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子午工程(3)
胡经国
(续前)
九、子午工程建设内容
子午工程的第一步,是在中国境内,从北到南,利用在东经120度经线附近的漠河、哈尔滨、北京、新乡、武汉、广州等15个观测站,对近地空间环境展开监测。同时,将在南极中山站建立综合观测站,对这条经线南端的近地空间环境进行监测。计划在2009年完成。
子午工程的第二步是通过国际合作,与东经120度经线沿线的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观测站合作,初步建成一个完整的东半球的观测体系。地球每自转一周,就可以对地球空间各个方向,包括向阳面和背阳面的空间环境完成一次比较全面的观测。在东经120度的观测链建成以后,科学家希望通过推动“国际子午圈计划”,与西经60度附近的子午链构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完整的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圈。
十、子午工程进展与计划
1、工程进展
1997-2009年
1997年6月,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确立子午工程为国家第二批重大科学工程。
2003年1月25日,“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筹备与推进会议在海南举办。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有关研究人员近40人参加了会议,共商推进“国际空间子午圈计划”,并且就该计划的内容与预期目标、国际合作方案及合作方式等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与会代表认为,由中国科学家建议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是以中国为主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它的建立与实施将为人类的空间天气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专家建议尽快呈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申请将其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之中。与会代表到空间中心海南儋县电离层观测站进行了实地考察。
2005年8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中科院报送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意建设子午工程,并且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
2005年9月11日,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等单位研制成功的用于探测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的“双波长高空探测激光雷达”通过专家验收。该项专利技术被选定为子午工程高空探测激光雷达台站的共同方案。
2005年11月18日,子午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子午工程项目进展报告,审议了可研报告投资预算草案,提出了改进意见。各单位负责人表示,积极配合牵头负责单位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2005年12月21日,中科院主持召开了子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资环局、综合计划局和基本建设局等部委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听取了工程经理部所作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质询和讨论,评审组认为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达到规定的深度和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建议尽快报批后实施。
2006年5月15-16日,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对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郊郫县的地磁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副总经理吴健一起考察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电波观测站,并且就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案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台站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2006年5月26日,子午工程中科学E-science支撑系统需求分析调研会议在空间中心召开,会议讨论了建立子午工程的院属台站(海南等)到北京的网络传输系统;建设北京专业数据库,并且作为子午工程的科学院数据节点;利用中俄生态系统网络作为子午工程北延俄罗斯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北京到伊尔库斯克的国际数据交换,推动国际子午圈计划的实施。该支撑系统的实施,将会强化科学院作为子午工程牵头部委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实质性地推动以我国为主的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的大型国际合作的开展。
2006年7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完成了对子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重点对子午工程在中国空间环境综合监测体系中的定位、科学目标以及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评估意见。该评估认为,该《可研报告》提出的子午工程建设目标与系统构成方案总体合理,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是子午工程的“躯干”,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分别是子午工程的“心脏”和“大脑”,三大系统的有效集成可以实现科学、工程和应用目标。子午工程的建设方案重点突出,建议部分项目作适当优化调整。
2007年4月12日,子午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子午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代表与会。会议听取了子午工程建设工作进展、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情况的汇报,对经理部在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精诚合作、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的协调与协作精神予以了高度评价。中科院秘书长李志刚在总结中指出,作为多部委共建、共有、共享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前期工作表明它已成为一个各部委单位间精诚合作的范例。
2006年10月10-12日,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重大科技合作计划研讨会在京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了中国以外,包括子午圈上最大的美国、俄罗斯,东亚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蒙古。与会代表就“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将实施多边行动”达成共识。该“多边行动”包括:延展中国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涵盖现有全部位于东经120°和西经60°的子午链,使空间环境的子午线观测能取得事半功倍甚至最大的科学产出;在与会各国现有的地磁子午链之间建立最紧密的合作,建议在西伯利亚、东南亚等区域新建若干台站,以弥补全球子午链的部分缺口;支持各个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观测台站间实施密切的协作;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的框架内建立非相干散射雷达链。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建成以后将实现以下目标:协调全球空间天气联测及共同研究;向全世界科学界提供可使用的观测数据;支持基于空间天气科学攻关和观测所需的密切协作;推动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
2007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子午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评估会。会议听取了工程工作汇报、子午工程初步设计方案报告,经讨论后与会专家对子午工程设计初步方案给予了肯定。
2008年1月5日,中国子午工程开工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向参加工程建设的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国家发改委、中科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和信息产业部等子午工程共建单位的领导出席开工仪式并先后致辞。子午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志刚主持仪式。12家共建单位共同签署了《子午工程数据共享协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和中科院院领导、院党组成员阴和俊共同为子午工程开工剪彩。
2008年5月13日,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施工设计报告、项目实施及管理计划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评审会的有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四院,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的专家和代表,空间中心主任、子午工程总经理吴季担任专家组组长。该评审组听取了中科院空间中心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的施工设计报告和项目实施及管理计划,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施工设计报告内容与初步设计一致,设计指标明确,主要接口关系明晰,具有工程可实施性;项目实施及管理计划合理可行,人员落实,建设进度计划符合总体进度计划要求。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在充分肯定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希望该系统按计划进度、接口要求,加强总体协调、子系统间协作,做好技术风险控制,提高系统可靠性,确保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建设顺利实施,并且以子午工程建设为契机,为探空火箭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9年5月31日,子午工程经理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子午工程监测数据汇交要求评审会,会上来自子午工程科技委的专家、用户以及12家共建单位就该要求中监测设备的数据内容、格式、级别、数据文件存储时间分割等展开充分讨论。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子午工程监测数据汇交要求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子午工程监测数据汇交要求》基本满足子午工程初步设计要求,可作为子午工程数据交付规范、子午工程数据交换协议和子午工程数据接口文件的编写依据,建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该文件,为做好子午工程数据的规范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9年11月4日,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探空运载火箭和气象运载火箭两个总体方案的评审会在京举行,空间中心副总工程师朱光武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来自空间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四院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有关专家参加了评审会。专家组听取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所作的《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探空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报告》和《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气象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报告》,并且就报告内容进行了质疑和讨论。专家组认为,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探空、气象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合理可行,功能、性能技术指标满足任务书要求,同意通过评审。专家们对子午工程探空火箭分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评审的通过,标志着子午工程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的探空火箭和气象火箭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研制工作。
2009年12月25日,子午工程项目办组织测试专家组对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设备——北京宇宙线超中子堆记录仪进行了现场测试。
2009年12月,中科院空间中心组织专家对子午工程的空间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北京延庆观测站)进行了验收前测试,成功获取了米散射、瑞利散射和钠荧光三通道后向散射回波信号,测试结果满足大科学工程给定的设计指标,标志着该系统成功完成研制及台站建设任务,可以进入试运行阶段。
(未完待续)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