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质综述(10)
胡经国
(续前)
三、缅甸及邻区区域地质概述
1、板块构造位置与基本地质特征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缘。这一特殊的板块构造位置使得缅甸成为板块运动活跃的区域。印度板块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北俯冲,并且向东楔入欧亚板块下方,导致地壳深部产生持续应力积累。这种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缅甸地震频发的根本原因。
缅甸地质条件和特征受板块运动控制和影响,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活跃、强烈,褶皱带、断裂带和变质带发育,构造地震频繁、强烈,成矿作用多样,是缅甸基本地质特征。
2、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格局
缅甸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部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板块运动以及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其中,中-新生代的板块俯冲和增生作用是导致缅甸形成现今大地构造格局的主导因素。
在中生代—新生代,以“滇缅马苏地块”为代表的地体,在南部从冈瓦纳古陆裂开,在经历了两次主要构造事件之后,形成了现今的大地构造格局。
其中,第一次主要构造事件,是以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为主(Metcalfe,2000,2002;Wakitaetal.,2005;Soneetal.,2008),“滇缅马苏地块”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从现在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向北漂移(与冈瓦纳古陆)裂开(Metcalfe,2006),与印支地块碰撞,造成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世闭合,并且导致了印支造山运动,板块缝合带贯穿缅甸东部、泰国中东部和马来半岛中部,并且被称为“清莱缝合带”、“文冬–劳勿缝合带”(Metcalfe,2000,2002;Soneetal.,2008;Gar-dineretal.,2015)。
第二次主要构造事件,是以“新特提斯洋”的关闭为主,以及喜山期造山运动的开始,形成了东、西两条蛇绿岩带:
①、西部蛇绿岩带,呈南北走向沿着印—缅山脉的形状分布,标志着晚始新世期间印度和东南亚之间新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形成“印缅山脉结合带”。
②、东部蛇绿岩带,位于“印—缅山脉”以东(道茂—密支那带),代表在陆块(Acharyya,2007,2010)或火山弧(Mitchell,1993)与东南亚之间的“弧后海”的较早关闭。该带的就位时间,可能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其对应“潞西—抹谷洋”的闭合形成了“潞西—抹谷缝合带”;晚白垩世对应“太公当—密支那洋”的闭合而形成了“太公当—密支那缝合带”。
3、地层岩性与地层分区
⑴、地层岩性
?缅甸地层岩性,主要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的控制和影响。缅甸地层发育比较齐全。缅甸地表出露地层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从太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发育和分布。自东向西可划分为掸邦-德林达依高原、中部地区、西部褶皱带和若开海岸带等四个呈南北向展布的地层分区,其地层年代自西向东由老变新。
缅甸地层的岩石类型多种多样。据有关资料与推断,其中包括:砂岩和石灰岩等沉积岩;由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伟晶岩和正长岩等侵入岩体;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由多种变质作用形成的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片岩和动力变质岩;以及第四纪冰川沉积物、残坡积物、河流冲积物等。
在缅甸抹谷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代麻粒岩、钙质片麻岩类及花岗岩;其中,有伟晶岩和正长岩侵入体,并且分布有矽卡岩化的含红宝石镁质大理岩带。
⑵、地层分区
缅甸各个地层分区(赵应龙,1990;施美凤,2011)经历了不同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
掸邦—德林达依高原,主要由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组成;新生界几乎完全缺失,仅在德林达依地区发现少量油页岩,掸邦发育湖湘沉积。
中部地区,地层以新生界为主,仅在极少数地区出露有白垩系。
西部褶皱带,地层以上三叠统、白垩统和渐新统为主。
若开海岸带,以巨厚的中新统为主。
其中,前寒武系较发育,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古生界缺失上志留统,其他层序基本完整;中生界具有分布广、分布分散的特点;新生界广泛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4、地质构造
⑴、褶皱带
缅甸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褶皱变动(作用)强烈,褶皱构造发育,拥有缅甸西部褶皱带、那加山—阿拉干新生代褶皱带。
⑵、断裂带与地震带
?缅甸的地层结构主要受到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形成的地震带的影响?。缅甸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由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而形成,覆盖了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区域?
缅甸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断裂变动(作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拥有多个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断裂带是实皆断裂带(Sagaing Fault),这条断裂带贯穿缅甸南北,是缅甸的主要地震带。
缅甸境内交织分布着多条活动断裂带。其中,实皆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最为危险。在缅甸历史上,实皆断裂带曾经多次引发强震,例如1930年的7.3级地震。2025年3月28日,缅甸还发生了7.9级强列地震,随后又发生了6.4级余震;造成多地房屋、大桥垮塌,进入紧急状态。缅甸地震具有高频率与高破坏性的“双高”特征,这使得地震成为缅甸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之一。
(未完待续)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