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恒星(8)
胡经国
(续前)
八、恒星能源机制
恒星的能源是由于其内部核聚变而产生的。恒星能源问题一直是地球人类争论的焦点。1926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提出恒星能源问题。他坚信,恒星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足以使恒星达到引力和气体压力平衡的状态。但是,当时的物理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恒星内部无法进行核聚变反应。幸好,“量子力学”的发展(“隧道效应”的提出)解决了这个问题。
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和德国物理学家冯·魏茨泽克,各自独立发现了恒星内部核聚变的具体途径,即:通过“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恒星中的氢可以聚变为氦,而且释放能量。
1、“质子-质子反应”的组成
“质子-质子反应”由以下3个反应组成:
1H+1H——>2D+e++ν (1)
2D+1H——>3He+γ (2)
3He+3He——>4He+21H (3)
反应(1)是两个氢核(1H)相碰撞而聚变为一个氘核(2D),并且释放出一个正电子(e+)和一个中微子(ν)。
形成的新的氘核(2D)再与邻近的氢核(1H)进行反应(2),聚变成一个氦核(3He),并且释放出一个γ射线光子(γ)。
而两个氦核(3He)进行反应(3),结合为一个真正的氦核(4He),并且释放出两个氢核(1H)。
不难看出,两倍的反应(1)和反应(2)与反应(3)相加,即可以得到以下简化的“质子-质子反应”:
41H——>4He+2ν+2e++2γ
其中,正电子(e+)极易同附近的电子“湮灭”变为γ光子。
2、“碳氮氧循环”的组成
“碳氮氧循环”由以下6个反应组成:
12C+1H——>13N+γ (1)
13N——>13C+e++ν (2)
13C+1H——>14N+γ (3)
14N+1H——>15O+γ (4)
15O——>15N+e++ν (5)
15N+1H——>12C+4He (6)
这组反应中的碳核(C)和氮核(N)是热核反应的催化剂。总的反应结果是:4个氢核(H)合成一个氦核(He),并且产生3个光子(γ),两个正电子(e+)和两个中微子(ν)。恒星内部放出的中微子数目是光子数的2/3。中微子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径直以光速运动。
下图为:“碳氮氧循环”图解(图源:网络)。
图中:
Proton:质子
Gamma Ray:伽马射线
Neutron:中子
Neutrino:中微子
Positron:正电子
(未完待续)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