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阅 读 理 解 常 考 题 型 和 答 题 技 巧 总 结 1、 联 系 上下 文 ,解 释下 列词 语 ( 字 ) 答 题 思 路 :本 义 / 形 容义 + 文 中义 答 题 步 骤 : “ ”一词本 义是 ,形容 , 文中指 。 例题: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 个瘦男孩, .... 而后又把 目光对着 老师。 答:“鸦雀无声”一词本义是乌鸦和麻雀都没有了声音, 形容非常 安静,文 中指教室 里非常安静。 2、 请 分 析句 子 加点 词语 ( 字) 的 作用 。 答 题 思 路 :解 释词 语 +事 物特 点 + 感 受 ( 情 感 ) 答 题 步 骤: 这个词( 字) 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特点 ) ,表达了 的情感。 例题:一刹那间、这个深 红的圆东西,忽 然发出了 夺目的亮光,射 .. 得人眼睛 发痛,它 旁边的云片也突 然有了光彩。 答:这句话中“夺目”的意思是光彩耀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 升起那一 瞬间带给 世界的光亮,突 出日出的耀眼,表达了作者对日 出这一自 然景观的 喜爱之情 。 3、 加 点 字 ( 词 ) 能 否删 去, 为 什么 ? 答 题 思 路 :表 态 ( 一 般不 能 ) + 解 释词 语 + 删 去后 果 答 题 步 骤: 不能,该 词在文中 表示 的意思,表达了 , 如果删去 ,则不能 体现 ,所以不能删除。 例题:老爷爷拉了拉我的 小辫子,笑呵呵 地说: “谢谢你,小朋友。 要不是你 的勇气鼓 舞我,我还下不 了决心哩!现在 居然爬上来了!” .. 答:不能删除,“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老 爷爷爬到 山顶的不 易,如果删去, 则不能体现老爷爷坚持不懈的精 神,所以 不能删除。 4、 加 点 字 ( 词 ) 能 否替 换成 其 他字 ( 词 ) , 为什 么 ? 答 题 思 路 :表 态 ( 一 般不 能 ) + 解 释原 词, 分 析原 词在 文中 的 妙 处 , 以 及 带 来的 效 果 + 将 两个 字 ( 词 ) 进 行对 比, 强 调后 果。 答 题 步 骤: 不能,该 字 ( 词)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特点/ 特征 ) , 如果 将“ ”换成“ ”,则不能写出 ( 的效果) , 所以不能 替换。 例题:不时有一只小船从 半月形的桥洞中 悄悄 钻出来。 . 问:该句 子的“钻”字能不能改成“划”,为什么? 答:不能,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从桥洞悄悄 划出的过程,更 能体现出 小镇的静 谧美好,而且把 没有生命的船写活了。如果将 “钻”替换成“划”,则体现不出这种效果。 5、 一 句 话中 某 两三 个词 的顺 序 能否 调换 ? 为 什么 ? 答 题 步 骤: 不能,因 为: ①与人们认 识事物的( 由浅入 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 规 律 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 文是——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不 能互换 。 6、 划 线 句子 运 用了 什么 修辞 手 法 ? 有 什么 作用 ? 答 题 思 路 :先 分析 句子 运 用了 什么 修辞 手 法, 再选 用 对应 的答 题 步 骤 。 答 题 步 骤: ① 比 喻 : 这 句 话 运 用 了 比 喻 的 修 辞 手 法 , 把 比 作 ;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 ( 人物) 情感。 例题:小兴安岭一年四年 景色诱人,是一 座美丽的大花园,美也是 一座巨大 的宝库。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小兴安岭不仅风 景如画,而且物产丰富;表达了 作者对小 兴安岭的 喜爱以及对祖国 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 。 ②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人来写;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 事物) 的特点,表达了( 人物) 情感。 例题:小兴安岭是多么会 打扮自己啊:青 松作衫,白桦为裙,联想 还穿着绣 花鞋。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人来写,生动 形象地写 出了小兴 安岭的美丽,表 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和对 祖国壮丽 河山的赞 叹之情 。 ③夸张:这句话运用了夸张 的修辞手法,突 出了 ( 事物) 特点,表 达了( 人物) 情感。增强了渲染力,给人留 下深 刻印象。 例题: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答: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瀑布雄伟壮丽的特点, 表达了作 者对庐山 瀑布的喜爱以及 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同 时增强了 渲染力, 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 ④排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 的修辞手法,强 调了 ( 事物) 特点, 加强语气 ,增强了 文章的语言气势 、感染力,表达了 ( 人物) 情感。 例题: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像老人,像 巨像,像 骆驼,奇 峰罗列,形态万 千。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 巨像、骆 驼,加强 语气,增强了文 章的语言气势、感染力、说服力 的同时, 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桂林的 山真奇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桂 林的山喜 爱和赞叹 之情 。 ⑤反复:这句话运用了反复 的修辞手法,强 调 ,突出 了 ,表达/ 烘托 ( 情感、感受、观点 ) 例题:春天来了,她用温 柔的大手拂醒了 大地;春天来了,她用温 柔的话语 唤醒了鲜 花和绿草。 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拟人化,多次强 调“春天来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也突出了春天 到来的事 实。表达 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⑥反问:这句话运用了反问 的修辞手法,加 强语气、发人深思,增 强表达效 果,强调/ 突出 的特点,表达了 的情 感。 