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九年级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2025.4)本试题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注意事项:答卷前, 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Ba 137第 I 卷 选择题部分(共 4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化学小组的同学在 “制作再生纸” 的实践活动中,用机器搅碎废纸、浸 泡后搅拌成纸浆,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脱色漂白,再用纱网抄取纸浆并压平晾干。下列有关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搅碎废纸 B. 脱色漂白 C. 纱网过滤 D. 晾干成型2.2025 年 1 月,我国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 一次性塑料滥用 B. 生物多样性保护 C. 数字化环 境监测 D. 新能源汽车推广3.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 用量 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俯视或者仰视读取数据B. 实验室用 CO 还原 Fe2O3,应先通入 CO 气体,然后点燃酒精喷灯加热C. 酒精 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预留部分水或铺一层细沙4.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 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硫酸铜配波尔多液,防治虫害 B. 用熟石灰处理废水,降低酸性C. 用碳酸钡做 钡餐造影,诊断胃病 D. 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糕点5.碲化镉发电玻璃是一种既能导电又能发电的半导体材料。如图为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 中的部分信息和碲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7.6 B. 碲 元素位于第五周期C. x的数值为 6 D. 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6.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 大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氧作助燃剂是因为液氧具有可燃性B.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使用的钛 合金强度高、耐腐蚀C. 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天宫” 核心舱电推系统中的氮化硼陶瓷属于金属材料7.建立 物质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是因为H+和O H?结合生成水B.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因为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C. 氧气和液氧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 相同D. 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8.下列物质鉴别过程中,选择的方法或者试剂不正确的是( )A. 用水鉴别硝酸 铵和氢氧化钠两种白色固体B. 用稀盐酸鉴别铁粉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C. 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D. 用氯化钡 鉴别硫酸铵和硫酸钠两瓶无色溶液9.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可以利用羟基磷灰石作催化剂将空气中的 甲醛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22 : 9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改变 D. 反应后 “羟基磷灰石” 的质量变小10.中国 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其主要过程如下图: 已知阶段 II 的物质转化如下图所示,反应①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 量数均为 1。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推测一个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甲醇 < 甲醛B. 反应①和反应②前后各元素化 合价均没有改变C. 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属于化合反应D. 甲醇能够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②需持续补充H2O2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 的得 3 分,选对一个得 2 分,有错选的得 0 分。11. 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原子核的质量就是 原子的质量 B. 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C.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 具有相同电子数的微粒 一定属于同种元素12.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 KCl 溶液中的混有的少量 CaCl?加入过量的碳酸钾溶液,过滤B除去铜粉中的少量 CuO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C除去 HCl 中的少量 CO? 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干燥D除去 MgCl?溶液中的少量 NaCl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1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 化钾分别加入盛有 100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 1 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2 所示。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 烧杯乙中上层清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B. 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硝酸钾C. t1℃时,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 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在没有溶剂蒸发的前提下,烧杯乙中固体一定能全部溶解 14.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5.已知某果蔬清洗盐配料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小红欲探究其配料中各成分含量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如下:称取清洗盐样品 56g,100℃持续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所得固体加入 200g 水中充分溶解,继续加入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7.3% 的稀盐酸恰好反应,再次称量,所得溶液质量为 348.5g。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上述实验过程中生成 CO?的总质量为 4.4g B. 样品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53 : 42C. 样品中氯化钠的含 量约为 75.5% D. 