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中生生物联赛试题解析版高中生物100?2025年04月23日 11:50?山东?2024年全国高中生生物联赛试题一、单选题1 .下列不属于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特点的是( )A.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B.含有大量重复序列,例如高度重复的卫星DNAC.功能相关的 基因串联在一起,转录产生一条mRNA链D.基因组的完整复制依赖于逆转录【答案】C【分析】真核生物体细胞内的基因组分细胞核基因组与细 胞质基因组,细胞核基因组是双份的,即有两份同源的基因组;细胞质基因组可有许多拷贝。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一个结构基因经过 转录和翻译生成一个mRNA分子和一条多肽链。细胞核基因组存在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可达百万次以上,大多为非编码序列;因此,基因组中不编 码的区域多于编码区域。大部分基因含有内含子,因此,基因是不连续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具有许多复制起点,但每个 复制子的长度较小。【详解】A、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A不符合题意;B、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含有大量重复序列,重复 次数可达百万次以上,例如高度重复的卫星DNA,B不符合题意;C、原核生物基因组功能相关基因串联在一起,并转录在同一mRNA,真核生 物基因组DNA内含子与外显子相间排列,转录时一起被转录下来,然后RNA中的内含子被切掉,外显子连接在一起成为成熟的mRNA,作为指 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C符合题意;D、端粒的复制不能由经典的DNA聚合酶催化进行,而是由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完成,基因组的完 整复制依赖于逆转录,D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实验方法中能直接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有( )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B. 酶联免疫吸附C.酵母双杂交系统? ? ?D.质谱分析【答案】D【分析】蛋白质磷酸化:指由蛋白质激酶催化的把ATP的磷酸基转移到底物 蛋白质氨基酸残基(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上的过程,或者在信号作用下结合GTP,是生物体内一种普通的调节方式,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质磷酸化是调节和控制蛋白质活力和功能的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机制。【详解】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又称蛋白质印 迹,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免疫印迹常用于鉴定某种蛋白,并能对蛋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但不能直 接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A错误;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酶联免疫技术,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即用酶标记抗 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 后显色来判断结果,不能直接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B错误;C、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将待研究的两种蛋白质分别克隆(融合)到酵母表达质粒的转 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的DNA结合结构域(DNA-BD)和转录激活域(AD)上,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白质相 互作用的系统,不能直接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C错误;?D、质谱法即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有分子离 子、同位素离子、碎片离子、重排离子、多电荷离子、亚稳离子、负离子和离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离子)按它们的质荷比分离后进行检测的方法 。测出离子准确质量即可确定离子的化合物组成,能直接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D正确。故选D。?二、多选题3.关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化合物B.根瘤菌固定的氮元素不会释放到土壤中C.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长 所需氨基酸D.豆科植物分泌特殊物质,诱导根瘤菌靠近并感染其根部【答案】ACD【分析】1、共生: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 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二者互惠互利,共同生活。2 、生物固氮是指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以及在农业中的应用。3、固氮微生物分为 两种:共生固氮微生物(豆科植物根瘤菌等)和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等)。【详解】A、根瘤菌为共生固氮微生物,能将大气中氮转化为 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A正确;?B、根瘤菌固定的氮元素可以随着破溃的根瘤及其豆科植物的根系残留在土壤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土壤 中的氮素,B错误;C、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C正确;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的形成依赖豆科植物 分泌特殊物质,诱导根瘤菌靠近并感染其根部,D正确。故选ACD。4.三羧酸循环由8步反应组成,其中不可逆的反应是( )A.柠檬酸经 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B.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α-酮戊二酸C.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D.琥珀酰辅酶A经底物水平磷酸 化形成琥珀酸【答案】BC【分析】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以及其他某些氨基酸代谢的联系和互变枢纽,也是这些物质在体内被彻底氧化的 共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是乙酰辅酶A,它不但是糖氧化分解的产物,也可以由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蛋白质中的某些氨基酸代谢获得, 因此三羧酸循环实际上是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通路,人体内大约三分之二的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分解的。三羧酸循环在需氧生 物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详解】三羧酸循环包括8步反应,其中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有3个:草酰乙酸一柠檬酸 ;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a-酮戊二酸→琥珀酰CoA,其它均是非关键酶催化的可逆反应。草酰乙酸和乙酰CoA在柠檬酸合酶催化下生成柠 檬酸,此反应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步骤,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乙酰CoA的高能硫酯键,由于高能硫酯键水解时可释出较多的自由能,使反应成为单 向的不可逆反应,BC正确。?故选BC。5.与胆固醇合成密切相关的HMG-COA还原酶(H酶)位于内质网膜。研究者在培养细胞CHO中 表达了跨膜结构域融合了GFP的H酶,即H-GFP。经不同浓度的胆固醇和二氢羊毛甾醇(DHL)处理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酶的表达。如 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不支持的结论有( )胆固醇(uM)-1310---DHL(uM)----0.313A.H酶在DHL缺乏的条件下比 较稳定B.DHL能够直接与H酶跨膜结构域结合C.DHL对维持胆固醇稳态发挥调控作用D.DHL导致H酶的翻译过程受阻【答案】BD【分 析】CHO细胞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是一种可以无限增殖的细胞。【详解】A、由图示结果可知,H酶在DHL缺乏的条件下的表达量比较稳定, 而在不同浓度的DHL下表达量下降,A不符合题意;B、图示结果不能表明DHL是否直接与H酶跨膜结构域结合,B符合题意;?C、根据题意 可知,DHL可通过调控H酶的表达进而对维持胆固醇稳态发挥调控作用,C不符合题意;D、由图示结果可知,DHL可导致H酶表达量下降,但 不能说明 DHL导致H酶的翻译过程受阻,也可能是使其转录过程受阻,D符合题意。故选BD。三、单选题6.溶菌酶是一个碱性蛋白质,其相 对分子质量约为14kDa,用以下方法从蛋清中得到溶菌酶,纯度最高的方法是( )A.硫酸铵沉淀,然后有机溶剂沉淀B.硫酸铵沉淀,然 后离子交换层析C.等电点沉淀,然后离子交换层析D.有机溶剂沉淀,然后凝胶过滤层析【答案】B【分析】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 中的离子之间所生的交换反应来进行分离的,分离的效果较好,广泛用于微量组分的富集。一般流程为:鲜蛋一预处理一搅拌吸附一上柱洗脱一等电 点沉淀一透析一喷雾干燥一成品。溶菌酶在等电点以下较广泛的pH值范围内,分子带正电荷,可吸附于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上,洗脱后盐析,可 得溶菌酶沉淀,再进行精制可得成品。【详解】溶菌酶具有耐热性,在酸性条件下经受长时间高温处理而不丧失活性;而且溶菌酶又具有特别高的等 电点,因此采用热变性与等电点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可除去大部分的杂蛋白。聚丙烯酸是一种多聚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与溶菌酶结合形成凝聚物 ;当有钙离子存在时溶菌酶又能从这种凝聚物中分离出来,同时生成丙烯酸钙沉淀,后者经过硫酸的酸化又重新形成聚丙烯酸。在实验中,一旦提取 液中溶菌酶与聚丙烯酸结合,所形成的凝聚物会立即粘附于试管的底部,倾去上层液体可使溶菌酶既得到纯化,又得到浓缩。最后再用葡聚糖凝胶柱 层析,使杂蛋白、溶菌酶和钙离子分开。因此从蛋清中得到溶菌酶,纯度最高的方法是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更合理有效,ACD错误、 B正确。?故选B。四、多选题7.已知在正常人体内X蛋白有155个氨基酸,在某疾病中该蛋白长度变为165个氨基酸,下列密码子突变可造 成该现象的有( )A.GAU→GAC? ?B.CGA→UGAC.UAA→CAA? ?D.UGA→AGU【答案】CD【分析】mRN 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其中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为翻译终止的信号。【详解】正常人体内X蛋白 有155个氨基酸,在某疾病中该蛋白长度变为165个氨基酸,说明终止密码延后出现,原来位置上的终止密码变成了可以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 已知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因此AB错误,CD正确。故选CD。8.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与RNA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有( )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B.紫外线交联免疫共沉淀?C.RNA pull downD.RNA免疫沉淀【答案】BCD【分析】1、染色质免 疫共沉淀技术的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 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 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段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2、免疫共沉淀是 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详解 】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与DNA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A错误;B、紫外线交联免疫共沉淀(CLIP)已被开发为使用UV测 定RNA-蛋白质复合物体内交联的常用方法,B正确;C、RNA pull-down实验是一种用于寻找RNA靶标的实验方法,它结合了R NA杂交技术和亲和层析技术,该实验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一种与目标RNA互补的DNA探针固定在琼脂糖珠上,通过混合样品中的RNA和蛋白质 来鉴定RNA的结合伴侣,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与RNA分子相互作用,C正确;D、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 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是确定两种蛋白质在完整细胞内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RNA免疫沉淀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与RNA分子相互 作用,D正确。故选BCD。五、单选题?9.糖原磷酸化酶a 和磷酸化酶b 是一种酶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磷酸 化酶b发生二聚化即可转变为磷酸化酶aB.磷酸化酶b上的一个丝氨酸被磷酸化即可转变为磷酸化酶aC.磷酸化酶b作为酶原,可以被蛋白酶切 割从而转变为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D.葡萄糖分子可以结合磷酸化酶b,通过变构调节的方式将其转变为磷酸化酶a【答案】B【分析】①糖原磷酸 化酶具有磷酸化酶a和磷酸化酶 b两种形式。磷酸化酶a有催化活性,磷酸化酶b几乎无活性,它们可以相互转变;②糖原磷酸化酶受AMP(活 化),葡萄糖-6-磷酸(抑制)的别构调节;③磷酸吡哆醛(PLP)是磷酸化酶、氨基转移作用的必需辅助因子。【详解】糖原磷酸化酶以a、 b两种形式存在。在糖原磷酸化酶激酶及ATP存在下,在糖原磷酸化酶b的丝氨酸残基进行磷酸化修饰,使无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b转变成有活性 的糖原磷酸化酶a。糖原磷酸化酶a可经磷蛋白磷酸酶作用使其丝氨酸残基脱去磷酸,成为无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b,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组蛋白八聚体形成直径9nm、高为5nm的圆柱体,人类细胞核的直径为6μm,则组蛋白八聚体占据细胞核体积的百分比最接近( )A.约为5%? ?B.约为9%? ?C.约为12%? ?D.约为15%【答案】B【分析】人的一个细胞中约有60亿个碱基对,长2米 ,这2米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和组蛋白构成,八个组蛋白分子会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 ,约200 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详解】在染色质片段中,一个核小体直径为10 nm,核小体由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缠绕其上的DNA组成,DNA分子在一个八聚体上缠绕1.75圈,八聚体蛋白外缠绕的DNA长度为200 pb。因此,人类细胞核中组成核小体的组蛋白数八聚体大约为K=,则组蛋白八聚体占据细胞核体积的百分比为:,B正确。故选B。如图显示了 DNA复制时,RNA引物预先结合到模板上可以开始DNA合成的位点。为了检测新合成的DNA,向混合物中添加了32P放射性标记的dCT P,并通过自显影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1.用32P放射性标记的dCTP,其标记的位置应该在( )A.α位的P ? ?B.β位的P? ?C.γ位的P? ?D.都可以?12.复制时能够解旋DNA的酶是( )A.Mc㎡-7? ?B.RPA? ? C.Dn2? ?D.DNA Pol13.实验1中,有M和N两组产物,这两个中( )A.M是前导链,N是滞后链B.M是滞后链,N是 前导链C.M是模板链,N是新生链D.M是新生链,N是模板链14.在上图的实验2中,只检测到产物M。可以解释产物N消失的原因的是( )A.引发酶缺失B.聚合酶Polδ缺失C.聚合酶Polε缺失D.忘加ATP?【答案】11.A? ??12.A? ??13.A? ??14.B【分析】DNA的复制: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 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 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11.由于dCTP中β位的P和γ位的P都会在合成DNA的过程中脱落下来,并不参与胞嘧啶 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因此,为了标记合成的DNA链,用32P放射性标记的dCTP,其标记的位置应该在α位的P,A正确,BCD错误。?故 选A。12.MCM7是Mc㎡-7复合体的亚基,属于含有MCM box的染色体结合蛋白家族。Mc㎡-7形成的六聚体具有解旋酶活性,其 首先在DNA复制原点起作用;RPA、Dn2、DNA Pol均不具有解旋DNA生物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实验1中, 有M和N两组产物,其中M只有一个片段,而N有许多片段,因而可推测M是M是前导链,N是滞后链,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A、 引发酶缺失会导致没有产物,而不是只是N消失,A错误;B、聚合酶Polδ是催化滞后链合成的,因而可导致没有产物N,B正确;C、聚合酶 Polε缺失会导致没有产物M,与事实部分,C错误;D、PCR过程中不需要添加ATP,D错误。