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7第十三期讲义之十七:诗词曲赋联教程 第十七讲
2025-04-19 | 阅:  转:  |  分享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诗词曲赋联教程第十三期讲义主 编:许广文、刘玉娥副主编:闫朝霞、陈勇、翟玉梅、许立书、郭欣原编 委:董学锋、丁学文、徐家忱、许凤、李国树、刘春盛、梁峙山、关里、王忠秋、孙玉霞、赵建英、于朋甬、陈明、北立新、何维礼、王晨、陈丽萍、赵明、崔之芹、陈永强、王爱华、朱洪光、王勇、张良军、李长志、郝建标、文增强、尹玉祥、王亚静、金万杰、高原、李如林、谢福顺、张庆玲、胡万才、李强、王桂敏、甘昌乐、李树柏、曹云修、陈建海、阮翼飞、王春晓、姚杏月、陈留英、李玉胜、史祥利、高宏国、吕建青、王庆胜、葛汝春、王爱玲、杨宝俊、吴晓娥、许惠芬、刘敦实、路社萍、禹树景、丁心雨、洛淑萍、周建功、王建强、高永久、姬常生、施晓芸、宋春燕、潘思顺、范冬云、员嘉生、祝向前、王清明、徐卫东、鲁文彦、潘月红、李长香、董凤玉、李年香、郭卫东、刘凤兰、彭天勇、王世祝、李跃荣、万能、陈章锋、吴桂清、王宝荣、郑继梅、吴利民、高令亚、李恩志、慕硕林、马秀芬、饶长才、王文献、张传栋、江金旺、张文章、许靖祥、徐兰芳(余名单见书刊)备课教师团队:龙风文化发展中心各总社教学团队备课督导审核:刘玉娥、许广文、许立书、孙玉霞声明:本讲义根据许广文、刘玉娥合著之《新编诗词曲赋联概论》备课而编辑,仅限于龙风文化发展中心体系内各教学院(社)使用。未经著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其他用途。原著版权所有!---------------------------------------------------------------------------------------------------------------------------------第十四章 四言诗体之拗绝(律)诗谱第一节 四言绝(律)四个基本句型1.1 四个基本句型清代学者董文焕在 《声调四谱图说》 “声调源流表”中通过表的形式将四言诗的平起平韵、仄起平韵、平起仄韵、仄起仄韵如何演变为五言平韵、五言仄韵之平起、仄起、拗体、近体诸式清楚列出,并通过诗例详论四言声调之法为诗法之祖。 他先是在前人研究的“声调图谱”基础上,通过诗例诗句归纳总结出四言诗之四个基本句型:即四言诗只“正拗两联”四个句式,其他四言诗句各式皆由该四个基本句型变化而来:四言拗联:① 仄仄平仄② 平平仄平----------------------------------------------------------------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四言正联:③ 平平仄仄④ 仄仄平平按照前面所讲五、七言基本句型命名之惯例,将每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规定为:平起或仄起;每句最末字的平、仄,规定为平脚或仄脚,这样四言绝(律)四个基本句型各句式的名称就确定下来了:① 仄起仄脚:仄仄平仄 ② 平起平脚:平平仄平③ 平起仄脚:平平仄仄 ④ 仄起平脚:仄仄平平说明:在诗词创作、四个基本句式实际运用时,其中“正联”两句句式中第一位字可以用中,或第一、三位字视情况还可以连动“用中”。故而将每句的第二字之平、仄,规定为:平起或仄起。【许广文、刘玉娥2021.09.】第二节 四绝(律)诗谱2.1 四绝(律)诗谱(一)以上是四言四个基本句式,依据在对句中(第二、四句)同出句(第一、三句)相应的节奏(第2位字)平仄相反规则;以及下一联的出句(第三句)与上一联的对句(第二句)相应的节奏(第2位字)平仄相同规则,即“联内相对、联间相粘”规则,通过排列组合,(注:第4位字虽是“节奏点”,但属于“句脚”为诗体固定节点)我们可得出:四言拗绝(律)诗谱的八种格式,也就是四绝(律)八式。其中包括:平韵四谱和仄韵四谱,每篇诗谱以首句基本句式名称命名之。2.1.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仄仄平仄 句,平平仄平 对(韵)。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2.1.2平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平平仄仄 句,仄仄平平 对(韵)。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2.1.3平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2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平平仄平 韵,仄仄平平 对(韵)。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2.1.4仄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仄仄平平 韵,平平仄平 对(韵)。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仄仄平仄 粘,平平仄平 对(韵)。平平仄仄 粘。仄仄平平 对(韵)。2.1.5平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平平仄平 句,仄仄平仄 对(韵)。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2.1.6仄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仄仄平平 句,平平仄仄 对(韵)。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2.1.7平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平平仄仄 韵,仄仄平仄 对(韵)。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2.1.8仄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仄仄平仄 韵,平平仄仄 对(韵)。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仄仄平平 粘,平平仄仄 对(韵)。平平仄平 粘,仄仄平仄 对(韵)。★诗谱中声调与押韵说明:①诗谱中:“仄”处选用仄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平”处选用平声字。②平韵诗谱:平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收录的平声字,如:押“下平六麻”韵,则平脚(韵脚)只能在“下平六麻”韵部内选用其收录的平声字;仄韵诗谱:仄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或者相邻韵部收录的仄声字,即也可以叶韵。这是仄韵诗的押韵特点,有关“叶韵”以及相邻韵部之合并、今后会讲到。初学者现阶段创作练习以押同韵部之韵为宜。