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练习(统编版)诗词鉴赏 复习知识点(一)诗句补充与理解高频诗句:重点背诵并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诗句。 示例:《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古今异义词:如“亡赖”(顽皮)、“芦管”(笛子)。典型意象:“冰心”(清廉正直)— —《芙蓉楼送辛渐》。“玉门关”(边塞象征)——《从军行》。“折柳”(离别之情)——《春夜洛城闻笛》。(三)情感与主旨把握核心情感分 类:爱国情怀: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自然热爱:如《鸟鸣涧》以“静”突显山间月夜的幽美。思乡之情:如《春夜 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人生哲理:如《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修辞手法与表现技巧常见手法:以 动衬静:如《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比喻:如《村晚》“山衔落日浸寒漪”将山拟人化。对比:如《牧童诗》中“长安名利客”与 牧童的对比。(五)诗歌形式与结构词牌名与题目:如《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主题。对仗工整:如《山居秋暝》“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工整对仗。(六)诗人风格与创作背景重点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如《鸟鸣涧》《山居秋暝》。杜甫:忧国忧 民,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豪放与细腻并存,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七)综合题型与对比阅读示例:对比《春望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差异:前者忧国伤时,后者欣喜若狂。分析《凉州词》与《从军行》的边塞诗特点。 复习建议(一)分层背诵与 默写每日一诗:挑选高频诗句(如《示儿》《春望》),每日背诵并默写,注意易错字(如“仞”“羌”)。趣味记忆:制作诗句卡片,正面写前半 句,背面写后半句,与同学互动抽查。(二)深度解析关键词句方法:拆解诗句:如《稚子弄冰》中“脱”“穿”“敲”等动词的生动性。意象联想 :由“明月”联想到思乡(《静夜思》),由“落红”感悟生命短暂(《繁星(八)》)。(三)情感与哲理迁移训练写作练习:仿写《繁星(一零 二)》,用比喻表达对母爱的赞美。生活联系:观察春雨、秋叶等自然现象,用诗句描述并分析其象征意义。(四)修辞手法专项突破实战策略:分 类整理:制作修辞卡片,附例句及作用(如“风,打着呼哨”拟人化风的活泼)。真题演练:分析《林中小景》中拟人手法的作用。(五)诗人风格 对比与拓展活动建议:诗人档案:为杜甫、王维等建立档案,总结代表作与风格关键词。主题讨论:对比王昌龄与王之涣的边塞诗异同。(六)综合 题型模拟训练重点题型:画面描绘:根据“月明荞麦花如雪”想象场景并描述。跨诗对比:分析《四时田园杂兴》与《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描写差 异。(七)自主探究与错题复盘错题本:整理易错题(如词牌名混淆、意象误解),标注解析。探究任务:调研《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理解 “她在丛中笑”的革命乐观精神。 真题演练一、先将诗歌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完成练习。乡村四月[宋]翁卷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 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热爱之情和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 之情。二、完成练习。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1.将古诗补充完整。2.用诗 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中所描绘夜景的特点,应该是 。3.用“_____”画出以动写静的诗句。三、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 的画“√”,错的画“×”凉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 _________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1.把诗句补充完整。2.根据诗句的理解来判断正误。(1)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王之涣和李白,他 们都是唐代诗人。( )(2)诗中的一些词语有特殊的含义,如“杨柳”指的是杨柳曲,代表对家乡的思念,“孤帆”指的是孤独的帆船 ,代表离家的愁苦。( )(3)这两首诗都适合用悲伤的语气读,但要读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轻松阅读。舟过 安仁①[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⑤。【注释】①安仁:县名,在江西省,1914 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⑤使风:借助风的力量使船前进。1.这首诗写了 作者乘舟路过 时所见到的情景。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怪生”一词可以看出诗 人始终对两个孩子不下雨也撑伞的行为感到奇怪和不理解。B.两个孩子划船采莲,热爱劳动,分担父母的辛苦,值得称赞。C.诗人对儿童的喜爱 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进行赞赏。D.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五、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游子 吟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_________,报得三春晖。1.补全古诗。2.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的 。3.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 的情景,表现了深深的 。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 的情感。六、轻松阅读。出塞[清]徐锡麟 军歌①应唱大刀环②,誓灭胡奴③出玉关④只解⑤沙场⑥为国死,何须⑦马革裹尸⑧还。[注释]①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②大 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环。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指清朝统治者。④玉关:这里借 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⑤解:知道,懂得。⑥沙场:战场。⑦何须:何必要。⑧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1.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诗句的意思。 2.下面诗句中与这首诗表达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七、轻松阅读。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 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将两首 古诗补充完整。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 首送别诗。( )(2)《凉州词》表达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向我们展现了将士们萎靡不振的状态。( )(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八、古诗鉴赏。