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虎奶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菇场要求、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档案等。本文件适用于虎奶菇的熟料袋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虎奶菇虎奶菇,正式名称菌核侧耳,隶属于菌物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侧耳科、侧耳属。菌盖漏斗形,常有散生、翘起的小鳞片,菌柄中生,偶尔偏心生,圆柱形,中实,表面与菌盖同色,通常有和菌盖表现一样贴生的小鳞片。
3.2熟料袋栽原料和辅料加水混合拌匀后,装入塑料栽培袋内,经常压或高压灭菌的培养基,用于接种养菌、长菇的一种栽培模式。
3.3原基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状组织,是尚未分化的原始子实体组织。
3.4菇蕾由原基分化的具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
4菇场要求
4.1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应符合要求。
4.2田地要求
选择清洁卫生、地势高燥、场地开阔、排灌方便的农田、山地、林地或果园作为生产场地作为生产场地。
5菌种
菌种生产应符合规定,使用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资质单位供应的菌种,不得使用种源不明的菌种。
6栽培
6.1栽培方式
采用熟料袋栽,脱袋覆土后进行出菇管理的方式。
6.2栽培季节
虎奶菇栽培宜安排在2月~3月接种,接种后40d进入出菇期,出菇温度32℃~35℃,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时间。
6.3栽培技术
6.3.1栽培流程
采用熟料袋栽,栽培流程为:培养基制备→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场地整畦→脱袋摆筒→覆土遮荫→覆土后菌丝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
6.3.2培养基配方
常用栽培基质为杂木屑、麦麸、米糠、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辅料为蔗糖,石膏,石灰、轻质碳酸钙等。按培养基配方准备原辅材料,所有材料要求干燥,无霉烂变质,无结团、无污染,符合NY/T1935规定要求。
6.3.3拌料
采用熟料袋栽,将干燥的原辅材料混合后加水搅拌均匀,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
6.3.4装袋
采用17cm×37cm×0.004cm规格低压聚乙烯原料的成形折角袋,每袋装干料量450g~500g,装料后扎牢袋口或套环棉花塞口。
6.3.5灭菌
料袋采用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料温达100℃后保持18h~20h,趁热再焖4h~5h,后卸袋冷却;高压灭菌,料袋在0.147MPac压力下保持3h即可。
6.3.6冷却
经灭菌后的料袋,摆放于培养室内散热冷却至室温。
6.3.7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解开菌种的袋口扎绳或拨出棉塞,接入虎奶菇菌种,并复扎袋口或棉花塞口。每袋菌种用量15g~20g。
6.3.8发菌管理
6.3.8.1培养室
培养室应环境清洁、通风、干燥、温度适宜、黑暗。培养室使用前,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
6.3.8.2菌袋摆放
根据发菌季节和设施条件确定菌袋摆放方式,采用床架横排卧式摆放,或者堆垛式摆放,菌袋堆码的高度应按照当时气温确定,防止高温引起烧菌。
6.3.8.3菌丝培养
培养室温度以20℃~28℃最为适宜,遮光培养,湿度60%~70%,通风透气。接种10天以后及时翻堆检查并逐渐降低菌袋堆码高度。一般接种后40d~50d,菌丝长满菌袋。
6.3.9场地整畦
栽培场地提前翻晒、消毒,平整土地,作好畦床,畦床四周开好排水沟。栽培场地适宜畦床宽度为80cm~100cm,高度为20cm~30cm,长度视场地而定。
6.3.10脱袋排筒
将发好菌的菌袋进行脱袋排筒。去掉外层菌袋,将菌筒卧倒摆放于畦床上,或先挖好凹陷式畦床,把菌筒竖立摆放在沟床内。上述畦床事先采用1%石灰水喷洒消毒;菌筒排放时,筒与筒的间距3cm~4cm,以便覆土时填充。
6.3.11覆土遮荫
菌筒表面覆土,覆土层厚3cm~5cm,覆土应为疏松的种植地表土,土壤含水量20%~25%,覆土后畦床复盖小拱棚,并加盖遮阳网遮荫;也可在大棚内种植,作畦、脱袋排筒、覆土同前所述。
6.3.12覆土后菌丝培养
6.3.12.1温度
菌筒覆土后的菌丝在土层定植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0℃~28℃,温度过高过低将影响菌丝生长。
6.3.12.2湿度
土层含水量应控制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
6.3.12.3光照
保持适当的荫蔽度,进入原基发生前后,小棚上覆盖遮阴网。
6.3.12.4通风换气
为保持畦床空气新鲜,应适时揭开畦床上拱膜通风换气。
6.3.13出菇管理
6.3.13.1温度
出菇阶段温度应随菇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宜控制在28℃~32℃。
6.3.13.2湿度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适时对畦床喷水,保持畦沟浅度蓄水,土层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空气相对湿
度要求随菇蕾发育而逐步升高,宜控制在80%~90%。
6.3.13.3光照
子实体形成期应在菇棚上方加盖遮荫物,保持自然散射光。
6.3.13.4通风
子实体生长阶段应保持栽培场地通风,每天通风2次~3次。
7病虫害防治
7.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应严格执行要求,在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农药。
7.2病害防治
覆土后,菌丝生长前期若发现霉菌,应及时清除,并撒上生石灰消毒抑菌。
7.3虫害防治
生产中虫害主要有白蚁和蛞蝓,白蚁宜用白蚁灵或灭蚁粉放入蚁巢和蚁路上。蛞蝓傍晚用石灰粉撒在其活动处防治。
8采收与加工
8.1采收
子实体菌柄长4cm~8cm,菌盖3cm~6cm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应保持菇体清洁,外观形态完整,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畦床上的残留物。从接种至采收80d~90d,产菇期可采3潮-5潮,整个生产周期130d~150d。
8.2烘干
采收后的虎奶菇鲜品,按菇大小分层整齐摆放烘烤筛上,当天烘干。烘干房的起烘温度35℃,逐渐升高,并控制在50℃~65℃,干品要求含水量控制在12%~13%。
8.3包装
烘干后的产品,应及时装入塑料袋内,扎牢袋口。包装袋应符合规定。
9生产档案
每个生产场地(棚室)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从原辅材料购进、栽培工艺、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加工等全程的可追溯档案,并保留2年以上备查。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均有有效记录,以证实所有的菇事操作遵循技术指导性文件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