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桃园结义与谋国之忠
2025-05-13 | 阅:  转:  |  分享 
  
桃园之义与谋国之忠

潇 远



一、刘备一个“义”字,召来多少英雄豪杰;桃园结义,成就了蜀国。

桃园结义是蜀国的建国起点,刘、关、张之义,流芳千古。严格地说,桃园结义,成就了蜀国。当然,他成就是刘备的帝王之志,也成就是关公义武的不世荣誉,而同时也成就是孔明的智慧与忠贞。而其他的五虎上将的功成名就,则又在其次之论了。

桃园结义之“义”的全部内容,就体现在于兄弟三人之间重复了千万次的那句话:“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刘、关、张的盟誓,那真是过头了。过头了的事竟然还能够坚持到最后,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这就是君子之行了,而且是大的君子。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刘、关、张就是这种人,所以他们是好样的。而将这种誓言坚持得最好,最令人感动的,则属关羽莫属了。所以关羽成了关聖帝君,他的精神化为不死的神灵,永远受到世人的崇仰。即便鸡鸣狗盗之徒,也会象模象样地在关公面前歃血为盟。象日本人侵犯我中华在大好河山时,也拜一拜关公老爷,想让他保佑一下自己的“武运”。

桃园结义,违背谋国之忠。

桃园结义竟然也是个恶毒的咒诅,它也毁灭了蜀国,违背了君臣的谋国之忠。

如果仔细地看刘备、张飞后来为关公之死后的“疯狂”举动,你只能惊叹:桃园结义本身既是忠勇义毅的承诺,同时也是一个恶毒的咒诅。这样的咒诅,预示了蜀国必然的败亡,违背了君臣的谋国之忠。

首先,是张飞因为关羽之死,殴打士兵泄恨,最终为手士兵所杀,我觉得他应该已经是严重的心理疾患者了。而刘备则更过之,不问张飞有过失在先,对杀害张飞机之人处以凌迟的剐刑,残忍之处,与其作为仁义之君的身份如何能符?紧接着是,发全国之兵以伐吴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个时候,国家利益在“义”这个私情面前,价值很低,甚至不值一提。一个私情之“义”,置天下苍生于何境地?是的,为了这个“义”,家庭妻儿、国家社稷,均可抛。真是:“生命诚可贵,义字价更高,若为兄弟故,家国均可抛”。孙刘联盟的破产,必然最后危及蜀、吴的生存。蜀吴相依为命的格局一旦打破,亡日不远也。吴国何其短视!杀关羽,夺荆州,不过是攻友助敌的自取灭亡之道而已!

至此,桃园结义落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刘、关、张身先死,而蜀、吴两国后继而亡,已经在必然之中了。所以说,三国所演之“义”,初始于桃园而亦终结于桃园。故此文所叹者,即桃园结义之“殇”也。

三、非常言行,其实难副。

由“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我想到了另外两句话,一是“同生共死”,二是“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后面这两句话,意思还有点相近;而第一句话,也颇相似于第二句话;但第一句话与第三句话,则就相去甚远了。

“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乃非常是言行,自古能够做到,刘、关、张三兄弟可算一例。我家乡的一对青年男女殉情而死,合葬于处,名“姑娘坟”,也算一例。这种情况也可算作一个“痴”的例子。但我觉得这样的盟誓,对人要求过于苛刻,是难以做到的,即所谓“非常言行,其实难副”之意。

而能够讲出“同生共死”这种义节的话的人,如果不是出于虚情假意,那算得有份量的了。因为生死为人之大事,恐怕于个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决心。这话不说要一同死,但至少不会见死不救、见难不帮。对我们来说,父母是与我们“同生共死”的人。在我们生长的历程中,很多情况下,为了子女,多数父母总是首先放下自己的享乐,甘于自己承受生活的风险,也要保护、照顾子女。这让我想起一句最亲切的话,叫“相依为命”。过过苦日子的人,多数会有这种记忆。

但“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话,一听就十分勉强。说这种话的人不落井下石就好了,根本靠不住的。更普遍的是,父母老弱病残的时候,子女大多数会忘本,会置父母于饥寒交迫于不顾。这就是社会的普遍的现实。所以呢,什么“忠”|“孝”、“义”还不都是一回事。正如曹操所言:“在家不孝者,在国其能忠乎?”

那么我也说一句话:不忠不孝,无天无父之人,其能义乎?非常之言行,若出于常人,不奸必诈!

所以,非常言行,其实难副。许多高言大义,最后成为了人生与国运的枷锁。







4









献花(0)
+1
(本文系李鬼zog9jp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