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星座(1)
一、星座概述
星座(Constellation),是指天上一群在天文天球上的投影位置相近的恒星所组成的组合。不同的文明和历史时期对星座的划分可能不同。现代星座大多由“古希腊传统星座”演化而来,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全天精确地划分为88个星座。
二、星座理论
道家占星家为了“认星”方便,按照天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分成的若干区域,大小不一,每个区域就叫做一个星座。并且,用线条连接同一星座内的亮星,形成各种图形;根据其图形形状,分别以近似的动物、器物命名。
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将近有6000颗。每颗恒星都可以而且仅仅可以归入一个星座。每一个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构成的形状辨认出来。
基本上,将恒星组成星座是一个“随意的过程”,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由不同恒星所组成的不同星座——虽然部分由比较显眼的恒星所组成的星座,在不同文明中大致相同,如猎户座及天蝎座。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88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根据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
星座在天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占星术”也假借“黄道十二星座”的形象,但是“占星术”被普遍视为“没有使用真正科学方法的伪科学”。
在英汉字典中有这样的翻译:Signs of Zodiac,为“黄道十二宫”;在《英汉天文学词汇》中也有同样的意译;而在英英字典中,则诠释得更详尽:One of the twelve equal divisions of the Zodiac,意思是“黄道上12个均等的部分”。因此,“天文历法的十二星座”与“占星学中所指的星座”,在实际意义上是不同的。
三、星座起源
1、古代星座
在西方,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据说,所谓的“黄道12星座”等总共有20个以上的星座名称。在大约5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诞生。此后,古代巴比伦人继续将天空划分为许多区域,提出了新的星座。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了30个星座。
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观测研究的成就,编制了“48星座表”。并且,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赋予了适当的名字,这就是各种星座名称的由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48星座”大都位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在古代,为了便于研究星座,人们把天区(星空)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就称为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区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这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颇详。
其中,“三垣”是指“北天极”周围的3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是指东方苍龙(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二十八宿”是指在黄道和白道(月球的运行轨道)附近的28个区域,即:东方苍龙(青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
东方苍龙(青龙)所属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所属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所属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所属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未完待续)
2024年9月6日编写、修改于重庆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