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下)“道德”发展到现代社会,一方面丢失了其中的本义,另一方面降格成为普通的伦理意义。近代以来,“道”在人们的眼中,早已与“德” 分道扬镳,而和“路”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人们并不知“道”和“德”的真正本意。由于不能认识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德”字的应用也共识性地 降格。正由于人们对“德”字初始本质的无明,解析不了、也验证不出其中的本质,必然会空言大道,谬论真道。人们常将老子所言的“德”与“道 ”,错误地与孔子所论的“五常”等量齐观,将“德”与“仁”、“义”、“礼”、“智”、“信”混为一谈,而导致愚昧的所谓“道儒之争”,并 曲解庄子的思想,用现代人的人文素养去猜想历史上圣贤们的崇高。人们做不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却猜想式解读圣人经典,必然会写出种种 谬论流传于世,以至于误己误人误国。在近代,不仅传统道德文化的原汁原味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因“道”和“德”分家,人们几乎已经讳言 “德”字。当“德”字失去了“道”字的陪伴以后,人们还不甘寂寞地找来了“功”字给“德”字做伴,美其名曰“功德”。因为现代人喜欢做“功 德”,而不愿真实修持德行,不喜欢讲“道德”,也不愿意在心身中实践以德进道。所谓“功德”,不仅急功近利,而且还可以用钱财贿赂购买而实 现“功德”。“德”字已经全然不在心中思行,不身体力行,而是成了身外之“物行”,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已经完全扭曲和改变了本真的道 德。“德”,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德,是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是用于返朴归真,复归大道的德。这个“德”字,如果不用在心中身 内,不在心身中进行实践,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意义。发了前面两篇,对于道德如此阐释,有些人不理解,也有些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不奇怪。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理论距离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已经两千多年了。现在社会上已经不同于两千多年之前,或者说明代之前那样,对此还是妇孺皆知 、老弱都能说清楚道明白的那个时代语境了。在那个时代,这些理论是不需要反复强调的,人们从小到大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中,很容易理解和掌 握。但是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文化已经西化了,无论从家庭、从学校、从社会,我们都未曾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和知识,更不用说体之于身去求证 其真伪。正象老子当年所说:“正复为奇,善复为訞。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话说回来,就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通过“为学者日益,闻道者 日损”来赓续文脉,光大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