡庐峨 嵋,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虽说采集时候,也兼游览,但这应该包举在主要的事物里,一列举便不‘古’了。例如这记中也 说起吃饭睡觉的事,而题目不可作《浙江采集植物游食眠记》”“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 惜的是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 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鲁迅《热风·估〈学衡〉》第二节 新文学队伍分化的加剧“整理国故’的论争一、“整理国故”的 主张提出者:胡适提出的时间:1919年冬刊物:《努力周报》、《读书杂志》、《国学》效果:1、客观上帮助了“复古派”。2、用实验主义 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3、引导青年脱离现实斗争、钻进故纸堆。二、对“整理国故”的批判1、共产党的批判:认为“整理国故”实际上是法西 斯运动,比守旧派危害更大;让青年闭门读书,实际上是在帮军阀政府的忙。2、新文学作家的批判:认为用“整理国故”来号召青年只能使中国永 远与世界隔绝;在白话文根基未稳之时宣传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一场复古运动。批判西滢《闲话》一、有关《现代评论》派的基本知识创刊时间:19 24年12月创办人:陈西滢(陈源)办刊方针:采用自由主义的兼容并包原则,既发表过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文章,也发表过宣传马列主义、介 绍苏联真实情况的文章。对段祺瑞政府也持批判态度。主导倾向:反对封建文化,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二、凌叔华以写小说为主作品集 :《花之寺》代表作:《花之寺》、《酒后》、《吃茶》、《绣枕》、《中秋晚》特点:以表现旧家庭的女性心理为主,风格温婉含蓄。三、陈西滢 以写杂文为主。作品集:《西滢闲话》(1928年)特点:批判现实,反对复古,但同时也流露出洋绅士高高在上的气味。在三一八惨案中既抨击 军阀政府,又攻击、讽刺学生运动,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四、鲁迅的批判指出陈西滢的言论是对学生运动的污蔑。向不同方向发展的作家一、 周作人:从叛徒到隐士五四时期接受了多种多样的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但始终找不到一条自己相信的出路。于是思想意志逐渐消沉,由叛徒逐渐蜕 变成了隐士。二、鲁迅从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1、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局限和武装斗争的意义。2、认识到 了下层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融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洪流中。客观条件:1、苏联的影响日益增强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4、四一二政变摧毁了鲁迅对进化论的信仰。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萌芽新 文学发展的脉络: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也可以说明从发展一期到发展二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观一、基本常识1、革命文学概 念的最早提出者:郑振铎(《文学与革命》)时间:1921年7月(《评论之评论》1卷4期)2、宣传革命文学主张的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 、瞿秋白、蒋光赤、李求实3、刊物:《新青年》、《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二、主要观点1、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是生活的反映 ,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生变化。2、把文学功利性的观点推到极致,要求文学直接成为革命的工具3、要想写出革命文学,作家首先要做革命 人。三、初期革命文学主张的缺陷:1、把文学简单地看成革命的工具,有违文学的规律,因此而导致否定五四新文学。2、把文学简单地区分为革 命文学和反革命文学两种。蒋光赤等人的作品一、群众创作主要是歌谣,代表作有《劳工记》、《颈上血》、《天不怕,地不怕》二、蒋光赤的创作作品:《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意义:体现了新文学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新文学走向发生转折的标志。原因:1、作品表现了爱国反帝的思想,表现了阶级压迫和被压迫者的反抗,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形象。2、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都不很成熟。主人公身上带有浓烈的小资产阶级情绪,情节有编造痕迹,主观色彩浓厚。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