草书歌行(节选)[唐]李白怳①怳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②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注释】①怳:同“恍”,失意的样子。②蹙(cù):收缩。1.从诗题中可以看出, 诗中人所写的书法属于(?)A.草书B.楷书C.行书2.这首诗写的是人物挥笔写字时的 。3.读这首诗后两句,我能想象出当时的画面: 。九、快乐阅读。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衔落日浸寒漪( )A.相连接?B.接受?C.用嘴叼着(2)短笛无腔信口吹( )A.曲调?B.说话的语调2.诗 中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景象。“衔”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 的景象。3.语文要素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侧重写人的活动。B.诗的后两句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C.夕阳西下,孩童晚归,表现 出诗人对孩子顽劣行为的气愤和不懂珍惜时间的劝诫。D.诗的前两句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感觉。4.下面哪幅图适合作为本诗的插图?(?)A. B.十、古诗文阅读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补 充首联诗句是: 。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B.明月/松/间/照C.明月/松间照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运用了( )描写,衬托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4.下列诗句表达情感同这首诗情感相近的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把画“ ”诗句描绘的景象写下 来,运用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十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人名),所描写的季节是 。2.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是 、 ,能够表现出环境宁静的词语是 、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更显示出环境的静谧、幽美、空寂的特点。3.全诗紧扣一个“ ”字着笔,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突 显了月夜山间的幽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十二、品读诗句。竹里馆王维①独坐幽篁里,弹琴复 长啸。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2.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十三、古诗鉴赏。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诗人 , 展示的是一幅 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2.“漪”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3.写景文字集中在 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 、 、 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 。4.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B.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十四、古诗鉴赏。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 大土膏欲动①雨频②催,万草千花一饷③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④过墙来。【注释】①土膏欲动:土地解冻的意思。土膏,形容泥土滋润肥 沃。②频:频繁。③一饷:即一晌,片刻,一会儿。形容很短的时间。④鞭笋:竹根上生出的新笋。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等。2. 本诗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的“ ”反映了景色变化特别快,传达出万物复苏的信息。3.根据语境写诗句。 我家后院本来是荒地一片,如今 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邻家的竹笋,透过土墙,冒出地面,刺向青天。 十五、古诗鉴赏。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辛弃疾连①云松竹,万事 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③。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④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释】①连:连接。②社肉:祭 祀活动秋社时分肉。③白酒床头初熟:白酒在酿酒的糟床里刚刚酿成。④旁人:这里指家人。1.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词人所说的“万事从今足”? (?)A.邻里和睦,秋社分肉。B.居住的环境优美。C.白酒初熟,果实累累。D.年近半百,行走时要拄杖。2.“连云松竹”运用了 的修 辞手法,体现了 。3.“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用得合适吗?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十六、 阅读理解。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①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②,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② 折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1.朗读第二句诗时,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A.最应该重读的是“散 ”。“散”写出了整个洛阳城仿佛都能听到曲声,体现出诗人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B.最应该重读的是“满”。“满”是遍布的意思,这是诗人 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诗人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C.最应该重读的是“洛城”。“洛城”代指家乡,体现出诗人的思乡之切。2.本诗的关键 词是(?)A.玉笛B.春风C.折柳D.此夜十七、古诗鉴赏。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①闻。多少长安②名利客③, 机关用尽不如君。【注释】①陇:同“垄”,田垄。②长安:唐代京城。③名利客:追逐功名利禄的人。1.选出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短笛 横吹隔陇闻( )A.听见?B.名声?C.用鼻子嗅气味?D.听见的事情,消息(2)机关用尽不如君( )A.办理事务的 部门?B.控制机械运行的部分C.计策;权术?D.机器2.由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象? 3.语文要素?下列对这首诗的第 三、四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把争名逐利、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进行对比,突显了牧童的无忧无虑。B.有多少 在官场上追逐名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C.通过对“ 长安客”的贬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D.通过对“长安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追逐名利者的痛恨之情。