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1)
2025-05-06 | 阅:  转:  |  分享 
  
国际热核聚变

实验堆(ITER)计划(1)



胡经国





一、ITER计划概述

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 建造大约需要10年,耗资达50亿美元。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

下图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概述图(图源:网络)。









2003年1月,中国决定参加ITER计划谈判。2006年5月,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草签了ITER计划协定。这七方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中国参加ITER计划是基于能源长远的基本需求。

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完工时间已多次推迟,预期成本已多次提高。

2025年1月20日,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了“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基本信息如下:

中文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外文名: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简称:ITER计划、ITER

创办时间:1985年

主管部门:ITER组织理事会

所属地区:法国卡达拉舍

ITER目标: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科技可行性

中国参与:2003参与国际协商、2006共签协定

二、ITER计划简要概况

网络公开资料显示,ITER计划倡议于1985年提出,并且于1988年开始了该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13年努力,耗资15亿美元,在集成世界核聚变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ITER工程设计于2001年完成。此后,经过5年谈判,ITER计划七方于2006年正式签署联合实施协定,启动实施ITER计划。

下图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示意图(图源:网络)。









ITER计划将历时35年;其中,建造阶段10年,运行和开发利用阶段20年,去活化阶段5年。

中国坚定支持ITER计划。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中国于2003年1月决定正式参加ITER计划谈判。此后,中国还积极推动谈判进程,为尽早启动实施ITER计划进行了不懈努力。在此期间,中国先后承办了ITER计划第九次和第十一次谈判会议。

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该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可)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将研究解决大量技术难题,是人类受(可)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它备受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核聚变研究是当今世界科技界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而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与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规清洁能源不同,核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不污染环境,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导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ITER计划是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其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科学和技术可行性。ITER计划集成了当今国际受(可)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拥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且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国际上对ITER计划的主流看法是:建造和运行ITER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已经具备,成功的把握较大,经过示范堆、原型堆核电站阶段,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化。

ITER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机会参加的最大的多边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项目。参加ITER计划有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参加国际合作的层次;有利于推动中国聚变能研究开发,加快中国聚变能开发进程;有利于中国学习掌握大型国际科学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维修经验;有利于提高中国超导技术、稀有金属材料技术、高电压技术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利于锻炼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核聚变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2006年5月24日,中国与其他六方一起,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草签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联合实施协定》。这标志着ITER计划实质上进入了正式执行阶段,即将开始工程建设。



(未完待续)







3







献花(0)
+1
(本文系现代科普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