例题:杭州的西湖难道不 像一颗光彩夺目 的明珠吗 ? 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表达效果, 突出了杭 州西湖的 耀眼夺目,风景 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西湖的 喜爱以及 对祖国壮 丽河山的赞叹之 情 。 ⑦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 手法,将 与 对比。 突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 的情感。 ⑧设问:这句话运用了设问 的修辞手法,通 过 问题的提 出,能引 人思考, 强调了 的特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 化,也表 达了 的情感。 例题: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 哪里呀?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 答: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春天在哪里呀”这个问 题的提出 ,引人思 考,强调了春天 无处不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春天的喜 爱之情。 7、 文 中 划线 句 用了 什么 描写 手 法 ? 有 何作 用 ? 答 题 思 路 :先 分析 句子 运 用了 什么 描写 手 法: 人物 描 写或 者环 境 描 写 , 然后 结 合文 章内 容进 行 答题 。 ( 注 :人 物描 写 :外 貌、 语言 、 神态 、动 作 、心 理。 ) 答 题 步 骤: ①人物描写 :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特点, 突出了( 人物) ( 性格/ 特征/ 品质) 。 例题:他是一个高而瘦的 老人,须发都花 白了,还戴着大眼睛。 答: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私塾 先生和蔼可亲的形象, 突出老先 生的质朴 和博学 。 ②环境描写 :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描写 的景色 ( 或环 境) ,渲染了 的气氛;烘托了( 人物) 的 心情,交 代了故事 背景,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例题: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 活气。我 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 ——《故乡》 答:这段话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农村的环境, 渲染了农村萧 条、荒凉 、沉寂的 气氛; 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交代了故事 背景,推 动情节发 展,为下文做铺 垫 。 例题:迎春花没有玫瑰花 的艳丽,没有百 合花的幽香,也没有牡丹 花的高贵 ,但是它 却悄悄装扮着春 天。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迎春花与玫瑰花、百 合花进行 了对比, 突出了迎春花的 无私奉献和美不胜收,表达了作 者对迎春 花的喜爱 之情 。 八 、 划 线句 用 了什 么描 写 ? 有 何作 用 ? 答 题 技 巧: ① 人 物 描 写 ( 肖 像 、 动 作 、 语 言 、 心 理 活 动 ) : 交 代 了 人 物 的 身 份 , 表 现 了 人 物 的 特 点 , 突 出 了 人 物 的 性 格 ( 心 理 或 品 质) 。 ②环境 描写: 代 了故事发 生的背 景,烘托 了 的气 氛,表达 了人 物的思想 感情,情 节的发展。 九 、 联 系上 下 文, 说说 你对 划 线句 的理 解 答 题 技 巧: 从文 中理解, 把文章 中的这 句话用最 通俗的 方法再 说一 遍, 可以给 这个 句子换说 法,可 以给这 个句子作 解释。 然后根 据文 章的 中心再 理解句子 ,说出自 己的看法,最后 可以联系生活说。 十 、 文 章某 段 运用 了什 么记 叙 顺序 ? 有 何作 用 ? 答 题 技 巧: 先说文章顺序,再说作用。 答题模板 : ① 顺 叙 ( 按 事 情 发 展 先 后 顺 序 ) , 有 头 有 尾 , 条 理 清 晰 , 脉 络 清 楚 , 印象深刻 ; ② 倒 叙 ( 先 写 结 果 , 再 交 待 前 面 发 生 的 事 ) , 造 成 悬 念 、 吸 引 读 者 , 避免叙述 的平板单 调,增强文章生 动性; ③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对情节起补 充、 衬托作用 ,丰富形 象,突出中心。 十 一 、 文章 中 心句 是哪 一句 ? 答 题 技 巧: 可以从5个地方去找。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反复句, ⑤过渡句 十 二 、 文章 标 题的 作用 是什 么 ? 答 题 技 巧: 常见的作 用是: ①点明写作 对象; ②概括文章 主要内容 ; ③作为文章 线索,贯 穿全文; ④揭示文章 主旨; ⑤设置悬念 ,吸引读 者 十 三 、 文章 某 段主 要写 了什 么 ? ( 概 括段 意 ) 答 题 技 巧: ① 组 合 法 : 将 每 一 段 ( 层 ) 的 意 思 叠 加 起 来 , 就 是 这 一 段 的 意 思 。 用 谁干什么的 语句来表 达。 ②摘抄 法:找 到 这一段 的中心 句,一般 是总起 句或者 总结句来 概括 段意。 ③拓展 法:文 章 中心句 可以帮 助你进行 概括段 意,找 到每一段 的中 心词和文 章的中心 词挂钩,用拓展 法来概括即可。 十 四 、 这篇 文 章的 主要 内容 是 什么 ? 答 题 技 巧: ①要素综合 法( 记叙的六要素) : ( 时 间 、 地 点 、 人 物 、 事 件 的 起 因 、 经 过 、 结 果 ) → 谁 干 什 么 , 怎 么 样? ②标题法: 根据文章 的标题,加以补 充。 ③段意连接 法:把各 段的段落大意连 起来,稍加整理。 十 五 、 概括 文 章主 旨 ( 中 心思 想 ) 答 题 技 巧: 结合文章中心句 答题模板 : ① 记 叙 文 类 : 本 文 记 叙 了 , 赞 扬 ( 批 判 ) 了 , 表 达 了 作 者 的思想感 情。 ②写景状物 :本文描 写了 展现了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③成语故事 、童话、 语言:本文通过 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十 六 、 读完 这 篇文 章, 你明 白 了什 么道 理 ? 答 题 技 巧: 理解文章中心句+ 联系生活聊感想 答题 思路:文 章中心 句是人 要做有用 的人, 不要做 只讲体面 ,而对 人没有好处的人。那我们 就可以根据这句 话,联系生活写感想。 例题:读完《落花生》一 文你明白了什么 道理? 答:我们要像花生一样 做个实实在在的 人,二不是华而不实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