十八、阅读 理解。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3.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关于《示儿》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 笔诗。B.这首诗的前两句突出了一个“悲”字。C.这首诗语言含蓄委婉,细致动人,间接地抒发了爱国之情。十九、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其 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徊(huái? huí)?为(wéi?wèi)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亩方塘”因常有活水注入而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 云影。这首诗中的“活水”指流动的水。B.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的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 形颇为相似。C.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3.第一、二句是怎么具体描绘“半 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4.表现诗人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二十、阅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1.补全诗句。2.这首诗是(?)A.思乡诗B.送 别诗C.边塞诗D.田园诗3.《从军行》的前两句描绘了 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青海湖、长云、 、 、 等,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 型环境。4.读了《从军行》的后两句,我们仿佛能看到 的画面,仿佛能听到 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战士们 的豪情壮志。二十一、阅读古诗 ,完成练习。中秋月①〔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②无声转玉盘③。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①中秋月:熙宁十年(10 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②银汉 :银河。③玉盘:明月。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中,“ ”字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流出的动态美,“ ”字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2 .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 ?”二十二、阅读古诗,完成 练习。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1.这首诗后两句中,诗人将“ ”和“ ”形成鲜 明对比,突出了虚度的时间过得飞快。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寸光阴不可轻”中的“轻”是“轻视,轻松放过”的意思。 B.“池塘春草梦”一句,表达了诗人朱熹对南国早春的歌咏。C.这是一首劝学诗,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诫世人不要虚度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D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秋声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3.请写出一句关于表达时间过得飞快的诗句。 二十三、古诗文 阅读咏梅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1.为诗句画出节奏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猜猜下面两个字 在文中的意思。数( )为( )3.猜诗中梅花的颜色是( ),理由是( )。4.诗人借梅花赞美( )的人。二十四、请你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少年行①四首(其三)[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②。未收天子河湟③地,不拟④回头望故乡【注释】①少年行:古代歌曲名。②咸阳:指京城长安。③河:指青海 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④拟:打算。1.借助注释,说说“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意思。 2.从诗中,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少年? 3.唐代诗人 写的诗句“ , ”,表达了和《少年行四首》(其三)相似的感情任务三?立足当下传承楷模精神二十五、诗 歌鉴赏。春望④【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③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第二年的诗作。②城:长安城,唐朝首都。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1.对上述两首诗歌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望》中“三月”是虚指,指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万金”是实指,指当时每 一封家书都要用一万两黄金来换。B.《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出首都长安荒草丛生、人烟稀少的破败之景。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忽闻涕泪满衣裳”一句写出了杜甫忽闻捷报时,喜极而泣的情态。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描绘了当时国家动荡、战火不休、百姓离乱 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杜甫 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中杜甫对朝廷收复失地、百姓得以安定、自己即将还乡感到 。从 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个 诗人。二十六、古诗阅读。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1.全 诗通过“脱”“ ”“ ”等一系列动词,突出表现了题目中“ ”这个字。2.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十 七、诗歌赏析。【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画横线诗句的意思。 2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下面与“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B.但悲不见九州同C.铁马 冰河入梦来D.位卑未敢忘忧国二十八、古诗文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 。 ,南望王师又一年。1.把诗句 补充完整。2.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3.回忆课本第九课《古诗三首》,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军行》与《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前两句都写景。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C.三首古诗 都是七言古诗,字里行间都抒发了爱国之情。D.