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欣赏孟浩然自然山水田园诗章常兴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孟浩然的父亲孟老爷子称孟家是山东孟轲的后人,在继承儒家传统和灌输 儒家思想方面给孟浩然以极大的影响。我们今天用孟子“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两大原则,来评判孟浩然的诗章,或许可以追溯到孟浩然诗歌创 作的源泉。孟子在《孟子·告子》篇中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观点,作为“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的两大原则。孟轲老先生认为 ,应该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意图,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也不应该依据个别词句去曲解整篇诗歌的意义;应该从了解作家的思想和他所处的时代 ,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不应该孤立地抓住片言只语去附会作者的意图。这个想法,也是本人研学孟浩然,撰写《孟浩然诗传》的指导思想。按照孟 轲老先生的指引,我们走进孟浩然的诗篇,从孟浩然诗篇中认识孟浩然所处的时代,认知孟浩然诗歌表现的客观内容,感知孟浩然笔下的自然山水田 园风貌,可能会较为逼近孟浩然,还一个历史的、真实的孟浩然。中国的诗学理论渊源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繁荣,诗 歌理论也日臻完善。就像涓涓细流,开始行进在群山之中,进而穿过巍巍高山,流向广阔的原野,终于汇集百川,形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注入浩 瀚的大海。究竟起来,诗歌理论早在春秋时代,儒家的创始人孔丘就认识到诗歌具有兴观群怨(《论语·阳货》)的社会作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鼓舞作用,认识作用,团结教育作用和揭露讽刺作用。孔丘还在《礼记·孔子闲居》中指出:志之所至,诗亦致鄢;诗之所至,力亦至鄢。”意思是 说:诗乃心灵的歌唱,诗是陶冶性灵,促进文明的工具。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那个时代,孔子能有如此的认识,提出如此卓越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 孔子开了认识诗歌的先河,而孟子(孟轲)指出了“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的原则。后来,王国维说:孟子的这个原则“治古诗如是,治后世诗 亦何独不然?”(参见《玉豀生诗年谱会笺序》)治诗,当然是研学诗歌,包括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诗歌评论)。后人读古人的书,包括诗句,多 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情况,枉然评古人之得失。诚如清代钱大昕在《弈喻》中说的那样:“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 乐称人失。”意思是说: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这恐有历史偏见,戴着有色眼镜 看问题之虞。这种态度不可取。我们研学的对象之一孟浩然,则不然,他的好友王维在一首诗里,点到“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这是朋友送给 孟浩然的。联系原诗作,我们看看到底要作何解?《送孟六归襄阳》王维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 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我们体察“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这八个字的“含金量”,可以说字字有来头,用典何其多!诗作从表面上看 ,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意,从长安回襄阳时,王维赋诗相送,鼓励他回到故乡,回归平静的生活。或许王维认为过度一下环境,或与世隔绝并远离尘 嚣可能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明智之举,赞同朋友享受乡村生活的纯朴和自在。从“笑读古人书”句中,也看到他们对古人“学而优则仕”的不同看法, 所以有笑看古人所写的书籍的倾向。在王维看来,回归田园“醉歌田舍酒”这种生活方式是理想的,甚至无需辛劳而虚伪地迎合世俗。两个以心交好 的朋友有此共同认识,或许是他们成就自然山水田园诗的基础。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王维的见解和劝告。他认为离开尘嚣,回到简朴的乡 村生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鼓励朋友享受醉歌和田舍酒的愉悦,在读古书中去除糟粕并寻找到心灵的安慰。诗人王维提倡的生活态度是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不被世俗所奴役。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见解,并在扼 要中显示了他的观点和文化价值观。从诗学理论上解析这首诗,或许更能找到王维与孟浩然心灵深处的共同点和兴奋点。现就“醉歌田舍酒,笑读古 人书”八个字解析——醉:①酒醉。《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宾既醉止,载号载呶(náo)。”(止:语气词。呶:喧闹。)《韩非子·说 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极端爱好。《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宋之问《送赵六贞固诗》:“心醉东郊柳。”歌:①唱歌;歌 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歌曲;歌谣以及能唱的诗。许浑《夜泊永乐有怀》:“吴娃齐唱采莲歌。”③赞颂;歌 咏。班固《两都赋·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田:①种植作物的土地。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耕种田地。《 汉书·高帝纪》:“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③通“畋”。打猎。《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④春季打猎和习 兵之礼。《周礼·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⑤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员,即田峻。《礼记·月令》:“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⑥大鼓 。《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应:小鼓。)舍:(一)①客舍;旅舍。《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②泛指供人居住的房舍。 杜甫《客至》:“舍南舍,皆春水。”③住宿;居住。《庄子· 田子方》:“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④止息;休息。《论语·子罕》:“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⑤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吕氏春秋·博志》:“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⑥谦辞。1、称自己的家。《儒林外史》 第四回:“贱姓严,舍下就在咫(zhǐ)尺。”(咫尺:喻距离近。)2、称比自己辈分低的亲属。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之一:“近有平阴信 ,遥怜舍弟存。”(平阴:地名。)⑦通“赦”。赦免。《汉书·朱博传》:“《春秋》之义,奸以事君,常刑不舍。” (二)shě 放弃;放 下。