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农村丧葬民俗流程介绍,需要注意什么!与其他地区有哪些不同!丧葬习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什么?丽江农村丧葬民俗因民族不同而存在差异,以纳 西族和苗族为例,具体介绍如下:纳西族丧葬民俗流程接气与指路:老人病重时,家人守候在旁,准备好碎银、米粒和茶叶,男九女七,用红纸包好 放床头。咽气前,家族长者手持 “绍沙”,由熟知家庭历史者为其指路,告知回老家路线及先逝亲人名字,咽气时迅速将 “绍沙” 放入口中, 轻托下巴、按上眼皮。停尸设灵:老人去世后停尸正屋,设灵堂,头身盖白布或毯子,头边供桌点香、油灯,摆八大碗供品。报丧:立即告知亲友出 殡请客日子,一般是第三天。入棺:通常在第二天晚上,亲属向死者告别后封棺,孝子钉上活木鞘。出殡:第三天开丧出殡,客人带钱、米等祭品, 在灵前点唱祭祀,孝子跪灵两边还礼。追悼会后,8 人抬棺,孝子背饭肉走前,棺材从其头上抬过,过桥孝子跪送。安葬与后续祭祀:到墓地放棺 坑内,孝子用衣角捧土先撒第一把,众人垒坟,坟头撒五谷种子。次日 “复丧”,一七到四七及百日、三年斋都要祭,之后过年过节才祭。注意事 项:棺木不用钉子,用榫口和木活鞘组装;老人病逝于家中且得 “接气” 才被认为是 “好好的去世”;孝子钉棺时要祝老人无牵无挂地去。与 其他地区不同:纳西族以前通行火葬,后部分改为土葬,但家族墓地严格按辈份和大小排行划地安葬;孝子背饭肉走在棺材前,每过一座桥要跪送。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受本民族传统信仰及东巴文化影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需要为其指路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对祖 先的崇敬,通过丧葬仪式让死者顺利进入祖先行列;家族成员共同参与丧葬活动,也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苗族丧葬民俗流程沐浴指路:为 死者洗头、洗身、剃头,铺稻草让死者仰卧,巫师为亡灵指路,指引回祖籍。装棺发讣告:给死者换衣装棺,派人向亲友发讣告,男性先通知姐妹和 儿女,女性先通告郎舅。奔丧:至亲带钱、猪、米酒等礼物奔丧,女儿带绣花枕巾做枕头,按排行放置。送葬:选好送葬日子,富裕家庭杀牛,一般 家庭杀猪。送葬当天早把死者抬出门,在寨边开阔地停放棺材,牵牛或猪到死者手中,表示送给他,敲杀后煮吃,再送死者上山安葬。出门时孝子搭 桥跪拜,抬棺从头上抬过。回煞与回灵:放入坑内时向死者告别,告知十三天后接他回家 “回煞”。十三天后家族成员带死者衣服到坟上请灵魂回 家祭奠。有条件时 “回煞” 时办 “回灵”,无条件则若干年后举行,以超度死者灵魂。注意事项:送葬回来后要先洗手,跨过一小堆火后才能 进家门;女儿的绣花枕巾有摆放顺序要求。与其他地区不同:有独特的为死者亡灵指路回祖籍的仪式;送葬前在寨边敲杀牛或猪并煮吃后再安葬;有 “回煞” 和 “回灵” 仪式。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源于苗族的迁徙历史,对故土的眷恋使其要将死者灵魂指引回祖籍。文化内涵上体现了对 祖先故土的认同和对生命轮回的信仰,希望通过 “回煞”“回灵” 等仪式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息和超度,保佑后代平安。第 1 页 共 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