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病疗法第57期:问止中医治高血压病症手册
2025-04-24 | 阅:  转:  |  分享 
  
专 病 疗 法 系 列 5 7 期
中 医 治 高 血 压
中 医 大 脑 对 治 疑 难 重 症
1大家对“高血压”有哪些
认识?
2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 定义: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可诊断高血压。
? 分类:
? 缓进型高血压:多为青中年起病,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可较轻。起病多数隐匿,病情发
展慢,病程长。
? 急进型高血压:表现基本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症状明显,病情严重、发展迅速,
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尿毒症。
? 高血压急症:指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
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3高血压防护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 病因: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确,更多谈及其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
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随
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就会增大。
5????
高血压症状知多少
?症状表现:
?头部症状:头痛(多为搏动性,清晨多见,
位于枕部或前额)、头晕、头胀、后颈部僵硬
感。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与左心室负荷加
重相关),活动后气短(早期心功能受损)。
?其他:失眠、焦虑、易疲劳。
?严重: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胸痛、呼吸困
难、视力骤降、少尿或无尿。
6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高血压”之名,但历代医家对“眩晕”、“头痛”、“肝风”、
“中风”等病证的论述,与现代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高度契合。《黄帝内经》首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将眩晕与肝系疾病相联系。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心下悸”、“头眩”等症候群,其描述的“阳微
阴弦”病机与现代高血压阴阳失衡理论不谋而合。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详述“风眩”病:“风眩之状,目眩头眩,欲呕恶,
甚则厥倒”,其描述的急性发作症状与高血压危象相似。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
“无痰不作眩”理论,补充了痰湿致病学说。至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
“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如劈”,开创活血化瘀治法的先河。
7???
中西对高血压的认识对比
高血压 中医 西医
属“ 眩晕”“ 头痛”“ 肝风” 范畴,强调 以血压值(≥140/90mmHg )定义,基于心血管系统血流
整体阴阳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尤
定义与理论体系 动力学异常及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
以肝肾为核心)
辨证分型(如肝阳上亢证、痰湿壅
依据血压测量值分级(1-3 级),结合靶器官损害评估
盛证等),无量化指标,依赖四诊 (如心、脑、肾)
诊断标准
合参
调和阴阳,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控制血压达标(<130/80mmHg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
治疗原则

(如“ 镇肝熄风”“ 滋水涵木” )
多靶点调节: 单靶点干预:
- 平肝潜阳(降低交感活性) - ACEI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
药物作用机制
- 活血利水(改善微循环) - CCB 阻断钙通道
- 滋 阴补肾(调节RAAS ) - β 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
强调阴阳动态平衡的长期维持,防
关注血压达标率、靶器官保护(如LVH 逆转、肾功能稳
定)及心血管死亡率
预后关注点 止“ 中风”“ 厥逆” 等变证
8高血压病的危害
u全世界每3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
有高血压;
u每3秒就有1人死于高血压;
u每5秒就有1人因高血压而残疾。
9??????
高血压病的“三高”“三低”
? 患病率高:约1/3的成年人(30%-45%)患有高血压(WHO 2023年数据),相当于全
球约12.8亿患者。
? 死亡率高:全球每年约100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45%)。
? 致残率高:54%的脑卒中病例由高血压直接导致。高血压是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的主
要诱因。
? 知晓率低:约50%患者知晓自身病情(发展中国家更低)。
? 治疗率低:仅40%-50%患者接受治疗。
? 控制率低:全球仅约20%患者血压达标(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
10 如何预防高血压病?????????
预防措施
? 1. 健康饮食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 <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隐形盐(酱油、咸菜、
加工食品)。
DASH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减少红肉、饱和脂肪。
补钾:多吃香蕉、菠菜、土豆等富钾食物,帮助排钠降压。
? 2. 控制体重
BMI目标:18.5-24 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减重效果:每减重10kg,收缩压可降 5-20mmHg。
? 3. 规律运动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150分钟,每次持续30分钟。
抗阻训练:每周2-3次,增强肌肉代谢能力。
12????
