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陈祥志)一曲弘扬民族正气的颂歌——长篇小说《映天红》创作琐忆
2025-05-09 | 阅:  转:  |  分享 
  
一曲弘扬民族正气的颂歌

——长篇小说《映天红》创作琐忆

陈祥志

长篇小说《映天红》正式出版发行已经20年了。回顾我县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无疑对推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具有一定意义。如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尤其在抗日反“清乡”斗争中,如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斗争,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许许多多抗日英烈的斗争故事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然而,过去反映新四军在敌后抗日的题材很少,真正反映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仅有吴强的《堡垒》。为了再现当年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斗争风貌,讴歌苏中、如东军民团结战斗的情谊,弘扬民族精神,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2年年底,如东县革委会政工组成立了创作组,决定创作一部以抗日反“清乡”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组组长由当时的县委常委、政工组组长张昆同志兼任,并请参加过抗日反“清乡”斗争的老同志顾明担任顾问,创作组成员有陈有清(副组长)、徐春林和我。

在领导和许多老同志的鼓励下,我们劲头很足,表示不辜负领导和老同志的期望,一定要写好如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千千万万个抗日志士歌功颂德。

创作组成立后,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端正创作指导思想,并通读了毛主席有关抗日战争的一系列论著及有关文件、报刊、史料,使大家对抗日战争中的有关方针、政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使创作少走弯路,能真实反映当时历史风貌。

我们的主要精力是花在采访上。我们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没有直接生活的感受,需要靠采访,获得感性认识。从1973年3月至1975年2月,用了三年时间,进行了深入采访。我们以采访白桐本烈士的事迹为主线,然后伸展开来,逐步扩大采访范围,先后采访了曾经在苏中四分区和如东工作、战斗过的老首长、老同志、战斗英雄、民兵英雄、地方干部、地下工作者、老党员、民主人士及开明士绅,甚至还采访了许多任过伪职、当过汉奸的人。这段时间,我们采访了300多人。当时许多老同志还没有恢复工作,要找他们比较方便,而且有时间和我们谈。在采访期间,我们还在如皋、南通、南京、上海等地查阅了上千万字的敌伪档案材料、抗日战争期间的各种报刊及有关文献资料。在这三年时间中整理的采访记录和资料摘抄分类装订了25册,约150万字,为我们后来编写《如东县志》和《如东人民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采访中有许多镜头使我们至今难忘: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泽同志生病在家休息,仅一个星期中就和我们谈了整整四个下午,他系统地、详细地介绍了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情况,而且对我们的创作给予热情鼓励,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对我们创作这部书起了很大作用。曾经担任过丰利区委书记的上海大场机场政委许文书得知我们要采访他,就带着夫人亲自来到我们所住的愚园路招待所看望我们,并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苏中四分区战斗英雄张顺清,身患严重的气管炎、肺气肿,讲几句话就要向咽喉喷一次药物,我们见此情景过意不去,他却再三挽留我们,坚持要把他战斗中几个精采的场面讲完,后来,小说《映天红》开头的场面就是根

据他叙述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通过采访,我们对抗日反“清乡”斗争这段历史渐渐地熟悉起来,许许多多战斗画面在我们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众多的人物形象开始在我们头脑中活起来,似乎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大家觉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时候到了,我们就着手拟定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设想,构思了写作提纲。

我们团结苦干,整个书稿的写作速度是比较快的,仅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分章节执笔,由陈有清同志统稿,在张昆同志精心指导和顾明等同志积极参与下,形成了书稿,打印成册。书稿出来后,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列为出版重点题材之一,先后在苏州和南京举办了审稿学习班,邀请了工农兵代表和文艺界有关人士进行审稿。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书稿,寄送一些老首长、社会知名人士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书稿的基调是健康的,情节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我们在责任编辑涂心江同志具体指导下,在南京花了半年时间逐字逐句作了修改。我县著名书画家潘宗和、丛志远先生专程赶到南京为该书插图。1977年10月,正值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一周年之际,一部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业绩的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得以问世,填补了如东历史上的一项空白。

这部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成书时,我们用“群皇”作为笔名,也正是体现这个意思。

《映天红》出版发行15万册,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陈辽在《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评论文章。为本书撰写评论文章的还有部队作者黄建华、青年记者杨自度等。他们对这部书作了充分肯定。我们也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对我们的创作给予热情鼓励。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已经出版发行的《映天红》,只是我们与作计划中的上集,因此还有许多故事情节没有展开,有许多人物的塑造没有完成,结局没有交代……我们几个同志早已回到的工作岗位,时过境迁,现在要组合起来是很难的了。我想若干年后,我们退休了,来个老调重弹,着手修订、续完《映天红》这部书,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请读者耐心等待吧。

原载《如东文史资料》第六辑(一九九0年十二月)

1998年3月24日《如东报》略有修改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