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1.你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是什么?2.以意思相反的并列短语做标题的好处有哪些?3.这个标题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标题能不能简化为: 苦与乐?5.标题能不能调整顺序:最乐与最苦?www.shengmoggb.com/xinwen/xyzx/85.htmlwww.s hengmoggb.com/xinwen/xyzx/84.htmlwww.cnshengmo.com/zixun/307.html www.cnshengmo.com/zixun/309.htmlwww.cnshengmo.com/zhishi/308.html www.cnshengmo.com/zhishi/310.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Index_ 4.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168.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 /169.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170.htmlwww.hebeiyuexiang.com/ New/171.htmlwww.jishengmo.com/xinwen/cpzs/73.htmlwww.jishengmo.co m/xinwen/xydt/72.htmlwww.jishengmo.com/xinwen/cpzs/71.htmlwww.jis hengmo.com/xinwen/cpzs/70.htmlwww.shengmoggb.com/xinwen/cpzs/94.h tmlwww.shengmoggb.com/xinwen/xyzx/93.htmlwww.shengmoggb.com/xinwe n/cpzs/92.htmlwww.shengmoggb.com/xinwen/cpzs/91.htmlwww.cnshengmo .com/zixun/311.htmlwww.cnshengmo.com/zixun/312.htmlwww.cnshengmo. com/zixun/313.htmlwww.cnshengmo.com/zixun/314.htmlwww.cnshengmo.c om/zixun/315.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173.htmlwww.hebeiyuexi ang.com/New/175.htmlwww.hebeiyuexiang.com/New/176.htmlwww.jisheng mo.com/xinwen/cpzs/78.htmlwww.jishengmo.com/xinwen/cpzs/77.htmlww w.jishengmo.com/xinwen/cpzs/76.html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文化传承与 理解: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核心素养目标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 ”“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 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梁启超认为责任是公德的一部分,人人尽自己的责任,才能造就 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1918 年10 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 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 年1月8 日的“星期讲坛”上,意在使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不在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不 在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只有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孔孟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 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 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的敦厚中蕴藏着凛凛正气。而孟子更偏向愤世嫉俗。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但只是 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议论文议 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件事、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者反驳别人主张的一种文体。(重点:表达明确自己的观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简洁、严密议论文分类:立论文(提出见解)、驳论文(驳斥观点)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要证明的观点(一个中心论点;多 个分论点,答题时只能用肯定句表述出来)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道理、事实)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类比、因 果)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了什么——其次通过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观点——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监督( ) 凡属( ) 纵然( ) huì shì qì lǎn mǐn xiè dū fán zòng如释重负: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任重而道远: 仁人志士: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像放下 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任 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对社会的腐败和 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小组讨论:快速略读全文,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表达观点的句子:人生最苦的事,莫苦 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 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小组讨论:快速略读全文,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作者的主要观点:背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 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鉴赏第一部分(1-3段):论述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请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第1段)责任未了。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提 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 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3.没责任的表现有哪些?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不守诚信、欠钱 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两个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通过以上 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鉴赏第二部分(4-5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请 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第4自然段,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 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段 ,首先用用________________提出话题并亮明观点,接着以负责任与尽责任的关系阐释______与______的关系。第5 段,借_____________的观点,阐述“圣贤豪杰”负终身之责、尽终身之责、得终身之乐,这是更深层次的苦与乐。这两个段落,在内 容上存在________关系。第5段也是对第4段内容的补充论述,使文章观点更深刻。2.阅读第4、第5段,完成下面的填空。一问一答苦 乐孟子和曾子递进阅读答题笔记设问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概念: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 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作用: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深思。用设问做文 章标题,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说理更透彻,在关键性的 内容上,使用设问说理,启发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鉴赏第三部分(6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请仔细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第6段,是对全文总结。前文讲了负责任与尽责任,苦与乐,对举,相辅相成。这个段落内部的句子,也构成了几组对举:①卸却--______ ________。②两三岁小孩没有责任就没有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尽大责任得大快乐-- ___ ___________________。④尽不同大小的责任就得不同大小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阅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填空。解除成人有责任就会有苦尽小责任得小快乐躲责任就陷入无边苦海第6段,是对全文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概 括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仔细阅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填空。人人都要负责任,人人都要尽责任,人人都会因此得快乐作者是通过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关于最苦与 最乐这两个观点的?(论据和论证)“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 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 情。文章第3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举了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是背负未了责任,是最苦的事情,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举例论证——运用了事实论据。通过具体的事例对论点加以论证,从而使说理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我”望到“庄外临河空 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 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也不改其乐。失意吗?不是。杜甫科举落第,仍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音。老吗?死吗?都不是。闻一多明 知凶险,依然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场讲演,怒斥反动派!试一试:为文章添加事实论据,进行举例论证。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也不改其乐 杜甫科举落第,仍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音。 闻一多明知凶险,依然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场讲演,怒斥反动派!“我” 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 ,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第4段:“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道理(引用)论证——运用了道理论据。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 法。“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 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第4段:“无入而不自得” (孔子)引用名言,增强论证的权威性。论证了“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得出下文“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用经典著作中 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 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 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第5段:“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 已,不亦远乎?”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将尽责任的快乐与负责任的痛苦相对照,突出强调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 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阅读答题笔记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突出强 调。 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让说理通俗易懂又深入透彻,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设问(亲切)第1段: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深入探究:说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答 案。因为把贫穷、失意、老、病、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否定了这些想法,引起读者兴趣,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加新奇,也不会 很突兀。第2段:“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第3段:“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 还没有解除呀。”第4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反问(强调)第6段:“到了长成,那责任 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3.排比(强调)第3段:“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 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4.对偶(整齐匀称、凝练集中)第5段:“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1.感叹句第4段:“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补充:语气词作用—— “哩”:增加口语中常见的语气词,使语言更加口语化。如此便把严肃的话题变得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删去语气词再读,体会不同)。如第 三段中的“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如第五段中的“曾子还说哩”2.被动句第4段:“不尽责任 ,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3.否定句第6段:“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文章开篇首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苦的事的许多答案,并且逐一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未了的责任。然后再进一步通过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负责任的痛苦与尽责任的快乐。最后得出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的结论。 议论文语言应准 确、严密,那标题“最苦与最乐”中的“最”字是否不恰当?“最”是程度副词,强调一种典型情况。有了“最”字,文章的论证将更有针对性。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 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本文围绕苦与乐来谈人生的责任问题,然后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 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本文开头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这一问题之后,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连续提 问,连续否定,句式简洁,语气干脆,且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和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文章开篇先提出问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然后用了一连串设问句,先问后答,逐一否定,从而指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进一步论证尽责任最快乐; 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责任”二字来谈,从“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方 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思路清晰。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达观(guàn)??背着(bēi)? 圣贤(xián) B. 恩惠(huì)?? 俗语(sú)? 大抵(dǐ)C. 愉快(yú)? 安分(fēn)? 招揽(lǎn) D. 卸却(xiè)?? 循环(xún)?? 契约(qiè)B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失意? 主意? 苦痛? 如是重负 B. 达观? 责任? 圣贤? 海阔天空C. 毫杰? 趣味? 责备? 悲天悯人 D. 得罪? 解除? 坟暮? 任重道远 B 3.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诗作不只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感的宣泄,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B. 小何同学在演讲比赛中的发言,可谓海阔天空,观众和评委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C. 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心安理得。D.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大家如释重负,开始筹划即将开始的暑假生活。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