预防措施
? 4. 限酒戒烟
酒精:男性每日≤25g酒精(约250ml葡萄酒),女性
≤15g。
戒烟:吸烟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升高血压10-20mmHg。
? 5. 心理调节
减压方法:冥想、深呼吸、瑜伽,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睡眠管理:保证7-8小时睡眠,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
? 6. 高危人群筛查
家族史、肥胖、糖尿病者,每年至少测血压2次。
家庭自测: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早晚各测1次(静坐5
13
分钟后)。 中医如何治疗高血压?邓铁涛医案:
治顽固性高血压
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一诊情况
患者,男,时年51岁,飞行员。初诊:2001年8月22日。
入院症见:患者神清,倦怠,面色潮红,诉头胀痛明显,持续两天,无明显头
晕目眩、恶心呕吐,无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眠差,二便尚调。舌暗红,舌
苔薄白,脉沉弦。
查体:BP185/110mmHg。神清,精神疲倦,面色潮红。心界不大,心率74次/分,
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中医拟诊:头痛(肝阳上亢挟瘀);西医拟诊:高血压病3级(高危组)。
给予监测血压,低盐低脂饮食,完善相关检查,中药予平肝潜阳、活血止痛,
联合西医三联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缓解症状,但患者血压仍居高不下,枕部
反复发作剧烈胀痛,并多次呕吐胃内容物。血压波动在160~180/90~110mmHg。
遂请邓铁涛教授会诊。
16一诊情况
8月31日邓老一诊:患者倦怠乏力,头胀痛,时恶心欲呕,纳谷不香,夜眠差,大
便稍溏,小便正常。舌淡红稍暗,中根黄腻,边有齿痕,脉沉弱。
辨证:脾虚痰瘀,以益气健脾、祛痰活血为法
处方:北黄芪60g,云茯苓15g,白术15g,薏苡仁30g,枳壳10g,竹茹10g,橘红6g,
牛膝15g,佩兰10g,扁豆花10g,草决明30g,甘草3g。
服1剂后即觉诸症缓解,头痛消失,胃脘舒畅,全身得轻,血压平稳下降。续服2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头痛全无,仅胃纳稍差,略觉乏力。降压药已减至单用开搏
通控制,血压平稳。
17二诊情况
9月3日邓老二诊:患者头痛已消失,无恶心欲呕,纳谷欠香,略觉倦怠,夜眠尚可,
二便正常。舌淡稍暗,苔薄白微腻,边见少量齿痕,脉弱。
证属脾虚挟痰,以益气健脾化痰为法。
调方如下:北黄芪60g,党参20g,五爪龙30g,云茯苓15g,白术15g,淮山药15g,
砂仁(后下)6g,枳壳10g,橘红6g,佩兰10g,扁豆花10g,甘草6g。
患者血压平稳,9月4日出院,带中药续服。
18本案提要及提醒
本例患者入院后诊断高血压病,传统常规会辨为肝阳上亢挟瘀,药以常用平肝潜
阳、活血止痛之品,却收效甚微。对抗高血压的西药也反复加量调整,血压仍居
高不下。
邓老来诊,从舌苔脉象、诸症及用药经过判断为患者脾气本虚,入院后一味药从
寒凉苦降之品,更伤脾胃,致脾虚运化失司,痰瘀内生,故反见舌苔由薄白转为
黄腻,脉象由沉弦转为沉弱。方以益气健脾、祛痰活血,用大剂量黄芪补气,白
术、云茯苓健脾,佐以祛痰活血之品,则仅一剂患者即觉诸症缓解,全身得轻,
真正可谓“效如桴鼓”。
二诊邓老则仍在原方基础上加强益气健脾之品,治本为重,并佐以化痰之品,意
在补益而不滋腻,徐徐收功。
邓老在本病例中所灵活运用的中医整体观念和临证经验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探讨。
19 本案提要及提醒

邓铁涛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从医多年,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体会独到,经验
颇丰。
邓老认为引起高血压病的原因很多,或情志失节,或过嗜烟酒辛辣、肥甘厚腻,
均可引起肝失疏泄、肝阳过亢、痰浊上扰和肝肾阴虚等病理变化,而导致高血
压病的发生。
同时邓老认为中医治病,应在中医整体观和衡动观的思想指导下,力求实现人
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以“平”为期。
故时常教诲学生,行医看病,要想妙手回春,效如桴鼓,非简单掌握一两条方
子即可,故临证问病,要不厌其详,辨证论治,要一丝不苟。强调对高血压病
的治疗,务宜“审证求因,合理用药,调养巩固”。 20 黄芪是否会使血压升高?
