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物质观
——已有暗物质
古人物质观,已有暗物质,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一、古人物质观
古人物质观,并非仅仅明物质,暗物质早已在其中,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易经》讲: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这是以形状,来区分明、暗物质。形状的上面,是看不见的道,即暗物质;形状的下面,是看得见的器,是明物质。
对于明、暗物质的性质区分,《黄帝内经》讲:阳化气,阴成形。就是说,阳,是看不见的气体,是无形之物;阴是看得见的有形之物。当然,前者是暗物质,后者是明物质。
《黄帝内经》又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对暗物质性质的描述,看不见的经络,如果通行无阻,人就不会疼痛;如果通行遇阻,人就会疼痛。
二、已有暗物质
古人暗物质论述,最为全面而深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不可言说,因为一说,说成明物质,就不是原来的道了。说明老子对道,已有深刻理解。道,是相对于明物质的暗物质。
道,分为“无”“有”两个方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子知道,无、有,两者,来源同一。这同一就是道。实际上就是来源于能,即宇宙本源能。
老子《道德经》81章,5000余字,对宇宙各个方面,多有论述,并且十分深刻。
三、表述不一样
对暗物质的论述,到宋代张载,成为“气本体论”,又创一个新的高峰。他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学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肉眼看不到而已。“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