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逐新潮著文章
——深切缅怀陈有清先生
韩国文
陈有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非常悲痛。我从内心里缅怀他,梦里常常见到他。陈老活在我的心中。
我书橱里收藏了陈老先生的《方志美学概论》《俗语诗辑解》《苇灯》:
《方志美学概论·自序》说:“发愈稀疏性愈狂,也逐新潮著文章。班门弄斧刍荛见,东篱奉酒少菊香。料得诸公茶余后,笑吾痴人梦话长”。这本书对方志美学概念、缘起、要求及提升美学的意义、途径、方法、技巧,以一个个新的知识节点与生动诙谐的语言,舒缓自如地加以阐发与论述,似汩汩清流,涓涓滴滴沁入心脾。它不失为编修史志中的钥匙与拐棍。
《俗语诗辑解》辑录俗语诗886首,配图15幅,并加以注释与点评,读了它,如得“心灵鸡汤”,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做人与应世的本领,又能愉悦消遣,使身心趋于舒坦健康。
《苇灯》是一部文艺理论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诗说,就是以诗评论文学作品或文化人;二、三、四章由书评、浅论、序文等几方面组成;第五章辑录了几位同志的回忆文章,配发了足以见证他们成长和所取得成果的影印资料。作者以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视角,结合业余创作者的实践,阐述了作品的锤炼与提高的体会,同时演绎了一支文艺创作队伍成长为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或文秘骨干的历程。对今天打造书香国土,培养文艺新人,皆具有非常独到的启示。
我与陈老虽然同龄,但是因为工作岗位不同等因素影响,彼此见面次数不多:一次是他随如东作家团队来参加《霜草微吟》讨论会,他就坐在我的对面。见到他,我受宠若惊,因为他在文坛内早就有很大的名气,他竟然来参加我的作品讨论会,我不禁感到很意外。看到他和蔼可亲的样子,又聆听到他铿锵热情的发言,更给我留下来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他开头就说:“十载行吟两鬓霜,宫商角羽各传扬。子规声声桑园里,隐隐人间蔡中郎。”这哪里是在说我,分明是陈老自己人生的真实感悟。
咱俩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如东县文化中心活动室里,陈老正在那里作他自己大作《鱼趣》的讲座,我去掘港办事,从朋友那里得到这个喜讯,觉得机会难得,便闯了进去。他见到这个“不速之客”,连忙离座,笑脸相迎。大厅里济济一堂,他把我安排坐到嘉宾位置上。我洗耳恭听。他深入浅出、栩栩如生、赋予情感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他不时提问征答,给答对者发给奖品书,气氛更加十分活跃,让我这个老教师钦羡不已,自惭形秽。
在陈老人生最后十年,彼此才有交往,实在是相见恨晚。也就在这十年里,他又编辑出版了好多书,把他长年积淀的才华绽放了出来,令同龄人受到莫大的鼓舞,让后来人有了努力的目标。
从陈老的书籍里和行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他具有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具有谦虚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具有乐于助人为人师表的精神。只有具备这些精神的人,方能有诗词、散文、报告文学、中长篇小说、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电视连续剧及科普、文史、方志类专著数十部问世,其中部分作品获奖或发行海外10多个国家与地区,平凡人作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陈老生病期间直至生命最后阶段,他还练习书法,还不停地创作,不停地在网群里交流,我非常感动。我选了他的一首词《卜算子》“开课近重阳,绛帐人丁旺。塞北江南系灵绳,共织兰亭网。沥血传书道,吮吸若痴妄。华彩师生墨池舞,翰海扬波浪”的书法作品,录入《景风·影痕书画》中。
从该词的内容与其书法作品的形神中,足以看到陈老的执着精神,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也逐新潮著文章”。
他没有见到《景风》,我托作协王海波主席带一本《景风》给陈老夫人,一方面酬谢陈老生前给予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寄托对陈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陈老夫人又叫王主席代向我致谢。
我衷心期望陈老在天上安心快乐,罩着我们,保佑大家一齐来完成他的未竟事业,让后来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2025年3月23日从手机发过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