21 黄芪的使用心得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通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
功效。
代表性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补阳还五汤、乌头汤、当归补血汤、
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
对于适用黄芪治疗某些难治的病症,黄芪的剂量是关键所在。很多疾病黄芪对证
却不起效,很可能就是因为量用得不够。比如黄芪治疗中风、高血压须用重剂,
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同时黄芪剂量不同可能还会有相反的作用
效果,如黄芪用于升压时剂量多在15g以内,而以黄芪降压时剂量则往往偏大。
22李士懋医案:
三甲复脉汤治青年高血压一诊情况
患者,女,20岁,在校学生,初诊日期:2002年12月24日。
患者自诉自本年4月发现血压高,145/95mmHg,未服药。现身酸痛,头痛胀晕,
两太阳穴胀重,头痛已十多年,服“脑宁片”可缓解。月经40天一行。即刻血
压150/90mmHg。脉弦细拘紧而劲,舌黯红,苔白。证属风寒外束,法宜疏风散
寒,方宗九味羌活汤加减。
具体组成:羌活9g、独活9g、防风10g、苍术10g、细辛5g、白芷9g、川芎8g、黄
芩9g、干地黄12g、炙甘草6g、麻黄5g、僵蚕12g、蝉蜕6g、葛根12g。3剂,水
煎服,每日1剂。
24二及三诊情况
2002年12月27日二诊:药后未汗,脉症如上。上方加桂枝9g、生姜6片。3剂,水煎
服。嘱2小时服1煎,啜粥温覆取汗,得汗后,余药改每日1剂。
2002年12月31日三诊:服药1剂得汗,头晕痛、身酸痛减轻。血压135/90mmHg。脉弦
细稍劲,舌稍红,苔白少。
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法宜滋水涵木,平肝息风,方宗三甲复脉汤加减。
具体组成: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白芍15g、怀牛膝10g、牡丹皮10g、
五味子5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炙鳖甲18g、败龟板18g、生石决明18g、白蒺
藜12g、钩藤15g、僵蚕12g、蝉蜕7g、地龙15g、全蝎10g、蜈蚣5条、夏枯草15g。
21剂,水煎服,每日1剂。 25四诊情况
2003年1月22日四诊:上方共服21剂,上症除。即刻血压125/85mmHg,脉弦细不
劲,舌嫩红少苔。证属肝肾阴虚未复,嘱咐六味地黄丸每次2丸,每日2次,连
服1个月。
开学后来告,血压状况一直很好,维持120/70mmHg左右。
26 本案提要
本案例一、二诊与三、四诊治法不同,体现了中医的辨证灵活,某病不拘于一
方一法,皆据患者个人病证,断证立法处方。患者一、二诊汗后,三诊脉弦细
且劲,此乃肝肾阴虚、肝风内旋之脉。患者本阴血不足,加之汗出,汗后伤阴,
故阴伤阳亢,阳亢化风。
三诊病机转为肝肾阴虚,阳亢化风,故转予三甲复脉汤加息风之品,血压平复。
四诊因脉不劲,但脉尚细,因阴未复之故,故予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月,阴血
得复而血压稳定。
27仝小林医案:
治疗颈性高血压1例首诊情况
患者,男,52岁,初诊日期:2018年4月。
患者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高
血压3级(很高危),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1片,每日1次降压。
刻下症:头晕、劳累后加重,自觉头重脚轻、踩棉感,时有颈部僵硬感,纳眠
2
可,大便成形、时有黏臭,夜尿0~1次。BMI 27.34 kg/m 。苔薄黄。脉沉弦,略
滑数,重按无力,可见上鱼际脉。
29首诊情况
既往史:高脂血症6年,颈椎间盘突出6年,2型糖尿病1年,高脂血症1年,后循
环缺血1年。
辅助检查:GLU6.09 mmol/L,Cr 135.2 mmol/L;TG 2.49 mmol/L;UA 592.5
umol/L。血压:149/95 mm Hg(1 mm Hg=0.133 kPa)。
中医诊断:眩晕。治法以通督降压为主。
方药组成:葛根30g,盐炒杜仲15g,牛膝45g,天麻15g,茺蔚子15g,鸡血藤15g,
蜜黄芪15g,威灵仙30g,红曲6g,生姜9g。
30二诊情况
服上方28剂,患者自诉平卧时头晕消失,坐位时头晕减轻,行走时头晕同前,头
重脚轻较前无变化,其余症状、舌脉同前。GLU 5.89 mmol/L,Cr138 mmol/L;TG
1.63 mmol/L;UA 185 umol/L。血压:140/90mm Hg。
予调整处方:葛根改为45g,盐杜仲改为30g,加茯苓30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分服。
31三诊情况
服上方56剂,停药1个月余,患者诉头晕基本消失,头重脚轻消失,纳眠可,二便
