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慧诚农场作者:张妹牛今天周日,应朋友之邀,前往慧诚农场。上午9点从黄梅县城出发,大约40分钟之后来到了打鼓岭,转弯朝东直奔下垸村。过了下 垸村委会,朝东北方向,上一小坡再下去便是慧诚农场。从坡上下来,两边都是茶叶地,据说是引进的新品种黄金茶,茶园的尽头就是慧诚农场。我 们刚下车,慧诚农场的主人刘小柱先生就热情打招呼。一看刘先生有点面熟,寒暄几句后,才知道他原来是黄梅县义工协会的骨干成员之一,10多 年来长期坚持义工活动,一向表现优秀。走上几步,来到了慧诚农场的餐厅门口。刘先生邀请我们在餐厅门口椅子上坐下来:“几位老总辛苦了,你 们先坐,喝点茶,聊会天,之后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农场。”我捡了一个面北背南的位置坐下来,刚好可以看到农场全貌。我指了指眼前的水塘说:“ 这两口水塘都养鱼了?”刘先生憨厚地向我们介绍:“上面的水塘养的是本地的生态鱼——马口。下面的水塘养了一些鲫鱼、鳊鱼和草鱼,喜欢垂钓 的人,周末可以来这钓钓鱼。”我们正在聊着,一位老爷子从黄金茶园里走过来:“来客人啦,小柱。”小柱忙招呼老爷子坐下,原来他们是一个小 组的村民。“你们刚才在谈论水塘呀,”老爷子笑着指了指下面这水塘:“这水塘的位置原来是一块烂泥田,山浸水多,水温很低,日照时间少,水 稻生产缓慢,产量低,我们都不愿种。集体的时候,这块田只插中谷,产量不高。土地包干到户时,这块田没有人要,大家都知道吃力不讨好。后来 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这块田彻底荒废了。”我笑着说:“现在很好嘛!”小柱说:“早些年,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回来得少。下垸村属于典型的山区 ,田地很少,只是在山与山之间才会形成一垄一垄的田地,要想发展特色很难。村委会的干部多次找我,让我回来创业,碍于情面,2012年我承 包了这10多亩的垄脊荒田。当时为了响应政府挖万塘的号召,我将这块荒田的淤泥清理了,变成了可以养鱼的水塘。”我深有感触地说:“我原来 生活在丘陵地带,既没有特产也没有特色,要想引领百姓致富还真难。小柱很优秀,能投入20多万元对荒田荒塘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 ,了不起!”小柱自信地说:“我考虑了好长时间,才确定了办慧诚农场。”“说来听听。”“现在人们生活压力比较大,尤其在城区上班的人,谁 不想周末,带上老婆孩子到山里呼吸新鲜空气,钓钓鱼,放松放松,顺便在这里吃吃农家菜。目前周末陆续有人来钓鱼踏青,农场的农家乐发挥了作 用,他们不用担心没有饭吃而饿肚子。”老爷子感叹说:“我们这山区,在家的人都是年纪大的,很远都没有吃饭的地方。”“小柱这个想法好,能 让外面人走进来,还能留得住。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嘛!”小柱接着说:“目前我养了几百只土鸡,城里人从这里回去,愿意带一两只土鸡,我都 乐意卖。如果来的人多了,我就从各家收集本地的特产,比如洋芋饼、梅干菜、竹笋、雨花菜、绿色野茶等,帮助老人把手里的干货变成现金。也算 是为本地做点小贡献。目前人流量还是不大。”我鼓励小柱:“不急,有思路就有出路。让城里人来得舒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一切会慢慢好起 来了的!功到自然成嘛!”小柱自信地说:“我们这里还有一张靓丽名片:清代增贡生,蕲黄名宿,号称"湖北第一才子"邓文滨的故居就在这里。 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后可以在我这里歇歇脚。”老爷子接着说:“这山后就是万家堡,邓文滨抗击强匪的地方,上有古堡。据说同治三年,黄梅强 匪骚乱,百姓深受其害,邓文滨与三弟文鉴采用古之兵法,垒石筑城,创筑万家堡以御贼,断绝安徽、江西等地游寇的后路。最终众贼退去,百姓转 危为安。现在可以从这里爬上万家堡,参观遗迹。”我高兴地说:“好啊!,等会我也去万家堡看看。”闲聊之后,小柱邀请我们参观慧诚农场。我 站起来,望着对面的大山,我折服于大山的美。色彩斑斓,绚丽多彩。最美莫过于秋天的乌桕树,红的,黄的,紫的,点缀于山林之中,有点调皮, 有点妩媚,风情万种,煞是好看。山旁还有竹子,在秋日的关照下,透着成熟的美。低头看水里,大山的倒影,犹如一幅油画,美轮美奂。塘边垂钓 者成了画中最有定力的人,偶尔一扬竿,油画泛起了微笑。一圈巡视下来,我对慧诚农场有个总的印象:山边可看土鸡,水塘可钓鱼,茶场可看黄金 茶,累了可去接待室喝茶,饿了可到餐厅吃饭,闲了可观山景。我们一行决定饭前去参观邓文滨故居,下午去万家堡看看。慧诚农场之行,不错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