----------------------------------------------------------------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③对:联内相对;粘:联间相粘;句:无押韵句,与“韵”句相对。④若诗句中某字或某韵脚字不符合诗谱的声律要求,则须换成符合诗谱声调及押韵要求的字,直到整首绝(律)句中的每个字都完全符合诗谱声律要求为止。⑤绝句创作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⑥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诗谱中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⑦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把正拗两联“间用粘对之法”所得诗谱(图谱)名为“拗绝(律)”,以区别绝(律)、四言古体。又因真正意义上“四言绝(律)诗谱”仅有“正联(律句)”一联“折腰”而成二个诗谱,见“几点说明”。为了简便易记,我们将“四言拗绝(律)”简称:四绝(律),而只区别于“四言古体诗”。【许广文、刘玉娥2021.09.】2.2 四绝(律)诗谱(一)之声调图谱为便于理解和记忆,按照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做法,我们将诗谱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谱中“●”代表“仄”;“○”代表“平”。2.2.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句,○○●○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2平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句,●●○○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3平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韵,●●○○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4仄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韵,○○●○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5平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句,●●○●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6仄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句,○○●●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7平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韵,●●○●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2.2.8仄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韵,○○●●对(韵)。○○●○粘,●●○●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粘,○○●●对(韵)。○○●○粘,●●○●对(韵)。★诗谱中声调与押韵说明:①图谱中:“●”处选用仄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处选用平声字。②平韵图谱:平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收录的平声字,如:押“下平六麻”韵,则平脚(韵脚)只能在“下平六麻”韵部内选用其收录的平声字;仄韵图谱:仄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或者相邻韵部收录的仄声字,即也可以叶韵。这是仄韵诗的押韵特点,有关“叶韵”以及相邻韵部之合并、今后会讲到。初学者现阶段创作练习以押同韵部之韵为宜。③对:联内相对;粘:联间相粘;句:无押韵句,与“韵”句相对。④若诗句中某字或某韵脚字不符合图谱的声律要求,则须换成符合图谱声调及押韵要求的字,直到整首绝(律)句中的每个字都完全符合图谱声律要求为止。⑤绝句创作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⑥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图谱中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⑦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把正拗两联“间用粘对之法”所得诗谱(图谱)名为“拗绝(律)”,以区别绝(律)、四言古体。又因真正意义上“四言绝(律)诗谱”仅有“正联(律句)”一联“折腰”而成二个诗谱,见“几点说明”。为了简便易记,我们将“四言拗绝(律)”简称:四绝(律),而只区别于“四言古体诗”。【许广文、刘玉娥2021.09.】2.3 四绝(律)诗谱(二)----------------------------------------------------------------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四言四个基本句式之可变句型:仄起仄脚:①仄仄平仄→⑤平仄平仄(拗句)平起平脚:②平平仄平→⑥仄平仄平(拗句)平起仄脚:③平平仄仄→⑦平平平仄(律句) →⑧仄平平仄(律句) →⑨仄平仄仄(律句)仄起平脚:④仄仄平平→⑩仄仄仄平(律句) →?平仄仄平(律句) →?平仄平平(律句)从以上平仄句型情况看,四言拗、律句大体上共有以上12个句型,其中⑨⑩两句式,当句节奏点(第2.4位字)也实现了平仄交替,可算广义“律句”。一般来说,四言拗绝(律)诗之平仄格式也只能在这12个句型之内选用。我们把四个基本句型中可调变的位字用“中”代替,就可得出四言四个基本句型“用中”格式:A. 仄起仄脚:中仄平仄; B. 平起平脚:中平仄平;C. 平起仄脚:中平中仄; D. 仄起平脚:中仄中平。以上是四言四个基本句型可变句式,依据在对句中(第二、四句)同出句(第一、三句)相应的节奏(第2位字)平仄相反规则;以及下一联的出句(第三句)与上一联的对句(第二句)相应的节奏(第2位字)平仄相同规则,(注:第4位字虽是“节奏点”,但属于“句脚”为诗体固定节点)即“联内相对、联间相粘”规则,通过排列组合,我们可得出:四言拗绝(律)“用中”诗谱八种格式,也就是四拗绝(律)用中八式。其中包括:平韵四谱和仄韵四谱,每篇诗谱以首句基本句式名称命名之。2.3.