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这是最诗意的回答一、家,是倦鸟归巢的屋檐黄昏时分,晚霞染红半壁天空,归鸟振翅掠过屋檐,留下一串清越的鸣叫。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空 气中飘来饭菜的香气,不知是谁家的母亲正在灶台前忙碌。这时,你忽然明白——家,就是无论走得多远,都有人在等你回来吃饭的地方。陶渊明在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飞鸟尚且知晓归巢,人又何尝不是?家,不是一座房子,而是那扇永远为你敞开的门, 是那句“回来了?洗手吃饭”的寻常问候。我曾见过一位游子,离家二十年,归来时老屋早已翻新,唯有院角那棵老槐树还在。他伸手抚摸树干上的 刻痕——那是儿时父亲为他量身高的记号。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原来,家从未走远,它藏在记忆的褶皱里,只需一个熟悉的触感,便能唤醒全部 的温度。二、家,是风雪夜归时的一盏灯北风呼啸的冬夜,你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望见窗户透出的暖黄灯光,心便一下子安定下来 。家,就是这世上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总有一碗热汤为你而温。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 杯无?”风雪将至时,最暖不过家中炉火,最甜不过亲人相伴。有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每天深夜收车时,妻子总会留一盏玄关的灯。“她说怕我 摸黑进门磕着。”这盏灯,亮了二十年。后来妻子病逝,他依然习惯性地在深夜望向家的方向,恍惚间,仿佛那盏灯还在。原来,真正的家,是即使 人不在了,爱依然照亮归途。三、家,是平凡日子里的细水长流家,不在富丽堂皇的装饰,而在晨起时厨房飘来的粥香,阳台上随风轻摆的衣物,茶 几上永远温着的那杯茶。家,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是柴米油盐里的深情。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走过半生风雨,最珍贵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推开门时,有人笑着问你:“今天想吃点什么?”我认识一对老夫妻,结婚六十年,依然每天一起买菜 、做饭、散步。老太太腿脚不便,老爷子便搀着她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讲年轻时的趣事。街坊邻居都说,他们像是活在诗里。而老爷子只是笑笑:“ 哪有什么诗?不过是习惯了彼此的存在。”原来,最动人的家,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相守。四、家,是血脉相连的牵挂家,是小时 候父亲把你扛在肩头看庙会,是母亲深夜为你掖被角的温柔,是长大后,你忽然发现他们的白发越来越多,却依然笑着说:“别担心,我们好着呢。 ”家,是血脉里的牵挂,是时光带不走的深情。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如春风化雨,无声却滋养一生 。有位朋友常年在外工作,每年春节回家,父亲总会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他爱吃的腊味。有一年,他因工作耽搁,除夕夜才匆匆赶回。推开门时,父 亲正守着满桌的菜打盹,电视里春晚的歌声悠悠传来。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五、家,是心灵的 归处家,未必是出生的地方,而是让你心安的地方。它可能是一间租来的小屋,可能是一个人的餐桌,甚至是一本翻旧的日记。家,是灵魂的栖息地 ,是漂泊后的靠岸。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故乡的梅花开了吗?这简单的询问里,藏着 最深的思念。我认识一位独居的老人,他的“家”是一间小小的书房,四壁堆满书籍,桌上摆着妻子的照片。他说:“她走后,这些书就是我的家人 。”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伏案写作,仿佛妻子仍在灯下陪着他。原来,家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一盏灯、一本书、一段回忆;家也可以很大,大到装得 下整个生命的悲欢。六、家,是传承的温度家,是祖父教你写的第一个字,是祖母纳的千层底布鞋,是父亲修好的那辆旧自行车,是母亲藏在衣柜里 的绣花手帕。家,是代代相传的温度,是岁月无法磨灭的印记。《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父母给予我们的, 不仅是生命,更是家的记忆。有位非遗传承人,家中世代制作油纸伞。他说:“每一把伞,都写着我们家族的故事。”如今,他的儿子也拿起了画笔 ,在伞面上描绘新的风景。家,就是这样——上一代人的坚守,下一代人的传承,生生不息,温暖如初。七、家,是此心安处苏轼在《定风波》中写 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走过千山万水,才发现——家,不是某个固定的地方,而是让你心安的人,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放 不下的牵挂。或许你正在异乡打拼,或许你的家人在远方,或许你的“家”尚未成型……但请记住:家,从来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段旅程。它在你心里,在记忆里,在每一个被爱点亮的瞬间里。愿你此生,有家可归,有爱可依,灯火可亲,人间值得。 |
|