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学生社会劳动教育活动方案
2025-04-20 | 阅:  转:  |  分享 
  
"再生工坊:旧物新生计划"——小学生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的在社会日益关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与劳动意识尤为重要。本活动以“旧物再生”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改造废旧物品,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同时在实际劳动中体验社会经济
运作,并最终将劳动成果用于公益行动,形成“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认知。二、活动目标目标层级对应活动内容教育意义认知目标1. 课前观看
旧物改造视频 2. 教师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理解"废弃物≠无用品"的环保理念技能目标1. 动手改造旧物 2. 参与定价与义卖沟通掌握基
础劳动技能与简单经济学思维价值观目标1. 将作品用于公益捐赠 2. 集体决策善款用途建立"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深层认知三、活动内容
与实施方案? 核心环节1:旧物再生实验室(60分钟)目标关联:认知目标: 通过拆解重组旧物,具象化理解资源循环(如展示"1个塑料瓶
=减少4克碳排放")技能目标: 使用剪刀、麻绳等工具完成不同难度的手工改造任务设计:任务难度任务内容所需材料基础任务塑料瓶 → 笔
筒(缠绕麻绳)废旧塑料瓶、麻绳、热熔胶进阶任务旧衣 → 布袋(缝制提手)旧T恤、剪刀、针线挑战任务纸箱 → 多层收纳盒(结构设计)
废旧纸箱、美工刀、彩纸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展示如何安全使用剪刀、针线、胶水等工具分组操作:每组3-5名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难度任
务小组分享:完成后介绍自己作品的用途与改造技巧? 核心环节2:价值转化行动(90分钟)目标关联:技能目标: 开展“1元商店”模拟经
营,培养市场意识价值观目标: 通过公益活动体验劳动对社会的贡献任务流程:模拟经营(30分钟)学生计算制作成本(如材料费)、制定价格
(1元/3元/5元)进行“旧物义卖”,模拟市场交易过程统计销售额,用所得资金购买社区公益物资(如鲜花、食品等)公益行动(60分钟)
任务名称1:能量包行动公益对象:环卫工人在义卖活动后,学生们将利用部分义卖所得,采购矿泉水,并结合自己制作的布袋和手写降温提示卡,
组成“能量包”。这些“能量包”将在教师的带领下,亲手送到社区的环卫工人手中。学生们将在赠送过程中表达感谢,并向环卫工人讲述自己亲手
制作布袋的过程,增强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也让环卫工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任务名称2:记忆盆栽行动公益对象:社区老人学生们利用改造
后的旧塑料瓶作为花盆,种植多肉植物,并附上亲手绘制的养护说明书。这些小巧精致的“记忆盆栽”将由学生亲自送到社区老人手中,同时向老人
介绍植物的养护方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绿色陪伴的乐趣。通过这一行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旧物改造的技能,也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体验
到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交流。教学方法:角色分工:学生扮演销售员、顾客、公益物资配送员等角色情景体验:通过真实交易、捐赠环节,体验劳
动成果的社会价值? 核心环节3:反思性总结(30分钟)目标关联:价值观目标: 通过复盘思考劳动的价值与环保的意义活动方式:思维导图
复盘(小组讨论)劳动过程:旧物收集 → 改造难点 → 成果转化价值链条:我的劳动 → 帮助了谁 → 改变什么课堂分享(个人总结)“
我的劳动收获”:每名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体验“给家长的环保建议”:学生为家庭成员提出可行的环保行动四、教育价值升华1. 微观个体
层面:构建劳动价值观通过材料成本表(如新布袋2元 vs 旧改布袋0元),直观感受劳动如何节省资源培养学生对“资源浪费”的敏感度,增
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 中观社区层面:体验社会角色角色扮演机制:角色职责设计师规划作品功能质检员检查作品安全性配送员向受赠者说明作
品用途通过佩戴不同身份卡,学生体验社会分工合作的重要性3. 宏观生态层面: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发布《21天家庭低碳计划》,引导学生将
环保行为带回家庭挑战任务: 每日记录减少1件一次性用品使用每周挑战用旧物替代1次新物品购买五、可视化成果展示本次活动从旧物收集(认
知启发)→ 改造实践(技能提升)→ 公益捐赠(价值认同)三个阶段逐步推进。1. 前期阶段:旧物收集与分类统计产出形式:旧物收集统计
表详细内容: 学生以家庭为单位收集闲置物品(如旧衣物、塑料瓶、废纸箱等)。由小组成员进行分类登记,填写《旧物统计表》,记录物品类别
、数量、材质等信息。统计完成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品最容易被浪费?哪些物品可以进行再利用?目标达成证据:
通过统计表直观呈现资源闲置现状,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浪费问题。促使学生理解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的必要性,为后续改造环节奠定基础
。2. 中期阶段:旧物改造与技能提升产出形式:改造过程视频 & 作品展示详细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剪刀、胶水、针线等工具,
将旧物进行分类改造(如塑料瓶制作笔筒、旧衣物改造成布袋等)。由组员轮流记录改造过程的视频,展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步骤,包括失败尝
试与改进方案。作品完成后,每个小组需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改造成果,并分享制作心得,如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以及改造过程中学到的技能。目标
达成证据: 通过改造视频记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作品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同伴间的
经验交流与学习。通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价值与环保理念。3. 后期阶段:公益捐赠与社会价值体现产出形式:受赠者反馈照片 &
交流心得详细内容: 学生将改造后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前往社区或学校组织义卖/公益捐赠。在义卖环节,学生需自行制定定价
策略,学习基本的市场交易规则,并用所得款项购买爱心物资(如矿泉水、食品、日用品等)。在公益捐赠环节,学生亲手将制作的布袋、花盆等赠
送给环卫工人、社区老人等需要帮助的人,并附上一封亲笔感谢信。受赠者收到礼物后,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这些物品是否真正有用,并邀请
他们拍摄反馈照片,以记录劳动带来的社会价值。目标达成证据: 受赠者的反馈照片直观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劳动
创造美好生活”。通过面对面的公益交流,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被认可的喜悦,培养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通过最终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
何长期践行环保与公益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六、方案优化升级点? 目标-内容-证据闭环: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目标与具体实现证据?
认知阶梯设计:从“知道旧物有用”到“主动倡导环保”层层递进? 社会化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接触真实社会运行逻辑七、活动预期成果知识提升
: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锻炼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价值观塑造: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培养环保与公益意识八、活动总结“再生工坊:旧物新生计划”不仅是一次旧物改造实践,更是一次社会劳动教育体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建立环保意识,学习经济交易,体验公益劳动,最终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认同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献花(0)
+1
(本文系种一颗繁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