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中仄平仄 句,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2.3.2平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中平中仄 句,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2.3.3平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中平仄平 韵,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6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2.3.4仄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中仄中平 韵,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2.3.5平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中平仄平 句,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2.3.6仄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中仄中平 句,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2.3.7平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中平中仄 韵,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2.3.8仄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中仄平仄 韵,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诗谱中声调与押韵说明:①诗谱中:“仄”处选用仄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平”处选用平声字;“中”处可仄亦可平。②平韵诗谱:平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收录的平声字,如:押“下平六麻”韵,则平脚(韵脚)只能在“下平六麻”韵部内选用其收录的平声字;仄韵诗谱:仄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或者相邻韵部收录的仄声字,即也可以叶韵。这是仄韵诗的押韵特点,有关“叶韵”以及相邻韵部之合并、今后会讲到。初学者现阶段创作练习以押同韵部之韵为宜。③对:联内相对;粘:联间相粘;句:无押韵句,与“韵”句相对。④若诗句中某字或某韵脚字不符合诗谱的声律要求,则须换成符合诗谱声调及押韵要求的字,直到整首绝(律)句中的每个字都完全符合诗谱声律要求为止。⑤绝句创作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⑥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诗谱中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⑦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把正拗两联“间用粘对之法”所得诗谱(图谱)名为“拗绝(律)”,以区别绝(律)、四言古体。又因真正意义上“四言绝(律)诗谱”仅有“正联(律句)”一联“折腰”而成二个诗谱,见“几点说明”。为了简便易记,我们将“四言拗绝(律)”简称:四绝(律),而只区别于“四言古体诗”。【许广文、刘玉娥2021.09.】2.4.四绝(律)诗谱(二)之声调图谱为便于理解和记忆,按照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做法,我们将诗谱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谱中“●”代表“仄”;“○”代表“平”;“◎”代表“中”即此处可平可仄。2.4.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 句,◎○●○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2平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 句,◎●◎○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3平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 韵,◎●◎○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4仄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 韵,◎○●○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5平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 句,◎●○●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6仄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 句,◎○◎●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8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2.4.7平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 韵,◎●○●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2.4.8仄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 韵,◎○◎● 对(韵)。◎○●○ 粘,◎●○●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 粘,◎○◎● 对(韵)。◎○●○ 粘,◎●○● 对(韵)。★诗谱中声调与押韵说明:①图谱中:“●”处选用仄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入声字);“○”处选用平声字;“◎”处可仄亦可平。②平韵图谱:平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收录的平声字,如:押“下平六麻”韵,则平脚(韵脚)只能在“下平六麻”韵部内选用其收录的平声字;仄韵图谱:仄脚处(韵脚)选用同韵部或者相邻韵部收录的仄声字,即也可以叶韵。这是仄韵诗的押韵特点,有关“叶韵”以及相邻韵部之合并、今后会讲到。初学者现阶段创作练习以押同韵部之韵为宜。③对:联内相对;粘:联间相粘;句:无押韵句,与“韵”句相对。