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 54g第 II 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 60 分)相对原 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Ba 137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16. (12 分)化学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1) 按要求从氢氧化镁、氢气、二氧化硫、氯化铵中选取合适的物质, 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① 一种可做燃料的气体单质______ ② 一种能导致酸雨的氧化物______③ 一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 多的碱______ ④ 一种能做氮肥的盐______(2) 尿素[CO(NH2)2]是一种白色晶体,无味无臭,易溶于水,是哺乳动物 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 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① 尿素属于______(选填 “混合物”、“有机化合物”、“氧化物” 之一)。② 尿素[CO(NH2 )2]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______。③ 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尿素和水,写出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 _,写出工业生产尿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④ 尿素除用作氮肥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尿素[CO(NH2)2]和硼砂( Na2B4O7)反应制备氮化硼(BN),反应的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3) 若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年呼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约 275kg,种植一棵树每年可固碳(元素)约 5kg,请估算一下,一个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种植______棵树才能达到 碳中和(结果精确至 1 棵)。如果改用石灰乳吸收同样质量的二氧化碳,理论上可以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kg。(结果精确至 1 kg)17.(10 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 典籍里的智慧化学① 《汉书》记载 “高奴县 有洧(wěi)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__________资源。(选填 “可再生” 或 “不可再生”)② 《三国志》记 载:“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薪” 指柴、草等燃料,“去薪” 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③ 《本草纲目》记载古法酿酒: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 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白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C2H5OH ),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④ 《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 “苦泉水” 制取铜的方法:“挹(yì ,把液体盛出来)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写出铁与硫酸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2 ) 文物中的魅力化学①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市井风貌与生活场景,市集中的铁器、铜器交易反映了当时的 冶金技术。生铁(铁碳合金)属于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 无机非金属材料 B. 有机高分子材料 C. 金属材料 D. 复合材料② 石青[主要成分为Cux(CO3)2(OH)2] 是彩绘陶俑的一种矿物颜料,其中铜元素化合价为 + 2,则x= 。(3 ) 科技中的多样化学① 用作测定文物年代的碳 - 14,衰变时核内质子数发生改变,则衰变后元素种类。(选填 “改变” 或 “不变” )② 发掘的某些珍贵文物可放入氮气保护箱中,是因为氮气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③ “中国” 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早期 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三千多年后,中科院科学家以超真空扫描隧道仪,利用探针移动硅原子形成两个汉字 —— 中国。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 原子之间存在间隔 C. 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 中子、电子构成18.(10 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 择仪器,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实验。(1) 小红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取并 收集干燥、不含 HCl 的二氧化碳,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① 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 _______(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② 上述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③ 若利用稀硫 酸和锌粒制备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可以选择与制二氧化碳相同的发生装置,依据是____ ____________。(2) 小明用 CO 气体(含少量 CO?)测定某铁的氧化物(FexOy)试样的元素组成,所选仪器按 “ CO(含少量CO2)→F→C” 顺序连接,充分反应,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① 洗气瓶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② 反应前 F 处大玻璃管中加入铁的氧化物(FexOy)试样 的质量为 18.0g。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至大玻璃管冷却,此时称量 F 处大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为 14.0 g,洗气瓶 C 增重 14.85g。试推算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中x、y的比值为x:y= (填写最简整数比)。(3) 小红利用图 1 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探究学习。KClO?未加催化剂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2 所示(氧气传感器测量极限 值约为 29%),使用不同催化剂时的固体残留率分别如图 3 所示。已知:KClO?的熔点约为 356℃,MnO?在加热条件下不分解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写选项序号)。A. 未加催化剂时,氯酸钾的分解温度高于其熔点。B. 图 2 中A→B段氧气 浓度逐渐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加热时排出一部分空气,而氯酸钾还没有分解生成氧气。C. 加热氯酸钾时,试管口向上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受热熔化的 氯酸钾流出试管。D. 分析图 3 可知,对 KClO?分解催化效果更好的催化剂是分析纯 MnO?。19.