后作“捨”。今简化为“舍”。《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读:①[动]阅读,读书。《战国策·秦策一》:“~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②[动]公开说,宣露。《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也。”③(dou)[名]文中不足一句,读时需稍有停顿 的地方。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古:①往昔;历时久远。与“今”相对。《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 人易之以宫室。”(易:换。宫室;房舍。)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指古代的事物;旧;原来。《 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③久远;古老。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客土二字,其来甚古。”④古体诗的简称。或称古 风、古诗。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诗薮·古体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乐矣。”书:①书写;用 文字记录。《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②书法。《新唐书·三宗诸子传 》:“(李)范好学,工书。”③书法的字体。《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④指文字。《南史·陈伯 之传》:“伯之不识书。”⑤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⑥特指古代典籍《尚书》,为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 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⑦书信。《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⑧公文;文书。《汉书·刑法志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征:征引。书:指刑法。)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⑨指帝王的诏书。《后汉 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下宽大之书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阙:缺点。)解析了 这八个字,知道无一字无来处。是不是就告诉我们,写诗讲究字斟句酌,用典说话,无一字无来处呢?王维“笑读古人书”的意思恰恰是告诉朋友( 我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王维是从孟浩然的诗作中,总结出“笑读古人书”的经验,在孟浩然此后的诗作中,更是活脱自如地运用清新自然的语 言,述事写景。使得孟浩然的诗歌在语言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平和清淡自然。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个愁字 ,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再如《过故人庄》这首诗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就把一个环境幽美的田家 生活情景描写得朴实自然,形象逼真,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是孟浩然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 ,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春晓时自己的感受,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美好春光。三是诗境明秀, 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 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从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欣赏孟浩然自然山水田园诗章,对我们不无启发。尤其是今天在生态文明作 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推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从生态美学的角 度浅析孟浩然的自然山水田园诗的审美思想,无论在文学史上或美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值。自然山水田园诗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所特有的美学特色,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之际,“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在唐代诗人摆脱齐梁诗风影响,回归 蕴藉质朴、浑然无迹的自然风格中,孟浩然率先奏响了盛唐之音。宜城老乡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言:“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皮日休《 邹州孟亭记》称浩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握捉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刘辰翁在《孟浩然诗集跋》中云:“浩然诗高处,不刻画 只似乘兴。”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五律凡例》中指出:“孟襄阳伫兴而就,摩诸太自亦多得于自然。”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因物而起的审 美感受并不等同于情感,情感在最初的时候已经蕴藏于诗人的心底。孟浩然在他的诗作中,用“直寻兴会”的生态审美方式,以亲近自然大地、自然 物象以及人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在他的诗篇中构成了生态美。文学界和美学界把孟浩然的这种审美方式或情趣,叫做“直寻兴会”。而这种 审美情趣在孟浩然的诗作中俯首即拾。《西山寻辛谔》中的“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九日龙沙作,寄刘大昚虚》中的“风俗因时见,湖山发 兴多。”以及“百里行春返,清流逸兴多。”(《陪卢明府泛舟田作》)“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友。”(《秋登万山寄张五》)“夕阳开晚照,中 坐兴非一。”(《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和贾主簿卉九日登规山》)“鸟归余兴满,周览更徘徊。”( 《登龙兴寺阁》)等等诗篇,把清秋薄暮、高山平湖、草虫夜鸣融入诗中。当孟浩然面对自然的种种,他都会触动其心灵在适。与意会后,情感便喷涌而出。这些诗可否说明孟浩然是在自觉地用“伫兴而作”的审美方式,用以观照大自然中的一切呢?殷珞是唐朝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对诗歌创作和意境有深刻的研究。殷珞在《河岳英灵集》中对盛唐山水田园诗创作的手法、内涵和经验进行了概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总结。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人(包括孟浩然)的诗歌创作,学古不拘泥于古,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现代科技把人们的大脑安装了飞行器,思维更加活跃了。在如此浮躁的当下,用孟浩然的自然山水田园诗章去澄净现代人的思想,获益是良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