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上古诗文默写校本作业一、七上古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枯 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7.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10.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 时。11.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12.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13.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 矣。14.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1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 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同情与关怀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倦于漂 泊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夕阳西下__,断肠人在天涯 。18.《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诗人对饱经忧患人民的同情及渴望和平的句子是 :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1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梦境与现实联系起来抒发爱国之情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 马冰河入梦来 。2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1.《<论语> 十二章》中感慨时光易逝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二、七下古诗文默写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此夜 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5.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9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12.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14.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15.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6.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1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20.《逢入京使》中描绘诗 人偶遇老友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1.《晚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杨花、榆荚 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_ ,惟解漫天作雪飞 。22.《望岳》中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23.《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4.《木兰诗》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战场艰苦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_ ,寒光 照铁衣 。25.《木兰诗》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26.《木兰诗》中用比喻作 结讴歌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机敏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27.《陋室铭》 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28.《爱莲说》中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也比喻 君子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八上古诗文默写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 。3.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4.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6.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7.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8.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9.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10.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1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1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1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7. 折 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18.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19.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 蓬舟吹取三山去 ! 20.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__,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_。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___,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 徊______________。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_______。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__。无风水面琉璃滑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17.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__。中原乱_,_簪樱散_,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____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__________。1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20.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________,飞漱其间__,清荣峻茂__,良多趣味。21.故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2.富贵不能淫__,_贫贱不能移____,威武不能屈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2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 ,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劳其 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5.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 喻。26._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王绩在《野望》中运用典故抒发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使至塞上》中描写出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语句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5. 《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 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相思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 时 。7.《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的诗句是:老骥伏枥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烈士暮年_ ____,_壮心不已____。8.《赠从弟》中赞美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主旨句)是: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9. 《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是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10.《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 ________,欲辨已忘言__________________。11. 《饮酒》(其五)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12.《春望》中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 ,恨别鸟惊心_________________。1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 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中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情感的句子 是: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_____________。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 的平静的句子是:微动涟漪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_______________。郦道元的《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 百里中_,两岸连山_________,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17. 郦道元的《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 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8.《答谢中书书》中俯仰结合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_______ _________,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19.《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 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竞跃_。20.《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月下美景的句子 是: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 ,_水中藻荇交横______,盖竹柏影也___。21.《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2.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____,望峰息心______;经纶世务者___,窥谷忘反___。23.孟子说:“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得志___,与民由之___;不得志____,独行其道__。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_。25.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_______。26.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7.表现愚公移山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