故选B。15.在真核生物中,通常比较有 利于转录的基因位置是( )A.靠近端粒区B.异染色质区C.常染色质区D.在组蛋白被高度去乙酰化的区域【答案】C【分析】转录是指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详解】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靠近端粒区为长的序列重复;异染色 质被定义为具有不同密度的染色体材料,在异染色质中,基因要么被抑制,要么被修饰,异染色质是基因组的非活性部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 质染色更深。异染色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避免遗传不稳定性。常染色质被定义为不易接受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物质。 常染色质有助于代表主要基因并 包括转录。组蛋白高度去乙酰化会影响转录,从而导致表观遗传现象,ABD错误,C正确。?故选C。16.下列微生物的生活史最接近病毒的是 ( )A.衣原体? ?B.支原体? ?C.立克次氏体? ?D.螺旋体【答案】A【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病毒侵入寄主 后,第一步是表达与复制相关的蛋白,称为潜伏期。第二步是表达结构蛋白,如外壳蛋白,并利用复制酶对核酸进行大量的复制,为增长期。第三步 是进行装配,将核酸和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病毒粒体,转运到其它未侵染的细胞中。病毒的生活史简单概括为: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 成熟与释放。【详解】A、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性能量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衣原体为革兰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 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衣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但比病毒大的生物,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近似细菌与病毒的病原 体,具有两相生活环。它没有合成高能化合物ATP、GTP的能力,必须由宿主细胞提供,因而成为能量寄生物,多呈球状、堆状,有细胞壁,有 细胞膜,属原核细胞,一般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其生活史与病毒最为接近,A正确;B、支原体是一种类似细菌但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在 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直径50-300nm,能通过细菌滤器,B 错误;C、立克次氏体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 胞内的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 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C错误;?D、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其在生物学位置上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螺旋体全长 3-500μm,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常 见于水、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上,亦有的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D错误。故选A。17.以下氮元素的代谢过程,在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 )A.固氮作用B.氨氧化为亚硝酸C.异化性硝酸盐还原D.同化性硝酸盐还原【答案】D【分析】氮是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组成元素,氮循环是重 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循环由6种转化氮化合物的反应组成,包括固氮、同化、氨化(脱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硝酸盐还原。【详解】 A、固氮作用是大气中氮被转化成氨(铵)的生化过程。固氮微生物都具有固氮基因和由其编码合成的固氮酶,生物固氮是只有微生物或有微生物参 与才能完成的生化过程,但不是最常见的氮元素的代谢过程,A错误;B、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有氧条件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硝化作用是 由两群化能自养细菌进行的,先是亚硝酸单胞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然后硝酸杆菌再将亚硝酸氧化为硝酸,但不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氮元素的代谢过 程,B错误;?C、?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又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是某些微生物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将NO3-或NO2-作为最终电子 受体进行厌氧呼吸代谢,从中取得能量,硝酸盐还原生成N2O,最终生成N2的过程,不是最常见的氮元素的代谢过程,C错误;D、同化性硝酸 盐还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过程,涉及硝酸盐被还原为氨或铵盐,然后进一步转化为含氮的有机物。同化性硝酸盐还原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光合原 生生物中,其目的是利用硝酸盐合成细胞物质,同化还原过程中没有亚硝酸盐的积累,也没有铵的释放。这一过程是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最 常见的氮元素的代谢过程,D正确。故选D。?六、多选题18.下列有关真菌的正确表述是( )A.酵母的细胞壁中不含几丁质B.酵母最常 见的有性繁殖方式是形成接合孢子C.青霉的重要形态特征是具有扫帚状的分生孢子梗D.匍匐枝是根霉的营养菌丝【答案】CD【分析】真菌是一 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具有的特点:①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②没有 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③一般都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④其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⑤细 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两者兼有。【详解】A、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占壁干重的85%以上,其余是蛋白质 、氨基葡萄糖、磷酸和类脂,几丁质含量随种而异。裂殖酵母的细胞壁,一般不含几丁质,啤酒酵母含几丁质约1~2%,有些丝状酵母含几丁质超 过2%,A错误;?B、酵母最常见的有性繁殖方式是产生子囊孢子,B错误;C、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生有成串的孢子,成 熟的孢子的颜色为青绿色,C正确;D、根霉在生长时,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末端生有假根,在假根处长出成群的孢子囊梗,顶端孢 子囊产生许多孢子 。成熟的囊孢子从破裂的囊壁释放出来,散布各处进行繁殖 ,D正确。故选CD。19.关于硝化作用,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硝化作用是产能过程B.硝化作用是有氧呼吸C.进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是异养微生物D.自然界的硝酸盐都是通过微生物硝化作用产 生的【答案】AB【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B、硝化作用是一个产能过程,其中硝化 细菌通过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将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条件下转化为硝酸,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氮的转化,还涉及到能量的产生,这个过 程必须有氧气的参与,硝化作用是有氧呼吸,AB正确;C、进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是自养微生物,C错误;D、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也能形成硝酸盐 ,D错误。?故选AB。?七、单选题20.关于膜蛋白的类型及其与磷脂双分子层的结合,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跨膜蛋白通过共价键与 磷脂双分子层结合B.膜周边蛋白通过共价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C.脂锚定膜蛋白通过氢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D.内在膜蛋白通过疏水作用与磷 脂双分子层结合【答案】D【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 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的具有细胞识别的 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详解】A、跨膜蛋白通过共价键、氢键和离子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A错误;B、膜周边蛋白可与磷脂分子头部结 合,而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所以外周蛋白上与磷脂分子结合通过亲水作用实现,B错误;C、脂锚定膜蛋白通过共价键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 C错误;D、由于磷脂分子尾部是疏水性的,因此,内在膜蛋白通过疏水作用与磷脂双分子层结合,D正确。故选D。?八、多选题?21.关于接 受并传递信号的各种类型受体分子,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A.NO受体具有酶活性B.类固醇激素受体定位于细胞膜C.受体酪氨酸激酶能引 发共价修饰D.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通过第二信使cAMP介导细胞内信号传递【答案】ACD【分析】G蛋白是指能与鸟苷二磷酸结合,具有GT 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传导蛋白。G蛋白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动植物体中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当细胞转导胞外信号时,首先由 不同类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接受细胞外各种配基(胞外第一信使)。然后受体被活化,进一步激活质膜内侧的异三聚体G蛋白,后者 再去激活其下游的各种效应器,产生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从而将信号逐级传递下去,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详解】A、NO的细胞内受体是 鸟苷酸环化酶,具有酶活性,A正确;B、类固醇激素受体定位于靶细胞的核、细胞质以及细胞膜上,B错误;C、受体酪氨酸激酶是最大的一类酶 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引发共价修饰,C正确;D、G蛋白偶联受体是由单条多肽 7次跨膜形成的,该信号通路是指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cAMP,从 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D正确。故选ACD。22.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细胞周期可分为前 、中、后、末四个时期B.终末分化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分裂?C.肿瘤细胞一直处于细胞周期中D.可用抑制微管聚合的药物将培养细胞同步 化到前中期【答案】BD【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详解】A、细胞周期分 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A错误;B、终末分化的细胞正常情况下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不再分 裂,B正确;C、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但是也会死亡,所以不会一直处于细胞周期中,C错误;D、着丝粒的形成与微观的聚合有关,所 以抑制微管聚合的药物,会影响着丝粒的一分为二,进而使培养细胞同步化到前中期,D正确。故选BD。研究发现恶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脑脊 液中有一种特异性蛋白M。为了探索这种蛋白的功能,科学家进行了胶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如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23.对恶性星形细 胞瘤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有( )A.端粒酶活性低? ?B.迁移能力强C.能无限增殖? ?D.细胞分化程度相对低24.根据图中的结果 ,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正常培养基中不含蛋白AB.蛋白A促进划痕愈合C.蛋白A能够促进细胞分裂D.蛋白A能够促进细胞迁移?【 答案】23.BCD? ??24.ABD【分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 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23.A、端粒学说认为染色体的两端的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 加而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衰老,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因此认为瘤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高,能快速修复缩短的端粒,抑制其衰老,A错误;B 、肿瘤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B正确;C、肿瘤细胞中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 生突变,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C正确;D、肿瘤细胞分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相对低,D正确。故选BCD。24.A、根据题意, 蛋白A是恶性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脑脊液中有一种特异性蛋白,说明正常细胞不能合成分泌蛋白A,正常培养基中不含蛋白A,A正确;?B、由 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不含蛋白A的组别相比,含有蛋白A的实验组24h时的细胞划痕明显变窄,说明蛋白A具有促进划痕愈合的作用,B正确; C、由实验结果可知,相较于蛋白A含量为零的对照组,蛋白A浓度较低时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C错误;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24h时划痕 更窄,但低浓度的蛋白A并不会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因此推测蛋白A能够促进细胞迁移进而促进划痕愈合,D正确。故选ABD。?九、 单选题25.如图为蝗虫精巢细胞产生精子的过程,其中(2)-(8)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进程图。其中处于终变期的是( )?A.(3 )? ?B.(4)? ?C.(6)? ?D.(7)【答案】C【分析】图中(2)-(8)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进程图,该过程中细胞核 解体,染色质变为染色体。?【详解】终变期(diakinesis),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根据上述定义 ,(6)符合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ABD错误,C正确。故选C。?十、多选题26.关于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结构和 功能上的异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均为单层膜的异质性细胞器B.均能通过分裂增殖C.乙醛酸循环反应仅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发生D. 动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能将脂肪酸转化为糖,溶酶体不具有该功能【答案】AC【分析】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 的细胞器,可将过氧化氢酶亚基与血红素合成过氧化氢酶,通过二分裂法增殖;溶酶体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溶酶体具 单层膜,内含许多水解酶。溶酶体在细胞中的功能是分解从外界进入到细胞内的物质,也可消化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当细胞衰老时,其 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消化整个细胞而使其死亡。