调,夜尿1次。舌红,苔薄黄,舌底瘀滞,脉弦硬滑数。GLU 5.02 mmol/L,Cr
105 mmol/L,TG 1.63 mmol/L,UA 345 umol/L,GGT 52 umol/L。血压:130/80mm
Hg。
调整处方:加金钱草9g,绵茵陈9g。
后患者于门诊规律复诊,以通督降压为基本治法,结合态靶辨治理论进行治疗。2
个月后随访,患者血压平稳,偶有劳作后头晕,休息后可缓解,纳眠可,二便调。
32本案提要及提醒
针对颈源性高血压,仝小林院士提出“通督降压”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补
通”“消通”,调节督脉气机,改善颈部不适,降低血压。《医学真传》云:
“通之之法,各有不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
通督降压之消通,即以解肌活血之品通络,改善头颈部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通
督降压之补通,即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之品,为督脉气机条达奠定物质基础。
督降压为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常用方法,而运用中药处方,调其态而
打其靶,可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的有效性。
33 为何多数中医治疗
高血压疗效不佳?治疗高血压疗效不佳原因
一、辨 证不准确,病机未明
1.未辨清证型:
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多样(如肝阳上亢、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肾精不足、瘀血阻
络等),若辨证错误,用药则难以切中病机。
举例 :肝阳上亢者误用温燥化痰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或痰湿中阻者错用滋阴潜阳
的六味地黄丸,均可能加重病情。
2.忽视兼夹证 :
患者常兼夹多种病机(如“肝阳上亢+痰瘀互结”),若仅针对单一证型用药,难
以全面调理。
35治疗高血压疗效不佳原因
二、治 疗手段单一,缺乏整体观
1 .仅依赖药物,忽视综合干预 :
高血压与饮食、情绪、作息密切相关。若仅开方用药,未指导患者限盐、调情志、
规律作息,疗效必然受限。
案例 :肝火亢盛患者长期熬夜、焦虑,即使用药准确,仍可能因情绪不稳导致血
压波动。
2 .未结合体质调理, 用药疗程不足:
部分患者属“阴虚阳亢”体质,需长期滋阴柔肝,若短期用药即停药,难以巩固
疗效。
36治疗高血压疗效不佳原因
三、 药物配伍与剂量问题
方药配伍不当 :
未根据病情调整经典方剂。例如:
肝阳上亢者需重用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牡蛎),若仅用天麻、钩藤而剂量不
足,则疗效不佳。
兼有瘀血明显者需加丹参、地龙等活血药,单纯平肝化痰难以奏效。

37治疗高血压疗效不佳原因
四、患 者依从性差
1 .未规律服药:
中药需长期调理,部分患者因症状缓解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反弹。
2 .未忌口或调整生活方式 :
高盐饮食、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持续存在,抵消药物作用。
38治疗高血压疗效不佳原因
五、 病情复杂或合并症影响
1 .靶器官损害严重:
长期高血压已导致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如肾衰竭),此时单纯中药难以逆转
病理改变,必要时可结合西医手段综合治疗。
2 .继发性高血压未被识别:
部分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发,若未明确病因,仅用中药对
症治疗,疗效有限,需优先治疗原发疾病。
39“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总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随证辨治
汤药制剂,外治康养
41???
高血压核心病机概要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阳气亢逆,上扰头目(主症:眩晕、头痛、面红);
肝肾阴虚: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脑窍空虚(主症: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痰浊瘀血:痰湿壅盛,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主症:头重如裹、舌暗苔腻);
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上冲于脑(危急证候:中风、厥逆)。
42??
