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苏坟”瘗埋郏县成因及其文化影响
2024-11-02 | 阅:  转:  |  分享 
  
“三苏坟”瘗埋郏县成因及其文化影响文/吴仕钊(湖北 襄阳)中国历史上一些公案颇令人深究,自元至明至清以来,苏轼、苏澈及其父亲苏洵(文学史上
并称为“三苏”)为何瘗于郏县,一直像谜团一样云绕循环。文学家、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在追寻这个谜团中,所诠释的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
终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究竟起来,出生于四川峨眉山的“三苏”,在文学上成就卓著,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量级人
物,又是宋朝命官,他们曾经走南闯北,作古之后为什么安葬于河南郏县?此公案的研究探讨对颍川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本文试从如下两个方
面予以简论。一、“三苏坟”瘗于郏县的历史成因?“三苏坟”瘗于郏县的历史成因主要涉及苏轼、苏辙兄弟的政治遭遇和家族安排。历史上,关于
“三苏坟”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苏轼爱郏县的山水美”之说。这种观点认为苏轼选择葬在郏县是因为他喜爱这里的山水,认为
这里的风光与他的家乡四川眉山的峨眉山相似。据史载,苏轼在元丰二年贬授汝州团练副使时曾赞赏此地,认为这里的美景酷似家乡的峨眉山。因此
,他嘱咐弟弟苏辙在他死后葬在这里。二是“?元代建立衣冠冢”之说。这一观点认为三苏坟的成因与元代有关。元惠宗至正十二年,曹师可在《三
苏先生祠堂记》中提到,苏轼在黄州时曾相中此地,认为这里的风水适合作为墓地。尽管苏轼去世后未能立即葬在这里,但元代时在这里建立了衣冠
冢,称为“三苏坟”。文化学人在研究中,对这两种说法,予以考证、甄别真伪,补充成因,难圆究竟。原因是迄今尚未发现三苏葬在郏县可靠文献
的记载,单从一两种原因去推测或解释三苏葬郏是不可能自圆其说的。如果运用一定法则将诸因素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认识事物的成因,也
许不失为一种科学考察的哲学方法。综合方法不是任意的拼凑,而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联系进行整合。这种方法能够把握事物的本来联系及其中介,揭
示事物在各种状态下的特性。综合方法是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方法论工具”用在探究“三苏坟”瘗于郏县的历史成因方
面,从而诠释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或许可以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认识途径。用这种方法认识“三苏坟”瘗于郏县的历史成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
值得肯定。一是经济因素。经济的囧迫是其中一条重要因素,从苏氏父子仕途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考察,这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我们考察苏轼、苏澈
兄弟的经济状况,便不难得出这一结论。苏轼自取得进士之功名后,先后经历了母亲、妻子、父亲的离世。丁忧制度的存在,让苏轼不仅耽搁了几年
的仕途,也给他的经济带来困扰。后来,又连续遭到贬谪,迁徙四方,经济拮据是可想而知的。苏轼固然也有“叶落归根”的夙愿,在经济无奈自保
的情状下,也只能“求其次”了。所以,才有“?苏轼爱郏县的山水美”之说。?苏轼死于江苏省常州市,这是毫无疑问的。史载,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生于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最终在常州逝世。苏轼的生平充满了波折,他在北宋时期担任过多个地
方的官职,包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后又遭贬至惠州、儋州等地,最终在宋徽宗即位后获赦北还,途中
病逝于常州。葬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苏澈的经济状况比苏轼也好不到那里去。有资料显示,苏澈一生只做三件事,即被贬、散财、救哥
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在封建社会,“一荣俱荣,一损具损”,苏轼与苏辙的宦海浮沉是紧紧相联系的。在苏轼入狱和被贬期间,一家老小全
都是弟弟苏辙在照顾,要知道,当时的苏辙也是被贬的状态,经济拮据。但苏辙对苏轼的亲情并没有因此少了半点儿,在苏轼去世后,更是宁愿变卖
自己田产,也要将苏轼的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尽管经济状况如此,对于哥哥的遗愿,弟弟还是力所能及的遵循。在哥哥苏轼死后,?苏辙将苏轼坟从
常州至郏县,具体时间是1102年。是年5月,苏迨、苏过兄弟二人扶着苏轼的灵柩从常州来到郏县,此时,苏迈也已将母亲王闰之的灵柩从开封
护送至此。闰六月二十日,在苏辙的主持下,苏轼夫妇最终在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村的一片田野中入土为安。?苏辙在郏县选择墓地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经济因素之外,重要原因还有陪伴兄长苏轼?。苏轼在临终前曾嘱咐苏辙将其葬在嵩山下,而郏县正是嵩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此外,苏辙的次
子苏适也葬在郏县,这进一步证明了苏辙家族在郏县的安葬意愿。二是文化因素。?苏轼和苏辙葬于郏县的文化因素有这样几种说法。?北宋的安葬
规定,出身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可以在汴京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这一规定也影响了苏轼和苏辙的选择。苏轼曾赞赏郏县的山水美景,认为