【详解】A、过氧化物酶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溶酶体具单 层膜的内含许多水解酶的细胞器,均为单层膜的异质性细胞器,A 正确;B、过氧化物酶体通过二分裂法增殖,B错误;C、植物中的过氧化物酶 体又称乙醛酸植物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又称乙醛酸循环体。植物的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存在于叶子中,参与光呼吸作用,催化二氧化碳固定,并使光合作 用的副产物乙醇酸被氧化,转化为乙醛酸和过氧化氢,C正确;?D、动物细胞中不存在过氧化物酶体,D错误。故选AC。?十一、单选题27. 关于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过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植物应对缺氧、高盐等环境胁迫的反应B.植物细胞液泡可 通过释放水解酶参与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C.在病原体侵染部位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能阻止病原体侵染范围扩大D.液泡可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各类 生物大分子【答案】D【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一种生理性死亡,常发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中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影响因素包括病原体、盐害、低氧、低温、热激、金属离子等。【详解】A、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常 发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是植物应对缺氧、高盐等环境胁迫的反应,A正确。B、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液泡中的水解 酶的释放有关,在液泡破裂后,导致细胞质的快速清除,因此液泡可通过释放水解酶参与调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B正确。C、在病原体侵染部位 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使病原体不能增殖蔓延,能阻止病原体侵染范围扩大,C正确。D、液泡与溶酶体类似,富含水解酶,能吞噬衰老的细胞器, 但液泡无法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各类生物大分子,D错误。故选D。?28.以下关于跨膜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带电的分子或离子不能通 过细胞质膜B.转运蛋白使溶质跨膜的速度比通道快得多C.许多动物细胞的质膜上有开放的K+通道,但细胞质内的K+浓度仍然远高于细胞外D .当动作电位激发时,轴突的膜电位会变得更负【答案】C【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 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 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解】A、带电的分子或离子可以以自由扩散或主动运输等方式通 过细胞质膜,A错误;B、溶质分子进行的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其中通道蛋白介导的物质运输速度比载体蛋白介导的快,B错误;C、许多动物细胞 的质膜上有开放的K+通道,但细胞质内的K+浓度仍然远高于细胞外,该浓度差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维持,C正确;D、当动作电位激发时,钠离子 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轴突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错误。故选C。29.关于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分选及降解过程的描述,正确的 是( )A.细胞内大部分转运囊泡的膜上都有微管结合蛋白B.被泛素化修饰的蛋白都会经蛋白酶体降解C.N-连接的寡糖链最初是在内质网 腔内形成的,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移到天冬酰胺残基上?D.所有过氧化物酶体蛋白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然后被转运进入过氧化物酶体【 答案】C【分析】蛋白酶体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和其他蛋白主要降解的途径,它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古细菌和一些细菌中是一种 具有多重催化活性的蛋白酶,由多个催化和调节蛋白组成。它具有三到四个不同的肽酶活性,包括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水解活性。大多数蛋 白质在被蛋白酶体降解之前需要泛素化。【详解】A、细胞内大部分转运囊泡的膜上没有微管结合蛋白,否则会影响囊泡的转运,A错误;B、泛素 能与细胞中需要降解的蛋白质结合,这个过程被称为蛋白质泛素化,但被泛素化修饰的蛋白不都会经蛋白酶体降解,B错误;C、N-连接的寡糖链 最初是在内质网腔内形成的,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移到天冬酰胺残基上,实现肽链的糖基化,C正确;D、所有进入过氧化物酶体的蛋白都是在 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然后被转运进入内质网,而后才被转入过氧化物酶体,D错误。故选C。?十二、多选题30.关于膜脂的描述正确的有( )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可以围绕其长轴旋转,并在其所在单层中变换位置B.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很容易自动从脂双层的一侧翻转到另一侧C. 糖脂在合成及转运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膜泡之间移动,但总是位于脂双层的某一侧?D.与其它生物的质膜相比,一些古菌的脂双层中含有更多的 饱和脂肪酸,所以能在高温条件下生活【答案】AC【分析】1、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 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A、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可以围绕其长轴旋转,并在其所 在单层中变换位置,A正确;B、由于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端,尾部是疏水端,一般情况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不会自动从脂双层的一侧翻转到 另一侧,B错误;C、糖脂在合成及转运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膜泡之间移动,但总是位于脂双层的某一侧(如细胞膜的外侧),C正确;D、饱和 脂肪酸的熔点相对较低,与其它生物的质膜相比,一些古菌的脂双层中含有更多的饱和脂肪酸,所以能在低温条件下生活,D错误。故选AC。31 .在观察细胞结构时需要借助显微镜,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 )A.人眼的分辨率一般为0.02毫米B.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 率是0.2微米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生物样品,分辨率可达0.14纳米?D.基于受激发射损耗(STED)原理,显微镜的分辨率可 以突破阿贝极限【答案】BCD【分析】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之上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μm,透射电子显 微镜的分辨率为0.2nm,也就是说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放大了1000倍。【详解】A、人眼能分辨的最小长度大约是0.1 毫米,A错误;B、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一般为0.2微米左右。这是由于光学显微镜受到光的衍射限制,无法分辨小于光波长的细节,B正确;C 、最常用的电子显微镜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超薄切片和复染样品,分辨率可达0.14纳米,C正确;D、受激发射损耗显微(ST ED) 在STED显微术中,有效荧光发光面积的减小是通过受激发射效应来实现的,是一种可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远场光学显微术,D正确。 故选BCD。?十三、单选题下图是木贼孢子在光照下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32.下列有关图片中①到③细 胞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有( )A.两个细胞核中的一个发生了细胞程序性死亡B.质体移动到细胞上侧C.细胞核移动到下侧D.细胞出现极 性33.图片④中的细胞分裂是( )A.有丝分裂中期B.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C.增殖分裂D.不等分裂34.下列有关图片⑤中两个细 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细胞为营养细胞,小细胞为生殖细胞B.大细胞为二倍体,小细胞为单倍体C.大细胞和小细胞均为单倍体D.大 细胞和小细胞均为二倍体35.下列参与了上述①到④极性建立及细胞分裂过程的主要调控因素有( )A.温度? ?B.光照? ?C.水? ?D.微管?【答案】32.BCD? ??33.ACD? ??34.C? ??35.BD【分析】1.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控 制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方式。2. 细胞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最大凝集并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3. 单倍体的是指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 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4. 细胞极性是指细胞、细胞群、组织或个体所表现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各部分彼此相对两端具有某些不同的形态 特征或者生理特征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对称性分布。32.根据图分析可知①到③细胞结构变化为细胞核中的一个核 仁消失,同时质体移动到细胞上侧、而细胞核移动到下侧,细胞出现极性。故选BCD。33.根据图片④中的细胞染色体最大凝集并排列在细胞赤 道板位置,可以推测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增殖,并发生不等分裂,故ACD正确,B错误;故选ACD。34.图片⑤中两个细胞为大细胞和小 细胞,大细胞和小细胞均为单倍体,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5.根据题目分析,有丝分裂是在分裂过程中形成和动态调节微管的核心机 制。因此,①到④过程极性建立及细胞分裂过程的主要调控因素包括光照和微管,故BD正确,CD错误。故选BD。36.下列结构中的细胞,与 拟南芥茎的背地性生长有关的是( )A.中柱鞘? ?B.维管束鞘? ?C.胚芽鞘? ?D.淀粉鞘【答案】D【分析】生长素作用因浓度 、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 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详解】A、? ?中柱鞘是根? ?初生结构中,位于维管柱最外层紧贴内皮层的一层细胞, 中柱鞘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具有潜在的分裂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形成侧根、? ?不定根、不定芽、部分维管形成层或木栓形成层,与背地性生 长无关,A错误;?B、维管束鞘指部分或全部包围在维管束周围的单层至多层细胞构成的机械组织,在叶片的横切面上,细胞近于圆 形、长圆形 或肾形,其径向壁紧凑地排列,包围在各个小脉外围。外鞘的外方和一般叶肉细胞连接,内方则和内鞘细胞紧连,其形成与背地性生长无关,B错误 ;CD、拟南芥茎中具有淀粉鞘,含有淀粉粒,参与茎重力信号的响应,拟南芥茎中并不含有胚芽鞘,C错误,D正确。故选D。37.夹竹桃叶不 具备的特点是( )A.复表皮? ?B.气孔下陷C.具有表皮毛? ?D.栅栏组织发达【答案】B【分析】夹竹桃常绿大灌木,高可达5米 ,无毛,叶3-4枚轮生,在枝条下部为对生,窄披针形,全缘,革质,长11-15厘米,宽2-2.5厘米,下面浅绿色;侧脉扁平,密生而平 行。【详解】AC、夹竹桃属于旱生植物,叶似竹小而厚,蜡被和表皮毛发达,叶的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叶片表皮是多层细胞的结构,称为 复表皮,AC正确;B、夹竹桃叶下表皮有向内凹陷的气孔窝,气孔长在气孔窝内,气孔窝内还有许多表皮毛,这种结构可以降低水分的蒸腾作用, 是植物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D、上面(或正面、腹面)是深绿色的叶肉组织,叫栅栏组织,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的细胞内叶绿体多,能 够充分接受正面照射的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是适用于光合作用的一大特点,D正确。?故选B。?十四、多选题38.关于茎的维管形成层,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束中形成层来源于原形成层,属于次生分生组织B.束间形成层来源于髓射线,属于次生分生组织C.束中形成层来源 于原形成层,属于初生分生组织D.束间形成层来源于髓射线,属于初生分生组织【答案】BC【分析】植物的维管形成层一般指裸子植物和双子叶 植物的茎和根中,位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经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使茎和根加粗。【详解】A C、束中形成层位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是原形成层保留下来的初生分生组织。在茎进行次生生长时成为形成层的一部分,C正确,A错 误;BD、当束中形成层开始活动后,初生维管束之间与束中形成层部位相当的髓射线薄壁细胞脱落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次生分生组织,称束 间形成层,B正确,D错误。故选BC。39.广义的苞片是指高度特化、与花相关但又是非花起源的似叶器官,存在于花和花序下方。依据这样的 界定,下列禾本科植物花和花序上的结构属于苞片的结构有( )A.外颖? ?B.内颖? ?C.外稃? ?D.内稃【答案】ABCD?【 分析】禾本科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沿着简化方向前进的。它的花朵小而精简,通常只有雄蕊和雌蕊,花被退化为极小的鳞被,由特化的稃片包藏着 ,小花连同其下颖片(即不孕苞片)共同组成小穗,每一小穗,实为一高度特化的穗状花序。【详解】AB、外颖与内颖都位于小穗的基部,坚硬, 属于苞片的结构,AB正确;C、外稃属于苞片变态,C正确;D、内稃为萼片变态,鳞片状,属于苞片的结构,D正确。故选ABCD。40.叶 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变化,称为叶龄相关变化(ARCs),如图所示。下面关于叶片衰老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叶片衰老受到 多种内外因素的调控B.叶片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源、库转变现象C.叶片在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因应内外因素产生类似变化D.叶片衰老对植物 生长不利,延缓叶片衰老对植物生长有利【答案】CD【分析】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受到多种内部因素(如年龄、发育、营养)及外部 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胁迫)的共同调控。在植物自然生长发育状态下,植物通过感知内部年龄的变化调控衰老进程,但遮阴环境(低比率R/ FR)或延长黑暗等可提前诱发或加速叶片衰老,而高比率的R/FR光照条件显著抑制叶片衰老。?【详解】A、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内部因素(如年龄、发育、营养)及外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胁迫)的共同调控,A正确;B、物在生长期光合产物的“ 源”来源于叶片,而子叶的形成是以储存的光合产物(种子储存的营养)为源——库转为源,B正确;C、叶片在整个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因应内外因 素产生的变化是不同的,C错误;D、叶片衰老是植物体对养分的重要回收渠道,能提高植物对外界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自身 的生长需求,因此叶片衰老对植物生长也有有利的一面,D错误。故选CD。41.种子大小对植物繁衍以及农作物的产量都非常重要。科学家研究 了茉莉酸受体缺失突变体的种子重量,结果如图,表示差异显著。由此结果和已有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种子大小受油菜素内酯、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调控B.不同植物种子大小不同,说明种子大小只受遗传因素调控C.茉莉酸正向调控种子的重量D.茉莉酸调控种子大小的 功能在拟南芥和水稻中保守?【答案】AD【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 微量有机物。已知的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所有生命活动。【详解】A、油菜素内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都可以调控种子大小,A正确;B、不同植物种子大小不同,说明种子大小受遗传因 素调控,同时受到环境的影响,B错误;C、茉莉酸受体缺失突变体的种子重量大于野生型,说明茉莉酸负向调控种子的重量,C错误;D、茉莉酸 受体缺失突变体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重量大于野生型,说明茉莉酸调控种子大小的功能在拟南芥和水稻中保守,D正确。故选AD。42.植物种子 的大小受到严格控制,科学家研究了赤霉素GA信号途径中的关键因子DELLA在调控种子大小中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DELLA蛋白是GA信号途径中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B.