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言文阅读训练
2025-04-03 | 阅:  转:  |  分享 
  
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





【课标要求】

?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



【主要题型】

理解文章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

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要求考生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在的逻辑性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

【备考策略】

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

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



考点1.理解文章内容



【例1】(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苏武①

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⑧上无人处。

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

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 ? ? ? ? ? ? ???

2.“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

? ? ? ? ? ? ? ???



? ? ? ? ? ? ? ???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

雨,动词,落下,降下;啮,咬,嚼;旃毛,毡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仍坚守信念,毫不屈服。而李陵“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内心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与苏武的忠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触动了李陵,他意识到苏武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泣下沾襟”。

【点睛】参考译文:

单于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拥有数万部众,马和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骂卫律道:“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君主、背弃亲人,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单于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几天也没有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

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子卿您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极其真诚,长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过简直大到通天了!”于是流泪浸湿了衣襟,和苏武诀别离去。

? ? ? ? ? ? ? ???

考点2.归纳概括要点

【例题剖析】

【例1】(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ú):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濯清涟而不妖? ? ? ??

B.①中通外直? ? ? ??

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D.①请备述之? ? ?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

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 ? ??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 ??

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

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 ? ? ? ???

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 ? ???

7.

? ? ? ? ???

【答案】3.D 4.A 5.D 6.(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2)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7.同样热爱莲花,甲文的作者爱莲洁身自好、质朴、正直、庄重的品质,而乙文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

? ? ? ? ???

【解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清澈、清净/凄清;

B.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通达;

C.认为/叫做;

D.都解释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都是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B.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疑问代词,哪里;?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D.介词,对、向介词,表示处所,到;

? ??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式及内容。

D.有误。《?芙蕖》?第二段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在“可目”方面,?文章特别强调了芙蕖的美观和观赏价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了芙蕖从荷叶出水到花朵绽放,?再到果实成熟的整个过程。?全文介绍芙蕖,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最后从“适耳目之观”“备家常之用”两个方面总结。故选D。

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2)至:到。能事:擅长的本领。已:停止。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重点写芙蕖的“可目”,文字较多;第三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署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第四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第五段“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几句介绍芙蕖的可鼻、可口、可用的特点。第六段总括莲花兼具“耳目之观(观赏价值)”与“家常之用(实用价值)”。综上,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

【乙】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 ? ? ? ???

? ? ? ? ???

? ??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答题策略

? ? ? ? ???

一、常见错误

1.曲解词义



2.对象错位



3.时序倒置



4.事件杂糅



5.无中生有



6.表述失度



二、技巧概述

? ? ? ? ???

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文意理解题

“文意理解”题命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重点考查内容。? ??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



2.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



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



4.洞察雷区,排除干扰,提升应试技能

? ??

(二)、主观概括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1.关键词是突破口,正确理解可以化繁为简



2.重点句是抓手,牢牢把握可以看清文脉



3.写人叙事有头绪,理清关系以防错位



4.论述说理重逻辑,弄清推理以防偏颇



(三)、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尤其要注意细节。

? ? ? ? ???? ??



(一)

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

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

(三)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

(四)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 ? ? ? ???? ??

四、答题步骤

? ? ? ? ???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 ? ? ? ? ? ? ? ???

? ? ? ? ? ? ? ? ??? 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或概括,从而找准有效信息点。 第三步:抓中心句、关键句。

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首句、段尾句等。 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首句、段尾句等。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 ? ? ? ???

五、注意事项

(1)题目目要求从原文或选项中提取或甄别什么信息,在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概括性的提示,我们要对提示的含义认真吃透,它能给我们一个提取或甄别信息的标准。

(2)明确了筛选信息的标准后,我们要细读原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或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弄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筛选扫清了障碍。

(3)在对文章(或选项)内容分析归类的基础上,看看哪些内容符合信息筛选的标准,通过这样的甄别判断,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4)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

? ? ? ? ???

? ? ? ? ???



? ??

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①,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②。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

(选自《颜氏家训》)? ??

【丙】

君子素位而行③,无入④不自得。……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⑤,向来心境,日以变化。

(选自《送仲弟文鼎入城读书序》,有删改)

①部帙:此处指书卷。②累德:对德行有损。③素位而行:安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④无入:指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⑤雄骏: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6.下面各项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B.必待卷束整齐??

C.未尝不肃敬对之? ?

D.若能凝乃神??

7.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 ? ???

(2)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

? ? ? ? ???

9.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江禄求学时为何会获得“人多以书假余”“人不厌其求假焉”的帮助?

? ? ? ? ???

10.

? ? ? ? ???

【答案】6.C 7.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8.(1)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书。

(2)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9.宋濂做到了及时归还,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 10.示例1: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示例2: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

? ? ? ? ???? ??

【解析】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借\假装;

B.书卷\手卷;

C.曾经\曾经;

D.如果\比得上;



7.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分析句意可知,“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是“实为累德”的两种表现。故断句为: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2)笃,坚定。寝食梦寐,吃饭睡觉。惟,只。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的“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可知,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可得: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

10.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可知,作者对弟弟提出希望,要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

乙:济阳人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以致书卷分散,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我每次读圣人之书,从没有不严肃恭敬地面对。

丙:君子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你这次入城读书,如果能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那么即使是断简残编,无不是提高心境心情的要道,发奋而做文章,必然光明雄浑,不同凡响,向来的心境,也会日渐变化。



二、(2024·内蒙古·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 ?过:

(2)困于心,衡于虑? ? ?衡:

(3)发于声,而后喻? ? ?喻: ? ??

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发于声,而后喻。

A.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B.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 ? ???

(2)女忘会稽之耻邪?

? ? ? ? ???

18. 的道理, 其中心论点是② ;【乙】文的故事可以用成语③“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 ? ? ? ???



②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吗? 18. 示例:在艰苦磨炼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 ? ? ? ???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②句意: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通“横”,阻塞,不顺。

③句意: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了解。

16.本题考查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 例句意思是: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于,介词,在。

A.介词,对,对于;?

B.介词,在;?? ??

C.介词,比;

D.介词,对,对于;?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故,所以;也,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是,这样;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困苦)。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联系全文内容可知,作者列举这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阐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的道理。本文从人的角度,得出生于忧患的观点,从国家的角度得出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推理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乙文,根据翻译可知,主要讲述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每日睡柴草,尝苦胆,警惕自己不忘苦难,最终灭吴。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复仇的故事用成语概括就是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意思是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现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说:“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



献花(0)
+1
(本文系一寸大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