④若诗句中某字或某韵脚字不符合图谱的声律要求,则须换成符合图谱声调及押韵要求的字,直到整首绝(律)句中的每个字都完全符合图谱声律要求为止。⑤绝句创作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⑥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图谱中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要求但也不限制对仗。⑦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把正拗两联“间用粘对之法”所得诗谱(图谱)名为“拗绝(律)”,以区别绝(律)、四言古体。又因真正意义上“四言绝(律)诗谱”仅有“正联(律句)”一联“折腰”而成二个诗谱,见“几点说明”。为了简便易记,我们将“四言拗绝(律)”简称:四绝(律),而只区别于“四言古体诗”。【许广文、刘玉娥2021.09.】2.5四绝(律)赏读2.5.1.古代经典四绝(律)诗作赏读:1.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二十二)?[唐]上官婉儿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2.曲池酺饮座铭[唐]张后胤公侯盛集,酺燕梁园。莺多谷响,树密花繁。波流东逝,落照西奔。人生行乐,此外何论。----------------------------------------------------------------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9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3.奉陪皇太子释奠诗一首应令?其四?[唐]许敬宗尊师上德,齿学崇年。登歌畅美,啐爵思虔。雩童鼓箧,硕老重筵。辞雕辩囿,矢激言泉。4.郊庙歌辞 [唐]武则天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5.郊园 [唐]王绩汾川胜地,姑射名辰。月照山客,风吹俗人。琴声送冷,酒气迎春。闭门常乐,何须四邻。6.刘方平壁画山[唐]皇甫冉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回溪已失,远嶂犹连。侧径樵客,长林野烟。青峰之外,何处云天。7.倬彼我系?其二?[唐]王勃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8.雍熙舞 [唐]卢文纪仁君御宇,环海谧清。运符武德,道协文明。九成式叙,百度惟成。金门积庆,玉叶传荣。9.曲池酺饮座铭[唐]沈叔安天地开泰,日月贞明。政教弘阐,至治隆平。三阳应节,百卉舒荣。惠流方外,酺饮上京。10.曲池酺饮座铭 [唐]郑元璹离酺将促,远就池台。酒随欢至,花逐风来。鹤归波动,鱼跃萍开。人生所盛,何过乐哉。11.白金小还丹歌?其三?[唐]罗公远笼虚其底,免被炎驰。知白守黑,清黄一支。能忌阴秽,不逾百时。延生大道,易解难知。12.十画四言 [宋]孔平仲亨倅沉俗,泥虬卧虹。星君促面,省座班封。修治克茂,果有昌宗。耻于便倖,宜效孤忠。----------------------------------------------------------------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0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13.娶妻吟 [宋]邵雍人之娶妻,容德威仪。傥或生子,不皋则夔。14.四绝三章录一(二章) [明]梁宪凝然内照,静观其妙。其妙为何,不言而笑。2.5.2 龙风教师四绝(律)诗作赏读:1.四绝·风【上平二冬】刘玉娥春花约请,夏逸荷容。抚吻秋目,冬雕雪龙。2.四绝·雪【去声六遇】刘玉娥煮雪烹茶,鹅毛柳絮。苏康映文,寄意芭语。3.四言排律·敬悼袁隆平、吴孟超二院士?【上平一东】刘玉娥翩翩两鹤,振翅苍穹。径入银汉,身披彩虹。袁寻稻地,孟解身宫。天问飞讯,火星报功。霏霏细雨,落落空濛。流泪伤悼,感怀动衷。思之用笔,赋句来鸿。金玉随志,兀谁气雄?4.四律·闺蜜【上平四支】闫朝霞君知我思,我识君迟。懵懂年幼,青春永期。家成鼎力,业立乐疲。二十多载,真情不移。5.四言排律·网教【去声八霁】陈勇龙风进贤,网教成系。学子莘莘,师资济济。吾心念君,汝意惭锐。培训奇功,痴情雅继。推新创佳,立业言誓。使命牵身,知恩奋励。----------------------------------------------------------------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1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6.四律·谷雨【孤雁格(下平十二侵+上平十一真)】翟玉梅清明暮春,百谷时霖。未许花落,行将草深。尘埃雨洗,陌野熏侵。一梦浮过,流年似金。7.四言律·古典舞者【上声四纸】许立书丝裙迭绮,闻曲翩矣。柳叶传情,兰花俏指。刚柔韵谐,次第型美。玉女娉婷,天仙宛比。8.四言律·春约京都【下平二萧】郭欣原冬归雪消,桃李夭夭。大地苏醒,柔丝弄娇。升腾瑞气,浩荡春潮。赴约游历,京都日昭。9.四律·琴音【上平一东】许广文(以枚)霜侵木角,日沐商桐。彩凤清羽,文泉濯宫。徵桑以瑟,要妙其穷。万籁声外,知音觅踪。注:《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徵、羽等五音。10.四律·围棋【上平七虞】许广文(以枚)黑白星图,风云卜符。攻防博弈,利弊势趋。落子成局,烂柯老夫。一生死劫,众目赢输。编者注:本教程讲义所选录编委之诗例词例,大多数是作者未经修改之旧作,又或是为了教学而即兴创作之初稿。诗词作品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和指正。第三节 几点说明一、四言拗句与四言律句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指出:“四言声调之法为诗法之祖。”这不仅因为近体诗之五、六、七言绝(律)四个基本句型来源于“四言正拗两联之四个基本句型”,更是因为四言句法,无论四言拗句或是四言律句都广泛应用于古体诗(诗经体、骚体、杂言体)、词体、曲体、律赋等韵文以及格律联句中。多练习并熟练掌握“四言句法”对五七言句法以及词曲赋的创作大有裨益。怎么区分四言律句与四言拗句呢?----------------------------------------------------------------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2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我们前面讲过“节奏”概念,它包含“音律节奏”和“词意节奏”。所谓律句“音律节奏”是指诗词句中有规律的声调交互。就“音律节奏”而言,大体上,只要句中节奏点(每节奏的第二个音节)相对应的平仄格式,实现了“平仄”交替,那么此句式就可称为“律句”,反之为“拗句”(注:奇数字句如五七言句式,除“音律节奏”交替外,还需考虑“音调”调节。故五七言三仄脚、三平脚为拗。此处略)。