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天文天球(6)
胡经国
(续前)
七、黄道进一步解读
1、黄道概述
黄道(Ecliptic),为天文学术语,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参见下图)。
人们从地球这个运动的平台上看太阳,太阳相对地绕着地球转——太阳慢慢地在星空背景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回到原位,太阳如此“走”过的路线,称为黄道。它是天文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亦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文天球上的投影。它和天文天球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参见下图)。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其公转平面不垂直,因而天(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重合,这两个平面有23°26′21″的夹角角度(公元2000年测定值)。
下图为黄道概述图(1)(图源:网络)。
2、黄道基本概念
⑴、黄道的一般概念
黄道,是以地球作为第一视角,将地球与太阳连成一条直线并且任意延长(见下图);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因而经过一年的时间,这条连线所“走”过的路径就会形成一个平面,称之为黄道平面,简称黄道面。
从地球上看,太阳在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为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天文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球赤道之间形成23°26′的夹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即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通俗而言,由于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公转),就像坐在行驶车辆中的人感觉的是周围的物体在向后运动一样,地球人所看到的是太阳在恒星组成的天区(星空)背景上向后运动,每年转一圈,并且将其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运行线路(亦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文天球上的投影)称之为黄道。
下图为黄道概述图(2)(图源:网络)。
在宇宙中,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不停地运动着,其运动是复杂的;但是其最基本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地轴是假设的;但是当地球自转时却仿佛有这根轴的存在。通过地心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做赤道平面,它与地球表面相割的大圆叫做赤道。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半球与北半球。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位于北半球的交点叫做北极,位于南半球的交点叫做南极。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由这个椭圆所构成的平面,叫做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又叫做黄道平面。
在太阳系,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平面,所以地球的转轴倾角特别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一面绕地轴自转,一面绕日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轴并不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倾斜的,其夹角为66°34′。而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始终保持不变(平移),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平行,而呈倾斜状态,其夹角是66°34′的余角,即为23°26′。这个夹角就叫做“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和倾斜的方向不变,还导致了地轴对太阳的不同倾向,使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26′到南纬23°26′之间来回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年。这样就造成了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从而形成四季。
简单而言,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是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就叫做黄道——它在天文天球上是一个假设的大圆圈,亦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文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⑵、黄道的严格定义
鉴于天体运动变化的复杂性,因而在天文学的一些观测研究工作中,还需要使用黄道的严格定义,即:在任一瞬间,只考虑长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这一平面与天文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从地球中心来看,黄道很接近于在恒星组成的天区(星空)中的“太阳周年视运动路径”。只有应用精密的天文仪器,才能察觉黄道与“太阳周年视运动路径”的差别。黄道是天文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
下图为黄道概述图(3)(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地月系质量中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文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是天文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
黄道是在一年当中太阳在天文天球上的视运动路径;看起来它在群星之间移动的路径,明显地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经过的路径。更明确地说,它是球状的表面(天文天球面)与黄道平面的交集;按几何学来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平均轨道平面。
太阳在天文天球上的视运动分为两种情形,即:“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其中,“周日视运动”即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现象,这实质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觉效果。“周年视运动”是指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太阳在星座之间“穿行”的现象。
(未完待续)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