在种子发育过程中,GA通过促进DELLA蛋白的降解增加种子面积C.R GL1、RGL2和GAI这些DELLA蛋白可使种子面积变大D.GA和DELLA在调控种子大小上的作用是一致的【答案】AC【分析】据 图可知,较野生型而言,DELLA功能获得性突变体种子面积增大,而DELLA功能缺失突变体种子面积减小。【详解】AC、据图可知,较野 生型而言,DELLA功能获得性突变体种子面积增大(其原因可能是RGL1、RGL2和GAI这些DELLA蛋白可使种子面积变大),而D ELLA功能缺失突变体种子面积减小,说明DELLA蛋白是GA信号途径中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AC正确;?B、DELLA功能缺失突变体 种子面积减小,则DELLA蛋白的降解会导致种子面积减小,B错误;D、从题中不能看出二者的关系,D错误。故选AC。43.花青素是一种 特殊的类黄酮代谢物。研究人员用赤霉素GA或茉莉酸甲酯MeJA单独处理,以及GA和MeJA共处理植株,检测花青素的生物合成,结果如图 。下述表述正确的是( )A.GA抑制了MeJA介导的花青素生物合成B.GA通过抑制MeJA的合成,抑制花青素合成C.MeJA通过 抑制GA的合成,促进花青素合成D.GA 和 MeJA 都调控植物花青素合成过程【答案】AD【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详解】A、题图可知,MeJA处理组,花青素相对量高于对照,可 见MeJA促进花青素合成,而GA处理组花青素相对量低于对照,可见GA抑制花青素合成;GA和MeJA共处理组,花青素相对含量高于对照 但低于MeJA单独处理组,可见GA抑制了MeJA介导的花青素生物合成,A正确;?B、由A项分析可知,GA抑制花青素合成;但题图无法 得知,GA通过抑制MeJA的合成,抑制花青素合成,B错误;C、由A项分析可知,MeJA促进花青素合成;但题图无法得知,MeJA通过 抑制GA的合成,促进花青素合成,C错误;D、由A项分析可知,GA抑制花青素合成,MeJA促进花青素合成,可见GA 和 MeJA 都 调控植物花青素合成过程,D正确。故选AD。44.苔藓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之一,使其不能在干旱陆生环境生活的特征或特征组合有( )A.植物体没有真根,只能靠假根或其它表皮细胞来行使吸收功能B.植物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表没有角质层C.配子体具有黄酮类物质的 合成途径D.有性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才能完成【答案】AD【分析】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高等植物,其适应陆生生活条件的特征:(1)植物 体表面具一层角质层,可以减少蒸腾。(2)产生了假根,具有固着作用和一定的吸收能力。(3)大多有了一定的拟茎叶分化和一定的组织分化, 即使植物直立在陆地上,枝叶能在空中伸展,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4)性器官外围有不育性的细胞为之保护。(5)合子不离开母体,吸收母体 营养发育为胚,并受到母体的保护。(6)孢子无鞭毛而有细胞壁,能耐干燥,孢子细小,散布不借水而借助于空气,而且孢子囊高举,产生弹丝或 萌齿有助于孢子的散布。?其适应水生生活特征:(1)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内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2)没有真根,水分和无机 盐常靠叶片来直接吸收。(3)苔藓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 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这些特征限制了苔藓植物向陆生生活发展,仅能生长于潮湿地方。【详解】A、苔藓植物没有真 根,水分和无机盐常靠叶片来直接吸收,属于使其不能在干旱陆生环境生活的特征,A正确;B、苔藓植物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表没有角质层,可 以减少蒸腾作用,属于使其能在干旱陆生环境生活的特征,B错误;C、黄酮类物质是苔藓植物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为抵御恶劣生态条件、动物 、微生物等攻击而形成的一大类次生代谢物,属于使其能在干旱陆生环境生活的特征,C错误;D、苔藓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由于卵的成熟, 促使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的破裂,精子游到颈卵器附近,通过破裂的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而与卵结合,其受精离不开水,属于使其不能在干旱陆生环 境生活的特征,D正确。故选AD。45.裸子植物是介于蕨类与被子植物之间的一大类群,下列有关裸子植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 )A.种 子的形成,维管组织B.双受精,二倍体胚乳C.明显的世代交替,配子体能独立生活D.孢子体占优势的生活史,有花粉管【答案】AD?【分析 】裸子植物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它是保留着颈卵器,具有维管束,能产生种子的一类高等植物。裸子植物主要特征是 孢子体发达、胚珠裸露、具有颈卵器的构造,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具多胚现象。此外,花粉粒为单沟型,具气囊或缺,如:无3沟、 3孔沟或多 孔的花粉粒等。【详解】A、裸子植物是具有维管束、能产生种子的一类高等植物,A正确;B、?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裸子植 物种子中的胚乳是由单倍体雌配子体组织发育而来,并没有进行受精,B错误;C、裸子植物生活史中,世代交替明显,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极其 退化,雌雄配子体均不能独立生活而寄生于孢子体上,由此是异型世代交替的,C错误;D、裸子植物生活史中,世代交替明显,孢子体占优势,有 花粉管的形成,D正确。故选AD。46.自然界中花粉的颜色大致分为黄、橙、红、棕、紫、蓝、绿、灰、白等。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黄色花粉中色素多为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B.蓝色花粉中主要含有花青素C.紫色花粉中色素多为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D.白色花粉中 主要含有花青素【答案】AB【分析】花粉颜色的多样性来源于其所含的色素种类和浓度。比如,黄色花粉中的色素可能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 萝卜素,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常呈现出黄色,使得花粉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调。而红色、紫色或蓝色的花粉则可能主要含有花青素,这是一种水溶性 植物色素,其颜色随细胞液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为花粉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详解】A、黄色花粉中色素多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 这是因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常呈现出黄色,它们在花粉中的存在使花粉呈现出黄色,A正确;B、 蓝色花粉中主要含有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类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当细胞液为碱性时,花青素呈现蓝紫色,使花粉表现为蓝色,B正确;C、 紫色花 粉中色素主要含有花青素,而不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C错误;D、 白色花粉中不含花青素或花青素含量极低,使其无法显现出其他颜色 ,因此表现为白色,D错误。故选AB。47.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其捕虫结构为囊状圆筒,内含可消化虫体的汁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猪笼草的捕虫囊为一整片叶子卷合而成B.猪笼草的捕虫囊为叶尖端延伸出去特化而成C.猪笼草的捕虫囊为特化的复叶性结构D.猪笼草的 捕虫囊为叶柄特化而成【答案】ACD【分析】猪笼草属植物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 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 。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猪笼草,为猪笼草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够捕食 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 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猪笼草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 充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详解】猪笼草之所以会捕食昆虫,全都是源于叶子顶端的“捕虫囊”,捕虫囊像一个小小的口袋,捕虫囊又分为 :笼口、唇、翼三部分,捕虫囊内部的消化腺十分强大,笼口处可以分泌出带有特殊气味的“泌蜜”,通过泌蜜引诱周边的昆虫。猪笼草叶的构造复 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叶片的顶端连接著向下弯曲的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即为捕虫囊,B正确,ACD错误。故选ACD。4 8.兰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也是单子叶植物中花结构最复杂的一个类群。结合如图中的系统发生图和花图式,判断以下表述正确是( )A .拟兰亚科是兰科最早分化的一个分支,而树兰亚科则是最晚形成的分支B.近轴端3个雄蕊的丢失是一种祖征C.侧膜胎座是兰科中除拟兰亚科外 分支的自衍征D.内轮雄蕊退化是兰亚科和树兰亚科的自衍征?【答案】ABC【分析】兰科是天门冬目下的一科,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 ,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详解】A、拟兰亚科最原始,是兰科最早分化的一个分支,树兰亚科最晚进化形成的 分支且数量有绝对优势,占兰科植物总数将近80%,A正确;B、祖征是指来自较远的祖先并为某一类群之外的成员所具有的特征,雄蕊是被子植 物花的雄性生殖器,是雄花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产生花粉,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的器官,近轴端3个雄蕊的丢失会使植物雄性不育,这是一种祖征现象 ,B正确;C、自衍征是指这个特征或结构在该物种中是特有的,而在其他物种中不存在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侧膜胎座,复雌蕊,一室子房或假数 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相连的腹缝线上,是兰科中除拟兰亚科外分支的自衍征,C正确;D、内轮雄蕊退化是拟兰亚科的自衍征,D错误。故 选ABC。49.在重建生物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时,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类群所携带的性状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只有分子水平的 信息才能用于系统发生分析B.DNA序列中的A、C、G、T是四种性状状态C.同源性大于70%的序列即同源序列D.只有将类群间的同源性 状进行比对,才能保证分析所得的系统发生关系的可靠性【答案】AC【分析】在任何一个碱基位置或位点上,核苷酸碱基的身份可被视为一个特征 或性状,DNA序列上每一个特征又有四种A、T、C、G这样可能的特征状态或性状状态。?【详解】A、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具有许 多优势,所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但并非分子水平的信息才能用于系统发生分析,A错误;B、A、C、G、T是四个不同的碱基,DNA序 列上每一个特征有四种性状状态,故DNA序列中的A、C、G、T是四种性状状态,B正确;C、同源序列指从某一共同祖先经趋异进化而形成的 不同序列,序列间有共同 的祖先。相似性是指在对DNA或蛋白质序列比对过程中,用来描述检测序列和目标序列之间相同DNA碱基或氨基酸残 基所占比例的多,当序列相似性程度高于50%时,比较容易推测检测序列和目标序列可能是同 源序列,C错误;D、如果不同生物的同一个性状 遗传自同一个共同祖先,那么就是同源性状,只有将类群间的同源性状进行比对,才能保证分析所得的系统发生关系的可靠性,D正确。故选AC。 十五、单选题50.如果把陆生植物(高等植物)的系统发生树转化成文本形式,下列系统发生关系正确的是( )A.(((被子植物、裸子植 物),(石松类,蕨类)),(角苔,藓类,地钱))B.((((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石松类),(角苔,藓类,地钱))C.(( (石松类,蕨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角苔,(藓类,地钱)))D.((石松类,(蕨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角苔 ,(藓类,地钱)))【答案】D【分析】高等植物是相对于低等植物而言,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合称。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 又称茎叶体植物。构造上有组织分化,多细胞生殖器官,合子在母体内发育成胚,故又称有胚植物。 高等植物分为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种子 植物门。?【详解】高等植物是相对于低等植物而言,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合称,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喝被子植物,蕨类的代表植 物有石松类,苔藓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地线是藓类代表植物,因此系统发生为((石松类,(蕨类,(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角苔,( 藓类,地钱))),ABC错误,D正确。故选D。?十六、多选题51.下列有关鸡蛋生产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输卵管伞包裹住成 熟的卵细胞,精子上行完成受精后,受精卵脱离卵巢进入输卵管B.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蛋白分泌部旋转下行,被包裹上蛋白质C.输卵管峡部较细, 在这里分泌形成壳膜和蛋壳D.蛋壳上的颜色是子宫壁上的色素细胞在产卵前几个小时内分泌的【答案】BD【分析】卵母细胞在卵巢内生长发育时 ,卵黄物质在卵内逐渐积累增多。卵黄物质以同心圆为层次,形成深色卵黄(黄卵黄)和浅色卵黄(白卵黄)相间排列的卵黄结构,由白卵黄形成卵 黄心,由此向动物极延伸,末端略膨大,膨大部分称为潘氏核。白卵黄含有较多的蛋白质,黄卵黄富含类脂物质。卵内细胞质很少,主要位于动物极 卵黄顶部的一个区域内,细胞核位于此处。随着卵母细胞内卵黄物质的增多,体积变大,卵泡突出卵巢表面。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 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成为次极卵母细胞。随即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排卵时,卵泡膜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里释放出来,立即被十分活跃 的输卵管伞卷入。在伞部大约停留15分钟,在这里如果与精子相遇可完成受精过程并排出第二极体。输卵管分为5部分:伞部、蛋白分泌部(壶腹 部)、峡部、子宫、阴道。家鸡要生成一个完整的蛋大约需要24小时。伞部呈漏斗状,边缘薄形成皱褶。鸡卵细胞在此停留15-18分钟并完成 受精作用。蛋白分泌部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褶,有腺体分泌浓蛋白包在卵黄外边,卵旋转下行在两端形成由浓蛋白扭成的系带(卵带)。鸡卵细胞在 此停留3小时。峡部管腔较窄,腺细胞分泌物就形成内外壳膜。鸡卵在此停留75分钟。子宫为输卵管膨大部分,粘膜形成深褶,肌肉层发达。卵细 胞在此吸收水分形成稀蛋白,壳腺分泌含钙化合物形成卵壳。产蛋前4-5h子宫壁色素细胞分泌色素涂于壳表面,形成各种色斑。鸡蛋在此停留1 8-20h。阴道为输卵管末端,开口泄殖腔左侧。鸡蛋离开子宫后进入泄殖腔,泄殖腔壁肌肉的强有力地收缩可以使其排出体外。至此,鸡蛋总是 以较细的一端在前移动,但是在其产出之前半小时,它会急速翻转,所以在产蛋时,鸡蛋是粗端先产出来的。?【详解】A、受精是卵脱离卵巢后, 而不是在卵巢中受精,A错误;B、输卵管分为5部分:伞部、蛋白分泌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蛋白分泌部管壁厚,粘膜形成纵褶,有 腺体分泌浓蛋白包在卵黄外边,受精卵旋转下行在两端形成由浓蛋白扭成的系带(卵带),B正确‘’C、峡部并不完成蛋壳的形成,C错误;D、 产蛋前4-5h子宫壁色素细胞分泌色素涂于壳表面,形成各种色斑,D正确。故选BD。52.向血管中注射颜料是一种观察动物循环系统的方法 ,颜料中颜色颗粒无法通过毛细血管。一次实验中由蟾蜍的腹静脉注射红色颜料,会显现红色的血管有( )A.肝静脉? ?B.肝门静脉C. 股静脉? ?D.后腔静脉?【答案】BC【分析】蟾蜍的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以及血液。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而血管是血液流动 的管道。在实验中,从蟾蜍的腹静脉注射红色颜料,我们需要理解颜料的流动方向以及哪些血管会显现红色。【详解】在实验中通过腹静脉注射红色 颜料来观察动物循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注射点即腹静脉的血流方向及其与其他血管的连接关系。颜料中的颜色颗粒由于无法通过毛细血管, 因此其主要会在较大的血管中显现。从腹静脉注入的颜料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直接与腹静脉相连或通过腹静脉有较大血流通过 的血管会显示出红色。肝门静脉作为收集消化道血液并输送至肝脏的重要静脉,它会接收来自腹静脉的血液,因此肝门静脉中会显现出红色。同样地 ,股静脉作为下肢的主要回流静脉,也会接收到来自腹静脉的血流,并在其中显现红色,BC正确,AD错误。故选BC。53.食草哺乳动物中的 反刍类具有复杂的胃,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网胃、瘤胃和瓣胃是食管的变形,皱胃是胃本体B.混有大量唾液的食物进入瘤胃,在 细菌、纤毛虫和真菌的作用下发酵分解C.