例如我们课件所列四言12个句型:①仄仄平仄、②平平仄平、⑤平仄平仄、⑥仄平仄平,句中节奏点第二、四位字平仄相同,没有交替,故这些句式为拗句;同理,例如③平平仄仄、④仄仄平平、⑦平平平仄、⑧仄平平仄、⑨仄平仄仄、⑩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等句式,第二、四位字平仄相反,“音律节奏”上“声调已交互”此为律句。另外,四言拗句还有“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等诗词中常用句式,没有列入诗谱中。譬如我们熟悉的固定语用句(或说成语):厚德载物(仄仄仄仄)、人声喧哗(平平平平)、自同寒蝉(仄平平平)、千变万化(平仄仄仄)。等类似拗句,今后大家阅读四言拗(绝)律、词体、律赋时,也偶有出现。但我们并没有将此类拗句纳入诗谱中,亦即四言基本句型①仄仄平仄、②平平仄平,第三位字与第一位字不同时用中。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孤平”作为“拗句”的特殊形式,不再应用于三、四、六言等句法分析,按照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所列四言四个基本句型可知:汉语特有的“节奏”交互,可以大体界定“拗句”与“律句”之区别。所以,四言拗绝(律)诗谱亦可命名:四言绝(律)广义诗谱。二、关于四言绝(律)折腰体诗谱真正意义上的“四言绝(律)诗谱”是由四言“正联”两个律句“③中平中仄 ④ 中仄中平”同联相对,邻联不粘,即前后两联反复。如此“间用”所得四言“折腰体”之两篇平仄格式(平、仄韵各一篇)。见下所列:四绝(律)诗谱(三)。因历史上四言拗句式“折腰体”诗作极少见,故我们不单列诗谱,课后大家可以自行排列。另外,无论“拗绝律”诗或说“广义绝(律)诗谱”、“绝律”诗,都是为区别于“古体”诗而言,故我们将“拗绝律”诗也简称:“绝律”,只是有别于“古体”之判。附:四绝(律)诗谱(三)1.四言绝(律)诗谱(平韵折腰体)中平中仄,中仄中平(韵)。中平中仄,中仄中平(韵)。折腰顺延至律中平中仄,中仄中平(韵)。中平中仄,中仄中平(韵)。2.四言绝(律)诗谱(仄韵折腰体)中仄中平,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平中仄(韵)。折腰顺延至律中仄中平,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平中仄(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3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三、诗出苦吟都穆《南濠诗话》:世人作诗以敏捷为奇,以连篇累牍为富,非知诗者也。老杜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盖诗须苦吟,则语方妙,不特杜为然也。贾阆仙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东野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逊云:“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杜荀鹤云:“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予由是知诗之不工,以不用心之故,盖未有苦吟而无好诗者。唐山人题诗瓢云:“作者方知吾苦心。”亦此意也。都穆指出:“诗须苦吟,则语方妙”,是有道理的。苦吟,就是深思,熟虑,琢磨,推敲,反复修改,而至于苦。苦者,辛苦,不辞劳累,呕心沥血,苦心孤诣之谓也。又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向深夜得,心从天外归”,“吟成一个字,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引录),“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随园诗话》卷五引录),“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随园诗话》卷七引录)之类,古人许多关于苦吟的诗句,都说明一个道理:“诗出苦吟”。古人苦吟,卢延逊(亦作“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断几根胡须,算不得什么,更有甚者。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曰:“诗非苦吟不工,信乎?古人如孟浩然眉毛尽落,裴祐袖手衣袖至穿,王维走入醋瓮,皆苦吟之验也。”由于吟诗之苦、之投入,孟浩然反复皱眉掉了眉毛;裴祐袖手踱步衣袖被手指戮破了洞;王维吟诗入迷不觉踩进醋坛子里……说者或许有些夸张的成分,但确实反映出诗人苦吟的事实。有人说,好诗并不一定出于苦吟,有时灵感突发,诗兴袭来,口占四句、八句,也可能千古流传。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不会是苦吟而成,却能传诵至今二千余年。但这只是极少数,是个例,而绝大多数佳作、杰作、不朽之作,无不出于苦吟,至少不是一挥而就的。有人认为诗写性灵,何必苦吟?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载:“皇甫访曰:‘或谓诗不应苦思,苦思则丧其天真,殆不然。方其收视反听,研精殚思,寸心几呕,修髯尽枯,深湛守默,鬼神将通之。’又曰:‘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颣,并弃其余。’”当然,好诗出于苦吟,不错;然而并不等于说苦吟就一定能写出好诗。创作一首好诗,写出一句妙语,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作家的人品、思想、学养、功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等等。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曰:“晚唐……极其用工。又忌用事……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安五个字,捻断数茎须’也。余尝笑之,彼之视诗道也狭矣。《三百篇》皆民间士女所作,何尝捻须?今不读书而徒事苦吟,捻断肋骨亦何益哉!”少陵先生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难设想,一个腹笥空空、缺乏生活体验的人,仅凭苦吟是写不出传世名篇的。瞿佑《归田诗话》卷中曰:“‘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山谷诗,喻二人才思迟速之异也。”陈无己,即陈师道。相传他“家极贫,苦吟,每偕及门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自咏绝句:‘此生精力尽于诗。’”(《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说他是苦吟诗人,“殆无忝矣!”然而其诗作能家传户诵、耳熟能详者几希!何哉?