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5年高三年级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 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首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 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 惧。”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 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退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 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太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 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 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务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 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唐太宗《帝范》)材料三: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 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 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雨骤而不可 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 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节选自王夫之《宋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 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朕若闭门A自守B虏C必纵兵D大掠E强 弱F之势G在今H一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津,渡口,与《桃花源记》 “ 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相同。B.就,被、受,与《劝学》 “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C.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 “务 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D.郡县,使……成为郡县,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 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逼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矢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 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B.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遣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 。C.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D.王夫之认为,夷狄 和我方一样,会避免直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8分)(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14.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 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参考答案:10.BEG 11.D12.B13.(1)由此可知,弓箭 (或:武器,战争)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百姓的,这就是用兵的真正要领。 (2)这并不是指在战斗中压倒对方的气势,而是指在战斗之前 就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14. ①平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不断地壮大军威。②故意囚禁对方的使者,决不流露畏惧之意。③单枪匹马与敌人对峙 ,表现对敌人的轻蔑之心。④展示强大军容,打乱敌人计划,保持威压之势。【解析】10.句意:我如果闭门自守,敌人必定纵兵大肆掠夺,强弱 之势就在今天这一决策。“虏必纵兵大掠”中“虏”作主语,故在“虏”前断开;而且“虏必纵兵大掠”语意完整,故在“虏必纵兵大掠”后断开。 “强弱之势”作主语,表示强调时应独立,故在“强弱之势”后断开。故选BEG。11.A.正确。《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 是渡口。B.正确。《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是靠近。C.正确。《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是致力于。D.“ 用法相同”错。《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故选D。12.B.”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理解 有误,故选B。13.①威,威力;利,使……有利;“此用兵之职也”,判断句。译文:所以要知道弓箭的威力,是用来造福天下的,这是用兵的 意义所在。②夺,夺取;“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判断句。译文:不是在双方交战时去夺取,而是在战争之前就使敌人屈服了。14.由“我与突 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辄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可知,唐太宗头脑清 醒,不被敌人虚张声势所吓倒,而是囚禁其使者,以挫其锐气;由“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 之……制服匈奴,在兹举矣”可知,他敢于独自出城,向敌人展示轻视之意,并炫耀军容,使敌人知道唐朝必战;由“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 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可知,他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打破了敌人的本来意图,最终使敌人 请求结盟并撤退。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德九年冬天,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到达渭水便桥的北面,派遣酋帅执矢思力入朝窥 探,并虚张声势说:“两位可汗统率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达了。”于是请求返回复命。唐太宗对他说:“我与突厥当面和亲,你却背弃了和亲之约 ,我没有什么可愧疚的。你为何擅自率军进入我的京畿地区,自夸强盛?我应当先杀了你!“思力害怕,请求饶命。萧瑀和封德彝请求以礼相待并遣 送他回去。太宗说:“不行。现在如果放他回去,他们必定认为我们害怕了。”于是下令将他囚禁。太宗说:“颉利听说我国内部刚刚有变乱,又听 说我刚刚即位,所以率领他的军队,直接来到这里,认为我不敢抵抗。我如果闭门自守,敌人必定纵兵大肆掠夺,强弱之势就在今天这一决策。我将 独自出马,以示轻视他们,并且展示军威,让他们知道我们必定会战斗;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打乱他们的原定计划。制服匈奴就在此一举了。”于 是太宗单骑前进,隔着河与颉利对话,颉利无法揣测太宗的意图。不久,唐朝的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唐军阵容强大,又得知思力被拘禁,因此非 常恐惧,请求结盟并退兵。材料二:兵器铠甲,是国家的凶器。国土虽然广阔,如果好战,人民就会凋敝:中原地区虽然安定,如果忘记战争,百姓 就会陷入危险。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方法,危险不是抵御外敌的策略。战争不能完全消除,但也不能频繁使用。因此,在农闲时操练武艺,是为了熟 悉威武的礼仪:每三年整治一次军队,是为了辨别等级秩序。所以,越王勾践抚轼敬蛙,最终成就了霸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为 什么呢?越国熟悉了武威,而徐国忘记了武备的重要性。孔子说:“不教导人民作战,这叫作抛弃他们。“因此,懂得弓箭的威力,用来造福天下, 这就是用兵的职责。材料三:汉武帝曾通告匈奴说:“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悬挂在宫阙之下,单于如果能来作战,就请前来。”结果匈奴远远地逃遁了 。所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并不是真的不战,而是战斗的功绩在彼处完成,而威势自然在此处得以伸张。中原王朝如果自己主动发动战争 ,那么周边的夷狄(少数民族)必然会趁机制造混乱。汉朝和唐朝的初期,汉朝消灭了秦朝和项羽,而匈奴冒顿单于却更加骄横;唐朝平定了各地的 割据势力,突厥却正在扩张势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争斗没有发生在自己的巢穴之中,由此可知他们的力量已经疲惫了。夷狄的强弱之势虽然遥 远而无法直接知晓,但可以通过推测和类比来推断。那些认为夷狄的勇猛如同狂风暴雨般不可阻挡的人,其实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中原王朝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突破他们的阻碍,消灭他们的军队,俘获他们的首领,将他们的部落纳入郡县的治理之下,那么我们也就如同他们一样,他们又怎能不感到恐惧呢?古语说:“先发制人可以夺取敌人的斗志。”这并不是说在战斗中夺取,而是指在未战之前就夺取。如果敌人未战就已屈服,那么他们在战斗中就已经先失去了勇气,其失败的可能性大概可以达到八九成。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