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六年级上册 14 穷人 读书笔记
2024-12-11 | 阅:  转:  |  分享 
  
六年级上册 14 穷人 读书笔记



六年级上册的《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篇课文通过对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的描写,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一、重点字词



1. “呼啸”

- 文中描写海风“呼啸”,这个词生动地写出了海风的猛烈。海风呼啸着,似乎预示着环境的恶劣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难。

2. “忐忑不安”

- 桑娜把邻居的孩子抱回家后,心里“忐忑不安”。这个词准确地刻画了桑娜的矛盾心理。她既同情邻居家孩子的遭遇,想要收留他们,又担心丈夫不同意,自己的家庭会更加困苦。“忐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忐忑不安”把桑娜那种复杂的、七上八下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自作自受”

- 桑娜在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中提到了“自作自受”。她觉得如果丈夫不同意收留孩子,自己就只能承受这种结果。这个词体现出桑娜在做了这件事后的担忧和害怕,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善良,因为即使可能面临丈夫的责怪,她还是选择把孩子抱回来。



二、文章内容赏析



1. 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 文章开头对环境的描写十分出色,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 这里通过描写屋外的寒冷、狂风呼啸、海浪汹涌,与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恶劣的环境烘托出了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维持一个相对温暖的家是很不容易的;另一方面,这种对比也为后文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以及她善良的品质做了铺垫。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桑娜一家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却还能去关心邻居的孩子,更突出了他们心灵的美好。

2. 人物的心理描写

- 文中对桑娜的心理描写是一大亮点。当她看到邻居西蒙去世,孩子孤苦无依时,她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一描写展现了桑娜本能的善良。她没有过多思考自己家庭的困境,只是出于一种人性的本能,觉得必须要帮助这些孩子。

- 而在把孩子抱回家后,她又开始“忐忑不安”。“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我们可以看到桑娜内心的矛盾。她害怕丈夫责怪,但又觉得自己做得没错,这种矛盾心理通过一系列的自问自答表现出来,使桑娜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3. 渔夫的形象

- 渔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当他回来得知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的反应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一个“熬”字,虽然简单却意味深长。它体现出渔夫已经做好了面对更加艰苦生活的准备,他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责怪桑娜,反而坚定地和桑娜站在一起,要共同抚养这些孩子。这表明渔夫也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坚强的人。



4. 主题的深刻性

- 这篇文章的主题不仅仅是表现穷人的善良,更是对沙俄黑暗社会的一种批判。渔夫和桑娜一家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依然有着高尚的品质。而他们的贫困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在那样的社会里,像他们这样善良的穷人只能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作者通过描写这样一个家庭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穷人》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桑娜和渔夫这样的穷人形象,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之美,是一篇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

献花(0)
+1
(本文系喵喵爱学习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