四、工在诗外----------------------------------------------------------------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4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薛雪《一瓢诗话》: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余独以为不然。诗不必在古人诗上,文不必在古人文上。东坡有云:“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斯言虽浅,可以喻诸。“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并不错。试想,学诗而不读诗,学文而不读文,将不可思议。而薛雪“以为不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说得过了点头。可以说“不尽然”。凡学诗者,诗、文,都要读,且不厌多。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怎么可以不读诗、不读文呢?只是仅读书、读文,而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修养品德、修炼思想,是一定写不出好诗的。宋·陆游《示子遹》: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指的就是不仅要读书、读诗,更要在书本、诗文之外下功夫。薛雪引苏轼《琴诗》为喻,大有哲理在。《苏东坡集·续集》“弦上”作“琴上”。苏作是哲理诗,说的是琴声与琴本身和琴声与弹奏者手指的关系,耐人寻味。其实二者缺一不可,讲的是内因、外因的哲学道理。没有琴弦,没有指弹,琴都不会发声的。除非如陈子昂摔琴,掷地有声,但那是破坏,是哗众取宠(故事见尤袤《全唐诗话》卷一)。诗之功,在诗内,亦在诗外,虽不属内因、外因范畴,也含有哲学道理,辩证而又统一,二者不可偏废。编者注:以上摘自许广文(以枚)老师古典诗词讲座稿《诗不为传、诗出苦吟》、《穷而后工、工在诗外》。请大家批评和指正。五、浅谈立意
艺术作品中的所谓“意”,就是指它的含义或主旨。我国古代的诗文评论中常提到“意”这个词,实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或核心。它不仅支配着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活动,甚至遣词造句也离不开“意”。“意”立得怎样,是衡量一篇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文帝(曹丕)在著名的《典论·论文》中强调要“见意于篇籍”。因为文而无“意”,不过是一副文字躯壳。唐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诗》对“意”在诗中的影响及其作用,说得更明确:“……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谆。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始从青衫岁,迨此白发新。日夜秉烛吟,心苦力亦勤。……”当然,白居易对张籍的诗意是否说得准确,有他的立场观点的问题,这里不去评论他,但他对张籍诗的赞美,首先由于那些诗中都有一定含义,才使读者受到一定的启发认识和感染,这却是说得很对的。由于“意”在作品中的重要,所以清代的纪昀在评价李商隐的诗时,也很赞赏他有“意在笔先”之妙。----------------------------------------------------------------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5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意”在作品中既然这样重要,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说,读者就应该十分注重一首诗词的“立意”如何了。“立意”的高下、宽狭和深浅要从比较广的范围着眼。所谓比较广的范围也就是说它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否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表现了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否留下时代的烙印。二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它在文学史上是否给时代、给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表现形式,使人民喜闻乐见并从中获得教益。三是从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来看,它是否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否写出了诗人的命运和灵魂,是否塑造了诗人的鲜明形象。四是从诗的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看,有没有新的创造和突破,是否通过它的艺术感染力,激起读者的共鸣。这几个方面已涉及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但其核心仍然是“意”,而且显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首诗词所立的“意”,不可能都按这几方面来要求,由于诗词的内容不同,题材有大小,有的只可能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来衡量。符合那些要求的,其“意”就高超、就深刻,否则,就是低下的,浅薄的,甚至根本无意义。
如何“立意”?优秀的诗词往往是各有特色的。这一方面固然由于诗词所写的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诗人所溶注在作品中的不同思想感情和他们所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的缘故。因此,我们只能从具体的作品中去细加吟味,深刻体会,从中领悟到诗人立意的妙趣。对于诗词的立意艺术,我国古代的诗词作家和评论家已经有过很好的精练的概括,具有我国诗词评的语言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来为人们在阅读和欣赏诗词作品时所乐于借鉴运用。比较常见的如:意在笔先,立意深切,意在言外,意贵含蓄,全篇命意,句中命意,意脉贯通等等。这里择要讲述一、二于下。