存于网胃和皱胃中的食物会刺激食管,引起逆呕,将食物送入口中再行咀嚼D.再咀嚼后的食物再次进入 瘤胃,随后直接进入皱胃,进行消化【答案】AB【分析】反刍动物的主要消化方式是反刍,这是一种复杂的消化过程,涉及将食物初步消化后再次 返回口腔进行更细致的咀嚼。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瘤胃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有助于食物的初步分解,使食物更易 于消化。反刍动物在采食时会先将食物迅速吞咽,然后暂时存放在瘤胃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后,食物在休息时通过食管返回到口腔,进行再次咀嚼 和吞咽,这个过程可以增加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消化效率。?【详解】A、? ?反刍胃复胃或多室胃,包括四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 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三个胃室合称前胃,它们由食道特化形成,不分泌胃液,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 ,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A正确;B、当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纤毛虫和真 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有时也能进入网胃),B正确;CD、存于瘤胃中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 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 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达于皱胃,反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CD错误。 故选AB。54.薮枝螅属于腔肠动物门,水螅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水母型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产生的B.有性生殖中,受精 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C.有性生殖产生牟勒氏幼虫,表面生有纤毛,游动一段时间后固着下来D.营养个员是通过出芽方式形成 的,生殖个员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答案】AB【分析】水螅型个体小,通常由附着用的基盘、直立的螅体组成,螅体端部有隆起的垂唇,中央为 口,四周是一圈触手,螅体外有围鞘或裸露。群体生活的种类则分螅根、螅茎和螅体三部分。体内构造简单,有胃循环腔,无口道和隔膜,中胶层薄 。【详解】A、在发育过程中,水螅型可以用无性生殖(即出芽)的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A正确;?B 、腔肠动物精卵成熟后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后,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B正确;C、 扁形动物经卵裂后发育成牟勒氏幼虫,腔肠动物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其外表生有纤毛,能游动,称为浮浪幼虫,C错误; D、薮枝螅生活史中的三个个员分别是有性生殖个员,产生卵和精子,群体中摄食的营养个员以及群体中无性生殖个员,靠无性出芽成水母芽入水中 ,D错误。故选AB55.秀丽隐杆线虫是重要的模式动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A.雌雄异体,雌性生殖孔位于身体中部,雄性尾部 有交接刺B.成体的细胞数目恒定,便于定位细胞位置C.成体的体腔来自于胚胎期的囊胚腔,成体的肠道来自于胚胎期的原肠腔D.体表具有透明 的角质层,幼虫在发育为成虫过程中会经历数次蜕皮【答案】BCD【分析】线形动物门的动物身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 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详解】A、? ?秀丽隐杆线虫存在雌雄同体和雄性两类 不同生物型,以细菌为食,居住在土壤中,属于自由生活线虫类,A错误;B、秀丽隐杆线虫雌雄同体成虫有959个体细胞? ?;雄成虫有10 31个,成体的细胞数目恒定,便于定位细胞位置,B正确;C、秀丽隐杆线虫成体的体腔来自于胚胎期的囊胚腔,成体的肠道来自于胚胎期的原肠 腔,C正确;D、秀丽隐杆线虫体表具有透明的角质层,幼虫经历数次蜕皮发育为成虫,D正确。?故选BCD。56.河蚌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 纲,下列有关其肌肉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具有一个粗大的闭壳肌,位于身体前部,两端与两壳相连,收缩可使壳关闭B.具有两个缩足肌 ,前后各一,连在足上,收缩可使足缩回壳内C.具有一个伸足肌,可以控制足向外伸D.在空贝壳上,可以看到闭壳肌的肌痕,看不到缩足肌和伸 足肌的肌痕【答案】BC【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 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详解】A、?闭壳肌粗大,圆柱状,前后各一,分别 为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肌肉两端分别于两壳相连,肌肉收缩可使壳关闭,A错误;B、具有两个缩足肌,前后各一,连在足上,收缩可使足缩回壳 内,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B正确;C、具有一个伸足肌,可以控制足向外伸,保证其运动的正常进行,C正确;D、在空贝壳上,可以看到闭壳肌 的肌痕,也能看到缩足肌和伸足肌的肌痕,D错误。故选BC。57.下列有关昆虫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蜕皮 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输送到心侧体B.心侧体的功能是储存促蜕皮激素,并分泌蜕皮激素到血液中C.咽侧体有神经与脑和前胸腺相连,分泌保 幼激素D.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能引起上皮细胞分泌新的表皮而开始蜕皮过程?【答案】ACD【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进行运 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的 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从而起调节作用;(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 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从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4)微量和高效:正 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激素浓度都很低。【详解】A、神经分泌细胞,集中分布于前脑中央和两侧,称脑神经分泌细胞,脑神经分泌细胞的产物称促 蜕皮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输送到心侧体,A正确;B、心侧体,位于脑后,紧贴在背血管上,心侧体的功能主要是储藏促蜕皮激素或将它释放到 血液中,B错误;C、咽侧体,一对或合为一个,位于食道或背血管两侧,有神经与脑和前胸腺相连,分泌物称保幼激素,能抑制成虫体征的出现, C正确;D、前胸腺,通常位于前胸,常在第1气门附近,分泌物称蜕皮激素,能引起上皮细胞分泌新的表皮而开始蜕皮过程,D正确。故选ACD 。58.下列有关文昌鱼循环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血液红色,但没有血细胞,氧气靠渗透进入血液B.血液在腹大动脉由前向后流动 到鳃部,向两侧分出许多成对的鳃动脉?C.左、右前主静脉和后主静脉的血液汇流至一对横行的总主静脉D.左、右总主静脉会合处为静脉窦,然 后通入腹大动脉【答案】CD【分析】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详解】A、文昌鱼 的血液无色,也没有血细胞 ,氧气靠渗透进入血液,A错误;B、文昌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由腹大动脉往两侧分出许 多成对的鳃动脉进入鳃隔,鳃动脉不再分为毛细血管,它在完成气体交换的呼吸作用后,于鳃裂背部汇入2条背大动脉根,B错误;C、从文昌鱼身 体前端返回的血液通过体壁静脉注入一对前主静脉;尾的腹面有一条尾静脉,收集一部分身体后部回来的血液,进入肠下静脉,大部分血液则流进2 条后主静脉。左、右前主静脉和两条后主静脉的血液全部汇流至一对横形的总主静脉,或称居维叶氏管,C正确;D、文昌鱼的左、右总主静脉会合 处为静脉窦,然后通入腹大动脉,D正确。故选CD。59.下列有关鱼类皮肤及衍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 皮为上皮组织,真皮为结缔组织,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B.真皮层内有大量的单细胞腺,真皮与肌肉的联系很紧密C.鲨鱼的盾鳞外层为釉质,由表 皮形成,内层为齿质,由真皮形成D.中华鲟体侧由5条纵列骨片,这些骨片不是硬鳞【答案】CD【分析】鱼类的皮肤由外层的表皮和内层的真皮 组成,表皮起源于外胚层。鱼类的表皮都由活细胞组成,通常无连续被覆的角质层。表皮又分为生发层和腺层。真皮位于表皮之下,来自胚胎时期的 中胚层起源的间叶细胞。真皮层较表皮层为厚,系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造,其中分布有血管、神经等,真皮可分为 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详解】A、表皮起源于外胚层,真皮来自胚胎时期的中胚层起源的间叶细胞,A错误;B、表皮层有大量的单细胞腺 ,B错误;C、鲨鱼的盾鳞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与牙齿同源也称皮齿,外层为釉质,由表皮形成,内层为齿质,由真皮形成,C正确;D、中华鲟体 侧由5条纵列骨片,中华鲟是硬骨鱼,硬鳞为软骨硬鳞类和全骨类(雀鳝)特有,因此这些骨片不是硬鳞,D正确。故选CD。60.研究者在重建 虎猫属物种的分歧历史时,发现基因组上不同区域所展现出的系统发生关系有很大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 )A.物种间的杂交B. 部分物种经历了快速的种群扩张C.快速成种过程中的不完全谱系分选D.成种过程中的地理隔离【答案】AC【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 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详解】A、物 种间的杂交表现为生殖隔离,该现象的出现与它们基因组上不同区域所展现出的系统发生有很大差异有关,A正确;B、部分物种经历了快速的种群 扩张则会缩小不同物种基因组之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B错误;C、快速变成新物种过程中的不完全谱系分选,与物种间基因组上不同区域所展现 出的系统发生关系有很大差异有关,符合题意,C正确;D、成种过程中的地理隔离,会导致基因组上不同区域所展现出的系统发生关系有很大差异 ,但这不是地理隔离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C。?十七、单选题许多食草动物都有迁徙的习性,科学家们猜测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是促 进迁徙行为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美洲狮、灰熊和狼是马鹿的主要捕食者,研究者仔细分析了最近20年内401只马鹿个体 的监测记录,图柱顶端的整数为捕食致死的个体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61.关于马鹿的死亡原因,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因狼致 死的马鹿数量不是最多的B.美洲狮捕杀的马鹿数量最多C.被美洲狮捕杀的马鹿数量在迁移季和非迁移季相同D.因灰熊致死的马鹿数量超过10 只62.根据图中数据,下面推测中正确的有( )A.留在本地不迁徙的雌性马鹿成体在夏季被狼和灰熊捕食的风险低B.在向东迁移的方向上 ,美洲狮数量较多C.向西迁移安全,因为被美洲狮捕食的风险低D.在迁徙季节,由美洲狮造成的马鹿群的损失最少?【答案】61.C? ?? 62.ABD【分析】在不同的迁徙季节,美洲狮、灰熊和狼对马鹿的数量捕食程度不同,在向东迁移的方向上,美洲狮数量较多,在迁徙季节,由 美洲狮造成的马鹿群的损失最少。61.A、由题图可知,在非迁徙季节(夏),向西迁徙时,因狼致死的马鹿数量是最高的,A错误;?B、由图 可知,并非各个季节都是美洲狮捕杀的马鹿数量最多,迁徙季节的不迁徙和不迁徙季节的向西迁徙中美洲狮捕杀的马鹿数量都不是最多的,B错误; C、从题中数据可知,被美洲狮捕杀的马鹿数量在迁移季和非迁移季相同,C正确;D、结合柱状图可知,因灰熊致死的马鹿数量不超过10只,D 错误。故选C。62.A、留在本地不迁徙的雌性马鹿成体在夏季被狼和灰熊以及美洲狮捕食的风险均较低,A正确;B、在向东迁移的方向上,不 论春秋还是夏季均是美洲狮数量较多,B正确;C、在春秋季向西迁移,被美洲狮捕食的风险较高,在夏季向西迁移安全,被美洲狮捕食的风险低, C错误;D、在迁徙季节(春、秋),由美洲狮造成的马鹿群的损失最少,D正确。故选ABD。灰头狐蝠是生活于澳大利亚的一种以植物为主要食 物的大型蝙蝠。随着当地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灰头狐蝠生活在城市及周边区域,在栖息地和食物选择方面,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特征。研究者标 记了99只灰头狐蝠,使用它们在1年时间内的卫星追踪信号,研究了它们的活动模式。如图显示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不同夜宿区域(大城市、小 城市、非城区域)的灰头狐蝠的觅食距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63.根据图中的数据,觅食距离小于3km的是( )A.所有的雌性狐 蝠B.夏季夜宿于大城市的狐蝠C.春季夜宿于小城市的雌性D.夜宿在大城市的雄性64.根据图中模型的估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 .夜宿地在小城市的雌性在冬季比雄性有更长的觅食距离,其他季节则不然B.在同一季节不同夜宿地类型中,夜宿在大城市的雄性的觅食距离最短 C.在秋季,夜宿地在同一类区域的雌性和雄性相比,后者的觅食距离总是短于前者D.春季夜宿在小城市的雌性有最长的觅食距离【答案】63. D? ??64.AD【分析】分析题图表可,不同季节夜宿在不同区域的雌性狐蝠觅食距离均大于雄性,无论哪个季节,夜宿在大城市的雄性狐蝠 觅食距离均小于3km。63.A、分析图表可知,不同季节夜宿在不同区域的雌性狐蝠觅食距离均有大于3km的情况,A错误;B、夏季夜宿于 大城市的雌性狐蝠觅食距离大于3km,B错误;C、春季夜宿于小城市的雌性狐蝠觅食距离大于3km,C错误;D、分析图表可知,无论哪个季 节,夜宿在大城市的雄性狐蝠觅食距离均小于3km,D正确。故选D。?64.A、分析图表可知,夜宿地在小城市的雌性在所有季节均雄性有更 长的觅食距离,A错误;B、分析图表可知,在同一季节不同夜宿地类型中,夜宿在大城市的雄性的觅食距离最短,B正确;C、分析图表可知,在 秋季,夜宿地在同一类区域的雌性和雄性相比,雌性的觅食距离均大于雄性,C正确;D、分析图表可知,夏季夜宿在小城市的雌性有最长的觅食距 离,D错误。故选AD。65.以下动物中,子代印记行为最为常见的是( )A.灵长类? ?B.爬行类C.早成性鸟类? ?D.晚成性鸟 类【答案】C【分析】? ?印记行为是指动物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形成的 行为模式,对后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详解】印记行为是指动物 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形成的 行为模式,对后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早成性鸟类,雏鸟破壳而出时羽毛已丰满,腿脚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觅 食,不需要亲鸟的 照顾,故子代印记行为最为常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6.关于生物的内在节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是( )A.生物节律相对稳定,对环境条件不太敏感?B.生物节律具有自主性,在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保持C.生物节律可以受环境影响而校 正D.生物节律的调整通常是即时和迅速的【答案】D【分析】生物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和一切生物都要受到生物节律的 控制与影响。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都存在着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 33天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称为人体生物节律。每一个周期中又存在着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 生物钟。【详解】AC、生物节律相对稳定,对环境条件不太敏感,但可以受环境影响而校正,保证了机体在一般环境下的正常生活,AC正确;B 、生物节律具有自主性,在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保持,B正确;D、生物节律的调整通常较缓慢,D错误。故选D。?十八、多选题67.种内巢寄 生是鸟类的一种繁殖策略。研究者们观察了某区域白骨顶的种内巢寄生情况,通过放置寄生者卵(真卵)和深浅两种模型卵,探究寄主对寄生卵的识 别能力和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寄生防御策略。下图中各柱形上方的字母相同代表组间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代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根据结果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寄主对模型卵和真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显著B.寄主对深色模型卵的识别能力显著高于浅色模型 卵C.不同繁殖阶段寄主的拒卵反应差别很大,在产卵期拒卵强度高于孵卵期D.寄主对真卵的拒绝时长明显长于模型卵【答案】BD【分析】寄主 防御巢寄生的行为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不会使巢寄生者或寄主的数量无限增多,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详解】A、由第 3个柱状图可知,字母不同代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寄主对模型卵的拒卵成功率(a)要显著高于真卵的拒卵成功率(b),A正确;B、由第3个 柱状图可知,寄主对深色模型卵的拒卵成功率(a)高于浅色模型卵的拒卵成功率(a),字母相同代表组间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寄主对深色模型 卵的识别能力与浅色模型卵的识别能力无显著差异,B错误;?C、由第2个柱状图可知,不同繁殖阶段寄主的拒卵反应差别很大,在产卵期拒卵强 度高于孵卵期,C正确;D、由第1个柱状图可知,当拒绝时长为3时,真卵的拒卵比例为0,模型卵的拒卵比例不为0,由此说明寄主对真卵的拒 绝时长明显短于模型卵,D错误。