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晚清福州才女郭拾珠郭仲年
作者:陈雁章 2011-07-17
我爱旅游,到过不少名山大川,参观过诸多名胜古迹。所到之处,除欣赏壮美的河山,秀丽的景色外,我还特别留意碑刻和摩崖石刻。因为一段题刻就可能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诉说着一段感人的古老故事。看石刻你也可以欣赏到前人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款款大多是精品。
前些年一次我到福州鼓山游览,见到更衣亭附近路旁的一款篆书摩崖题刻,引起我的注意。题刻的内容是:“同治癸酉年(1873)冬,侯官女士严蕙怀携女陈媄宜、叶问琴、陈拾珠,女姪郑仲年,姪妇何镜蓉、陈令姮游鼓山,三壻陈懋侯,姪郭调昌、绩昌侍。拾珠篆。”篆书每字高约七寸、宽五寸,共五十六字(附照片)。题刻内容没有多少内涵,就像现在有人书写“某某到此一游”一样,留个纪念罢了。可是这款题刻的篆书书写得很有章法,字体圆转流畅、优美飘逸,犹得李阳冰之真传。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写者竟是一个叫“陈拾珠”的女士。鼓山上的摩崖石刻,林林总总,据说有五百多段,其题名者都是男士,陈拾珠是我发现的第一个女性题名者。陈拾珠是何许人?限于当时手中资料,也没有查出什么结果。
近日读晚清郭柏苍的《乌石山志》和丁芸的《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对陈拾珠姐妹其人其事终于有了答案。陈媄宜、叶问琴、陈拾珠三人是郭柏苍的女儿,郑仲年是郭柏荫的女儿。
《乌石山志》卷六中有“绕闽山梅花十五树,光绪甲申(1884)人日(正月初七),闽县郭媄宜,妹问琴、拾珠、问琴媳陈闺瑛,拾珠女陈闺瑜、闺琬、闺琛,犹女王珪如,侯官郭凤楣、妹凤楹,沁园主人叶叔艳,冒冻历览,围炉谈诗于柳湄小榭,夜分而罢。拾珠识之。篆书,径八寸,镌闽山光禄吟台前大潭上。郭媄宜,长泰教谕,闽县陈为舟妻。郭问琴,龙溪训导,闽县叶大泳妻。郭拾珠,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闽县陈懋侯妻。陈闺瑛,湖北武昌府,闽县陈建侯女。陈闺瑜、闺琬、闺琛、陈懋侯女。王珪如,举人王修文女。郭凤楣,侯官举人刘大受妻。凤楹,河北道侯官郭溶女。叶叔艳,翰林院侍读、广东学政、闽县叶大焯女。”
这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在光禄吟台前大潭上,曾经有过由郭拾珠题写的八十一字篆书。篆书题刻记述郭媄宜、郭问琴、郭拾珠姐妹和家人于光绪甲申年人日(正月初七)在福州光禄坊闽山赏梅而后在“柳湄小榭”谈诗吟和的经过。很明显这里的郭媄宜、郭问琴、郭拾珠三姐妹就是鼓山上五十六字篆书题刻中的陈媄宜、叶问琴、陈拾珠。她们本姓郭,因出嫁到夫家该题刻署夫家姓氏。由此推理,五十六字题刻中的郑仲年真实姓名应是郭仲年,是郭拾珠的叔伯姐妹。另外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还可以知道郭媄宜、郭问琴、郭拾珠三姐妹夫家背景。八十一字篆书题刻,每字径八寸,整个题刻面积估计近一平方丈,应该是很显目的,可惜光禄吟台前大潭上这段篆刻现已佚失,今人无縁得以见识。
郭柏苍、郭柏荫弟兄五人皆登科第,闻名遐迩,而郭家姐妹个个能文工诗,是当时三坊七巷中有名的才女。《乌石山志》收录有她们的诗文。其中郭媄宜二首,郭问琴二首,郭拾珠四首,郭仲年一首。她们的诗文不管是声韵、字句、章法、用典都属上乘。后人有文章评价郭家姐妹等人的诗文时说:道光年间郭柏苍入住此处后,其女郭拾珠姐妹与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女眷能诗善文,常以诗文唱和往还。一些好事公子常常“贿赂”其侍女以图先睹为快。时人遂将这些名娃闺秀所写诗词称为“光禄体”。其中郭拾珠和郭仲年的才学更为出类拔萃。郭拾珠能诗工篆,尤以篆书见长。郭仲年则有诗集《继声楼诗集》传世。
郭拾珠题字的篆书除上述两款外,目前还发现另外两款。
民国初年出版的由长乐人丁芸编辑的《闽川闺秀诗话续编》一书的扉页和插页中有郭拾珠题写的篆书作品。扉页篆书竖排四行,中间两行字号大,四行从右到左为:“长乐谢枚如先生鑑定·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四卷 · 侯官郭茝宜题 ”郭茝宜三字下方有钤印阳文“十珠”二字。由此可知郭拾珠(十珠)谱名郭茝宜。插页篆书两行“甲寅(1914)五月 · 镌于京师”。(见照片)