所谓“意在笔先”有两种情况:一是说诗人在动笔写作之前就已经确定全诗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怎样来表达。这叫做先意义而后文词,把立意放在构思过程的首位。这是根本,犹如花木,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花盛。二是指在一首诗词中,题目虽然标明咏某物某事,但一开头却不直接写到某物某事,而是一起笔就直抒胸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却放在其次。当然,起笔直抒胸臆也不是与所要吟咏的某事某物无关,事物的某种内在特征仍是隐约融和在诗人的思绪之中的,不过后者显得特别突出,使读者几乎来不及注意他所要写的事或物,却一下子被诗人的诗意吸引住了。前一种情况,不独作诗词时是那样,一切写作都应该如此,那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就是为了抒发他原先已积蓄胸中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对现实不满的悲愤之情。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至于后一种情况,先看杜甫的《对雪》诗: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诗一开头就先抒发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到的苦难的无比感叹,构成了全诗的主调。只有第三、四句具体写雪景了,接着又补写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从一村一舍写到“数州”地方,都一样的令人忧伤。诗人借雪吟情,写雪实际上只有陪衬作用了,他在大雪纷飞的黄昏时候,看到的、想到的只有人民的苦难,这是他的立意之处,而这“意”确是十分深切的。再看李商隐的《蝉》诗: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6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全诗是以蝉自喻的。蝉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清高自洁的象征。李商隐是一个在政治上失意,一生抱负无从施展的人,常用诗来讽喻古今,伤怀身世。“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开头这两句又成为全篇立意。把蝉声融和其中,似写蝉又非蝉,因为蝉是无所谓“劳徒”和“恨”的,明明是自我思想的流露了。在那种政治纷乱,派系争斗,有正义感的人只能被排挤、打击的社会里,要想洁身自好,徒然发些怨叹又何补于事?三、四句似乎写蝉了,但更点出了怨懑之情的无限悲凉。接下去写的都是为诗人的潦倒窘境写照。
所谓意在笔先,这个“意”必须贯串在所要着笔抒写的事物之中。而这“意”又非凭空而来,它是诗人早已郁积于心的思想感情,稍有触发,必然迸涌而不可止,真是物未咏而意已出,这同故作无病呻吟的开篇毫无关系。
“意在言外”,也就是意思含蓄,不要直说。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真意”,都是同一意思。读者需经过仔细捉摸,悉心领会,有时更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才能把诗意理解得确切。当然,“意在言外”,讲究含蓄,绝对不是故弄玄虚,深奥得使人无法去捉摸。而是诗的形象足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终于取得共鸣。这样,不待明言,其意自见。艺术作品,不同于政论文章,把意思说得越明白越好。比如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诗中的两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含意极深,情溢言外。他的意思是说:社会历史的变迁,那能说得清楚?就象汩汩(gugu)而流的渭水,没有穷尽。你要知道前朝的事,就去问问渭水吧,只有它才是历史的见证了。这种伤时忧世的思想感情,真是不说之中有说,说而不露,靠读者临渭水而遐思。又如韩愈的《湘中》诗:猿愁鱼涌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写的是诗人过汨(mi)罗江时,怀念起屈原来,抚今思古,忧伤未已,即使托着满盘的苹藻(祭物)也无祭奠处,屈原又怎能知道我对他的深切怀念呢?这里写的是对屈原的怀念,实则却是另有所指。韩愈这首诗写于804年他被贬到广东阳江的旅途中。他是借怀念屈原来怀念朝廷的。“苹藻满盘无奠处”,寄托了自己苦于未能为朝廷效劳的心情。这与他同时期写的另一首《答张十一》中所说的“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全是一种心情。再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诗人当然不只是把一些实景描写给读者看,而是寄托了他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朝政失败之后被贬的悲痛心情,所以后面他紧接着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洁净不染的出水芙蓉被狂风吹折了,只图扎根于垣墙的藤萝也遭骤雨的冲打,这确实是悲伤的。诗人的遭际在词句中没有明写,而含意深深。如果说柳宗元诗中还有“九回肠”这类描情的词出现,那么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则更含蓄得多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7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刘禹锡也是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者之一,这首诗表面全是写观赏桃花的情景,而言外之意却是借桃花讽刺朝廷中当权的新贵,他们代表旧势力打击革新派,使王叔文集团遭贬。刘禹锡被贬后又被召回京,目睹那些新贵腐败无能,只知赏花弄月,紫醉红痴,生活奢侈到极点,因感愤怒填胸而写此诗,而诗中却无一字明表此意。
不管意在笔先,意在言外,全篇命意,句中命意,总的要求是把意义说得深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不是一般的抒情,这就要求诗人对社会现实有很深入的观察和体会,使个人之所感时刻同人民的爱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胸怀人民的忧患。但是由于作者的身世、阅历、环境的不同,对现实的体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不同,在同一优秀诗人的作品之间或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往往有所差异,可见诗人品德的修养,思想感情的锻炼是一件终身以之的事。宋代诗人曾几的《悯雨》诗:
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容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不?

