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文章 “立论—破论—立论”的论证结构。2.领悟荀子的劝学的意义。3.理解文章的“善假于物”的论 证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锁定课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篇经典之作就像是一坛窖藏已久的佳酿, 每一次开盖都能酒香扑鼻。《劝学》是一篇我们早在高一上学期时就已经学过的文章,我想同学们已经对这篇古文的文言大意、篇章结构、比喻论证 等都了然于心,所以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经典,看看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还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考,就像是蒋勋读《红楼梦》是把它当成 佛经来读的,常读常新。二初读课文,辨明观点1.荀子在鼓励我们学什么呢,有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的,有没有同学能找到? 明确:君 子。2.在一篇鼓励人们学习的文章中,“君子”一词立于篇首且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荀子有何用意? 明确:鼓励我们学做君子。3.课本 中对君子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之人”,你觉得荀子在这篇文章中更侧重于鼓励我们学习君子之才还是君子之德? 明确:请同学起来翻译重点文 句。反思自己,拥有通透的智慧,行为无过错,这是在谈修身。所以这是荀子在劝勉我们学习君子之德,注重修身。 教师小结:学习本身有很宽泛 的范畴,比如学习琴棋书画,学习礼乐,学习射御书术等等。荀子到底劝我们学什么,老师觉得这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太重要了。不然我们意识 到学习的重要性,如第一节提出的“学不可以已”;我们也掌握了那么多学习的方法,如最后一节提到的积累、坚持、用心,却恍惚之间连学习的是 什么都没弄清楚的话,会很容易失去人生的方向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三再读课文,探析文理1.文章之中还有一处谈到修身的,我们读一读 第四节,一起找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同样是谈修身,你觉得这两句话是处于一个层面的吗,还是分 属不同层次?请大家思考之后踊跃发言,语文不是数学,我们并不是要寻求答案的唯一,碰撞思想即可。明确:刚才翻译了第一句,再请同学翻译第 二句。 ①不同层次:每天反思自己行为有无过错,这是一种内省与自守,而行善是对外、对他人的守护,所以“积善成德”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②一个层次:对他人行善最终还是折回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拥有了最通达的人生智慧,所以是一个层面。 教师小结:从结果来看,殊途同归。但从 过程来看,又是分属不同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为学三境界,在这里老师也想概括荀子的为学两境界:君子之境和圣人之境。 小结 :荀子在本文第二节中提到学习之于人的意义也即为什么要劝人学习时,讲到学习对于人的提高和改变,且这种提高和改变是持久的、恒定的,我们 经过正向的、积极的学习可以日益精进且不会再回到之前的蒙昧状态。结合我们刚刚讲的为学两境,老师想把这里的提高和改变充实为:学习能使我 们的道德境界日臻完善,从君子之境到圣人之境。通过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人人皆可为尧舜。四精读课文,赏析佳句1.既然完美的人格是我们 都渴望拥有的,那通过什么方法我们可以去无限地接近它呢?荀子在第三节中重点谈到了哪种方法? 明确:善假于物2.这个文段大部分文字都是 围绕“善假于物”而展开的,那有没有写到不善假于物的句子呢?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3.结合“吾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来看“善假于物”,假于何种外物呢? 明确:学习啊,学习不就是我们最需要仰仗的最大的外物吗?“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4.不借助于登高, 只是“跂而望”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明确:视野受限、内心焦灼5.由此可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但本文的最后一段,在谈到了假借蛇鳝之 穴的蟹的时候,为什么又对它持批判的态度呢?这是否前后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蟹自己拥有“六跪”和“二螯”,完全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洞 穴,却偏要寄居于蛇鳝之穴。所以,在假借外物的时候不能迷失自我。6.本文是《劝学》的节选文段,关于“善假于物”,《劝学》原文其实还有 一段文字,老师帮大家挑选出来了,请大家自行阅读,并结合文段谈一谈你对“善假于物”还有怎样的认知。 明确:请同学们一起翻译本文段。假 借外物时要注意所借之物是否真正符合自己所需,否则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性命之忧。7.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幻灯片上的文字,围绕“善假于物” 形成一段系统化的表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表现好的,老师有一个小礼物赠送给你们,这是我三年前从北京故宫带回来的纪念品— —故宫元素的铁艺书签,希望你们喜欢。 在形成这段表述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运用了“立论—破论—立论”的论证方法,大家学会了吗?五结语 不同的知识之间是有壁垒的,但向善向美的道德追求却能打破所有的隔阂,就像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物理学知识是晦涩难懂的,但其中流淌 出来的中国人的家园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能让崇尚个体英雄主义的西方世界为之动容。而作为我们个人而言,拥有知识能让我们走得很快,但良 好的道德修为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我想这便是今天我们再次启封《荀子》这坛老酒所闻到的扑鼻的酒香,这也是经典之于现实的意义。传承经典从 传诵经典开始,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背诵《劝学》。教学反思 如何将经典课文上出新意呢?在向外发散与向内挖掘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 便于唤起学生的文本意识,而文本意识又恰恰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失的。所以,我所有问题的设计最终都指向的是文本本身,紧紧围绕着三个主问题而 展开:劝我们学什么?为什么劝我们学?劝我们如何学?之所以每个版块又设计了那么多小问题,是要通过这些小问题,递给学生梯子,让学生能够 深入文本,到达我们想要的高度。比如第一个问题,劝我们学什么,在试课的时候我是直接抛下去给学生的,试了几个班级,没有学生能接住,不管 什么层次的学生最终都会回答学习坚持,学习用心,学习善假于物等等。明显,问与答之间出现了错节。我想问的是荀子想劝我们学什么,而学生回 答的是他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虽然最终也能从他们的回答引向我的问题所指,但会费一些周折,耗时过多。就像电影,每一堂课有它的节奏 ,如果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消耗掉学生的热情,是不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的,所以我立马给了学生一个抓手:有一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的,有没有同学能找到?从“君子”一词打开问题的口子,后面就水到渠成的将学生引向君子之德的探讨上,从而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这些都是磨课过程中的所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