高血压核心病机概要
病机演变
初期: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实证为主);
中期:阳亢耗阴→肝肾阴虚(虚实夹杂);
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痰瘀互结(本虚标实)。
43中医对高血压的基本治法
平肝潜阳,补益肝肾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4核心病机及代表性基础方药
u肝阳上亢证 天麻钩藤饮
u痰饮内停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
u肾阴亏虚证 六味地黄丸
u瘀血内阻证 血府逐瘀汤
45天麻钩藤饮
组成
天麻 川牛膝
钩藤 石决明
《杂病证治新义》:“治高
山栀 杜仲
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黄芩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46天麻钩藤饮
功用与主治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
主治 :肝 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配伍原理)
君 药 :天麻与钩藤协同平抑肝阳、熄风止痉,针对肝风内动之眩晕、头痛。
臣 药 :石决明增强平肝潜阳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助降肝阳,兼益肝肾 。
佐 药 :栀子、黄芩清肝经实热,防止肝火上炎。
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之阴,治本固元。
益母草活血利水,协同牛膝降肝阳。
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多梦。
47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医学心悟》:“头旋眼花,
半夏 天麻
非天麻、半夏不除也,半夏白
茯苓 橘红
甘草 白术
术天麻汤主之。”
生姜 大枣
48半夏白术天麻汤
功用与主治
功用 :燥 湿化痰,平肝熄风 。
主 治 :风 痰上扰证, 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
方解(配伍原理)
君 药配伍 :半夏与天麻为经典药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合治“痰”与
“风”两大病机,即“无痰不作眩,无风不旋动”。
臣 药配伍: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从源头减少痰湿生成,体现“治痰先治脾”的原则。
佐 使药配伍 :陈皮理气化痰,增强半夏化痰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缓解半夏之毒性;
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益气 。
49六味地黄丸
组成
《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
熟地黄 山茱萸
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
山药 丹皮
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症。”
泽泻 茯苓
50六味地黄丸
功用与主治
功 用 :滋 阴补肾, 兼清虚热、利湿浊。
主治: 肾阴虚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配伍原理)
君臣配伍: 熟地黄 为君,大补肾阴,为“三补”的核心。
山 茱萸 补肝肾、固精止遗, 山药 健脾固肾,共为臣药,增强补肾填精之力,兼顾
肝脾。
佐药配伍( 三泻):泽泻: 利湿泻浊,防熟地黄滋腻碍胃。
牡丹皮: 清泻肝肾虚火,制约山茱萸温涩之性。
茯苓 :健脾渗湿,助山药补脾,祛湿以助肾阴恢复。 51血府逐瘀汤
组成
《医林改错》:“头痛,胸痛,胸不任物,
当归 生地黄
桃仁 红花
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
甘草 枳壳
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
赤芍 柴胡
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
川芎 桔梗
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
牛膝
一阵热。”
52血府逐瘀汤
功用与主治
功用 :活 血化瘀,行气止痛 。
主治: 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或呃逆
干呕、急躁易怒、唇暗舌紫、舌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配伍原理)
活 血化瘀核心组:
桃仁、红花: 君药,破血逐瘀,通络止痛,针对血瘀主证。
当 归、川芎、赤芍: 臣药,辅助桃红增强活血之力,兼养血调血(当归补血防
破血伤正)。
牛 膝 :引血下行,通利血脉,兼补肝肾。
53
血府逐瘀汤
行气疏肝组 :
柴 胡、枳壳: 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桔梗: 宣肺利气,载药上行,与牛膝形成“一升一降”,调畅胸中气机。
调和诸药组 :
生地黄 :凉血清热,养阴生津,防活血药温燥伤阴。
甘草: 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兼护脾胃。
54高血压单味药
55手法辅助降压 — 推桥弓
桥弓穴所处的部位正是人体颈动脉窦的部位。
颈动脉窦是一个重要的体表-内脏反射点,
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按摩这个穴位,可使
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至血压下降。
按摩方法:自上而下推按,先左再右,两侧
交替,3~5分钟,尽量柔和、均匀、有力、
深透。胀硬处多加推按。
颈部翳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至缺盆
(锁骨上窝中央)的连线,即位于人体颈
注意:只能单侧进行,切不可两侧同时按摩,
部两侧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时能感觉到。
以免使血压降得太快而发生意外。日常手法降压
降高血压的手穴及脚
穴:
注意:每个点按压10
次左右,避免淤血。
至少间隔 20 ~ 30
分钟后再按。一天按
10 ~ 20 次。??
中药代茶饮
1. 决明菊花茶
组成:决明子10g + 菊花6g + 罗布麻叶5g
功效:清肝明目,降压通便
注意:腹泻者慎用决明子,每日饮用≤500ml。
2. 罗布麻绿茶
组成:罗布麻叶5g + 绿茶3g + 蜂蜜少许
功效:清热利尿,平肝安神
注意:失眠者去绿茶,改加酸枣仁10g。
58?