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由浙江钱塘拍卖公司推出一款由郭拾珠书写的楠木挂屏。内容为:“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篆书。落款为 “同治甲戌(1874)陈郭拾珠摹”隶书,字体稍小(见照片)。这是她临摹唐李阳冰在浙江缙云城隍庙“城隍神记”篆刻的后半部分。将此作品与李阳冰原篆的拓本对比,发现此作品临摹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目前已知的四款郭拾珠篆书作品,书写时间从1873年到1914年,前后跨越四十余年,相信她有更多的篆书作品还没有被发现。从收集到的诗文和篆书来看,郭拾珠诗文和篆书书法两者俱佳,但篆书书法似乎更胜一筹。她的篆书或题刻于山川,或作为图书的插页,或作为挂屏悬挂于居室客厅。可以说明当时她的篆刻在书法界中的地位。郭拾珠可以算得上三坊七巷才女中佼佼者。
郭仲年的《继声楼诗集》在《闽川闺秀诗话续编》中有介绍。《闽川闺秀诗话续编》还收录有郭远堂为《继声楼诗集》所作的序。这郭远堂不是别人,就是三坊七巷热点景点——黄巷四号的主人郭柏荫。郭柏荫,字远堂,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江苏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同治十二年,因疾请辞。在道光年间和致仕后两度主持鳌峰书院。
郭仲年嫁福州凤池书院山长长乐人郑元璧之子、邑廪生郑景渊为妻。郑元璧,道光庚子(1840)进士。曾任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以丁母忧归,入主福州凤池书院。郭郑两家联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郭仲年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她三十守寡,苦守贞节,督促子女读书。对于自己的苦难,她在诗文中也多表露。
郭远堂所作序文如下:继声楼古今体诗云,适(嫁)郑女所作继声楼帖体诗二卷。予于抚鄂时曾录而刻之。初不意,还山二年而女竟遂不禄也(士死称不禄)。女始从予读书于鳌峰书院中,偶学近体诗,予谓其音噍杀,非女子所宜,戒勿然。女遂不多作,间或有作,亦不以示予。又重主鳌峰,回忆当年有弥深今昔之感耳!女之亡也,予哭之曰:天与清才偏薄命,老思爱女倍伤心。嗣后,每忆此语,輙复涔涔泪下。顷外孙女以女所存旧稿请为点定,其中多余所未见者。然凄楚处仍多,固由事多拂郁抑,亦性情才分之偏也。
郭远堂怀念亡女的言词情真意切,读此序文也让人心酸动容。郭柏荫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疾请辞,按郭柏荫“还山二年而女竟遂不禄”的说法,郭仲年卒年当是1875年左右,去世时年岁不大。青年守寡、中年殒落,这恐怕是郭柏荫哭叹女儿“清才偏薄命”的原因。序文中郭柏荫还提到他在湖北巡抚任上,曾为女儿录刻过《继声楼诗集》二卷。因手头没有此诗集,不能妄加评判。下面摘抄郭仲年诗文三首,前两首摘自《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后一首摘自《乌石山志》。从诗文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女诗人对自己不幸身世的表露外,也可以看到她和郭拾珠之间深厚的姐妹感情。
《月夜和拾珠妹》诗:“一轮邀我启窗纱,滉滉江城北斗斜。聚散从来难自料,乱离何事不堪嗟?半生岁月随人速,万里家山入梦赊。记否鳌峰深院里,雨霄闲坐剪灯花?”
《送十妹之汉阳》:“巷柳毵毵拂面时,院门寂寞雨丝丝。青山正对离筵立,流水空添客子悲。莫是酒多都化泪,岂因春尽便无诗。计程此去江湖路,梦寐相寻尚有期。”
《夜集二梅亭》诗:“清秋晴爽极于天,小扇摇风体更便。花气迎人过碧沼,酒香随月上华筵。艰难身世愁何益,离别情怀语莫传。且尽一杯成酩酊,醉中何事不云烟。(十珠妹将赴鄂)。”
两位才女都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人物,鼓山上题写的摩崖石刻距今近140年,她们的后人怎样?有无可圈可点之处?我们惊喜的发现:知名文化人、前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是郑景渊、郭仲年夫妇的曾孙。中科院院士陈彪,全国冶金战线劳动模范、科技战线的“铁人”陈箎是陈懋侯、郭拾珠夫妇的曾孙。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物。
郑振铎、陈彪、陈箎都是我们非常熟悉和敬重的知名社会活动家或科学家,然而他们都和鼓山上的那段篆书题刻有关联。正是应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一段题刻就可能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诉说着一段感人的古老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