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艺家的精神丰碑(沈启鹏)
2025-05-09 | 阅:  转:  |  分享 
  
文艺家的精神丰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掘港镇人民大会堂东南侧的如东文化馆,是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三亇院落,文学组在南院,美术组在中院,图书馆在北院,还有音乐、体育的活动场地。记得陈有清馆长、潘宗和、沈英、丁觉非等老师也住在馆内北院,汤继民住中院,尤文绚住掘港小学。参加这里文学、美术、音乐创作的文艺青年有如东县各城镇乡村的、南通和各地回乡的知青(肖正德、冯新民,林启祯、严清、王其康、徐陵、陆立信、沈佩荣、周晓凤、余曾善、龚建军、汤继新、宋正玉等),还有驻如东部队的战士和掘港镇的青年。



陈有清副馆长比我大6岁,戴一副眼镜,说话轻轻的,清秀儒雅的知识分子模样。1970年和1971年夏,在陈馆长、潘老师带领下,文学和美术创作组的部分学员先后赴全国渔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北坎黄海渔业大队体验生活,文学组集体创作了报告文学集《东风满帆》, 我不仅体验到渔民出海劳作的艰苦,也获得了一大批速写素材,由此陆续产生了一批反映南黄海渔业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苏北沿海渔村成了我第一个生活基地。作为文化馆领导,陈馆长也参加我们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全体学员的合影留念。文学与美术两个行当创作学习班多有互动,我与汤济民老师合作的连环画《虎穴夺棉》文字脚本即由文学组陈祥志撰稿,笔杆子们也常为如东群众美术的宣传推介撰文于省、市、县各种媒体,甚至对台对外发声,我们美术作者也力所能及地服务于文学作品。我曾先后为短篇小说集《试金石》、报告文学集《东风满帆》画插图、为《农民诗选》设计封面,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小说创作选·终身课题》设计封、画插图。



如东,是我高中毕业后走进社会底层磨炼、走向人生之路探索、实现美术创作突破的第一个舞台,留下许多艰辛、欣喜和痛苦的回忆。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出路就是当兵、招工和上大学,可是不正之风比比皆是,电视剧《人生之路》中主人公“高加林”上大学的名额被干部子女顶替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尽管连续多年江苏艺术院校专业考试的考题指定临摹我执笔的画作,南艺明确对我免试特招,仍受层层阻挠,扣留不放。“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是金子总会发光”文化馆李世宏、陈有清两位馆长的话给我以安抚,我记在心上没齿不忘。



1975年底我招工回城之后,时时看到陈馆长的各种文学作品问世,近期重读他的一批张謇研究文章,大获教益。

第一,他是南通“文革”后最早研究张謇的拓荒者之一,1980年,我凭自己的浅薄体悟,开始创作第一幅张謇画像《林溪精舍卧石图》,受到画院某领导人的阻止,说张謇是反动的“立宪派”,不能画!而此时的陈馆长已理性深入研究张謇,连续在《书评》《青年一代》《古今中外》《群众文艺》《戏剧报》《湖南妇女报》《华东师大学报》《南通今古》《中国纺织报》等各地报刊发表了《张謇及其<占籍被讼将之如皋>》《状元改行》《沈寿和<雪宧绣谱>》《独树一帜的更俗剧场》《近代刺绣家沈寿》《张謇与师范教育》《张謇外交生涯》《棉铁情》等一大批有考据有见地的文章,这在思想禁锢的解除初期发表,要有何等的勇气和底蕴!“文革”过来的南通人都知道张謇惨遭“掘墓鞭尸”,墓中除假牙与胎发无一丝一毫金银财宝,由此触动他研究张謇。他访问了在张謇家任事的陈霜桥老人,我也曾受教于陈老先生门下温习古汉语,感同身受。我祖父是从资生铁厂走出来的张謇年代培养的企业家,我的岳父早年即在大豫盐垦公司培源区和南附区任会计,陈馆长就家住掘东大豫公司河西,我们对张謇和南通近代企事业更有一种亲切感。