故选BD。68.初级纤毛是一个以微管为基础的膜包围的微小细胞结构。大脑中的初级纤毛富含G蛋白耦联受体 (GPCR),参与神经递质的调控。研究者描述了一种存在于上游神经元的轴突和下游神经元初级纤毛之间的新型突触,并在突触后纤毛上发现5 -羟色胺受体和生长抑素受体。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初级纤毛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信号转导装置,可以通过信号改变突触后神经 元的功能状态B.这种突触不依靠化学信号C.初级纤毛由于体积较小,传递信号效率不如传统化学突触D.初级纤毛上的GPCR在信号传递过程 发挥作用【答案】AD【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B 、分析题意,初级纤毛是一个以微管为基础的膜包围的微小细胞结构,且描述了一种存在于上游神经元的轴突和下游神经元初级纤毛之间的新型突触 ,据此推测初级纤毛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信号转导装置,可以通过信号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功能状态,A正确;?B、突触之间的信号转化是电信 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C、初级纤毛体积较小,可能传递效率高,C错误;D、GPCR是含G蛋白耦联受体,参与神经递质的调控,说 明初级纤毛上的GPCR在信号传递过程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AD。69.以下关于神经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有( )A.成熟的神经元可以 不断分裂B.星形胶质细胞有营养支持的作用C.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D.星形胶质细胞能对一些神经活性物质产生反应【答案】B CD【分析】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也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用经典的金属浸镀技术显示此类胶质细胞呈 星形,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许多突起,伸 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并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分泌某些神经递质以 及表达某些神经递质受体,可对一些神经活性物质产生反应。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并可帮助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 微环境。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外伤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损伤区域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增生可形成胶质“瘢痕”。这种增殖多伴随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 表达增加。因此组织中GFAP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一个标志性信号。【详解】A、成熟的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不断分 裂,A错误;?B、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 体积最大的一种,具有营养支持的作用,B正确;C、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许多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 胞的作用,并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C正确;D、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分泌某些神经递质以及表达某些神经递质受体,可对一些神经活性物 质产生反应,D正确。故选BCD。70.以下关于突触的表述正确的有( )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B.树突棘 与学习和记忆过程有关C.突触只传递化学信号D.长时程增强和突触可塑性相关【答案】ABD【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 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 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A正确;B、树突棘是树突分 枝上的棘状突起,是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突触可塑性常与树突棘的形成、脱落、扩张和萎缩等形态变化相伴发生,因 此树突棘与学习和记忆过程有关,B正确;C、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电突触可传递电信号,C错误;D、 突触具有可塑性使得突触连接是 可以被改变的,包括形成、消除、增强、减弱,长时程增强和突触可塑性相关,D正确。?故选ABD。?十九、单选题71.神经细胞的突起可以 分为树突与轴突,以下对于二者区别描述正确的选项有( )A.轴突能产生动作电位,而树突不能B.轴突受损之后能再生,而树突不能C.树 突的数目通常多于轴突D.成熟的轴突末端形态比较固定,而树突的形态会一直发生动态变化【答案】C【分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 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突起有 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细胞体扩张突出,形成树枝状,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长而分枝少 ,为粗细均匀的细长突起,除分出侧枝外,其末端形成树枝样的神经末梢。【详解】A、轴突和树突都是神经元的组成部分,都能产生动作电位,A 错误;B、神经元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是因为其在其轴突或树突受损后能够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周围未受伤的神经细胞增殖,故轴突和树突受损后 都能再生,B错误;C、树突短而粗,其数目通常多于轴突,C正确;D、成熟的轴突和树突形态都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二十、多选题 72.大脑的视觉系统在初级视皮层接收来自视网膜经由丘脑外侧膝状体中介的视觉信息。这两步神经连接都保持着视网膜的空间拓扑映射关系。1 981年诺贝尔奖得主罗杰·斯佩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来研究视觉神经连接为什么能保持空间映射。他通过手术把蛙的眼球取出,倒转180 度后再种植回去,再植眼球的视神经再生之后,斯佩里发现蛙看到的世界是颠倒过来的。关于这个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有( )A.这个实验证明视 神经投射的空间关系是先天决定的B.这个实验证明视神经投射的空间关系是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学习确立的C.斯佩里认为来自视网膜不同位置的视 神经末梢会被外侧膝状体的不同区域所吸引D.蛙眼中的世界被颠倒过来后,有可能通过后天的适应再逆转回正常的状态【答案】AC【分析】大脑 视觉系统主要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视皮质等部分。这一特殊的传入系统与大脑半球的上行感觉系统及下行运 动系统相互垂直,这一系统的前部与血管及眶骨关系密切,因此,视路障碍在神经科定位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系统由四个视经元组成,第一 个神经元为视网膜内锥、杆细胞;第二个神经元为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第三个神经元为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第四个神经元为外侧膝状体。这些 神经元元逐级连接,将信息逐步传递至视中枢。【详解】AB、由题意可知,把蛙的眼球取出,倒转180 度后再种植回去,再植眼球的视神经再 生之后,斯佩里发现蛙看到的世界是颠倒过来的,说明视神经投射的空间关系是先天决定的,而不是是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学习确立的,A正确、B错 误;C、由题“意大脑的视觉系统在初级视皮层接收来自视网膜经由丘脑外侧膝状体中介的视觉信息”可知,视网膜不同位置的视神经末梢会被外侧 膝状体的不同区域所吸引,C正确;?D、视神经投射的空间关系是先天性的,如果蛙眼中的世界被颠倒过来后,不可能通过后天的适应再逆转回正 常的状态,D错误。故选AC。73.大脑的视觉系统在初级视皮层之后分成两条通路,背侧通路处理关于空间和运动的视觉信息,腹侧通路处理关 于形状、颜色和物体识别的视觉信息。我们对此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临床医生对视觉失认患者和失调症患者的研究。若患者腹侧通路受损,可能会 导致其( )A.动作协调障碍B.无法注视一个目标C.能描述物品的颜色,但不能说出物品的名称D.能说出物品的名称,但不能描述物品的 颜色【答案】CD【分析】视觉皮层通常被分为两条通路:知觉形状的腹侧通路,又称what通路;知觉空间位置的背侧通路,又称where通 路。关于视知觉皮层被组织成两条通路的研究最早是在1983年。Mishkin、 Ungerleider、和Macko在猴子的纹状体皮 层上发现V1皮层是两条多突触的皮层间通路的发源地。这两条通路一条通向腹侧,被称头腹侧通路,沿着大脑皮层的枕颞叶分布,包括纹状体皮层 、前纹状体皮层和下颞叶,主要功能是物体的识别;另一条通向背侧,被称为背侧通路,沿着枕顶叶分布,包括纹状体皮层、前纹状体皮层和下顶叶 ,主要功能是空间位置和运动的识别。【详解】依题意,视觉系统的背侧通路处理关于空间和运动的视觉信息,腹侧通路处理关于形状、颜色和物体 识别的视觉信息。因此,若患者背侧通路受损,可能会导致其动作协调障碍、无法注视一个目标;若患都腹侧通路受损,可能会导致其能描述物品的 颜色但不能说出物品的名称,或能说出物品的名称但不能描述物品的颜色,AB不符合题意,CD符合题意。?故选CD。?二一、单选题实验测定 了某种动物24小时代谢率(单位:千卡/平方米体表面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得到如图所示数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74.该动物一定属 于( )A.变温动物(poikilotherm)? ?B.异温动物(heterotherm)C.内温动物(endotherm)? ?D.外温动物(ectotherm)75.如果该动物的体重是小鼠体重的10倍,你估计小鼠在20℃环境下的60分钟代谢率最接近(单 位:千卡/平方米体表面积)( )A.5? ?B.45? ?C.500? ?D.1000?【答案】74.C? ??75.B【分析】 外温动物,又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是指无论外界环境温度如何变化,它们的体温都会随之而变化的动物。外温动物的体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 大,无法自行调节体内温度,因此它们的体温往往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典型的外温动物包括爬行动物如蛇和蜥蜴,以及两栖动物如青蛙和蟾蜍;内 温动物,也称为恒温动物或温血动物,是指能够自主调节体温并保持在相对恒定水平的动物。内温动物的体温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它们具有自我调 节体温的能力,可以通过代谢调节和行为适应来维持稳定的内部温度。典型的内温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通常具有高代谢率和发达的体温调 节机制;异温动物是体温调节机制介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的一种动物类别。它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来调节体温,而不是完全 依赖于外界环境。例如,刺猬在非冬眠期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类似于恒温动物,但在冬眠状态下,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异温动物的 体温变化主要由自身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调控,而变温动物的体温则主要由外界环境调控。?74.由图可知,该动物的体温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它们具有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该动物一定属于内温动物(恒温动物),ABD错误、C正确。故选C。75.由图可知,该动物在20℃环 境下的24小时代谢率接近1000千卡/平方米体表面积,因此小鼠在20℃环境下的60分钟代谢率最接近1000÷24=41.67千卡/ 平方米体表面积,接近45千卡/平方米体表面积。故选B。可兴奋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原因,某实验的细胞外液中K+浓度为 12mM,Na+浓度为120mM;细胞内K+浓度为120mM,Na+浓度为12mM。以K+的通透性规定为1,Na+通透性为0.1。 在只考虑这两种离子的情况下,回答以下问题:76.此时轴突的静息电位数值最接近( )A.-50mV? ?B.-60mV? ?C.- 75mV? ?D.-90mV77.钠钾泵活动所产生的净跨膜离子流会影响静息电位,这个过程产生的静息电位变化的绝对值约为( )?A .0mV? ?B.5mV? ?C.25mV? ?D.50mV?【答案】76.A? ??77.B【分析】1、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应当是根 据膜对K+和Na+的通透性将K+平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赋予一定权重后的代数和,可用下式表示:式中Em为静息电位,PK和PNa分别 为膜对K+和Na+的通透性, EK和ENa为K+和Na+的平衡电位。[X]o/[X]i分为该离子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浓度的比值 。2、钠泵通过主动转运可以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为Na+和K+的跨膜扩散形成静息电位奠定基础。每分解一分子ATP,钠 泵可使3个Na+移出胞外,同时2个K+移入胞内相当于把一个净正电荷移出膜外结果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因此,钠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参 与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活动愈强,细胞内电位的负值就愈大。但一般来说,钠泵的生电作用对静息电位形成的贡献十分有限,在神经纤维可能不超 过5%。76.细胞外液中K+浓度为12mM,Na+浓度为120mM;细胞内K+浓度为120mM,Na+浓度为12mM。以K+的通透 性规定为1,Na+通透性为0.1,代入公式,可知此时轴突的静息电位数值最接近-50mV,A正确,BCD错误。故选A。77.钠泵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活动愈强,细胞内电位的负值就愈大。但一般来说,钠泵的生电作用对静息电位形成的贡献十分有限,在 神经纤维可能不超过5%,ACD错误,B正确。?故选B。78.你正在研究一个有两个等位基因、完全显性的X连锁性状,某人群中有84%的 女性表现出显性表型。假设该种群对于该性状呈现随机婚配,那么该种群男性中表现出显性表型的比例为( )A.84%? ?B.60%? ?C.40%? ?D.16%【答案】B【分析】完全显性: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其F1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 性状,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详解】有两个等位基因、完全显性的X连锁性状,女性显性性状表型占84%,则隐性表型占有16%,即X aXa的频率有16%,则Xa的频率为40%,XA的频率为60%。若随机婚配,该种群男性(XY)有XA即表现出显性表型,因此比例应为 60%,故B正确。79.有一对夫妇皆为某个白化病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携带者,他们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在肤色上表型一致的可能性 为( )A.1/16? ?B.1/4? ?C.9/16? ?D.5/8【答案】D【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有一对夫妇皆为某 个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即他们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在肤色上表型一致的可能性为3/4×3/4+1/4×1/4=1 0/16=5/8,D正确。?故选D。80.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有有共同的曾祖母(祖父的母亲),该曾 祖母是CF基因的杂合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CF的概率是( )A.1/256? ?B.1/64? ?C.1/32? ?D.1/16 【答案】A【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假设控制囊性纤维化(CF)的基因为A /a,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这对夫妇的曾祖母的基因型为Aa,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该致病基因传给他们祖父的概率为1/ 2,传给他们父亲或母亲的概率为1/4,传给他们的概率为1/8,即他们携带该致病的概率为1/8,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CF(aa)的概 率是1/8×1/8×1/4=1/256,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二、多选题81.可以根据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规律帮助判 断亲子关系。