其美似家乡的峨眉山,因此他曾经嘱咐苏澈将其葬于嵩山一带。文化与?政治乃至生活的困境是分不开的,苏轼和苏辙在政治上遭遇贬谪,生活困苦
,无法回到故乡眉山。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海南等地,苏辙则被贬至汝州、筠州等地,生活艰难。纵有“叶落归根”的想法,政治和经济的因素
,他们无法回到故乡,因此选择在郏县安葬。苏氏子孙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颍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方便送葬和祭祀。“三苏坟”瘗于郏
县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郏县地处许(昌)洛(阳)古道,是四川进京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赶考举子都会经过此地?。苏
轼和苏辙最终选择在郏县安葬,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三是兄弟情深。苏轼苏澈兄弟情深在文学
史上传为佳话,这是不争的事实。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认的中秋词绝唱,这首词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不仅将赏月的
想象力上升到极致,还旷达地由中秋团圆之时联想起人间的离别,更加坚定“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的执着信念。也是他们兄弟俩“史上最深
兄弟情”的最好诠释与见证。具体说来,苏轼苏澈兄弟情深体现在家学渊源、家庭教育、生活经历与政治体悟几个方面。首先,追溯苏氏父子的家学
渊源,三苏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家庭文化建设、长辈注重示范影响、读书科举、治国安邦。苏氏家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苏轼出身书香门第,家
族文化教育的熏陶对三苏影响深远。苏氏家族重视子孙读书,苏洵大量的藏书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此外,苏氏家族还重视后人读书做官,通过
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目标是科举入仕、治国安邦。其次,?长辈注重示范影响?在三苏家庭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苏洵在27岁奋发读书,同时严
格督促两个孩子读经史,亲自指导孩子做文章。父子三人有时同题作文,各抒己见。其母程夫人出身大家闺秀,自身“好读书,通古今”,在苏洵读
书时承担家庭重担,坚定支持苏洵,并重视苏轼两兄弟的学习。其三,?读书科举、治国安邦?是三苏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苏洵受其父苏序之影响
,热衷功名,苏洵及苏轼兄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致力于治国安邦。尽管历经坎坷,但他们始终不改初心,一心一意为国家谋安宁、为百姓谋福
祉。有鉴于此,才有苏轼苏辙儿时的“兄友弟恭”情。我们不单单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苏澈回赠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两首
互和的中秋词中,看出苏轼苏辙兄弟俩深厚的感情。其实,他们兄弟俩早在出生地四川眉山就有了“兄友弟恭”的儿时情。出生于1037年的苏轼
,大苏辙(生于1039年)2岁。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名中就已暗藏深意:轼,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辙,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意在希
望直爽的兄长苏轼与低调的弟弟苏辙相互扶持,才能免去灾祸。苏轼苏辙兄弟俩做到了,的确也没辜负父亲拳拳之爱。他们一生始终相持相依,创下
了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辉典范。儿时,“风神俊秀,芝兰同芳”的兄弟俩就相携互助。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史载可考:“从子
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轼苏澈兄弟情深,不仅有儿时的“兄友弟恭”,从小就已奠定兄弟加师友的感情基础,更有
同年进士及第,同朝为官砥砺前行,“乌台诗案”中休戚与共的政治体悟。所以,在暮年两兄弟虽未能实现“约定”,兄弟情依旧“山高水长”,这
是更为难得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俩在几十年跨越时空的交集中,始终携手前进,从未因遭遇到的挫折而影响感情中断彼此相互引为知己的信念。幸运
的是,沉稳的弟弟苏辙隐忍长寿,有条件也有实力照顾好"二苏"拖家带口几十号人的生活。哥哥苏轼终没能熬过颠沛流离的一生,就在哲宗元符三
年(1100年),从海南渡海北还途中生病。次年病逝常州,卒年65岁。临终前,苏轼终未能与弟弟苏辙见上最后一面,只留下遗言“惟吾子由
,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苏辙得知噩耗后,失声痛哭“惟我与兄,出处若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回予
二人,要以是终。”次年,苏辙将兄嫂安葬于嵩山之下,为兄长写了祭文《祭亡兄端明文》:“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还题写了墓志铭:“抚我
则兄,诲我则师”。苏澈将苏轼定格为“亦师、亦友、亦兄长”。又将兄长苏轼家小全部安顿好,接三个侄儿到身边生活。十年后(即1112年)