第二,他研究张謇重史实考据,学风严谨。以《张謇与师范教育》论文为例,从立国救亡出发提出办教育的目的、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征地填河改造和新建、海内外延聘学界名流任教、亲历学校各处仔细察看、制订校训开学演讲,呕心沥血数十年建成幼、小、中、大、职教、特种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直至知识教育、品质涵养、知行合一、文武兼备……以至推动全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论有据、有史有实,内容详实完备,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不搜集大量史料、素材,不深入梳理和思考是写不出这篇好文的。他曾谦逊地请海门高广丰会长对他的专稿《早春二月的雷鸣》审视史实的“信”,并提出问题,足见一个文学家兼史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

第三,在研究张謇的同时,花大气力宣传张謇,是陈有清先生的一大特色,海门张謇研究会原会长高广丰先生的这一评价很准确。研究张謇和宣传张謇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既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陈馆长说:“我接触张謇、了解张謇,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文学创作的需要,是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或文艺家的角度来研究张謇的。”他恰恰将“研究"这个出发点和“宣传”这个落脚点紧密结合起来,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怎么写”“不能写”“不敢写”的年代,他就在大胆地探索怎么写。遵循张謇“立定脚跟,踏实做去。愈遭挫折,愈求猛进”的教导,三更灯火五更鸡,写成《状元改行》《张謇与师范教育》和《张謇》简传书稿。更令人感动的是,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精神,写成5集电视连续剧《子规啼血》文学剧本,大胆挑战权威,独树一帜,逆转评价“张謇是一位很伟大的成功的英雄!”江苏电视台投拍,于1986年10月15日在南通举行首映式。接着,中央电视台、全国33家省市电视台与英、美、法、日及东南亚12个国家和地区播映。

第四,他研究张謇推介张謇,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全身心地投入。四五年前,我有幸为他的专著《方志美学散论》《江淮竹枝词》《早春二月的雷呜》和《俗语诗辑解》题写书名,并不知此时他正发生脑梗。医生问他叫什么竟说不出自已的名字,手机也不会用。寄我《鱼趣》新书时沉疴又起。接下来又大病临头,切除结肠化疗半年,我竟与他同病相怜,断肠人怜断肠人感同身受。他还比我大六岁。用他的话说:“这几年的生活模式,便是每向社会交出一部作品,就会到天堂佛国去转一圈。”2016年12月,以张謇为主线的历史散文集《早春二月的雷呜》刚出版,他因伏案久坐发生肺栓塞而昏倒马路边。幸抢救及时,医生才将他从万分之五的凶险状态下拽回人间。难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他还完成了7000字论文应征,并获南通市“张謇廉政思想”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生命不止,笔耕不辍”!“贱体经病魔的折腾,这个形体的物质尚能产生一些精神的力量”!他获一等奖,堪称张謇研究的奇迹!



陈馆长在诗歌、散文、小说、史学、科普、方志等领域多有建树,2013年元月4日,我们互相加了微信,便有了不少学术交流和心灵沟通。

他热心于科普教育一一“上苍生我为写鱼”,给我寄来别具一格的《鱼趣》,此书老少皆宜,可读性强。写诗是他的强项,2008年他的古典诗词集《双月楼诗词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歌词《月亮月亮我的心》则属他的写作小品。

电视剧本的写作,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史学底蕴和体力意志,这才有了他执笔的10集电视剧《名伎董小宛》和5集电视剧《子规啼血》文学脚本。读过他给我的微信,更让我认识了他,一位有胆有识的张謇研究资深学者,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这两年他先后给我发来《别映山红》《谢友》《炒货摊》等6首诗歌,与我分享写诗的快乐。2024年2月10日还用红纸撰书一合体字向我拜年。









3月25日他给我发去的最后一首诗:





出院归家



廉纤遮望眼,

驱车返乡关。

双月楼下柳,

频招我入怀。

诗中流露出病愈之后对家庭温馨、时光流逝的无限珍视。

没想到四个多月后,我们尊敬的陈馆长不幸病故,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文学家园!但作为一位杰出的党员文艺家代表、张謇研究的先行者,他的不朽精神和音容笑貌将永留天地。!感谢陈夫人蒋秀英老师的帮助,让我写下这篇文字。时值有清先生逝世周年,仅以此短文寄托对他的深情怀念和无尽哀思。



沈启鹏

2025年7月







简介

沈启鹏 1946年12月生于南通,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先后在江苏省国画院、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南通书画院、南通大学学习和工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并有获奖,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等举办个人画展并有大量作品被收藏。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民盟中央委员,市人大、市政协、南通大学,市民盟、文化局、文联、美协、画院等领导职务。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市美协名誉主席、市江海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