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法惠寺横翠阁(节选)苏轼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 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 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 得更为浓烈。B.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C.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 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流动。D.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16.最后四句,诗人 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①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②“百年”两句感慨人事代谢、岁月 沧桑变迁。诗人由百年兴废推“草莽”与“池台”的转化。③“游人”两句,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解析】15 .B.“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错误。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灌锦”“峨眉 ”,为家乡之景,为虚写。故选B。16.“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诗句意为“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 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百年兴废”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终有一 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两句意思是,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 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到此,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 脱。译文: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 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 忽便会龙钟老态。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 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赏析:“春来”四句承接首四句,写由吴山之美惹动思归之心,因而觉得“秋悲春更悲”。“雕栏”四句 承接次四句,写由朱阁之美联想雕栏易朽,致慨于光阴易逝,人生无常。这就由乐生悲,感情也显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复振起,说人虽然与亭台池阁 最终都将化为异物,但吴山长存,则诗人的精神亦长存,见出乐观和旷达,而这种乐观和旷达又暗与“幽人”数句相承,反映了佛家无生无灭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赋》相对照。在那篇著名的赋里,作者借“客”之口写道:“方其(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写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们追求永恒不得,是一种永恒的、无法解脱的悲哀,对此,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物与我,就 能超越具体的悲和喜,与大自然一样,达到永恒。《法惠寺横翠阁》的结尾所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