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2024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周蓬桦《霜降夜》
[总体分析]
本文是当代作家周蓬桦的新作,是发表在2024年第4期《中国作家》上的一组散文“乌乡薄暮之书”中的第一篇。这组散文是作家在“乌乡”采风生活的记录,书写了乌乡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智慧,既有一定民俗色彩和方志风味,也描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北方乡镇风貌。本文主题健康向上、文风亲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适合作为语文学科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材料。出于试题命制的需要,对作品原文略有改动。
【试题材料】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满,桦树的枝条似乎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空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碴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碴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试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参考答案]B
【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文句及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试题分析】
A项是对开篇第一段描写内容及文风的理解。从风里的寒意和耀眼的阳光开始,作者带我们走进乌乡的清晨,乌乡的美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呈现出来:脚下的草叶、路边的花、桦树的枝条和树干,再看向远方的天际、山顶、寒星,最后跟着袅袅飘动的炊烟将视线慢慢收回。这些景物渐次展开,表现了乌乡清晨的柔和清新,笔触也同样是舒缓从容的。A项正确。
B项涉及的内容是霜降夜作者与乌乡人的聚谈。乌乡人的生活是那么吸引我,他们的讲述,不时激发出作者的灵感,在霜降夜的小院里,“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而“我急忙掏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可见,那些“亮点”正是乌乡人的讲述带给作者的灵感,“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是以比喻修辞来描绘灵感像甘霖降落心田,并非实写“阵雨”等外在景致。B项是错误的,是本小题答案选项。
C项考查考生对细节的感觉与把握。《霜降夜》这篇文章,文风亲切,这种亲切感部分来自对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而这种再现又往往通过生活细节的关注与串联来实现。文中的“草木灰”就是这样的连续性细节。“我”在清晨回味刚刚过去的霜降夜,其“入口”是手上的一铁桶草木灰:“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由此,“我”回顾了昨夜、也就是霜降夜的情形。通过对相关文段的阅读,我们可以获知这些草木灰的来源:“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果烤软了。冰磕子化成了水,杂揉着果实的汁液。”那么阿姨为何给“我”布置了“任务”,要“我”在第二天一早将草木灰倒进路边水洼呢?文章并未说明,我们或者可以猜测,这是阿姨的贴心之举?这是乌乡人的环保生活习惯?这是乌乡人的日常习俗?不清楚。不过当我们再读到那个离家远行的小伙子“目光淡定”地跨出家门,回头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奔向远方时,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乌乡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亲切,那种日常生活本身的温度。C项正确。
D项考查考生对文章意旨的把握。《霜降夜》的写作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中心的,但这些主观感受并不是架空的,而是来自真切的客观环境和时代气氛,就像文章第二段所写,“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那种“味道”来自树木花草、霜雾炊烟,更来自乌乡人的生活历程和当下的进取精神,无论是顺应天时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还是发展新型农业文旅、进行动物保护,“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的气象,令人“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D项正确。
【试题亮点】通过对细节的分析理解,引导考生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参考答案】
①这句话是作者在乌乡的深切感触,由清晨的所见所感及对霜降夜的回味共同引发;
②既写出了大自然新旧更替的运行,也写出了身边生活的律动;
③同时还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态度,不畏艰辛,饱含希望。
【考查目标】本试题考查考生对散文作品的结构布局及整体理解。
【试题分析】《霜降夜》篇幅短小,内容并不厚重,文风追求亲切自然,写得也较为松散。这样的写作,收尾时就更需要能够“收得住”的文句。前文的基本叙述,可以概括为:在乌乡,我观察,我倾听,我感知,我记录;那么以我“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的一句话来收束,文气上自然不突兀。
这句话显然是作者在一瞬间的有感而发,触动他的是什么?是房东阿姨小儿子的离家远行。这时的“我”,正在乌乡的清晨回味刚刚过去的霜降夜,沉浸在霜降夜带给自己的身心触动里,感受到“节气与生命”紧密相连,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正在融入乌乡,成为一个乌乡人,“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然而就在此时,一个真正的乌乡人却正要离开。无论他离开的原因是什么,他淡定的目光、自信的笑容和在阳光中奔向远方的样子,都表现出一个乌乡人追寻幸福目标的向上感,并没有离别时的伤感。年轻一代的勇敢追寻、作者在霜降夜的深切感受,都是乌乡生活的真谛,两者相汇,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感动于万物更迭、四时变化,霜降已至,虽然看似植物枯萎,严寒即将来临,但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一些事物到来”;作者也感动于更深地理解了乌乡和乌乡人,热爱并不仅仅是安守,更是不断地勇敢追寻,“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奔向希望和远方。
9.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直接描写霜降夜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作者的身体感受;
②细致记叙霜降夜的饮食聚谈,体会到乌乡人遵循天时而自适的生活态度;
③记录作者的内心体验,即自己在霜降夜感受到与乌乡人的心意相通,真正融入了乌乡的生活。
【试题分析】
《霜降夜》一文中最值得赏析的部分,是作者对自我内心感触的细密把握,并用从容的笔致进行描摹。关于霜降夜,文中用了四个段落来写。
第一个段落,写入夜后“我”与乌乡农户在小院中攀谈,他们的讲述,不断激发着“我”的灵感;第二个段落,由房东阿姨提示“天要落露了”直接切进霜降时刻,“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寥寥几句,精准传神地写出“我”与大自然“遭遇”的那个瞬间;第三个段落,再次回到聚谈中,集中笔墨写了饮食,伴随霜降而来的,并不是凋零之感,人们依然在安享生活的甘美;第四个段落,直接记录“我”的内心体验,正是在此情此境中,“我”感悟到了乌乡生活给予我的馈赠,“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感受着乌乡人的“嘘唏或喜悦”。这些描写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在霜降夜的那种“强烈的体验感”。
参考答案列出的三个方面即与此对应,分别是霜降夜的自然环境变化及作者的身体感受、饮食聚谈中传达出的乌乡人的生活态度、作者的内心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