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闽侯县 农村丧葬民俗流程介绍,需要注意什么!与其他地区有哪些不同!丧葬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2025-02-18 | 阅:  转:  |  分享 
  
闽侯县 农村丧葬民俗流程介绍,需要注意什么!与其他地区有哪些不同!丧葬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什么?闽侯县农村丧葬民俗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以下是详细介绍:丧葬民俗流程送终:老人弥留之际,亲人要守在床前,听其遗言,直到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入殓:由直系亲属为亡人穿上送老衣
,在脚踝处用麻绳绑一下,口内含一块玉石或一枚钱币。棺内铺黄色褥子,盖白色被子,头枕山形枕头,脚下放河流形状物品,身下有 7 个钱币
和 7 朵子棉。入殓后棺木前点长明灯。长明灯点亮后由亡人的女儿在棺木前焚 9 斤 9 两草纸,纸灰用亡人生前穿过的裤子装起来,等亡
人入土时背到坟地。报丧:人亡故后的当天由本家直系或旁系人员持报丧帖通知亲属。报丧人员到了客人家门口不能进家门,站在门口把主人喊出来
,向其简叙事情并把报丧帖递给对方。灵棚:人亡故后的当天,入殓完毕后,在棺木所在的房屋门口搭灵棚。戴孝:子孙等直系亲属要披麻戴孝,孝
男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或衣披黑纱。守灵:尸停放在厅堂设的灵堂,延请僧道做法事。亲友来吊祭,孝
男孝孙要跪着陪祭。做七: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依次为 “头七”“二七”……“七七”。一般会较为重视 “三七”“五七
”“七七” 等。出殡:一般清晨出殡,送葬队伍前头是导引队,跟着素灯笼,接着扛彩旗的、京鼓吹、抬供奉亡人画像亡灵亭的、十番伬唱乐队、
和尚等,再接着是棺柩,棺柩后紧跟孝男孝孙等,女眷和其他人等尾随。发葬:送葬队伍到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先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
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回舆:送葬队伍下山,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 “百子千孙” 字样的小
灯笼。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所有人都要从上面跨过。注意事项服饰穿戴:戴孝期间,孝服要穿戴整齐,不能随意脱下或弄脏。行为禁忌:
丧葬期间,忌嬉笑打闹、大声喧哗,要保持安静肃穆。孝子孝孙在守灵和吊唁期间不能离开灵堂太久,要时刻陪伴逝者。祭祀礼仪:祭祀时供品要摆
放整齐,上香、磕头的次数和顺序有讲究,一般是三根香,行三叩首礼。避免冲撞:出殡时,非亲属人员要避让送葬队伍,孕妇、身体虚弱者一般不
参加送葬和安葬仪式。与其他地区的不同入殓细节:闽侯县入殓时棺木内的布置有独特寓意,如铺金盖银、头枕山脚蹬河、身下有 7 个钱币和
7 朵子棉等,与其他一些地区简单的入殓布置不同。送葬队伍构成:送葬队伍中有扛彩旗、十番伬唱乐队等独特元素,与北方一些地区送葬队伍以
孝子贤孙和抬棺人为主,相对简单的构成有明显区别。回舆习俗:回舆时换红带、挂红绸、跨稻草等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地区较少见
。丧葬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历史背景闽越文化影响:闽侯地区曾是闽越族的聚居地,早期的丧葬习俗可能受到闽越族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原始信仰的影响,经过长期演变,部分古老的信仰和仪式融入到现在的丧葬民俗中。中原文化融合:随着历史上中原汉族的多次南迁,中原地区的儒
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使得闽侯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如守灵尽孝、做七超度等符合儒家和道家观念的仪式。海洋文化浸染:闽侯靠
近沿海,海洋文化对其也有一定影响。在丧葬习俗中可能体现出对生命轮回、灵魂归宿等与海洋相关的观念,比如对逝者灵魂走向大海彼岸的想象等
。文化内涵孝道体现:送终、守灵、戴孝等环节,都是子女对父母尽孝的表现,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不舍,维护家族的伦理道
德秩序。灵魂信仰:做七、长明灯等习俗,反映了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为逝者的灵魂提供指引和帮助,让其顺利到达
另一个世界。家族观念:丧葬仪式是家族集体活动,亲友共同参与,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彰显了家族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延续的重视。第 1 页 共 1 页
献花(0)
+1
(本文系192小文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