中药代茶饮
3. 荷叶山楂饮
组成:荷叶15g + 山楂10g + 陈皮6g
功效:化痰降脂,健脾利湿
注意:胃酸过多者减量山楂,加茯苓10g。
4. 玉米须冬瓜茶
组成:玉米须20g + 冬瓜皮15g + 茯苓10g
功效:利水渗湿,辅助降压
煎法:大火煮沸后小火煎15分钟,代茶频饮。
适用: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
59牛蒡杞菊藤茶:高血压肝郁气滞牛蒡杞菊藤茶:高血压肝郁气滞
加班熬夜饮用(深度修护,“肝”净十足)
枸 杞 :味甘性 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牛 蒡 :味辛、 苦,性寒,归肺、胃经。有疏散风热、宣肺
透疹、解毒利 咽的功效 。
佛 手 :味辛、 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可疏
肝理气、和胃 止痛、燥湿化痰。
藤 茶 :味甘、 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润喉利咽、降脂
降压等作用 。
雪 梨 :味甘、 微酸,性凉,归肺、胃经。能生津润燥、清
热化痰 。
胎 菊 :味甘、 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
肝明目、清热 解毒的功效。桑叶葛根青柳茶:远离“高压线”桑叶葛根青柳茶:高血压且糖脂高
远离“ 高压线” (血脂高、血糖高)桑叶葛根青柳茶:高血压且糖脂高
桑 叶 :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
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 。
葛 根 :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能解肌退热、
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桂 花 :味辛,性温,归脾、肺、肾经。有散寒破结、化痰
止咳、暖胃止痛的作用 。
青 钱 柳 叶 :味甘、微苦,性平,有降血糖、降血压、降
血脂,以及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 三高” 人群有
一定益处。
甘 草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可补脾益气、
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荞麦玉米须桑叶茶:高血压湿浊重荞麦玉米须桑叶茶:高血压湿浊重
三高人群下午茶(降压降 脂)荞麦玉米须桑叶茶:高血压湿浊重
荞麦: 味 甘 、 性 凉 , 归 脾 、 胃 、 大 肠 经 。 有 健 脾
消 食 、 开 胃 宽 肠 、 益 气 力 、 降 血 脂 等 作 用 。
玉米须 : 味 甘 、 淡 , 性 平 , 归 膀 胱 、 肝 、 胆 经 。
能 利 尿 消 肿 、 清 肝 利 胆 。
桑叶: 味 甘 、 苦 , 性 寒 , 归 肺 、 肝 经 。 可 疏 散 风
热 、 清 肺 润 燥 、 清 肝 明 目
橘皮: 味 辛 、 苦 , 性 温 , 归 脾 、 肺 经 。 有 理 气 健
脾 、 燥 湿 化 痰 的 功 效 。
栀子: 味 苦 , 性 寒 , 归 心 、 肺 、 三 焦 经 。 能 泻 火
除 烦 、 清 热 利 湿 、 凉 血 解 毒 。荞麦菊花决明子茶:高血压便秘肝胃火旺
润肠通便,清肝明 目荞麦菊花决明子茶:高血压便秘肝胃火旺
润肠通便,清肝明 目荞麦菊花决明子茶:高血压便秘肝胃火旺
润肠通便,清肝明 目
荞 麦 :味甘 、性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的作用,能辅助
消化。
菊 花 :味甘 、苦,性微寒,归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
明目、清热解 毒。
决 明 子 :味 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肝
明目、润肠通 便的功效。
红 枣 :味甘 ,性温,归脾、胃、心经。能补中益气、养血安
神。
枸 杞 :味甘 ,性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荷 叶 :味苦 ,性平,归肝、脾、胃经。有清暑化湿、升发清
阳、凉血止血 的作用。问止中医拟建立“高血压专科”
基于AI中医大脑的深度学习和循证研究,问止创
立”高血压防治体系”,融合经方验方与体质调
摄,运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活血通脉、健脾
利湿、调和冲任、疏肝解郁、益肾固本等复合治
法。通过智能辨证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在降压
稳压、改善血管弹性、逆转靶器官损害、调节自
主神经功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药食同
源与导引功法,帮助患者打破血压波动魔咒,重
建身心平衡的生命节律。T h a n k s
献花(0)
+1
(本文系悠悠岁月ab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