一位A型血的男士跟一位B型血的女士结婚,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为( )A.A型? ?B.B型? ?C.AB型? ?D. O型【答案】ABC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 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可能产生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也遵循基 因分离定律。?题意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 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 ,O型为ii。【详解】A型血的男士的基因型可能为IAIA或IAi,B型血的女士的基因型可能是IBIB或IBi,若一位A型血的男士跟 一位B型血的女士结婚,根据分离定律可推测他们的孩子可能的血型为A型、 B型、 AB型、 O型,ABCD正确。故选ABCD。?二三、 单选题82.色觉由三个基因决定,其中R基因和G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每个基因座上至少要有一个显性的野生型等位基 因才会拥有正常的视觉,而这三个基因座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隐性纯合突变都会导致色盲。有一对色盲的夫妇,他们的孩子(4个儿子和2个女儿)都 拥有正常的视力。那么,这位丈夫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A.BB? ?B.Bb? ?C.bb? ?D.无法确定【答 案】A【分析】基因座(locus,loci)又称座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在分子水平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序列。形象地说, 一对染色体可想象为两条平行线,染色体上一个给定的位置,好比两平行线上相对应位置的一点或一段,叫做基因座。一个基因座可以是一个基因, 一个基因的一部分,或具有某种调控作用的DNA序列。基因座与位点(site)不同,后者是一个顺反子内部的突变位置,可以小到一个核苷酸 对。基因座是染色体上的固定部位,在相同基因座上编码相同的DNA被称为等位基因。一些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它们就 像指纹一样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详解】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一对色盲夫妇,他们的孩子(4 个儿子和 2 个女儿)的视觉都正常,由于 4个儿子都正常,所以母亲提供的X染色体携带正常的显性基因,那么色盲的母亲肯定是bb的基因型;而女儿的视觉都正常,所以父亲应该给她们 提供等位基因B,所以父亲应该是BB或者Bb的基因型,相对而言,BB的可能性更大,故选A。?二四、多选题83.一种甲壳虫有两个真实遗 传的无斑点品系,这两个品系相互杂交得到的F1均无斑点。F1杂交得到的F2中,无斑点和有斑点的比率为13:3。如果将F2中有斑点的个 体两两之间随机杂交,则一对有斑点的F2杂交的后代中有可能出现的表型和比率为( )A.有斑点和无斑点,比率3:1B.有斑点和无斑点 ,比率1:1C.均有斑点D.均无斑点【答案】AC【分析】F1杂交得到的F2中,无斑点和有斑点的比率为13∶3,比例符合9∶3∶3∶ 1,说明控制无斑点和有斑点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F1杂交得到的F2中,无斑点和有斑点的比率为13∶3, 比例符合9∶3∶3∶1,说明控制无斑点和有斑点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假设相关基因为A/a、B/b,则有斑点的 基因型为aaB_(或A_bb),如果将F2中有斑点的个体两两之间随机杂交,可能的杂交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若为aaBB×aaBB,后代均为aaBB,均表现为有斑点;若为aaBB×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B、aa Bb,均表现为有斑点;若为aaBb×aaBb,则后代基因型为aaB_∶aabb=3∶1,有斑点和无斑点,比率3:1。综上所述,AC 正确,BD错误。?故选AC。84.有3个真实遗传的白花植物品系,品系1和品系2杂交,后代均为白花;品系2和品系3杂交,后代均为红花 。拥有同一个基因突变的品系为( )A.品系1? ?B.品系2C.品系3? ?D.任何两个品系都不同【答案】AB【分析】真实遗传是 指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或生物性状能够代代相传、稳定遗传。【详解】由题意可知,白色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决定,三个品 系均为纯合子,如要品系1和品系2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未有红花,则品系1和品系2必拥有同一个基因突变才能实现。而品系2和品系3杂交, 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其基因突变并不在一个等位基因上才能实现后代均是红花,AB正确,CD错误。故选AB。85.一只白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 雄果蝇杂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蝇,这是由X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发生的不分离事件可能是( )A.母本果蝇,第一次减数分裂B.母 本果蝇,第二次减数分裂C.父本果蝇,第一次减数分裂D.父本果蝇,第二次减数分裂?【答案】AB【分析】果蝇的白眼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假设红眼、白眼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一只白眼雌果蝇(XaXa)与一只红眼雄果蝇(XAY)杂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蝇(XaX a)。【详解】果蝇的白眼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红眼、白眼的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一只白眼雌果蝇(XaXa)与一只红眼雄果蝇(X AY)杂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蝇(XaXa),由题意可知这是由X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其可能得原因是母本果蝇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 次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产生了XaXa卵细胞造成的,AB正确,CD错误。故选AB。86.研究者发现一种新蛋白F,怀疑它是一 个转录因子,该蛋白的下列性质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有( )A.F蛋白含有半胱氨酸和组氨酸B.F蛋白是一个锌指蛋白C.F蛋白定位于细胞 核中D.F蛋白能够识别并结合核小体【答案】BCD【分析】1、转录因子是生物体内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区域、形成具有RNA聚 合酶活性的转录复合体的蛋白质因子,通过其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生物的表型及对外界刺激的保护,从而完成了生物在转录水平的调控。2、验证 一个蛋白是不是转录因子的思路:第一,先分析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看有无DNA结合区。和其他的转录因子有无功能同源区;第二,证实该蛋白 有转录活性。分别overexpress或者silence后,做差减PCR,筛查下游基因;?第三,证实该蛋白有DNA结合能力。找到下 游基因,或者发现同源转录因子后,做gel shift实验。【详解】转录因子是生物体内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区域、形成具有R NA聚合酶活性的转录复合体的蛋白质因子,通过其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生物的表型及对外界刺激的保护,从而完成了生物在转录水平的调控。锌 指蛋白是一类具有手指状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对基因调控起重要的作用。因此F蛋白是一个锌指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能够识别并结合核小体都能 够证明蛋白F是一个转录因子,A选项的特点无法用于鉴定转录因子。因为大部分蛋白质所含有的氨基酸种类都包括这两种,B、C、D正确。故选 BCD。87.Pax6等多个与眼睛发育相关基因的上游都有F蛋白的结合位点,研究者做了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证实F蛋白与这些位点结合。该 实验包含的必要步骤有( )A.用一定浓度的甲醛处理细胞B.对基因组进行剪切,使之成为短片段C.利用Pax6等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沉 淀D.用免疫荧光检测F蛋白与染色质的结合【答案】AB【分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的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 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 对目的片段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详解】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不需要利用免疫荧光,该实验的一般流程:甲醛处 理细胞→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加入目的蛋白的抗体,与靶蛋白-DNA复合物相互结合→加入ProteinA,结合抗体-靶蛋白-DNA复合 物,并沉淀→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一些非特异性结合→洗脱,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解交联,纯化富集的DNA-片段 →PCR分析。由此可知,进行研究F蛋白能够与Pax6等多个与眼睛发育相关基因的上游的F蛋白结合位点结合,要先用一定浓度的甲醛处理细 胞,收集细胞,超声破碎对基因组进行剪切,使之成为短片段,利用F蛋白的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因此AB正确,CD错误。?故选AB。?二五、 单选题88.研究者发现F蛋白突变(p.C339R)会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他们做了突变型F蛋白的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该实验所基于的 假设是( )A.突变位点位于该蛋白的DNA结合结构域B.突变阻碍了F蛋白与DNA靶序列的结合C.突变阻碍了F蛋白对靶基因的激活作 用D.突变阻碍了F蛋白与靶蛋白形成复合体【答案】B【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法是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敏地 检测目标蛋白与特异DNA片段的结合情况,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详解】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基于特异性抗体识别目标蛋白 与DNA形成的复合物原理。首先,使用甲醛或其他交联剂固定(交联)细胞内的蛋白-DNA相互作用,然后将染色质碎裂成适当大小的片段。通 过特异性抗体结合目标蛋白-DNA复合物,并利用磁珠或蛋白A/G柱吸附抗体-蛋白-DNA复合物,通过一系列洗涤步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或 未结合的成分。最后,解除交联并提取纯化的DNA,通过qPCR等方法分析目标序列的富集情况,进而推断蛋白质与特定DNA序列的结合关系 。?根据实验原理,该实验是基于特异性抗体识别目标蛋白与DNA形成的复合物原理,而F蛋白突变后,导致F蛋白与DNA靶序列的结合不能顺 利进行,所以基于的假说是突变阻碍了F蛋白与DNA靶序列的结合。故选B。?二六、多选题89.若要最终证实F蛋白通过调控Pax6的表达 来调控视网膜的功能,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有( )A.检测F蛋白突变体动物模型中Pax6的表达量B.在Pax6失活突变体中过表达F蛋白 ,检测表型是否缓解C.在野生型中抑制Pax6表达,检测是否得到F蛋白功能缺失的表型D.进行报告基因实验,检测F蛋白是否激活Pax6 的调控元件【答案】ACD【分析】若要最终证实F蛋白通过调控Pax6的表达来调控视网膜的功能,该实验的自变量为F蛋白的有无,因变量为 Pax6的表达,可用视网膜的功能表示,其他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一致。【详解】A、F蛋白突变体动物不能表达F蛋白,因此可通过检测 F蛋白突变体动物模型中Pax6的表达量来进行验证,A正确;B、在Pax6失活突变体中过表达F蛋白,由于Pax6无法调控视网膜,因此 无论F蛋白是否通过调控Pax6的表达来调控视网膜的功能,其表型均不能缓解,B错误;?C、若F蛋白通过调控Pax6的表达来调控视网膜 的功能,则在野生型中抑制Pax6表达,会得到F蛋白功能缺失的表型,C正确;D、为证实F蛋白通过调控Pax6的表达来调控视网膜的功能 ,可进行报告基因实验,检测F蛋白是否激活Pax6的调控元件,D正确。故选ACD。?二七、单选题黑腹果蝇具有明显的生物钟节律,如其羽 化行为受到光照的影响,因此羽化可作为研究果蝇生物钟节律的参考特征。把果蝇培养箱每天的照明时间设定为开灯(0-12时)+关灯(12- 24时),以研究光照调节果蝇羽化的分子机制。Ronald等人利用EMS对野生品系的雄蝇进行诱变,将诱变后的雄蝇与带有复合X染色体( 两条X染色体共用着丝粒而不分开)的处女蝇进行单雄杂交(见下图),并对其后代的羽化行为进行分析(每种突变系至少分析2000只个体), 最终筛选到3种X连锁的突变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90.EMS诱变是一种常用的遗传突变诱导方法,其作用机制是( )A.增加基因 组的拷贝数B.引入外源DNA片段C.诱导DNA碱基对发生改变D.改变染色体结构91.关于上述实验的筛选流程,下面描述正确的有( )?A.该实验所用的是正向遗传学筛选策略B.F0采用多只雄蝇和多只处女蝇进行杂交是最有效的筛选策略C.F1果蝇可以通过雌雄交配把突 变稳定遗传下去D.在后续进行羽化行为分析时,应该选择雄蝇单独进行分析,雌蝇可作为本实验的对照92.所得突变体的羽化规律分别出现了如 图所示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 )A.正常果蝇会在光照的时间段达到羽化高峰期B.和对照组相比,突变体Ⅰ的羽化周期变长C.突变体2的 羽化已经不再受有无光照的影响D.和对照组相比,突变体3的羽化周期变短?【答案】90.C? ??91.ACD? ??92.AC【分析 】1、结合题图可知,图A表示正常节律野生型果蝇,周期约为24h,图B表示小于24h的短节律品系,图C表示无节律品系,图D表示大于2 4h的长节律品系。2、易诱发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 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 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3、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 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4、传统的遗传学手段大致可以分为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两类。正向遗传学是指,通过生物个体或细胞的 基因组的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寻找相关的表型或性状改变,然后从这些特定性状变化的个体或细胞中找到对应的突变基因,并揭示其功能。例如遗 传病基因的克隆。反向遗传学的原理正好相反,人们首先是改变某个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然后再去寻找有关的表型变化。例如基因剔除技术或转基 因研究。简单地说,正向遗传学是从表型变化研究基因变化,反向遗传学则是从基因变化研究表型变化。90.根据题意,EMS属于化学因素诱变 剂,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因此其作用机制是诱导DNA碱基对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91.A、正向遗传学是指,通过生物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的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寻找相关的表型或性 状改变,然后从这些特定性状变化的个体或细胞中找到对应的突变基因,并揭示其功能。根据实验的筛选流程可知,该实验所用的是正向遗传学筛选 策略,A正确;B、根据题意,将诱变后的雄蝇与带有复合X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共用着丝粒而不分开)的处女蝇进行单雄杂交,并对其后代的羽 化行为进行分析(每种突变系至少分析2000只个体),最终筛选到3种X连锁的突变体。因此F0采用单只雄蝇和多只处女蝇进行单雄杂交,而 不是多只雄蝇和多只处女蝇进行杂交,B错误;C、根据实验的筛选流程,让F1果蝇可以通过雌雄交配,观察后代突变体的情况,把突变稳定遗传 下去,C正确;?D、根据实验的筛选流程可知,F1果蝇中雌蝇基因型为,雄蝇基因型为,因此雌蝇全为野生型,故在后续进行羽化行为分析时, 雌蝇可作为本实验的对照,应该选择雄蝇单独进行分析,D正确。故选ACD。92.A、结合题图可知,图A表示正常节律野生型果蝇,周期约为 24h,由于果蝇培养箱每天的照明时间设定为开灯(0-12时)+关灯(12-24时),因此正常果蝇会在光照的时间段达到羽化高峰期,A 正确;B、图B表示小于24h的短节律品系,因此和对照组(周期约为24h)相比,突变体Ⅰ的羽化周期变短,B错误;C、由于果蝇培养箱每 天的照明时间设定为开灯(0-12时)+关灯(12-24时),而图C突变体2表示无节律品系,说明突变体2的羽化已经不再受有无光照的影 响,C正确;D、图D表示大于24h的长节律品系,和对照组(周期约为24h)相比,突变体3的羽化周期变长,D错误。故选AC。根据突变 表型,将上述3种不同的节律突变基因分别命名为“无节律”、“长周期”和“短周期”。利用杂交获得在两条X染色体上分别携带有不同突变的雌 蝇,并对其羽化节律进行测试,结果如表所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基因型组成第一条X染色体?第二条X染色体测试次数节律周期时长统计( hr)野生型野生型424.4±0.5无节律无节律4无节律短周期短周期519.5±0.4长周期长周期428.6±0.5无节律野生型8 25.2±0.4短周期野生型521.9±0.4长周期野生型525.6±0.5短周期无节律619.5±0.4长周期无节律830.6± 1.3短周期长周期622.9±0.493.互补实验常用于确定两个突变是否影响同一个基因。以下可以说明两个隐性突变并不位于同一基因的 是( )A.杂交后代表现出正常表型B.杂交后代表现出突变特征C.