这同辛弃疾的《浣溪沙》词:“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都能把“雨”同人民生活联系起来。前者把诗人渴望天雨抢救旱情的心情放在希望农民能得到“一年秋”好收成的愿望上;后者则写雨水调匀年景,农民可以有些米下锅了。总之,写的都同农民苦难生活息息相关。同是宋代的诗人,辛弃疾比曾几在总的成就上说高得多了,但就上面所引的同样写雨的诗,曾几的却深刻得多。它写出了诗人盼雨的心情竟至于“不眠听竹树”,苦待好雨来临的焦急心情,关心人民疾苦跃然纸上。在古代诗词中还有袭用前人语句,但却别出新意的情形,虽然一言一语之改,但显出含意的深浅却大不相同,比起原诗更脍炙人口。这也是由于立意的不同,在欣赏时不应以抄袭看待。例子是很多的,举几个如下:南宋末年有美女王清惠被选入宫作昭仪(女官名),宋亡被金人掠去,在途中驿站墙壁上题《满江红》词,未句说:“原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园缺。”嫦娥在这里指一起被掠的谢太后。词意是说,有谢太后相依为命,就是随着日月的消逝,也于愿足矣。立意很不高。文天祥路过,读到这词,把这两句改为“算妾身不愿似天阙,金瓯缺”。意思是说,我不能象朝廷那样无能,把国家弄得残破不堪。寄托了文天祥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节操,立意多么的深广而又高超!又如黄庭坚的绝句《题小景扇》: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零落杏花香。
春风不解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是把唐诗人贾至的诗改了的。“零落”原为“历乱”,“不解”原为“不为”,“惹恨长”原为“惹梦长”。(见《诗人玉屑》)两者都是伤春之作,经黄庭坚一改,寓意就很深,感情也强烈得多。这同他个人的遭际密切相关。再如庾信诗:“永韬三尺剑,长卷一戎衣。”杜甫改为:“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杜诗视野广阔,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壮志凌云,胸怀社稷,气势非凡,立意算是高超不群的了。编者注:以上摘自许广文(以枚)老师古典诗词讲座稿。讲稿中还谈了“立意”、“情与理”等相关内容。可参阅笔者许广文(以枚)讲稿《浅谈立意、境界、情与理》, 请大家批评和指正。【许广文、刘玉娥2021.09.】----------------------------------------------------------------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8页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布置作业】一、题目自拟;二、注意谋篇(起承转合)及诗句之艺术手法运用;三、要求对仗(仅律诗要求对仗,参照本教程第八章内容:对仗之规则);四、押平水韵;五、四绝、四律各一首、严格按下列诗谱(8选2)创作;六、提交作业不带诗谱(课堂提交两首,课外需多练笔)。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xx文学社xx分社xx分院 第xx次作业学员: 学号: 1.仄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中仄平仄 句,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2.平起仄脚押二(四)平韵式中平中仄 句,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3.平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中平仄平 韵,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4.仄起平脚押三(五)平韵式中仄中平 韵,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平仄 粘,中平仄平 对(韵)。中平中仄 粘,中仄中平 对(韵)。5.平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中平仄平 句,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6.仄起平脚押二(四)仄韵式中仄中平 句,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7.平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中平中仄 韵,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8.仄起仄脚押三(五)仄韵式中仄平仄 韵,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按粘对规则顺延至律)中仄中平 粘,中平中仄 对(韵)。中平仄平 粘,中仄平仄 对(韵)。作业提交格式:1.四绝·题目(韵部)□□□□,□□□□。□□□□,□□□□。2.四律·题目(韵部)□□□□,□□□□。□□□□,□□□□。□□□□,□□□□。□□□□,□□□□。--------------------------龙风文化发展中心 龙 xx 社 总社长 xxx 总教 xxx 布置截止时间: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三期讲义 第十七讲 第19页
献花(0)
+1
(本文系潇湘妃子88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