《从军行》是从戍边将士的角度抒发情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表达感情。二十九、古诗两首。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凉州词[唐]王之 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将诗句补充完整,写在上面的横线上。2.“穿”在字典中有3种解 释。穿chuān?破;透:水滴石~。?通过(孔洞、缝隙、空地等):~针。?把衣服、鞋袜套在身体上:~衣服。“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 穿”应选第 个意思;“即从巴峡穿巫峡”中的“穿”应选第 个意思。3.《从军行》中,将士们身披金甲,心里想着的是 ;《凉州词》中,将 士们听着羌笛,心里想着的是 。4.)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出三处) 三十、阅读。桑茶坑①道中[宋]杨 万里晴明②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③,一牛吃过柳阴④西。【注】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晴明:晴朗,明澈。③ 眠正着:正睡得酣甜。④柳阴:柳下的阴影。1.当时的天气情况的序号是 。A.小雨B.晴朗C.雨后初晴2.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 景色,“ ”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 ”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的画面。3.你曾学过或者背过不少杨 万里的诗吧,请默写一首。 参考答案一、绿遍山原白满川 乡村生活 赞美二、1.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2.静3.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三、1.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2. √ × ×四、1.安仁 /余江2.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却撑开了伞,用伞当帆,让风促使渔船向前行驶。3.C五、1.游子身上衣 谁 言寸草心2. 唐 孟郊3. 缝制衣服 母爱 孝顺父母六、1.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 体以马革包裹而还。2.D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七、1.春风不度玉门关?烟花三月下扬州2 . √ × √八、1.A2.潇洒3.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楚汉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九、1. C A2.青草茂盛、池水高涨 拟人 落日挂山头3.C4.A十、1.天气晚来秋2.C3.动态4.C5.皎洁的 明月高悬夜空,银白的月光透过茂密的松树枝叶,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波光,仿佛在弹奏 一首欢快的乐曲,为这宁静的山林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十一、1. 唐 王维 春季2. 桂花 春山 静 空 以动衬静3. 静 热爱大自然十二、1.诗人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长啸等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 、超凡脱俗的性情。2.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十三、1.雷震 牧童骑牛2.水中波纹、涟漪。3. 第 一句和第二句 池塘 山 落日 牧童的悠闲自在4.B十四、1. 雨 草 花 笋2. 春 一饷开3.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十五、1.D2. 夸张 松竹的挺拔和高大3.合适。这里的“ 偷”并不是贬义,而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群儿童手持长竹竿,一边偷偷打枣,一边东张西望的场景,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4.这首词表达 了词人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满足之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十六、1.B2.C十七、1. A C2.牧童骑着牛儿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横吹着短笛,笛声在田间随风飘荡,隔着田垄都能听到。 3.D十八、1.你们的父亲, 指陆游自己。2.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3.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 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4.C十九、1.huái?wèi2.A3.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 现塘水的清澈明净。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十、1.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2.C3. 西北边陲壮阔荒凉 雪山 孤城 玉门关4. 战士们在漫天飞沙中身经百战、铠甲磨穿 他们坚定而豪迈地喊出誓言 不打败进 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二十一、1. 溢 转2.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二十二、1. 池塘春草 阶前梧叶 2.B3.示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二十三、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几个 因为3. 白色 远看以为是雪 4.品格高尚、不屈服、不低头折节二十四、1.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不回头眺望故乡。2.从诗中,我看到了一个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少年。3.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十五、1.A2.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无比的喜悦和激动 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二十六、1. 取 敲 稚2.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儿童敲冰时的得意,玩冰时的天真和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二十七、1.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2.表达了诗人对遗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强烈盼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3.B二十八、1.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3.B二十九、1.不破楼兰终不还2. ① ②3.如何打败敌人,报效国家 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4.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有:①这两首诗歌的作者都是唐朝诗人;②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孤城、玉门关、云;③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抒情。三十、1.C2.满 童子柳阴眠正着3.《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