杂交后代表现出中间表型D.杂交后代表型更严重94.请根据表中所示 的数据,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无节律突变相对于野生型等位基因,表现为隐性突变?B.即使存在野生型等位基因,短周期突变仍可影响 节律C.无节律突变对短周期突变和长周期突变而言均为显性D.短周期突变对长周期突变完全显性?【答案】93.A? ??94.CD【分析 】互补实验(complementation test):又叫顺反测验,指将两个拟突变分别处于顺式和反式,根据其表型确定两个突变是否 是同一个基因的试验。若顺式有功能反式也有功能,则两个拟等位基因不在同一顺反子内;若顺式有功能,而反式无功能,则两个拟等位基因在痛一 个顺反子内。93.互补实验中,同一表型的两突变型反式排列时,表型仍为突变型或中间表型或更严重,那么这两个突变型属于同一顺反子,即两 个隐性突变位于同一基因,A错误、BCD正确。故选A。94.A、由表格信息可知,当雌蝇一条X染色体上有无节律基因、另一条X染色体上为 野生型时,其羽化节律表现为有节律,当都为无节律时表现为无节律,说明无节律突变相对于野生型等位基因,表现为隐性突变,A正确;B、比较 表中一条X染色体上为短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野生型的节律周期时长与一条X染色体上为长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野生型的节律周期时长可以 看出,即使存在野生型等位基因,短周期突变仍可影响节律,B正确;C、比较表中一条X染色体上为短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无节律的节律周期 时长与一条X染色体上为长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无节律的节律周期时长可以看出,无节律突变对短周期突变和长周期突变而言均为隐性,C错误 ;D、比较表中一条X染色体上为短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长周期的节律周期时长与两条X染色体上全为长周期、两条X染色体全为短周期的节律 周期时长可以看出,一条X染色体上为短周期、另一条X染色体是长周期的节律周期时长介于全为长周期、全为短周期的节律周期时长之间,说明短 周期突变对长周期突变为不完全显性,D错误。??二八、多选题95.下列是新基因产生方式的有( )A.反转录转座子插入B.水平基因转 移C.染色体丢失D.基因复制【答案】ABD【分析】1、反转录转座子:将转座子从DNA→DNA的转移过程称转座,从DNA→RNA→D NA的转移过程叫反转录转座;2、基因水平转移:又称横向基因转移或侧向基因转移,是指在具有生物繁殖隔离的不同物种之间,或单个细胞的叶 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之间,以及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所进行的DNA片段的流动。【详解】A、反转录转座子在其插入位点上产生短的正向重复序 列,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基因,A正确;B、基因水平转移,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 的交流,差异生物个体可以是同种但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的生物个体,也可以是远缘的,甚至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个体,这样就会产生新的基因,B 正确;C、染色体丢失只是在原有基因的基础上,使基因缺失而不会产生新基因,C错误;?D、DNA复制时DNA很不稳定,这时就有可能发生 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D正确。故选ABD。?二九、单选题96.分子钟假说最初由埃米尔·祖克坎德和莱纳斯·鲍林在1962年提出,该假 说认为DNA或者蛋白质分子进化的速率可能( )A.随物种而变化B.随时间保持不变C.取决于环境条件D.受种群大小影响【答案】B【 分析】分子钟的概念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埃米尔·祖克坎德和莱纳斯·鲍林在对比了来源于不同生物系统的同一血红球蛋白分子的氨基酸排列 顺序之后,发现氨基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以几乎一定的比例相互置换着。也就是说,氨基酸单位时间的置换率(即分子进化速度)大体上是恒定的。 氨基酸的置换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这便是“分子钟”名称的由来。后来,根据对若干代表性蛋白质的分析,近年来又通过直接对比基因的碱基排列顺 序,证实了分子进化速度的恒定性大致成立。【详解】分子钟假说内容主要是:任意两个物种,自从分化成两个物种后,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DN A或者蛋白序列)的进化速度应该与分化的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B正确。97.果蝇中的转座子插入事件最可能受到正选择的是( )A.转座 子插入了具有代谢杀虫剂功能的基因Cyp6g1的上游调控区,提高了该基因的表达?B.转座子插入了一个假基因的编码区,使该假基因长度增 加C.转座子插入了一个必需基因的编码区,破坏了该基因的蛋白结构D.转座子插入了染色体上多个位置并介导了异位重组,最终导致几个核心基 因缺失【答案】A【分析】1、转座子,也称为跳跃基因,是一种在生物染色体间移动的基因物质,它们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并在原位上单独复制或 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转座子具有扰乱被介入基因组成结构的潜在可能性,并被认为是导致生物基因发生渐变(有时候是突变),并最终 促使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2、当一个群体中出现能够提高个体生存力或育性的突变时,具有该基因的个体将比其它个体留下更多的子代,而突变基 因最终在整个群体中扩散。这种选择被称为正选择。【详解】A、转座子插入了具有代谢杀虫剂功能的基因Cyp6g1的上游调控区,提高了该基 因的表达,具有该基因的个体将比其它个体留下更多的子代,而突变基因最终在整个群体中扩散,属于正选择,A正确;B、转座子插入了一个假基 因的编码区,使该假基因长度增加,但假基因无遗传效应,不能比其它个体留下更多的子代,不属于正选择,B错误;C、转座子插入了一个必需基 因的编码区,破坏了该基因的蛋白结构,导致无法正常表达,不能在整个群体中扩散,不属于正选择,C错误;D、转座子插入了染色体上多个位置 并介导了异位重组,最终导致几个核心基因缺失,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不能在整个群体中扩散,不属于正选择,D错误。故选A。98.在经历常年 干旱后,达尔文地雀的喙的平均大小和硬度提高了,这一例子可能属于( )A.定向选择?B.平衡选择C.歧化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D.稳定选择【答案】A【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 )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 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在经历常年干旱后,达尔文地雀的喙的平均大小和硬度提高了,这一例子属 于环境的定向选择,A正确,BCD错误。故选A。99.在一个小型鸟类种群中,一场严重的风暴将种群数量从500只减少到50只,一个基因 的等位基因频率从0.9变为0.1。这种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可能是( )A.基因流? ?B.遗传漂变C.正选择? ?D.基因突变【答 案】B【分析】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详解】A、基 因流是指由于迁移和杂交等原因导致一个种群的基因进入到另一个种群(同种或不同种)的基因库,使接受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在小的种群中,基因的频率可因偶然的机会而发生变化,如2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丢失了,称为遗传漂变。一般情况下,族群的生物个体的数量 越少,族群中基因就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B符合题意;?C、 自然对物种突变的选择可以分为正负两种,当一个群体中出现能够提高个体生存力 或育性的突变时,具有该基因的个体将比其它个体留下更多的子代,而突变基因最终在整个群体中扩散,这种选择被称为正选择,C不符合题意;D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故选B。??三十、多选题100.李范瓦伦在1973年提出的 红皇后(Red Queen)假说,以下可能体现红皇后假说现象的有( )A.一种捕食者的速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快,适应跑得更快的猎物B.一种植物产生更有毒的化学物质,以抵御吃草动物的进化C.某些病原体为了感染宿主而不断变异,宿主为了防御病原体而进化出新的免疫机制D.长期缓慢的地质变化使某物种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答案】ABC【分析】红皇后假说内容为,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竞争压力,即使物理环境不变,种间关系也可能推动生物进化。【详解】A、一种捕食者的速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快,是为了适应跑得更快的猎物,满足红皇后假说内容,A正确;B、一种植物产生更有毒的化学物质,以抵御吃草动物的进化,从而保证自己的相对稳定,满足红皇后假说,B正确;?C、某些病原体为了感染宿主而不断变异,宿主为了防御病原体而进化出新的免疫机制,种间关系推动生物进化,满足红皇后假说,C正确;D、红皇后假说只强调生物进化的生物之间的因素,而没有强调地质变化(物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D错误。故选ABC。?三一、单选题101.在一个果蝇种群中,科学家发现一个控制翅膀大小的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最初这些等位基因的频率都较低,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气温逐渐升高时,其中一个产生较小翅膀的等位基因频率迅速增加,因为较小的翅膀有利于散热。这个等位基因最终在种群中达到了较高的频率。这个过程最符合( )A.一个新的有益突变在种群中迅速固定B.一个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C.一个中性等位基因由于遗传漂变而在种群中固定D.一个有害等位基因由于自然选择而从种群中消除【答案】B【分析】遗传漂变是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目不尽相同,致使子代的等位基因数发生改变,在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小群体中会产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详解】A、一个新的有益突变在种群中迅速固定不符合题意中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成为有益性状的现象,A错误;?B、一个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由于环境变化而变得有利进而该基因频率表现为迅速增加的现象,与题意是相符合的,B正确;C、题意显示的一个中性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固定的过程是依赖改变的环境实现的,C错误;D、题意显示的是一个等位基因由于环境的改变而被环境选择的过程,因而该基因频率迅速增加,并为提及一个有害等位基因由于自然选择而从种群中消除的现象,D错误。故选B。体色鲜艳的君主斑蝶幼虫以马利筋属的有毒植物为食,并从中获取毒素强心苷,以保护幼虫和成虫。研究发现,强心苷的靶蛋白钠钾泵在斑蝶中发生了氨基酸替换,使其不被强心苷影响。科学家通过对果蝇钠钾泵基因的编辑,获得了对强心苷不敏感的突变体,从而推断出斑蝶中同源基因的演化路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2.下列关于君主斑蝶和黑腹果蝇的说法正确的有( )A.君主斑蝶幼虫体色是一种伪装色B.君主斑蝶幼虫体色是一种警戒色C.君主斑蝶钠钾泵基因的演化受到了自然选择压力的驱动D.对强心苷不敏感的黑腹果蝇受到了人工选择压力的驱动103.下列关于君主斑蝶和马利筋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二者之间存在共生B.二者之间存在竞争C.二者之间协同演化D.二者互相施加选择压力?【答案】102.BC? ??103.CD?【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02.AB、保护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的现象 ,警戒色:有些昆虫具有同背景鲜明对照的颜色;体色鲜艳的君主斑蝶幼虫一种警戒色,A错误,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君主斑蝶钠钾泵基因的演化受到了自然选择压力的驱动,C正确;D、对强心苷不敏感的黑腹果蝇是基因工程获得的,不是选择育种,D错误。故选BC。103.AB、君主斑蝶幼虫以马利筋属的有毒植物为食,君主斑蝶和马利筋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B错误;C、君主斑蝶和马利筋存在协同进化,二者互相施加选择压力,共同进化,CD正确。故选CD。?三二、多选题104.单细胞RNA测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比于多细胞混合(Bulk)测序,它的优势是( )A.揭示罕见的细胞类型B.检测癌组织内部的异质性C.推断早期发育阶段的谱系信息D.一般具有更高的测序覆盖度【答案】ABC?【分析】单细胞测序凭借其高度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成为单细胞研究的理想工具,它能以最小的样本起始量开展无偏差的高通量研究。【详解】相比于多细胞混合(Bulk)测序,单细胞RNA测序具有如下优点,例如精细解析细胞异质性,即单细胞测序可以提供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允许研究者分析每个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功能和发育过程,可以检测癌组织内部的异质性。又如发现新的细胞类型和亚群,即单细胞测序可以帮助鉴定和发现更多的细胞类型和亚群,尤其是在复杂的组织样本中,能够解析具有微小差异的细胞群体,揭示罕见的细胞类型。另外,潜在生物学应用广泛,即单细胞测序可以应用于多个生物学领域,如癌症研究、胚胎发育研究、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等,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工具,如聚类分析、单细胞DEG分析、细胞轨迹推断等,可以更好地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综上所述,ABC正确,D错误。故选ABC。?三三、单选题下图展示了4个基因在癌症患者中变异的分布,每一行代表一个基因,每一列代表一个病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105.基因1和基因2可能的关系是( )A.协同作用? ?B.合成致死?C.拮抗作用? ?D.连锁106.基因2和基因3 可能的关系是( )A.协同作用? ?B.合成致死C.拮抗作用? ?D.位于相同调控通路【答案】105.AD? ??106.CD【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基因在癌症患者中变异的分布,每一行代表一个基因,每一列代表一个病人。105.根据图示可知,基因1和基因2通常同时纯合缺失,由此推测基因1和基因2可能存在连锁关系。此外还有一部分病人只有基因1在体细胞内纯合突变,还有部分病人只有基因1出现了纯合缺失,由此推测基因1和基因2还可能存在协同关系,AD正确,BC错误。故选AD。106.根据图示可知,大部分患者的基因2出现纯合缺失,部分患者的基因3表现出扩增现象,由此推测基因2和基因3可能是相互拮抗的作用,或者基因2和基因3可能是位于相同的调控通路,但是作用不同。因此CD正确,AB错误。故选CD。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北京初赛)试卷.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c3046b09a94f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生物学联赛新疆初赛试题及答案&答题卡.zip」,链接:https://pan.quark.cn/s/7b4844b4a992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山东省初赛试题及参考答案.zip」,链接:https://pan.quark.cn/s/d473171010ce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苏省赛区生物试题.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6eaaa4494a10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黑龙江赛区初赛试题及答案」,链接:https://pan.quark.cn/s/051358ba05c6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河北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考试试卷A(初赛).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b25aef5cd8c9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生物试卷」,链接:https://pan.quark.cn/s/112faeeddb14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广西初赛试题及答案.zip」,链接:https://pan.quark.cn/s/64d207deca68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全国生物学联赛吉林赛区选拔赛试题.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7d9c5e6bde30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贵州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初赛试卷.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de9f681ae95b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福建省生物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6d8b2514161b夸克网盘分享了「2025年贵州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初赛试卷.pdf」,链接:https://pan.quark.cn/s/dd9b5c744a8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