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恒星(5)
2024-08-13 | 阅:  转:  |  分享 
  
漫话恒星(5)

胡经国



(续前)

六、稳定星

1、稳定星概述

这里所谓“稳定”,是指恒星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恒星内部每部分受到的引力和压力相平衡,表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和内部传递到表面的能量相平衡。因此,稳定恒星的光谱、温度、光度、体积和质量保持相对不变。

2、主序星

①、主序星演化

“主序星”是指“恒星一生中”都处于稳定阶段的恒星。恒星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恒星寿命的90%以上,相当于人类的青壮年阶段。主序星内部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能源机制也基本类似。在恒星演化早期,恒星的能源机制还没有成熟,因此它们处于主星序的右边。当恒星演化到晚期,内部的化学成分和能源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恒星因此与主星序“分道扬镳”。主序星的光度大约与质量的3.5-4次方成正比,这一规律被称为“质光关系”。

②、质量决定恒星未来

质量是恒星最重要的物理量,它经常决定了恒星的未来。恒星在主星序停留的时间取决于质量:质量大的停留时间短,质量小的停留时间长。太阳停留在主星序的时间大约是100亿年;而现在已经过去了50亿年。0.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在主星序停留2000亿年。

恒星的质量有一定的范围,最大不超过150倍太阳质量,最小不低于0.08倍太阳质量。质量越大,恒星越不稳定,强大的辐射压力会把恒星的外层大气“吹跑”;质量太小又很难引起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恒星内部的氢作为能源是恒星维持在主星序的标准,一旦氢消耗殆尽,恒星就离开了主星序,而进入“晚年”。

3、双星和多星

双星是指两颗恒星,它们围绕其公共质心相互绕转。看起来好像是一颗恒星的,实际上有可能是双星。1802年,威廉·赫歇尔发现并且意识到了第一对双星,即“北河二”。

此后,双星研究成为天文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双星的质量可以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测定。通过“视椭圆”或者“视向运动曲线”可以算出轨道,再测量其“运动周期”就可以得出质量。这种不是由于恒星物理原因而变化的“变星”,叫做“食变星”。

⑴、食双星(大陵型变星)

当双星的轨道面与视向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就会看到一颗星“挡住”另一颗星的“掩食现象”,星光会明显变暗;这种双星叫做“食双星”。最典型的和最早发现的食双星是“大陵五”(英仙座β)。它的轨道周期为2天20小时48分55秒。在这段时间之内,它的亮度有明显的变化,而且有特殊的规律。它最亮有2.13等,最暗仅3.4等,在最亮的时间中又有一部分稍微变暗。其原因是两颗星的光度不同。当亮度小的星挡住亮度大的星时,总亮度最小;亮度大的挡住亮度小的,总亮度些许变小。典型的食双星还有“渐台二”等。

⑵、分光双星

一些遥远的双星,即使它们彼此运动到最远的位置,望远镜也无法辨认出来,这种双星在光学观测上就辨认不出来。但是,从光谱中可以看出这是两颗星的光谱;这种双星叫做“分光双星”。它们有可能在光谱线中表现出周期性的“红移”和“蓝移”,也有可能是两颗星的光谱叠加。能看出两颗星光谱叠加的,叫做“双谱分光双星”;只能看到一颗星的光谱,但是表现出周期性“蓝移”和“红移”的,叫做“单谱分光双星”。

在分光双星中,有一类叫做“共生星”,其子星一个冷一个热。例如,“仙女座Z”,它是由一颗红巨星和一颗主序星或白矮星组成的。

⑶、密近双星(大熊座W型星)

“密近双星”的两个子星有频繁的物质交流。典型的恒星是“大熊座W型星”。它的“光变曲线”就像“W”型;其两颗子星有一个公共的“对流包层”,包住了两颗子星。这两颗子星都是主序星或者亚矮星。这种结构导致了其激烈的恒星活动,如黑子群、耀斑爆发等。它们之间还有复杂的磁场相互作用和角动量转移等活动。

此外,还有激变双星、活动色球双星、X射线联星等双星系统。

下图为密近双星的示意图,可以看出两颗星的物质交流(图源:网络)。





上图中;

Main-sequence companion:主序伴星

White dwart:白矮星

Accretion disk:吸积盘

Rotation:旋转

Mass-transter stream:传质流(物质交流)

⑷、聚星(多星)

3颗及以上的恒星聚集在一起就是聚星(多星)。距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就是一组“三合星”的成员。“猎户座四边形”是一组“四合星”。聚星所含恒星数越多就越稀有。

(未完待续)











1







献花(0)
+1
(本文系现代科普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