,苏辙离世,卒年七十四岁。朝廷追授他为端明端学士、宣奉大夫,谥号“文定”。苏轼苏辙兄弟俩这般“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的确如是“患难
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少罕见”。称他们俩“史上最深兄弟情”,实至名归,无出其右。综上“三苏坟”瘗于郏县的历史成因,归结为三句
话:起于苏轼文化理念,成于苏澈文化实践,源于苏洵家学渊源。二、“三苏坟”瘗于郏县的文化影响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西北部的茨芭
乡苏坟寺村东南,距离县城约27公里。这里背靠嵩山,面临汝水,风景秀丽。三苏坟由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的墓冢组成,墓院、广庆寺和
三苏祠三部分,总面积约为30281.31平方米。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景仰的地方,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三苏
坟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点,更是缅怀三苏、启迪后人的圣地。2006年,三苏祠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拜谒,感受三苏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三苏坟”颍川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拓展?“三苏
坟”文化研究,不仅可以探寻?三苏在颍川地区留下的丰富历史足迹,可以看到苏轼和苏辙在颍川(今河南许昌)有过重要的活动,三苏曾在此地创
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他们对颍川自然风光的赞美,也表达了他们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可以看到?三苏的诗歌创作与颍川
文化紧密相连?。苏轼在颍川期间,创作了许多描绘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颍川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苏轼对颍川文
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研究苏轼和苏澈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是颍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和苏辙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
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颍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颍川人的整体性格也产生了文化影响。所以,探寻“三苏坟”
成因及其在郏县的文化影响,既是对颍川山水之美的欣赏,也是对家族情感文化的追寻,更是对颍川文化范式的肯定。?三苏坟在郏县,形成了独领
中原的文化范式。一是,?三苏坟是三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三苏文化因苏轼、苏辙、苏洵三人的哲学思想、文学成就和生平事迹而形成。这里不
仅是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的墓冢,更是后人托物言志、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宋元以来,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纷前来祭祀拜谒,形成
了绚丽多姿的三苏文化追寻风景线;二是,?三苏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三苏坟在1962年被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6月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三苏坟历史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近年来,郏县还开通了县城至三
苏坟的旅游专线,发行了以三苏园、苏轼为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和书籍,进一步提升了三苏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三苏坟的旅游价值也不容忽视?。郏县通过高标准编制《三苏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三苏祠和墓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夯实了三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坚实根基?。郏县还成功承办了中国第四、第十四届国际性苏轼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的苏学专家、学者汇聚郏县,围绕苏轼的中原行踪、文学创作、哲学思想等内容展开研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说,三苏坟在郏县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更是三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作者通联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荆州街73号联系人:吴仕钊联系电话:13507281000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00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