(14 分)(1) 生活中 ,我们经常见到银白色的 “锡纸”,小明对其成分、性质及用途产生兴趣,经查阅资料得知,“锡纸” 实际上是铝箔纸。小明欲通过实验证明 “锡纸” 的主要成分是铝而不是锡,进行以下实验。取一片 “锡纸” 剪成两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① 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氯化亚铁溶液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说明 “锡纸” 是铝而非锡。② 向第二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 ___________,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2) 已知铝、锡均为银白色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铝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会发生钝化反应(金属与强氧化性酸接触时,表面迅速生成一层致密、稳定的氧化膜,阻止酸与金属继续反应的现象)失去金 属光泽,而锡与浓硫酸常温下不反应。若将 “锡纸” 和锡片表面打磨,分别浸入浓硫酸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填选项序 号)。A. 两者均无明显现象 B. “锡纸” 表面失去金属光泽,锡片无变化C. “锡纸” 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锡片无变化 D. 两者表面均产生大量气泡(3) 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下列有关判断 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B. 滤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金属离子有Z n2+、Cu2+、Ag+C.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能产生大量气泡 D. 滤渣中确定存在的金属单质只有银(4) 在实验室中有一固体 样品 A,其中可能含 Cu、Fe2O3、FeCl?、NH?Cl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另有一固体样品 B,其中含有 NaCl、N aNO?、CuSO?、NH?NO?四种物质中的三种。按如下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 全反应。)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① 沉淀 I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② 写出步骤 II 中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③ 无色滤液 H 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④ 为了确定红色固体 C 的组成,可以选择的物质有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 水 B. 盐酸 C. 氢氧 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⑤ 根据上述实验白色固体 B 中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请你通过无色溶液 H 进行实 验,判断白色固体 B 的组成,写出你的实验过程__________。20.(14 分)碳酸钙是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用途广泛 ,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物质。(1) 《天工开物》中曾记载 “煤饼烧石成灰”,是利用石灰石制取生石灰:“每煤饼一层,垒石(石灰石)一层 ,铺薪其底,灼火燔(灼烧)之,火力到后,烧酥石性。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① “灼火燔之” 与《石灰吟》 中的哪一句相符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 千锤万凿出深山 B. 烈火焚烧若等闲 C. 粉身碎骨浑不怕 D . 要留清白在人间② 生石灰遇水能生成熟石灰,下列关于熟石灰的用途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选项序号)。A. 改良酸性土壤 B. 用作建筑材料 C. 中和胃酸过多 D. 处理工业废气(2)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可以用石灰石生产牙膏中常用的摩擦剂:轻质碳酸 钙粉末。如图是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① 工业制备中 “步骤 II” 用 “过筛” 工艺进行,目的是拦截______筛 孔直径的颗粒。(填 “大于” 或 “小于”)② 步骤 II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3) 小丹同 学欲通过实验方法测定某生石灰样品中杂质的含量(杂质为 CaCO?),进行如下实验:步骤 I:取 4.8g 该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 加入 50g 水充分溶解。步骤 II:将 40g 稀盐酸分 8 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加入 5g,同时记录烧杯质量的变化。记录数据如下 :依据实验数据绘制相关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并计算:① 实验过程中溶质为 CaCl?和 HCl 的点为__________点 (选填坐标曲线中的 “A”“B” 或 “C” 之一)。② B 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__________g(最终结果精确到 0 .1g)。③ 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最终结果精确到 0.1%)。答案1.B(脱色漂白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2.A(一次性 塑料滥用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保护)3.A(量筒读数应平视,俯视或仰视不合理)4.C(碳酸钡与胃酸反应生成有毒的BaCl2,不能做钡 餐)5.D(碲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6.B(钛合金强度高、耐腐蚀,正确)7.B(光合作用原子种类不变)8.D(氯化钡与硫酸铵、硫酸钠 都生成沉淀,不能鉴别)9.A(生成CO2和H2O质量比44:18=22:9)10.D(甲醇转化为甲醛需持续补充H2O2)11.AB D(A 原子核质量≠原子质量;B 生成盐和水不一定是中和反应;D 相同电子数不一定同种元素)12.ACD(A 过量K2CO3引入新 杂质;C.Ca(OH)2与HCl反应;DNaOH与MgCl2反应)13.ACD(A 乙有固体,是饱和溶液;C 甲溶质多,质量分数大 ;D 升温乙固体溶解)14.BC(B 氧化钙遇水放热,U 型管液面变化;C 探究铁生锈与氧气有关)15.CD(C 样品中氯化钠含量 约 75.5%;D 最终溶质NaCl,根据Cl?计算)三、非选择题16.(1) ①H2;②SO2;③Mg(OH)2;④NH4Cl( 2) ①有机化合物;②N;③?3,;④H2O(3) 15;62517.(1) ①不可再生;②清除可燃物;③4:1;④Fe+CuSO4=FeSO4+Cu(2) ①C;②2(3) ①改变;②化学性质稳定;③C18.(1) ①A→C→B→E;②CaCO3+2HCl=CaCl2+H2O+CO2↑;③Zn+H2SO4=ZnSO4+H2↑,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2) ①2NaOH+CO2=Na2CO3+H2O;②5:7(3) ABCD19.(1) ①溶液由浅绿色变无色;②有气泡产生,2Al+6HCl=2AlCl3+3H2↑(2) B(3) A(4) ①BaSO4;②NH4NO3+KOH=KNO3+NH3↑+H2O;③、;④B;⑤NaNO3,取无色溶液H,先加足量稀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NaCl,再通过其他方法(如焰色反应等)判断NaNO3是否存在20.(1) ①B;②C(2) ①大于;②Ca(OH)2+CO2=CaCO3↓+H2O(3) ①A;②7.8;③设碳酸钙质量为x,由CaCO3+2HCl=CaCl2+H2O+CO2↑,生成CO2总质量为4.8+50+40?174.12=0.88g,=解得x=2g,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100%≈41.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