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套五盆 原创:云淡风轻 2017-02-20 套五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博山区山头镇的手工业者研制的一套比较精美的陶瓷家具,全套盆分为大 中小五个,因此叫套五盆,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家具。 由于过去是手工业个体经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所生产的套五盆规格不一,花色杂乱,质量较差, 销量不大。1953年手工业工作组进驻了博山区山头镇陶瓷生产基地,对手工业者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组 织他们由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组建了大众、义众、新义、义盛、新新五个手工业合作社,对于 陶瓷产品作了统一的质量标准,特别对大众喜欢的套五盆要求规格、花色统一。套五盆的帮花要用松竹兰 梅,底花要用荷花或菊花,荷花象征高节,菊花象征吉庆,这样使套五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受到了陶瓷商的普遍欢迎。那时,套五盆天天源源不断地外运,使手工业者经济收入大增,未加入和作社 的手工业者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那时家里能买上套五盆,就算是较讲究的家具了。有的人不仅自己买套五盆使用,还将套五盆作为馈 赠礼品。这种套五盆二十余年经销不衰。对套五盆的研制贡献最大的当属杨瑞符先生。 杨瑞符(908-1994),博山八陡镇增福村人。1936年在山头私营“双合窑”研制“套五盆”。当时 受福山“套二兰浅盆”的启发,仿搪瓷样式,开始试制白釉彩陶套二盆。用传统生产工艺,打泥团手轮陶 模制坯。在坯体上先上化妆土,再施釉,画面用高温颜料红、绿、兰彩饰,有边花、腰花、中心花。画面 朴素大方,釉面光润。后来,由“套三”改为“套四”,再改为“套五”。1938年定型生产。据今年84 岁的博山陶瓷厂退休工人陈维根讲,其叔父陈东柱当时在双合窑上干工,在试制套五盆的过程中,曾协助 杨瑞符解决了许多模型方面的难题。 套五盆”试制成功后,先在当地试销,然后扩大到青岛、济南、天津,由于质优价廉,客户竞相购买。 后来,王忠吉、周惠田也开始生产,很快在山头地区推广,至1948年,产量达3万套。 建国初期,山头地区迅速恢复“套五盆”生产,1953年达 26万套。1954年改进套五盆造型,模型也 由陶模改为石膏模型。又试制成型手摇轮,1956年改为电动机轮生产,经数次工艺改进,产品由粗陶改为细陶。1965年产量达122万套。 之后,套五盆获全国陶瓷评比优秀产品称号,1978年、1985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57年曾向朝鲜、 蒙古出口,在国内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名牌产品。 1959年,杨瑞符与钱家贮利用当地原料试制成功高压电瓷粽釉降低成本80%。 1961年12月,杨瑞符当选为区第一届政协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