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对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在本质上从来不是对应于某些文学批评流派或者某些文学传统,而是始终对应于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本身的高度 复杂性。文学作品是高度复杂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是高度复杂的,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都是。曾经有人想放弃对作者的注意 ,而只关注于文学作品本身。但这显然是失之简单的做法。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几乎无解 的文学之谜。总有些时候,因为我们正确了解了作者及其创作的情形,我们才比较容易地找到解读其某些作品的正确路径。当然我们也承认,不少时 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情形是极其困难的,而且这种了解一旦产生了错误反而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其作品产生错误的看法。但是,我们仍然不会因此放 弃了这种常常很困难的工作,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用对作品的细读来检验、对比这种了解工作。总之,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进行,而且两方面可能 需要反复地交叉比对验证。不冒险的道路世界上也许并不存在。放弃对作者的关注,大概常常只是一个错误。我们必须通过细读等手段尽力去了解作 品中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可能含有极具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而由于对作者的意图了解不够,因而错过其作品中某些极具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在文学史上已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事情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细读也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尽可能多的文学作品甚至不止于文学作品进行细读,否则, 那就不叫真正的细读,而多少有些像钻牛角尖。于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细读总是意味着极其巨大的工作量,于是不少时候就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和密切合作。虽然这种合作今天常常是以比较模糊的方式进行,却也足以提醒我们,现在常常会有的对于个人能力的迷信往往只不过是一个神话。记 得功成名就后的牛顿这样说他自己:我不过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捡到了几片美丽的贝壳。人们往往以为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极其谦虚 ,但是我相信,在牛顿自己他这是在很认真地实话实说,因为他相信他这样的认真和诚实是正确和有意义的。似乎人总是摆脱不了迷信,对于个人的 、集体的、阶级的、民族的、种族的什么什么,似乎不知不觉地就带有了一些迷信的性质。也许只有摆脱了这些迷信的性质之后,人们才能真正趋于 平等,世界才能真正有希望渐渐变得光明起来。真正的细读永远都相信人的平等,相信真正趋于自由的意志能够使得自己的心灵永远平等地对待另一 个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